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11-23 08:51:38lawnmower
【電影】NANA
和《NANA》結緣,其實全然是意外。
到微風廣場的紀伊國屋書店,搞一本看不太懂的日文雜誌,再用自己破爛的理解力猜度內容,是我這怪咖浪費自己有限收入的方法當中,也算光怪陸離的一種。那天,偶而見到「日經 Entertainment」10月號的封面,有自己看得頗順眼的中島美嘉,加上演過青山真治電影的宮崎葵,於是便向書店訂來看看。
一如預期,講的是《NANA》。
縱使兩位NANA早就是集英社的招牌女郎,縱使早就耳聞這部電影又是一個「日本文化現象」,因為過去日片在台宣傳早已把這類角度用老,我只不過把它當成又一部《現在,很想見你》,或是《在世界的中心呼喊愛情》。
《現在,很想見你》或是《在世界的中心呼喊愛情》,我可是都花錢進了戲院,但是《NANA》?我一邊翻著雜誌,一邊歪著頭想了想,或許不吧?總覺得怪叔叔跟著一群漫畫迷在戲院裡,那場景怪上加怪,連椅子坐甚麼姿勢都不對,萬一看到感人之處哭將起來,那豈不……。
恰好這時,Vivi解除了我的心防。
「去看NANA好不好?」一天,她突然提起。認識她一年了,常想找機會一起上電影院,卻一直沒成行。
現在想起來,我該為這片刻感謝她,她解放了我的無知,以後行事可得好好徵詢她意見才行。
首先,是中島美嘉。
進了戲院,面對中島美嘉的第一個鏡頭,我就被吸引住了,用英文還更能形容這心理狀態,不是「attracted to」,而是被「sucked in」了。大崎娜娜兼具堅定不屈與楚楚可憐兩種情狀的雙眸,加上豐厚的珠唇,恰當的被「分配」在中島美嘉不及我手掌大的面龐當中,卻沒有任何一絲被多做渲染的感覺,而在修長英國女模身上張牙舞爪的Vivien Westwood,在嬌小的她身上,難免少了些侵略性,但卻因此而完全不顯突兀。
理論上,圓潤可愛、笑容滿面的小松奈奈,她身上的花蝴蝶「蘿莉」式穿著,或許對日本男性觀眾有更致命的吸引力,然而對於在台灣的我,看來弱不禁風,雙腳尖削有如鳥仔腳的中島美嘉,反而散發出了一種讓人感覺矛盾之極的不確定與未可知,既想狂野征服,又想悉心呵護,也難怪老不羞的明石家秋刀魚,也宣稱自己是「NANA」迷了,有了中島這樣的血肉實體代言大崎娜娜,男人還不為之傾倒嗎?
Vivi在身旁愉快的笑開,她因為人物服裝和神韻幾乎忠實按照漫畫原作,而不斷的讚嘆「好像!好像!」的同時,我不必看過漫畫,也能感受到選角的用心,導演光是特寫中島美嘉的一雙麗目,還不需讓她做太多表情,就幾乎成功。唯一比較美中不足的則是,中島出道以來的唱腔一直以復古R&B美聲為主,唱起需要嘶喊的龐克搖滾來,好像不是那麼入味。
然而「大崎娜娜」仍像是在此鵠候已久,等待一個偶然,成為中島美嘉生涯至今最為重要的角色。
劇情鋪陳完全依照漫畫順序進行,後來踏出電影院後才由Vivi口中得知。
先前只是單純認定,電影畢竟不是漫畫,導演雖然平順的傳遞著一個有人因愛情而追尋夢想、有人卻因夢想而放棄愛情的簡單邏輯,仍在必要的煽情中帶著寫實,因此應該是在漫畫中各類元素上有所取捨與咀嚼;但Vivi嘴角微揚,以興奮的語氣告訴我是幾乎場景、裝束都比照漫畫時,讓我十分驚訝,一方面導演的「直球勝負」(原作矢澤愛形容此片的拍法)選擇令人意外,他對漫畫世界的再現,以及小到耳環、首飾、服裝、道具的擬真,等於連形式上都寫了這個漫畫的實,電影也就能夠繼承漫畫讓人認同的基調;既然如此,那麼可以想像,不常看日本漫畫的我,若在進電影院前先打開了《NANA》漫畫,一定會對當中鋪陳人物個性的自然,以及善用電影分鏡手法的細部描繪,感到始料未及。
