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8-09 11:13:37LAURENT

拒絕長大的聲音——陳雪《橋上的孩子》

  著名的挪威畫家愛德華孟克(Edward Munch)對其作品《吶喊》在日後的回憶中曾經提及:「我和兩位朋友一同散步,太陽西下。突然間,天空轉變成如血的殷紅,一陣憂傷湧上心頭,我呆滯佇立欄杆旁。灰藍色的峽灣和城市的上空,我看見了血紅的火花……我在恐懼中哆嗦,我似乎感到宇宙間響起了一聲巨大的、震天的呼嚎。」

  從現實經驗出發,畫家不同於常人所見的外在客觀,進而將自然景致轉換成充斥著吞噬特質的可怖畫面。畫裡扭曲、變形的感官投射出內在的心理結構,所指向的是純然的恐懼與無法遁逃的悵然失落,這也是畫家對外界所做的獨特回應。事實上,從陳雪的小說《橋上的孩子》一書中,主角所凝視、回憶的生活場景是一場連續而永無止盡的身心俱疲卻又不得不面對的人生過程,正如孟克所要表達的內在情境似乎有異曲同工。文中所見,身為人的我們,假若以微薄的個人意志對抗或拒斥社會結構嚴謹制度的收編,且產生對社會價值抱持高度懷疑的眼光者,那麼,人的意義早已脫離常人所限定的所謂「正軌」而逐次趨向一連串自我崩解的過程,遠處並未有顯著的目的地可以企及抵達的一日。諸如此類的核心命題,正是構成陳雪故事內容中的特殊獨白聲音。

  故事中的小女孩正帶領我們去經驗一個共有的記憶——「夜市」(或謂商展);而站在木板上高聲吶喊的小女孩,即是作者童年記憶的總和。

  生活在台灣的我們,曾幾何時不就是腳上趿著拖鞋在過往無數次的夜晚中在夜市裡閒逛,那幾幾乎變成一種城鄉的集體、固定的運動。彷彿,那是一種夜晚的魔幻燈火嘉年華,提供千遍一律的白日城鄉生活一種間歇的狂歡。而書中以自傳性的口吻所提的那小女孩,經常隨著家人在中部地區的各夜市頻頻出現的身影也是現實生活中足以望見的熟悉面孔。但小女孩有個無法抹除的噩夢,也就是家人在一次投資失敗後所背負的龐債務,形成無法抽離的惡性循環正是讓家庭中每一份子開啟分崩離析的傷痕記憶。大人複雜世界所面臨的困境一併需要由年幼的家庭成員予以概括承受,隨之而來的是,也要學大人一樣站在成堆的貨品上叫賣吸引人潮的注目,幫助家庭解決無法喘息的債務,但對她來說,那是具有一個本質上缺陷的家,「那是一齣與她無關的家庭影片,但其實每場戲都有她,她是不在現場的女主角」

  如此充滿衝突的場景,戲裡有主角也是她,但又不在場,那會是何等不堪的心境?

  照理說,年幼的心靈應該是通向美好快樂的記憶土壤,但現實逼迫就範,提早踏入大人失敗的遊戲中,並同時殘忍地向童年時光告別。而日以繼夜在夜市的叫賣廝殺對小女孩而言有如一場不堪而連續的交媾過程一樣令人疲乏,「…人一多,媽媽就像充了電、吃了猛藥,渾身是勁,前一分鐘還是病厭厭的,不是在一旁打瞌睡,就是在角落裡抽煙…等到人潮散盡,他們幾乎都累癱了,一種高潮過後的疲軟,甚至是有些空虛的……」。那麼,人生的基本價值對作者而言是「缺錢,欠債,賺錢,還債,這就是人生的真相。」

  盼望跳脫既有的循環是以小說家的身份尋找救贖的機會,母親、隔壁的阿公、收驚婆等人擁有各類怪誕、不中斷的故事述說,便是提供小女孩生命的另一個暫存寄託的出口並且形塑日後也成為說故事的人的角色。提供故事的鄰居長者,是產生提供想像力的元素,之所以會讓小女孩又驚又怕、深被吸引的背後其實是一種每每在夜市叫賣後肉體疲態的精神依藉,唯獨那些無邊無際、不受拘束的故事才足以餵養早已被掏空枯桎的心境,與此同時也培育一位未來小說家的雛形人格,「女孩從小就知道如何使自己脫離這所在的世界,那時她還不是一位小說家,但已經顯出那姿態,女孩腦中充滿了故事,想像與虛構是她存活下來的方式。」

  延續生命的虛無存有託以『想像與虛構』,告別小女孩的身份後並未能真切的擺脫烙印的不愉快經驗,長大後的逃離原有生活也未脫去惡夢的追纏,取而代之的是一副感情與空間的流離遷徙圖,如神岡、豐原、台中、洛杉磯、台北、中和……等等不一而足的地點,身份在空間不斷的轉換和情人的更迭中尋求安身立命的所在,面臨的卻是不斷地換得所見的世界以嚴謹的制度穿戴如野獸的面具恐嚇、威脅,無時無刻不是如此。

  「橋」的隱喻在於聯絡兩個截然迥異的世界,一端是原初女孩想像的無暇世界,另一端通向的是逐漸頹圮的現實。文中經常以兩種『身份』不斷跳接、切換進行述說故事,一面溯及既往,一面對既有的凝視。如此雙軸線敘述架構切換自如,也正符合橋兩端的對立與連接。我們也看到一個拒絕長大的女孩娓娓述說時間在實體所留下不滅的傷疤,而拒絕長大的念頭其實一直存在著,那是一種原初美好的象徵、是一種過往一去不復返的烏托邦,一如大陸作家莫言對拒絕長大有如下的精闢看法:

  有許多的人,在許多的時刻,心中都會或明或暗地浮現出拒絕長大的的念頭……拒絕長大的心理動機,源自於對成人世界的恐懼,源自於對衰老的恐懼,源自於對死亡的恐懼,源自於對時間流逝的恐懼。

  是的,那是一個拒絕任何恐懼的聲音,不斷向讀者發出若隱若現的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