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12-30 16:24:19lawnmower
【隨想】小妹妹的哭聲
「從早到晚一直照、一直照…我不喜歡…嗚…。」一個小女孩哭聲清晰,低頭看報的我,略略抬起眼角,瞄了一下電視。
「這些記者是豬嗎?」老弟不禁罵聲起來。我聽他一罵,心裡有個譜了,本想開口說些甚麼,最後,還是低下頭來。
不是記者,但在大學裡受過四年新聞教育,我的欲言又止,是不是可以多少映照出,原本在民主國家應享有一定社會地位的新聞從業人,現今在台灣的道德困境?
普吉島劫難歸來的小朋友,在獲救以後,算是遠離了大海嘯的磨難,但另一種形式的「鋪天蓋地」,又隨之而來。
根據報導,小朋友在災區被發現時異常勇敢,不哭也不鬧;倒是回到國門,見到外公來接機,竟就這麼哭將起來,原以為是骨肉至親終於相見的感動,小嘴裡抱怨的,竟是上面那段話,外公只得告訴小妹妹,「就讓他們拍一下吧,沒關係,沒關係……」。
在機場的記者,應該也早就習於良知與所謂新聞工作間的矛盾與掙扎,只是這次,是位剛剛與至親死別,與鬼門關擦身而過的六歲小女孩,而且讓她哭號的,不是海嘯,不是媽媽失蹤,而是咱這個號稱「民主櫥窗」的國家裡,自認扮演舉足輕重角色的記者先生小姐們。
真有必要這樣採訪嗎?早已有太多人探討與撻伐這種取得新聞的方式,商業競爭過頭的不成熟媒體環境,讓手握「第四權」的媒體,忘了自己應盡的義務,成為社會共犯結構的一部分。記者缺乏對他人人權的尊重,有的只是商業競爭體制下,個人被賦予任務是否達成的重度焦慮,這種焦慮,再怎麼用「知的權利」外衣掩蓋,都昭然若揭,因為人們終會明白,記者越是不斷替大眾主張「知的權利」,人們被剝削、被人中飽私囊的感覺就越強烈。
甫去世的美國知識界良心蘇珊.桑塔格曾提到,「攝影鏡頭比外科醫生還能層層卸除真實,讓我們從而看到沒有痛苦的貧窮、沒有焦慮的死亡」,「因此離真實的經驗、情感愈來愈遠。」大眾或許無力也無心對觀看與被看的權力關係多所思考,但是新聞記者帶給我們的影像與照片,究竟是記錄了災難,還是製造了災難?每天24小時對災難的聚焦,暫時挑起了觀看者的內心的澎湃激昂,但是攫取這些災難同情之邊際效益的媒體,是不是也會扮演磨掉大家同情心的幫凶?
做為這樣的社會裡的一員,桑塔格像是在告訴我們不該被動無奈,而應該積極去思考一些問題,「旁觀他人的苦痛究竟是為了謹記教訓,還是為了滿足我們的邪淫趣味?」「觀看這些凶劫的影像,究竟是要令我們堅硬一點以面對內心的軟弱?還是令我們更麻木?」
由這樣的角度視之,似乎媒體亂象的緩解,有一部分還是必須由大眾的覺醒做起。可惜在台灣,這樣的目標還在遠方,媒體的惡名也暫時無法消失,畢竟「社會亂象由自省做起」的論調,在缺乏同理心、敵我意識過於突顯的台灣,能有多大音量,令人十分懷疑,搞不好還會被譏笑為老掉牙或陳義過高呢。
這次的世紀災難,透過宗教和民間團體掏掏腰包,貢獻人力救災,集體的善性不應被抹滅,然而,這某種程度上也是將災難視為某些「惡」的必然結果,並藉此突顯這些事物與自己的道德距離,大家便能心安理得地繼續活下去,至於是否要漠視或正視一些問題,想必還是不會比每日填飽自己肚子來的重要,因為該反省的是別人,對於問題的理解,就變得事不關己了。
倘若如此,那鴻海假扣押工商時報記者薪水的事情,有不少人站在大財團一方痛罵記者和媒體,也一點都不奇怪,畢竟某些主跑相關路線記者的惡行惡狀,也繪聲繪影。
我在老弟面前的尷尬,想必也還是會繼續下去。
「這些記者是豬嗎?」老弟不禁罵聲起來。我聽他一罵,心裡有個譜了,本想開口說些甚麼,最後,還是低下頭來。
不是記者,但在大學裡受過四年新聞教育,我的欲言又止,是不是可以多少映照出,原本在民主國家應享有一定社會地位的新聞從業人,現今在台灣的道德困境?