此外讓人陶醉的,是《NANA》故事當中的依存關係。
女性與女性的依存,男性與女性的依存,這不必是愛情,卻比愛情要深刻許多,也讓人有更多期待,因為這更加遵循「需要」與「被需要」的邏輯,我猜想這在矢澤愛的原作中,可能是真正推動故事的重點。
因此,與其追尋著千百年來的汗牛充棟,陳腔濫調地歌頌愛情某個狹窄的側面,不如更加深入、誠實的去刻畫驅動情感時,某些微小卻強韌的元素。在愛情基礎薄弱,但人們卻開口閉口輕易說出「我愛你」的年代,一部穿時尚服裝、唱龐克搖滾的漫畫電影,反而比現實生活更通俗、更古典;這份「依存」的比重,在《NANA》裡遠比其他情緒都來得強烈、更耽溺。
康德曾說,對男人而言,自然的正常狀態不是和平,而是戰爭。因此男性的相互依存,很大一部分可能是夾雜著許多利益考量,與奇怪的領土/所有物爭奪情結,而所謂的男性情誼,也往往只能在黑幫電影中見到,通常還平板無聊得緊(男同志電影除外)。
對康德名言深有體認的我,從小很不喜歡無謂的競爭,因此《NANA》描寫的這類女性依存情誼,其實一直以來都是自己閱讀、觀影十分欣賞的部分。
無論是《情比姊妹深》、《末路狂花》、《天使熱愛的生活》、《油炸綠蕃茄》、甚至最近的《花與愛麗絲》,信手拈來都是出色的、故事跨越各年齡層的女性情誼電影,女性多采的感性特質,也充盈了許多創作文本。
兩個NANA除了同齡同名,其他幾乎是可說都是對方的反面。一個是自小遭母拋棄,獨立自主,為了追尋夢想而到東京尋找機會;另一個是卻是普通小康家庭出身,篤信戀愛至上而隻身跑到東京追求男友。兩個人天差地遠,卻意外成為室友。
兩個初到東京20歲女子的想法與迷惑,因為命定的緣份而相互依賴、交織延伸,雖有對照相映的個性光譜,卻又無私分享生活中的笑與淚;兩人追求獨立自主,又不放棄愛情,性格上能在對方身上各取所需,先平衡了自身,再去追求成熟戀情。導演以大崎娜娜的際遇推動敘事的部份多,卻又以小松奈奈的旁白為主,正巧呼應了兩人忽而一為二、實則二為一的有趣設定。
由兩位NANA的互為依存,再放射出了一群各有個性的男女,踏實地豐富整個作品,也讓觀者易於投射自己融入角色的青春、成長與無奈。這些均勻的層次,常常都是女性文本理所當然可以觀照的部份。到了片尾,娜娜勇於面對,所追尋的一切反而全都昇華,不再與蓮的存在而共生,奈奈也從中學到了對戀情的提起放下,這便是兩人跨入成熟的過程,也讓整部電影變得完整。
片子結束,許多NANA迷大呼「就這樣沒了啊!」,Vivi也是如此,把我給嚇了一大跳。
就一個從未接觸漫畫的純電影欣賞者來說,倒覺得結束的恰到好處,既然後續尚有無窮的素材,因此先讓每一個角色在發展上有個暫時的落點,其實也是十分自然,但當時現場能這麼理性冷調看這個結局的人,說不定很少吧。
而搞了半天,我這男人反而需要類似《NANA》這種電影滋潤的,因為生活中的愛情養分缺乏症,得由女性電影的貼心彌補。
亂可悲一把的。
大谷健太郎其實只是個年輕導演,初次執導這種票房大作,雖然整部電影拍得仍嫌鬆散,幾個演唱會場面的調度處理更是不甚成功,但藉由NANA迷們的支持,獲得了商業上的巨大成就,已宣布要再拍續集;然而他也承認,如果要再拍續集,對於漫畫的取材勢必又是問題,因為並不知道《NANA》的劇情延展會到甚麼地步,這也成為他證明自己最後不會變成NANA包袱的機會,因為在本片裡,故事本身的光芒,還是大過了導演本身的運鏡功力。
第一次這樣拍可以是創意和勇氣,若是一再如此下去,則可能有背負媚俗指摘的危險了。唯一可以慶幸的是,中島美嘉、宮崎葵、松田龍平、成宮寬貴、玉山鐵二等日本新生代演員,能夠再次有和兩個NANA一同成長的機會。
