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1-29 17:02:00非頑童
【老子心得】《五章》守 中
【原文】
天 地 不 仁﹐以 萬 物 為 芻 狗﹔聖 人 不 仁﹐以 百 姓 為 芻 狗。
天 地 之 間﹐其 猶 橐 籥 乎﹗虛 而 不 屈﹐動 而 愈 出。
多 言 數 窮﹐不 如 守 中。
【心得】
讓我們試試看小學生用字意上來解釋這段文字﹐會變成怎麼樣﹖
天地不仁慈﹐把萬物當作草紮的狗(用完即丟棄)﹔聖人也學天地﹐把百姓當作草紮的狗。天地這個空間﹐不就像風箱一樣嗎﹖空虛而不屈就﹐愈動風就愈出來。話說多了無益﹐不如守住中間立場。
我都不知道自己在說什麼了﹗可是真的就有英文的道德經﹐做類似這樣的直譯﹐看了真是會昏倒﹗
其實也不能怪他們﹐因為這段文字自古以來確實有許多非議﹐尤其「不仁」二字﹐更讓崇尚儒家的中國文化頭疼﹐也讓老子揹了不少黑鍋。
言歸正傳。首先來分解字句﹐先了解什麼是仁﹐什麼是不仁﹖芻狗在這裡象徵的意義是什麼﹖為什麼講了天地﹐還要扯聖人進來﹖跟風箱又有什麼關係﹖更難理解的是﹐為什麼結論是「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仁就是人與人之間的對待關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明顯存在著分辨心﹐不然我怎麼知道自己的喜好呢﹖但是天地待萬物﹐是沒有分辨與喜好的﹐該生就生﹐該長就長﹐成住壞空﹐生老病死﹐一切依照自然的規律﹐沒有私心。
據說芻狗是從前用來祭祀時﹐用草紮的狗。在祭祀之前非常慎重的保護這些祭祀用品﹐但祭祀過後便棄置不用。所以萬物之於天地﹐就如同芻狗﹐該發揮用處時就用﹐沒用了就功成身退。
第一章就提到﹐道是可以應用到宇宙萬物上﹐才是真道。既然天地如此﹐聖人法天地﹐也就是法道﹐對百姓的態度也是不存分辨﹐不帶私心。也就是處與客觀超然的地位﹐才能清楚自然規律的運作﹐無私地治理天下。
科學的可貴之處﹐就在於能夠儘量摒除個人的成見﹐趨近客觀﹐如此的方式所求證的真理﹐才是能找出自然的規律。
而天地像風箱﹐風箱抽風時﹐位移少﹐動能就產生得少﹐位移多﹐動能就多。所依循的﹐仍舊是道。所以萬物處於天地之間﹐要想產生的效用大﹐必定需要較大的空間與時間。人心也是如此﹐能虛空包含﹐不被慾望所充塞﹐自然是法力無邊﹐萬法唯心了。
最後一句可玄﹐搞了半天﹐還是很難理解跟前兩句有什麼太大的關係。所以我從「守中」來看﹐比較接近上頭說的。「守中」就有客觀無私的意思﹐那假如不「守中」會如何呢﹖有了個人主觀想法﹐說出來的東西﹐是不是和道就有偏離呢﹖第一章就說「道可道﹐非常道」﹐這道既然講不清楚﹐甚至越講越糊塗﹐那多言豈不越說變化越多﹐不如好好守著客觀立場﹐還比較接近道了﹗
所以基本上這一章的三段﹐還是離不開分辨心的作用。
天 地 不 仁﹐以 萬 物 為 芻 狗﹔聖 人 不 仁﹐以 百 姓 為 芻 狗。
天 地 之 間﹐其 猶 橐 籥 乎﹗虛 而 不 屈﹐動 而 愈 出。
多 言 數 窮﹐不 如 守 中。
【心得】
讓我們試試看小學生用字意上來解釋這段文字﹐會變成怎麼樣﹖
天地不仁慈﹐把萬物當作草紮的狗(用完即丟棄)﹔聖人也學天地﹐把百姓當作草紮的狗。天地這個空間﹐不就像風箱一樣嗎﹖空虛而不屈就﹐愈動風就愈出來。話說多了無益﹐不如守住中間立場。
我都不知道自己在說什麼了﹗可是真的就有英文的道德經﹐做類似這樣的直譯﹐看了真是會昏倒﹗
其實也不能怪他們﹐因為這段文字自古以來確實有許多非議﹐尤其「不仁」二字﹐更讓崇尚儒家的中國文化頭疼﹐也讓老子揹了不少黑鍋。
言歸正傳。首先來分解字句﹐先了解什麼是仁﹐什麼是不仁﹖芻狗在這裡象徵的意義是什麼﹖為什麼講了天地﹐還要扯聖人進來﹖跟風箱又有什麼關係﹖更難理解的是﹐為什麼結論是「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仁就是人與人之間的對待關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明顯存在著分辨心﹐不然我怎麼知道自己的喜好呢﹖但是天地待萬物﹐是沒有分辨與喜好的﹐該生就生﹐該長就長﹐成住壞空﹐生老病死﹐一切依照自然的規律﹐沒有私心。
據說芻狗是從前用來祭祀時﹐用草紮的狗。在祭祀之前非常慎重的保護這些祭祀用品﹐但祭祀過後便棄置不用。所以萬物之於天地﹐就如同芻狗﹐該發揮用處時就用﹐沒用了就功成身退。
第一章就提到﹐道是可以應用到宇宙萬物上﹐才是真道。既然天地如此﹐聖人法天地﹐也就是法道﹐對百姓的態度也是不存分辨﹐不帶私心。也就是處與客觀超然的地位﹐才能清楚自然規律的運作﹐無私地治理天下。
科學的可貴之處﹐就在於能夠儘量摒除個人的成見﹐趨近客觀﹐如此的方式所求證的真理﹐才是能找出自然的規律。
而天地像風箱﹐風箱抽風時﹐位移少﹐動能就產生得少﹐位移多﹐動能就多。所依循的﹐仍舊是道。所以萬物處於天地之間﹐要想產生的效用大﹐必定需要較大的空間與時間。人心也是如此﹐能虛空包含﹐不被慾望所充塞﹐自然是法力無邊﹐萬法唯心了。
最後一句可玄﹐搞了半天﹐還是很難理解跟前兩句有什麼太大的關係。所以我從「守中」來看﹐比較接近上頭說的。「守中」就有客觀無私的意思﹐那假如不「守中」會如何呢﹖有了個人主觀想法﹐說出來的東西﹐是不是和道就有偏離呢﹖第一章就說「道可道﹐非常道」﹐這道既然講不清楚﹐甚至越講越糊塗﹐那多言豈不越說變化越多﹐不如好好守著客觀立場﹐還比較接近道了﹗
所以基本上這一章的三段﹐還是離不開分辨心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