普吉島劫難歸來的小朋友,在獲救以後,算是遠離了大海嘯的磨難,但另一種形式的「鋪天蓋地」,又隨之而來。
根據報導,小朋友在災區被發現時異常勇敢,不哭也不鬧;倒是回到國門,見到外公來接機,竟就這麼哭將起來,原以為是骨肉至親終於相見的感動,小嘴裡抱怨的,竟是上面那段話,外公只得告訴小妹妹,「就讓他們拍一下吧,沒關係,沒關係……」。
在機場的記者,應該也早就習於良知與所謂新聞工作間的矛盾與掙扎,只是這次,是位剛剛與至親死別,與鬼門關擦身而過的六歲小女孩,而且讓她哭號的,不是海嘯,不是媽媽失蹤,而是咱這個號稱「民主櫥窗」的國家裡,自認扮演舉足輕重角色的記者先生小姐們。
真有必要這樣採訪嗎?早已有太多人探討與撻伐這種取得新聞的方式,商業競爭過頭的不成熟媒體環境,讓手握「第四權」的媒體,忘了自己應盡的義務,成為社會共犯結構的一部分。記者缺乏對他人人權的尊重,有的只是商業競爭體制下,個人被賦予任務是否達成的重度焦慮,這種焦慮,再怎麼用「知的權利」外衣掩蓋,都昭然若揭,因為人們終會明白,記者越是不斷替大眾主張「知的權利」,人們被剝削、被人中飽私囊的感覺就越強烈。
甫去世的美國知識界良心蘇珊.桑塔格曾提到,「攝影鏡頭比外科醫生還能層層卸除真實,讓我們從而看到沒有痛苦的貧窮、沒有焦慮的死亡」,「因此離真實的經驗、情感愈來愈遠。」大眾或許無力也無心對觀看與被看的權力關係多所思考,但是新聞記者帶給我們的影像與照片,究竟是記錄了災難,還是製造了災難?每天24小時對災難的聚焦,暫時挑起了觀看者的內心的澎湃激昂,但是攫取這些災難同情之邊際效益的媒體,是不是也會扮演磨掉大家同情心的幫凶?
做為這樣的社會裡的一員,桑塔格像是在告訴我們不該被動無奈,而應該積極去思考一些問題,「旁觀他人的苦痛究竟是為了謹記教訓,還是為了滿足我們的邪淫趣味?」「觀看這些凶劫的影像,究竟是要令我們堅硬一點以面對內心的軟弱?還是令我們更麻木?」
由這樣的角度視之,似乎媒體亂象的緩解,有一部分還是必須由大眾的覺醒做起。可惜在台灣,這樣的目標還在遠方,媒體的惡名也暫時無法消失,畢竟「社會亂象由自省做起」的論調,在缺乏同理心、敵我意識過於突顯的台灣,能有多大音量,令人十分懷疑,搞不好還會被譏笑為老掉牙或陳義過高呢。
這次的世紀災難,透過宗教和民間團體掏掏腰包,貢獻人力救災,集體的善性不應被抹滅,然而,這某種程度上也是將災難視為某些「惡」的必然結果,並藉此突顯這些事物與自己的道德距離,大家便能心安理得地繼續活下去,至於是否要漠視或正視一些問題,想必還是不會比每日填飽自己肚子來的重要,因為該反省的是別人,對於問題的理解,就變得事不關己了。
倘若如此,那鴻海假扣押工商時報記者薪水的事情,有不少人站在大財團一方痛罵記者和媒體,也一點都不奇怪,畢竟某些主跑相關路線記者的惡行惡狀,也繪聲繪影。
我在老弟面前的尷尬,想必也還是會繼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