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4-14 16:11:09Lans(挫冰)

逛街日記──久別重逢的「無印良品」


____距離我個人「上一次」在台灣看到「無印良品」的店面,少說也有十年以上了。

____最近「無印良品」由統一高島屋百貨公司代理,在微風廣場重新開幕,我個人並不是抱著非常大的期望,來看待這一間商店所可能掀起的商戰炫風。﹝在這邊指名了就是「生活工場」﹞但是,衝著這一家響噹噹的店名以及幕後日本人龜毛的完美主義精神,仍然還是得用一種出國朝聖的心情,在小小的商店空間裡頭,和一大堆跟自己一樣來朝聖的「觀光客」擁擠的借過!

____距離我個人上一次「真正」看到「無印良品」的店面,是四個月前在香港尖沙嘴一間商業大樓底下三層樓,暗無天日還夾帶著陰森恐怖的周邊環境,令人無法感受到當時正是日正當中的時間。而這一家位於香港尖沙嘴的「無印良品」,打破了多年以來自己心目中的理想,也在同一時間,發現了台灣「生活工場」商店的明亮與鮮豔。﹝當然,香港地狹人稠,沒有什麼商店可以展示自己的特色。﹞

____已經很難把記憶拉回十年前,然後作一個比較或是評論,來說明當時台灣地區類似「生活工場」、「無印良品」、「溫古知新」或是什麼「瓶瓶罐罐」等等的生活用品商店,到底有什麼地方不一樣。就像現在,自己也不曉得到底「瓶瓶罐罐」這一個品牌的商店,是不是還「活著」?

大概的分野,是「生活工場」幾年前的一點點變革,開始跟日本的「無印良品」的展場設計、燈光明暗、產品亮度、鮮豔度……等等,做了大幅度的改進。而「溫古知新」在七、八年前,就已經開始朝服裝、飾品還是什麼小珠珠之類的產品當作主力商品,不再是以生活用品為最大宗的銷售。

而「無印良品」走的路線,甚至是展場的光線或是產品的顏色,大概十幾二十年來沒有任何的變化。以至於,現階段到微風廣場去逛「無印良品」商場,會有一種記憶上的「錯覺」,彷彿立刻回到了十年前的西門町?看著檻頂燈照射在牛皮紙顏色的紙盒置物箱,才會有心靈上質樸的感受?﹝還是這一兩年台灣地區流行普普藝術的裝飾風格,寵壞了原本走質感路線民眾的對於顏色的要求?﹞

我個人不能夠否認「無印良品」這個品牌背後的精神,雖然自己不是個名牌崇拜者,對於「無印良品」裡頭販賣的襯衫、T恤等等單品算是中價位左右的價格也不太能夠接受。縱使「無印良品」請來的設計師都是一些類似山本耀司之類的國際名家。

只能說,現在的「無印良品」,已經不是十幾年前的「無印良品」了。現在的「無印良品」,已經成了一家國際知名品牌,是每一個具有小資本的觀光客或是Shopping愛好者的朝聖地點。現在的「無印良品」,已經不是國內「生活工場」所走的大眾平價、社區生活路線,或是用商店展場燈光的強度來突顯生活情趣的充實感受。

我們看到了一個日本品牌拓展外銷的成功,成了知名企業而值得喝采。
當然,我們也得為「生活工場」十多年來的努力而與以鼓勵。

「無印良品」之所以會掀起一種消費革命,最主要的原因倒不是因為販賣產品的毛利,或是提高產品市場佔有率。在日本境內,「無印良品」變成了一種民眾的消費態度以及社區精神,大家配合「無印良品」的產品開發商還有企劃部門,共同創造一種前所未有的生活型態。民眾們購買的不單單只是「無印良品」的一個磁碗、一罐香精油、一個枕頭套……,而是購買了多數人所共同欣賞的美學價值、家庭生活或是戶外旅行。

____每年日本「無印良品」總公司,都會在日本各地舉辦一些民眾生活的創意比賽、家具家飾的佈置表演、學生設計的居家空間裝飾、或是戶外大型的露營活動。公司希望要求所有的民眾提供「創意」與意見,然後由總公司的設計師們,配合居民的居家生活調查,再將有形的產品量產。

在台灣,最起碼「生活工場」已經學到了一點點「無印良品」的硬體外觀與基本銷售模式了!甚至,「生活工場」已經走出了自己一套的生存方式!﹝我們甚至可以在路過「生活工場」的時候,聽見商店裡頭的音響設備,不停的播送「來來來!快快快!生活工場秋冬商品年終大清倉!各項產品一律五折!使用生活工場會員卡再享八五折……」之類的宣傳廣告錄音帶﹞

我們期望,真正的生活商品銷售,還是得回歸生活,不管是鮮豔的生活、樸質的生活、吹毛求疵的生活、與眾不同的生活,或是,每一個人自己的生活。不論大家所追求的,是「生活工場」的生活、「無印良品」的生活、LV的生活、Prada的生活,還是胼手胝足自己打造出來的生活。

____如果要我自己做評價,說明「無印良品」的逛街心得,我只能說,位於微風廣場內部的商店展區以及貨架太少。現在只好繼續期待捷運市府站旁邊的統一高島屋開幕以後,能夠把「無印良品」的大型賣場,整個把它給我搬過來!

____當然,最好是把整個公司推行的生活企劃,或是三代同堂幸福企劃、婚姻諮詢協助計劃……等等一堆什麼台灣沒有見過的「生活推案方式」,通通拿來給我瞧一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