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6-01 13:14:44黑咖啡&白咖啡

菁英與「民粹」

2004/5/30
駱明慶
台大經濟系副教授

人有解釋自身處境,讓自己活得快樂的本能。而將自己的工作或行業與「公義」連結在一起,更是擅長「詮釋」的讀書人,最駕輕就熟的作法。這樣的本能,搭配教育機會受到管制造成讀書人稀少的環境,更讓「知識份子」或「學者」,在社會上享有額外的光環。彷彿只要戴上「學者」或「博士」的頭銜,即使發言再怎麼違背「常識」,人們懾於知識的光芒,還是會仔細聽完,並且以為這些言論都是為了「公義」而發。

最近的言論市場上,常常聽到許多「孤臣孽子」式的討伐「民粹」罪惡,甚至「亡國論」的說法都出現了。這類意見,大體認為庸俗的民主政治中,大多數選民由於知識水準低落容易受到蠱惑,而無法做出理性判斷,導致政策品質低落。而少數菁英的意見也不為大眾傾聽,無法發揮以往一呼百諾的影響力。

問題是,選民真的比以前愚昧嗎?如果受教育是獲取基本邏輯推理能力的有效管道,十幾年來,即使不斷有「菁英」質疑「大學生太多」,大學生數目還是倍數成長,國人受教育的機會顯然比前幾個個世代要好得多了,選民怎麼可能比以前無知呢?另一方面,近年來,政府已不再能夠管制資訊流通,人們獲取資訊的機會也明顯增加了。那麼,「菁英」所擔憂人們愚昧的問題,有沒有可能是因為自己對於現在社會的瞭解不夠呢?

民主政治當然並不完美,它只是反應這個社會的平均狀況。但是,一人一票、票票等值的投票規則,是人類社會慢慢演化出來,能解決利益衝突且紛爭較少的制度,是所有這個制度的參與者都必須接受的最低要求。當眾人的決定不符自己的意見時,個人仍然可以使用自己受到保障的言論權力,努力去影響別人的選擇。但是,實在沒必要、也沒有權力因此而貶低他人選擇的份量。每個人都必須瞭解,再怎麼自認「菁英」,手上其實也只有一票。如果因為自己意見不是多數一方,就以控訴眾人是「民粹」,來解釋面臨的處境,可能只是掩飾自己說服他人、推銷自己所信仰「真理」的無力罷了。

其次,台灣社會變化相當快速,再怎麼曾經被視為「菁英」,曾經智慧受到眾人膜拜景仰,當自己看世界的方法和他人格格不入時,並不必然是世界出了問題,反而很可能只是反應了自己的停滯。面對這種情況,先虛心地瞭解世界的變化,才是比較好的態度。否則,很可能會出現自己激昂陳辭,聽者卻越來越少,影響力也越來越小的情況。這時候,問題的癥結可能真的不是眾人越來越無知,而只是自己沒能理解到世界的快速變化而原地踏步,反被自己的成見絆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