2007-12-04 11:35:42我是大白豬

狙擊手的教戰

早在17世紀初光學儀器發明的同時,狙擊手的發展即已經開始了,但歷經了整整2個世紀,狙擊的發展卻因槍械工藝發展緩慢而未曾展露頭角。直到美國獨立戰爭期間,美國義勇軍的一位夏普少校(Maj, Sharp)以特別改造過的槍械與各種小技巧(例如將每發圓球形的子彈都以浸透油脂的鹿皮包住,在裝彈時不但更方便,射程與精確度亦隨之提升),帶領一隊獨立、高機動性的槍手,以不可思議的長距離精準狙擊,射殺了多名英軍高級軍官,多次以極小代價挽回一場戰役的局勢,而從此英文就出現了一個新的單字──夏普的射手們(sharpshooters),意指射擊精準而又冷靜沉著的射手。
 

為了長時間的貼腮瞄準與防止野外環境導致分心,夏普射手們在進行狙擊任務時,經常頭戴類似今日特種部隊戴的面罩,因此又有一個新字為Marksman,直譯為戴面具的人,但在英文中亦意指槍法或射擊精準的人,而這兩個字在今日則由Sniper這個字所取代,也就是狙擊手。
 

南北戰爭期間,Hiram Berdan將軍曾招訓一個特別小組,針對射擊與狙擊的精要一一加以闡述,此舉可視為美軍正式訓練狙擊手的發源。而在第一世界大戰期間,德國與英國的射手們在壕溝間相互狙擊,也促使英軍的Hesketh Pritchard少校開辦了第一間軍事狙擊手學校,課程內容包括了觀察、目標搜索、斥堠與尖兵訓練以及狙擊與射擊技巧;成立學校的目的,則僅是因為英軍方面認為德軍那邊一定也有一間類似的學校在教一樣的東西;事實上德軍並無此種學校,德軍的狙擊是家族傳統的訓練與普魯士軍人的自尊所養成的。
 

一次大戰後,大部份國家因承平時期的到來而放棄了狙擊藝術的發展,除了俄國人。當時的蘇維埃領導階層顯然認為:以如此低的代價而獲得極高收益的軍事投資是值得的,於是在1930年開始訓練與裝備狙擊手,並使每位狙擊手都獲得踏實的訓練。希特勒的東線指揮官們在1940年也認同了這種想法,於是普魯士軍事專業與家族傳統所培育的貴族射手,與農工子弟苦練而成的苦行槍兵,在廣大荒涼的俄羅斯平原展開對決,雙方互有勝負。
 

同一時期,大不列顛帝國在承受了敦克爾克大撤退後,痛定思痛之餘,對部隊的訓練更加不遺餘力,特別是各種基本訓練(其中自然包括射擊);如此一來,英軍部隊中百步穿楊的高手隨手拈來,個個都是一等一的射手。第三帝國黨衛裝甲軍第9、第10師的官兵可以証明這點:1944年9月20日前後,配備優勢火力與兵員的SS禁衛軍與黨衛裝甲兵,在圍剿英軍第1空降傘兵師(又稱紅魔師)的殘部時,即因英軍傘兵的精準射擊,致使德軍亡慘重、推進受阻,最後出動了鐵拳反裝甲火箭、自動推進砲(亦稱自走砲或驅逐戰車)與火燄發射器才達成任務,但那已是4天以後的事了。
 

1980年褔克蘭群島上的阿根廷部隊也可以証明這一點,且阿根廷部隊使用FAL步槍,英軍使用L1A1步槍,都是 FN廠的同類產品,其差別僅在阿軍的 FAL可以選擇半/全自動,而L1A1僅可半自動射擊。英軍的精確射擊使敵人印象深刻,給盟友的感覺也是一樣,特別是美軍。
 