而我,好像也第一次認可了一部少女漫畫,或許更給了自己打開一本少女漫畫的機會。
到微風廣場的紀伊國屋書店,搞一本看不太懂的日文雜誌,再用自己破爛的理解力猜度內容,是我這怪咖浪費自己有限收入的方法當中,也算光怪陸離的一種。那天,偶而見到「日經 Entertainment」10月號的封面,有自己看得頗順眼的中島美嘉,加上演過青山真治電影的宮崎葵,於是便向書店訂來看看。
一如預期,講的是《NANA》。
縱使兩位NANA早就是集英社的招牌女郎,縱使早就耳聞這部電影又是一個「日本文化現象」,因為過去日片在台宣傳早已把這類角度用老,我只不過把它當成又一部《現在,很想見你》,或是《在世界的中心呼喊愛情》。
《現在,很想見你》或是《在世界的中心呼喊愛情》,我可是都花錢進了戲院,但是《NANA》?我一邊翻著雜誌,一邊歪著頭想了想,或許不吧?總覺得怪叔叔跟著一群漫畫迷在戲院裡,那場景怪上加怪,連椅子坐甚麼姿勢都不對,萬一看到感人之處哭將起來,那豈不……。
恰好這時,Vivi解除了我的心防。
「去看NANA好不好?」一天,她突然提起。認識她一年了,常想找機會一起上電影院,卻一直沒成行。
現在想起來,我該為這片刻感謝她,她解放了我的無知,以後行事可得好好徵詢她意見才行。
首先,是中島美嘉。
進了戲院,面對中島美嘉的第一個鏡頭,我就被吸引住了,用英文還更能形容這心理狀態,不是「attracted to」,而是被「sucked in」了。大崎娜娜兼具堅定不屈與楚楚可憐兩種情狀的雙眸,加上豐厚的珠唇,恰當的被「分配」在中島美嘉不及我手掌大的面龐當中,卻沒有任何一絲被多做渲染的感覺,而在修長英國女模身上張牙舞爪的Vivien Westwood,在嬌小的她身上,難免少了些侵略性,但卻因此而完全不顯突兀。
理論上,圓潤可愛、笑容滿面的小松奈奈,她身上的花蝴蝶「蘿莉」式穿著,或許對日本男性觀眾有更致命的吸引力,然而對於在台灣的我,看來弱不禁風,雙腳尖削有如鳥仔腳的中島美嘉,反而散發出了一種讓人感覺矛盾之極的不確定與未可知,既想狂野征服,又想悉心呵護,也難怪老不羞的明石家秋刀魚,也宣稱自己是「NANA」迷了,有了中島這樣的血肉實體代言大崎娜娜,男人還不為之傾倒嗎?
Vivi在身旁愉快的笑開,她因為人物服裝和神韻幾乎忠實按照漫畫原作,而不斷的讚嘆「好像!好像!」的同時,我不必看過漫畫,也能感受到選角的用心,導演光是特寫中島美嘉的一雙麗目,還不需讓她做太多表情,就幾乎成功。唯一比較美中不足的則是,中島出道以來的唱腔一直以復古R&B美聲為主,唱起需要嘶喊的龐克搖滾來,好像不是那麼入味。
然而「大崎娜娜」仍像是在此鵠候已久,等待一個偶然,成為中島美嘉生涯至今最為重要的角色。
劇情鋪陳完全依照漫畫順序進行,後來踏出電影院後才由Vivi口中得知。
先前只是單純認定,電影畢竟不是漫畫,導演雖然平順的傳遞著一個有人因愛情而追尋夢想、有人卻因夢想而放棄愛情的簡單邏輯,仍在必要的煽情中帶著寫實,因此應該是在漫畫中各類元素上有所取捨與咀嚼;但Vivi嘴角微揚,以興奮的語氣告訴我是幾乎場景、裝束都比照漫畫時,讓我十分驚訝,一方面導演的「直球勝負」(原作矢澤愛形容此片的拍法)選擇令人意外,他對漫畫世界的再現,以及小到耳環、首飾、服裝、道具的擬真,等於連形式上都寫了這個漫畫的實,電影也就能夠繼承漫畫讓人認同的基調;既然如此,那麼可以想像,不常看日本漫畫的我,若在進電影院前先打開了《NANA》漫畫,一定會對當中鋪陳人物個性的自然,以及善用電影分鏡手法的細部描繪,感到始料未及。
此外讓人陶醉的,是《NANA》故事當中的依存關係。
