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6-18 15:21:31adore

歷史的機遇

今天上課

報告同學聊到了關於他對康熙年間的制台政策的不滿

認為康熙這種消極的封鎖以及抵制

只是讓問題更擴大

報告同學說:『我對康熙這種消極性很不滿,
我覺得,做人不能這麼消極;
往往越消極,問題越嚴重。』

我想到自己的消極

以及

你半夜突來的大刀闊斧

積極的用一封簡短的話斬了我這株亂麻。

不勝欷噓。

我們來聊聊所謂的"非預期結果之下的可預期性"

以下這些話,摘錄自柯志明的《番頭家:清代台灣族群政治與熟番地權》

【講究「時空」的作用,將之整合進討論的核心內,
是歷史分析的主要特色。......
古生物學家Stephen Jay Gould希望強調的是
「通慣所有歷史的中心原則:機遇(contingency)」
如本書一開頭就聲明的,機遇不是偶然。......
歷史演化的過程比較像是在pachinko(柏青哥)遊戲裡,
沿著上窄下寬的樹枝狀路徑,拾級而下。
每一個選擇不僅是放棄了一些可能的替代機會,
而且前一個選擇所決定的路徑往往限定了下一個選擇的可能路徑。
遊戲的結構(環境),並沒有給予選擇的無盡可能性。
但是這並沒有反過來意味著選擇是命定的。
在諸多的可能性之間難以選擇的時後,決定每每是機遇促成的
(當然,也不要忘了加上無知與誤解),
通常不是毫不猶豫、不會事後追悔的。
然而,由於前後事件的因徑依賴,這個不可逆轉的連鎖反應
並不是個可以漸次修正、自我調適而日趨完善的適應過程。 】

【行動者因在制度內所處的位置不同,而彼此在影響能力上有高下之分,
利益上也並非一致,乃至相左衝突。
其所帶來的政治社會過程及結果,通常是當事者無法預見的,
更遑論控制。......
制度一旦成立,往往傾向於自我肯定與再製,
回應於自己內生的需求多過於來自環境的壓力。......
然而,即使制度令人非常不滿意,非常不「理性」,
它還是有可能繼續堅持下去,直到崩解。
我們也不難想像,危機其實可能是制度內生的,
而不見得只是無法適應外在環境的問題。
危機,因為其直指制度問題的核心,
構成制度分析上重要的指針。】

拉回到我的心智運作邏輯制度

系統的內部危機

預期了解組。

但即便重構

也勢必將依循上一階段的因循路徑。

這麼一種結構性意味濃厚的分析

的確蠻符合事實的。

也許

你可以嘗試尋找其中的Bug

歡迎攻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