在二次大戰期間,美軍並無狙擊手的編制,訓練與裝備亦付之厥如,美軍對付德軍狙擊手的反狙擊手,亦只使用M1、M1C或1903型步槍充當狙擊槍使用。到了韓戰期間,承襲蘇聯老大哥的訓練,北韓與中共的狙擊手亦對美軍造成不少傷害與困擾,當時進行地面戰鬥的美國陸軍與美國海軍陸戰隊指揮官們,亦指派不少狙擊手進行狙擊與反狙擊任務,但只配備 M1D 步槍與 M84 狙擊鏡(僅有2.5倍的固定倍率),裝備粗劣,無任何訓練與特別裝備支援,甚至連指揮官們對任務的指定與派遣時機都是一片混亂。
 

為了改善各自為政的狙擊手訓練計畫,以及正確的教導指揮官了解與運用狙擊手,美國步兵訓練學校於1955~1956年間於成立了美國陸軍射手訓練營 (USA MTU,The United States Army Marksmanship Training Unit,簡稱MTU),此即為美軍狙擊手學校的前身,每一位學員在受訓的第一天就被教導狙擊手6大定律,此亦為該校成立的宗旨與目的:

1.對付敵方狙擊手的最佳方法是指派另一名訓練有素的狙擊手。

2.一個狙擊手其本身必須是一級射手或特級射手。

3.狙擊手必需精確的操作特殊武器進行狙擊任務。

4.狙擊手必需是受過完整戰鬥技能訓練的士兵。

5.任何規範不完整的教條、或不被一般世俗所接受的觀念,不得被使用於狙擊手的訓練中。

6.任何指揮官都不能在未確定或尚在準備中的情況下,派遣狙擊手進行任務。
 

但不幸的,MTU計畫生命並不長,主要是因美國陸軍對狙擊手的發展與潛力都不了解,而不願投資於其上;其次是M14步槍的問世與服役,軍方高層認為,如此設計完美、堅固實在又射擊精準的槍械足以應付所有的情況,而不願再發展任何狙擊用兵器與裝備,並進一步的取消了所有狙擊手的訓練與發展計畫,美軍的狙擊發展到此歸零。
 

到了越戰期間,中共訓練與支援的狙擊手不但對美軍指揮官造成可觀的傷亡,更對部隊士氣造成了無法估計的打擊。美國陸軍於是開始重新考量狙擊手對於小型部隊戰術與整體局勢所可能產生的影響,並開始研議各階層指揮官調度狙擊任務的權限與時機,狙擊手學校再度開張;並於1983年在格瑞那達的Urgent Fury行動中首度展現威力。時至今日,至少在遊騎兵部隊編制中,狙擊手已是常態性的編制了(雖然已經落後其敵人與盟友將近20年,特別是以色列)。
 

在多次的中東會戰中,雖然以色列最後都是勝方,但以色列人自己很清楚,戰局只要再拖延幾分鐘,情勢便可能改觀,因此以色列人一直未曾中斷地開發更有效率的技術來保衛自己的家園;不過,主要承用美系裝備的以軍,並不若美軍那般擁有豐富的資源來進行作戰。而自行開發戰術、配合裝備開創新戰果,向來是以軍的專長,其中亦包括了狙擊作戰。
 

但諷刺的是,以軍的狙擊作戰卻是由美國人所開發的,這位Kramer是一位美軍特戰部隊退伍少校,退伍後以傭兵身份繼續軍旅生涯,並以顧問的身份協助以色列建立開發一套完整的狙擊手與狙擊接戰/支援/獵殺準則。他的理由是:以色列無法像美軍一般隨時呼叫空中密接或砲兵火力支援,而面對敵軍的長程重砲、迫砲、重機槍與直升機等超過一般步兵武器有效射程外的接戰距離遇襲時,部隊如何自保?
 