女性與女性的依存,男性與女性的依存,這不必是愛情,卻比愛情要深刻許多,也讓人有更多期待,因為這更加遵循「需要」與「被需要」的邏輯,我猜想這在矢澤愛的原作中,可能是真正推動故事的重點。
因此,與其追尋著千百年來的汗牛充棟,陳腔濫調地歌頌愛情某個狹窄的側面,不如更加深入、誠實的去刻畫驅動情感時,某些微小卻強韌的元素。在愛情基礎薄弱,但人們卻開口閉口輕易說出「我愛你」的年代,一部穿時尚服裝、唱龐克搖滾的漫畫電影,反而比現實生活更通俗、更古典;這份「依存」的比重,在《NANA》裡遠比其他情緒都來得強烈、更耽溺。
康德曾說,對男人而言,自然的正常狀態不是和平,而是戰爭。因此男性的相互依存,很大一部分可能是夾雜著許多利益考量,與奇怪的領土/所有物爭奪情結,而所謂的男性情誼,也往往只能在黑幫電影中見到,通常還平板無聊得緊(男同志電影除外)。
對康德名言深有體認的我,從小很不喜歡無謂的競爭,因此《NANA》描寫的這類女性依存情誼,其實一直以來都是自己閱讀、觀影十分欣賞的部分。
無論是《情比姊妹深》、《末路狂花》、《天使熱愛的生活》、《油炸綠蕃茄》、甚至最近的《花與愛麗絲》,信手拈來都是出色的、故事跨越各年齡層的女性情誼電影,女性多采的感性特質,也充盈了許多創作文本。
兩個NANA除了同齡同名,其他幾乎是可說都是對方的反面。一個是自小遭母拋棄,獨立自主,為了追尋夢想而到東京尋找機會;另一個是卻是普通小康家庭出身,篤信戀愛至上而隻身跑到東京追求男友。兩個人天差地遠,卻意外成為室友。
兩個初到東京20歲女子的想法與迷惑,因為命定的緣份而相互依賴、交織延伸,雖有對照相映的個性光譜,卻又無私分享生活中的笑與淚;兩人追求獨立自主,又不放棄愛情,性格上能在對方身上各取所需,先平衡了自身,再去追求成熟戀情。導演以大崎娜娜的際遇推動敘事的部份多,卻又以小松奈奈的旁白為主,正巧呼應了兩人忽而一為二、實則二為一的有趣設定。
由兩位NANA的互為依存,再放射出了一群各有個性的男女,踏實地豐富整個作品,也讓觀者易於投射自己融入角色的青春、成長與無奈。這些均勻的層次,常常都是女性文本理所當然可以觀照的部份。到了片尾,娜娜勇於面對,所追尋的一切反而全都昇華,不再與蓮的存在而共生,奈奈也從中學到了對戀情的提起放下,這便是兩人跨入成熟的過程,也讓整部電影變得完整。
片子結束,許多NANA迷大呼「就這樣沒了啊!」,Vivi也是如此,把我給嚇了一大跳。
就一個從未接觸漫畫的純電影欣賞者來說,倒覺得結束的恰到好處,既然後續尚有無窮的素材,因此先讓每一個角色在發展上有個暫時的落點,其實也是十分自然,但當時現場能這麼理性冷調看這個結局的人,說不定很少吧。
而搞了半天,我這男人反而需要類似《NANA》這種電影滋潤的,因為生活中的愛情養分缺乏症,得由女性電影的貼心彌補。
亂可悲一把的。
大谷健太郎其實只是個年輕導演,初次執導這種票房大作,雖然整部電影拍得仍嫌鬆散,幾個演唱會場面的調度處理更是不甚成功,但藉由NANA迷們的支持,獲得了商業上的巨大成就,已宣布要再拍續集;然而他也承認,如果要再拍續集,對於漫畫的取材勢必又是問題,因為並不知道《NANA》的劇情延展會到甚麼地步,這也成為他證明自己最後不會變成NANA包袱的機會,因為在本片裡,故事本身的光芒,還是大過了導演本身的運鏡功力。
第一次這樣拍可以是創意和勇氣,若是一再如此下去,則可能有背負媚俗指摘的危險了。唯一可以慶幸的是,中島美嘉、宮崎葵、松田龍平、成宮寬貴、玉山鐵二等日本新生代演員,能夠再次有和兩個NANA一同成長的機會。
而我,好像也第一次認可了一部少女漫畫,或許更給了自己打開一本少女漫畫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