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8-26 10:42:39Lectured

愛心的表現,來自於更多的責任

本文發表於自由時報2005.08.25的自由論壇
標題及字句遭到刪修
以下是原文:
(圖片為2005年29家的送舊家聚,有很多厲害的學長姐)
****************************

愛心的表現,來自於更多的責任

日前高等法院二審判決的「玻璃娃娃案」由家屬勝訴,此判決一出即造成了媒體的關注:除了訪問受害人家屬外,同學以及校方也成為焦點,多數媒體甚至認為,「以後誰還要當好人」?不可否認的,本案中雙方當事人皆非常令人同情,但我們該關注的,應該是這個判決要告訴我們什麼。

有一個小故事是,一位剛生下小嬰兒的母親,在某天小嬰兒發了高燒。母親的學歷並不高,便向附近寺廟的廟公要了點符水及香灰,就返家讓小嬰兒喝下,可是他沒想到,這樣的行為卻讓小嬰兒不幸離開人世。故事中的母親確實疼愛他的小孩,事情發生後,自己也受到了良心的苛責。若是如此,法律應該如何評價?很多時候絕大部分的行為出發點絕對是善意的,可是其中的手段則往往被忽視,故事中的母親相當可憐,相對的,他是否也沒有達到母親應盡的責任,善盡查證義務,瞭解如何才是有效照顧嬰兒的方法?那麼這名母親到底應該被饒恕?還是加重處罰,使社會上為人父母者無不警惕?

法院的判決除了個案的衡量外,尚須考慮此判決對社會帶來的影響,也因此某些判決看似不正義,可是對社會的進步著實有其幫助。而本次判決所想告訴大家的,無非是在發揮愛心時,應該負起更多的責任。現今社會隨處可以看到義工,大家會想當義工都是出自於一份熱心,不過並不會因為這份熱心而使義工應該要做的事變的輕鬆。很多人心裡都想,「我是義工,你不應該苛求我太多」,然而這樣的義工,只會使很多必須做的事更加的無法如期完成,受損的反而是整個大環境。當時背著玻璃娃娃的同學固然是一片善意,可是他真的考慮到自己的能力及當時的環境是否能讓他一個人負荷?如果再多一點同學幫忙,情況是不是會更好?

憑著人類的智慧,這個社會沒有什麼是我們負擔不起的。只是在接受負擔之前,我們已經有了心理準備及萬全的防護嗎?助人為快樂之本固然沒錯,可是如果沒有助人成功反而幫倒忙,受害的反而是自己的心。量力而為不是錯,因為承擔起自己無法承受的負擔,只會使問題增加。同樣的,這個判決不是在苛責同學或是校方,而是在提醒大家:表現愛心前,你是否已有所準備?

***************
後記:很多人把量力而為這件事無限上綱,卻沒有冷靜思考有些事情本質是否相同,以致於一些偏激的言論出現。

這件事爆發後最該譴責的還是媒體,抱歉,不是我對媒體有成見,而是這是事實。做了一堆不甚詳盡的報導後,在最後下了一個結語「誰要當好人?」,可是這個案子真的跟當好人有關係嗎?有一個很大的問題是:我們把一般的舉手之勞和對於特殊殘疾的人,他們的注意義務給搞混了。沒有辦法幫助玻璃娃娃,跟能否攙扶老太
太過馬路,在能力上完全不是同一回事。如果說這個判決會讓很多人不敢為盲人引
道的話,問題不是出在判決,而是在誇張事實的媒體。我們可以檢討這個判決是否
會使大家不敢幫助玻璃娃娃,可是對於其他的善行,這個判決理論上不在射程範圍。所以把幫助玻璃娃娃和把跌倒的人浮起來混為一談,真的是亂七八糟。只是該反省的是,我們該如何幫助這一類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