最簡單省錢又實用的辦法,便是派一名有同等射程攻擊能力的狙擊手以狙擊槍解決那些裝備操作人員就行了,至少,遭狙擊的一方會人人找掩蔽,暫時無暇繼續攻擊,友軍便可利用此一時間進行調度或轉移陣地;因此部隊擁有一名訓練有素的狙擊手,不啻是配備一支小型長程火力支援單位隨行,而.50in口徑狙擊槍的服役,更使得狙擊手的任務範圍更加寬廣,這點我們稍後會提到,但不論如何,狙擊手的存在已為各級部隊與指揮官所接受,而任務與日俱增亦是不爭的事實,自始至終不曾改變的是,被狙殺的人都不知道自己是怎麼死的。
 

裝備與訓練

在談狙擊手的相關資料之前,我們需先對其裝備有一番基本認識。由於各國部隊與各級特戰單位對狙擊任務的要求不同,狙擊手的裝備各不相同,但偽裝服、狙擊槍 (含狙擊鏡)、測距觀測鏡、手槍、刀子、地圖、指北針、基本維生裝備是絕不可少的;其他如無線電、衛星通訊儀器、星光夜視鏡或前視紅外線(FLIR)、雷射測距儀、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等,而其他步兵所配發的野外戰鬥/求生用裝備,則依任務及個人喜好選用,以上指的都是公發的制式裝備。
 

而在個人裝備上,為了長時期潛伏與維持靜止姿勢,大部份的狙擊手們都使用水袋與吸管,而捨去傳統水壼不用。基於同樣的理由,標準的口糧亦不符需求;在出任務期間,狙擊手通常會以高能濃縮口糧作為食物及熱量來源,這種特別設計的口糧,可將一個人一個禮拜的熱量所需,縮減到只有半個便當盒大小,其中蛋白質與卡路里含量極高,並添加了多種維生素與其他營養成份;至於口味嘛,筆者曾吃過,其外觀及口感與鳳梨酥差不多,只是忘了加糖與鳳梨餡,吃起來跟啃肥皂差不多,真是難吃,但真的很有擋頭,一塊5公分立方的口糧,讓筆者在18小時內無絲毫飢餓感,其間包括6個小時全付武裝的戰鬥訓練課程,其體力消耗可想而知。
 

而服裝與腳下的鞋子也需長期穿戴,必須考量防潮、保暖與舒適性,以及最重要的在各種惡劣環境下的適用性,而這也是所有狙擊用裝備的共通考量。
 

狙擊手的養成相當不易,其間包括了各個不同階段的訓練科目,包括了基本的裝備操作使用、各種靜/動態射擊訓練、野外觀察與行跡追蹤、野外求生、地圖判讀、情報蒐集與分析解讀、野外陣地的架設與偽裝、進入/滲透與撤離路線安排、詭雷架設與反爆拆除、作戰計畫擬定與通訊協定...等等近20項科目,而其彼此間的關連與互動亦需面面顧及,最重要的,現場的臨場判斷能力,我們先就幾項基本的狙擊手訓練科目作簡單的說明與介紹,分別是射擊訓練、野外觀察、野外陣地架設與偽裝。
 

射擊訓練

很多人都以為狙擊手只要槍射的準就夠了,50年前這句話並沒什麼錯,但在今日,射擊訓練內容複雜的程度可能會讓人大吃一驚,槍枝的彈道會因膛線、地心引力及風的影響而使彈著產生誤差是大家都知道的,因此步槍的表尺與照門是可調的,以修正這些誤差;但狙擊鏡的倍率也會產生射搫誤差,而可調倍率狙擊鏡更使這個問題雪上加霜,而溫差及光學偏折現象亦會造成相關困擾,因此狙擊手必需在各種不同的天候、溫度、日夜環境下,進行不同距離的射擊訓練,並詳實記錄在DA FORM 5785-R的槍械射擊記錄卡上,以幫助了解槍械的性能與誤差所在,再加以修正,直到可以接受的範圍,那麼第一階段的射擊才能告一段落,但槍枝仍要時時試射,並繼續記錄、修正。
 

