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2-18 21:37:14星空之下

轉載~改革開放世代的苦悶與反思


本文轉載自中國時報  2008.02.18
王銘義

 在中國南方災區人民,剛從罕見冰雪風暴走出來之際,北京高官已迫不急待地宣告:抗災取得了「重大的階段性勝利」;黨政媒體更是一窩蜂地跟著宣揚救災如何地英勇,抗災如何地悲壯,獨不見冷靜的媒體檢討追究:異常天候預測失靈、預警應急遲緩等重大政策違失。
 當媒體普遍地營造抗災取得勝利,一言堂的媒體文化依然向「政治正確」靠攏,由一群「七○後」與「八○後」新聞新世代所主導的《南方周末》,日前推出「文化原創榜」。表面是向具有原創性的年度電影、藝術、音樂工作者致敬,但整整十六個版面對當前人文藝術社會領域的批判與反思,無疑是對中國在改革開放卅年後的一次文化總體驗。
 經濟高度發展的背後,並無法掩飾人文精神生活的荒蕪,全民「向錢看齊」的主流價值,讓這群新聞工作者深沉地反思著:經濟繁華與權力榮耀都抵不過時間的淘洗,如果面對未來,無言相告,那中國人辛苦開創的激流般的卅年,多年之後就將是歷史上的「南柯一夢」。
 黨政體系的無所不在、媒體對權力的附庸心態、藝術創造的持續有氣無力,都是形成中國當前人文悶局的關鍵。被《南方周末》評為中國當代藝術最富原創風格的年度藝術家艾未未就說:「中國當代藝術已全面喪失對社會美學、倫理的探討,沒思想、不痛苦、不反思!」
 在新聞獨立報導與自由評論仍未臻理想境界的現實環境,傳播新聞自由的信念與價值觀,應是促使中國走向更為改革開放的最大原動力。南方這群新聞尖兵就堅信:「這個國家更需要思想,否則在國家命運的緊要關頭,常識就不能與愚昧對抗,理性就不能與盲目制衡。」
 《南方周末》透過「文化原創榜」推出的文化批判系列文章,如同中國南方冰雪陰霾過後出現的一抹暖暖冬陽,映照在「百家不爭鳴,百花不敢放」的沉悶年代,形象顯得格外清新,但「改革開放世代」新聞人的焦慮與反思,能否為中國傳媒的自由開放帶來煦煦春風呢?
感想:
說真話需要勇氣,有成熟的智慧才有深沉的反思。身在台灣的我們也有相同的苦悶,惟獨不見相似的反思。
「這個國家更需要思想,否則在國家命運的緊要關頭,常識就不能與愚昧對抗,理性就不能與盲目制衡。」
台灣媒體享有較彼岸更大的自由,結果如何呢?身為一個閱聽大眾,想想媒體每天提供給我們的新聞,究竟是使我們變得更理性?還是更盲目?

2008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