當手上的槍能隨心所欲的射中靜態目標後,射擊動態目標是第二個進度,而動態目標的移動速率會因行走、跑步或所搭交通工具而有所不同,而依目標與狙擊手間的距離、風速所取的前置量也有所不同,事實上,瞄準部位不同前置量也會不同,而狙擊訓練則會建議在何種距離的何種移動速率下,瞄準人體的那個部位作為參考點最為佳,再拉開距離與移動速率,推算最恰當的前置量,這是動態射搫的第一步——前置量。
 

動態射搫的第二步是射擊時機,由於目標一直處於移動狀態,前量也可能因其停止或加速而改變,甚至喪失了射擊時機,何時射擊?套句莎翁名戲哈姆雷特中著名的對白"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a question.",當經過一陣的練習與教官的經驗傳授後,練習生都會對射擊時機有了進一步的了解與體認,而動態射搫的第二步的前半階段也算完成。
 

但後半階段才是重點,那就是彈藥的選擇,現代的狙擊手除了傳統的人員狙殺外,非硬性目標的破壞亦列入狙搫任務內容,包含車輛的破壞、直升機、輕型裝甲車、通訊設備與油槽、水塔等具戰略意義的目標,此時彈種的選擇就益形重要了,而事前的情報蒐集與前置準備則更是不可忽略。
 

另外,許多人員搭乘的車輛裝有防彈玻璃,如何進行任務?一般的建議是以穿甲、穿甲燃燒、穿甲、穿甲、穿甲燃燒、穿甲的方式搭配,先以第1發穿甲彈試圖擊破防彈玻璃,並直接格殺車內人員,若第1發未能打穿,則以第2發的穿甲燃燒彈以高溫進一步破壞防彈玻璃的防彈性能,並以後續接連2發的穿甲彈再度試圖直接擊殺,若仍未能達成任務,則第5發的穿甲燃燒彈則射向車輛的油箱,造成油箱爆炸,若車內目標仍能逃過此劫而從車輛殘骸脫逃,則再補上第6發子彈;若此時仍未能達成任務,那對不起了,下次吧,您已經在同一個點射擊6發子彈了,是該離開的時候了。不過任務雖未能達成,彈藥的選擇與搭配方式相信已經能讓您有些了解了吧。
 

射擊訓練的最後進度是打那裡?這問題看似好笑,其實是個高難度的挑戰,請問,1個狙擊手能對付1輛主力戰車或攻擊直升機嗎?答案是肯定的,就如同1名狙擊手可以破壞1個通訊基地或飛彈發射基地一般,只要狙擊手知道他要打的是什麼,在那裡,就有可能辦到。以戰車為例,狙擊手可以攻擊的部位是通訊天線、車長用潛望鏡、外掛油箱與駕駛用潛望鏡,但這些都無法直接對戰車造成傷害,主要是要使車內乘員必須停車外出查看,再加以一一收拾,此種屬於軟性獵殺。
 

另外還有一種硬性獵殺,但需搭配裝甲獵殺隊一同執行:首先狙擊手以穿甲燃燒彈先行引燃戰車的主動反應裝甲塊,待主動反應裝甲塊爆炸喪失防禦性後,裝甲獵殺隊再以反裝甲飛彈瞄準已無反應裝甲塊保護的區域加以擊毀。此外,也有直接以狙擊槍進行硬獵殺的,以俄製Mi-8直升機為例,以7.62mm的半自動狙擊槍射擊,可以在20發之內使其喪失作戰性能,主要是攻擊旋翼軸等外露且脆弱的部位,而其他像通訊基地、飛彈發射基地、彈藥庫、油料堆集場等地方的破壞任務執行,道理也是一樣的,等各種任務的擊毀點都能一清二楚時,射擊訓練才算告一段落,但切記,還是要不斷的練習,才不至於生疏了。
 

在軍事的狙擊任務中,絕大部份是在野外的軍營或基地所進行,而現代部隊軍事專業素養極高,如何有效的偵蒐敵情,是每位軍人都應了解的,狙擊手亦然,只不過由於任務性質的特殊,狙擊手對於敵情的收集有其特殊模式,我們分別以三張表格來說明,分別是DA FORM 5786-R狙擊手觀察記錄表、DA FORM 5787-R射距相對位置表、DA FORM 5788-R軍用座標記錄圖等三張表格。
 

先談 DA FORM 5786-R 狙擊手觀察記錄表:表格相當的簡單,除了姓名、日期、時間、觀察位置與頁數外,就是序別、觀察時間點、觀察目標區位置、目標區環境與目標區行動記錄概要等,針對某一點或某一特定區域的狙擊任務進行前,了解目標的相關動態與作息是有相當幫助的,同時也可使長時間的潛伏觀察因必須記錄相關事項,而不致於太過無聊。
 

當對目標的作息與動態弄清楚後,接下來要了解的便是DA FORM 5787-R射距相對位置表。為求射擊的精確與相關調整(例如狙擊鏡倍率、焦距等射擊諸元),對整個目標區的有效射程內,地形地物的相對位置是否會影響射擊的彈著誤差便需特別注意,例如大型物體:岩石、樹木、山丘、建築物附近的風向會因受阻擋而改變,與開闊地風向不同,因此針對大型物件周遭風向修正便需特別注意;而河流、池塘等水源地所產生的霧氣對瞄準的影響,燈光、燒燃火堆周圍所產生的投影偏差,也會造成射擊時的估算誤差。
 

為求精準,所有物件的位置、相對距離以及與狙擊手的距離、方位角、光源、風向、風偏等相關諸元,皆需事先測量OK,並記錄於DA FORM 5787-R射距相對位置表上,以便隨時查詢,DA FORM 5787-R表事先已畫好180°的半圓,以等距標示不同間距,狙擊手可以等高線標明其位置,亦可直接畫上物件,於不同距離上註明其光源、風向、風速,以及與狙擊手所在位置的相對方位角與直線距離(亦即射擊距離),完成DA FORM 5787-R表後,射擊準備已算完成,便可進入第三個的階段DA FORM 5788-R軍用座標記錄圖。
 

DA FORM 5788-R軍用座標記錄圖主要是配合軍事地圖的等高線,以圖像表示任務目標區內重要的標的物、地形、地物與地貌,並於兩側加以文字註解說明,以輔助狙擊手在進行目標搜尋時,方便快速的定點搜尋,並可依此研判目標可行進方向、預計行進路線與脫逃路線;若是在目標的可預測路線上事先規劃,則可使用的備用方案與整體計畫便可有較宏觀的規劃與設計,在任務的執行上也會多幾分達成的希望。而野外觀察的重點,即在於讓狙擊手於整個觀察過程中培養信心、增強對目標動態的了解以及行動計畫與執行細節的設計規劃上。



 

 

半自動或手動槍機的選擇,個人比較傾向半自動狙擊槍.

至於半自動狙擊槍拋殼問題,可以用集殼袋設計,或於拋殼方位設一阻礙物來減緩拋殼距離(利用背包或現地植物).

 

警勤任務中~警方狙擊手

  因都會街道與建築形態/狙擊環境與條件(非如軍方戰爭時期,深入敵境狙殺任務,所以有寬裕的選擇伏擊地點),故狙擊目標一般都在300公尺內為主.

  但警方狙擊的限制,比軍隊戰爭形態更嚴苛,”必殺”不是唯一目的,這也是警方要採取價昂的狙擊槍的原因之一(不過PSG-1也未免太貴了);如狙擊距離控制在300公尺內,也更能精確瞄準~匪徒非致命特定部位.

  超過300公尺,以狙擊槍對付匪徒目標,個人傾向保留態度,畢竟警勤任務中動用到狙擊手,現場必是有挾持或對峙情況,迫使警方無法立即進行攻堅.

  在此情況下,狙擊目標區週遭必有圍捕員警待命守候,但超過300公尺以上距離,狙擊手對於狙擊週遭目標區動態,可能無法立即掌握(距離將會影響觀測臨場感),雖然旁測有觀測手和現場無線電輔助掌握和提示,但必竟還是差了些時間和感覺.

如狀況突然轉變,必須斷然行動或採取狙擊射殺,在現場混亂情況下,現場人物必為動態活動,有可能會有誤擊情況產生.

  (無線電通訊尚需注意非常態性突然干擾,以及建物地形阻礙問題,造成收發斷訊問題)

  勸降與談判,盡量不輕易射殺傷匪徒,是警方處理挾持或對峙的首要考量,除非情況生變,不過這種行事準則,也讓警方狙擊手,又受到另一種無形限制.

  警方狙擊手另一個射擊考量要素是~擊中目標子彈穿透問題.

  半自動狙擊槍/手動槍機狙擊槍~都適合警勤任務,但還是傾向半自動狙擊槍選擇,不過國內狙擊單位受限於資訊與學習管道的缺乏,對於子彈選擇卻不經心,因而造成對狙擊槍的損傷.

 

 

戰爭形態下~軍方狙擊手

  戰爭形態下常有超過300公尺以上遠距狙擊的需求,軍事狙擊其顧慮誤擊限制較小,遠距狙擊也可以提升狙擊手的安全.

  如採過近距離進行狙殺,一顆狙擊子彈將換來百顆小口徑子彈的反制,甚至火箭筒攻擊.

  在遠距狙擊和戰爭形態下,如果以手動槍機之狙擊槍進行狙擊:

     對付的目標不只一名時(主要目標和次要目標)

     第一發射擊失誤

     或必須先射擊次要目標來排除障礙

  雖有副狙擊手一同瞄準(負有支援與觀測任務),但有時也會只剩一名狙擊手出任務.

此時手動槍機狙擊槍射擊出第一槍後

狙擊手

  ~略為起身抬槍

  ~拉槍機退殼

  ~推槍機進彈

  ~重新尋標瞄準

  狙擊手進行這四項步驟時,有可能因此失去再瞄準補射的機會.當然這四個步驟可以用訓練來熟練加速,但比起半自動狙擊槍還是差了一截.

 

  美軍作法雖以M40A1(手動槍機狙擊槍)和M24(半自動狙擊槍)來搭配互補,不過一般國家軍隊狙擊小組,可能沒有這種可選擇槍械的分級條件.

 

  狙擊手不論狙殺成功與否,都有可能會立即轉變成被獵殺對象,雖狙擊任務為兩人一組方式搭配,每名狙擊手都配有自衛手槍,如果遭遇到敵群以突擊步槍進行圍捕獵殺,手動槍機狙擊槍的低彈倉容量與手動射速,將成為劣勢.

 

半自動狙擊槍~集殼袋,重要嗎?

  狙擊手收集彈殼不是為報繳用

  因一顆狙殺遺留戰地的彈殼,就能顯示透露出許多訊息

   狙擊手使用槍械種類與彈種

   可顯示出狙擊手與目標距離

     ->狙擊能力

     ->狙擊戰術

   彈殼發現地可顯示或推論

     ->狙擊手人數

     ->伏擊等候時間

     ->以時間推論逃逸距離

     ->以地點推論逃逸方向

     ->擬定圍捕計劃
BIGJAY 2007-12-18 23:26:10

超愛狙擊手..^^ 看完這篇真是過癮. 讚!!

版主回應
阿喵~~歡迎光臨~我記得還有一篇寫狙擊的~您可以參考看看^ ^不過要爬一下文就是了 2007-12-19 14:2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