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5-01 21:41:33星空之下

兩岸超級比一比~媒體篇

(下文轉載自2007/5/1聯合報/張作錦/圖片選自聯合新聞網)

今年4月20日北京《新京報》的《書評周刊》介紹台大哲學系教授傅佩榮在大陸出版的新書《傅佩榮〈論語〉心得》,說道:「繼于丹之後,台灣地區的哲學家傅佩榮即將登上『百家講壇』,講述孔子的思想。」

現在就來說說「百家講壇」和于丹。

「百家講壇」是大陸中央電視台的一個節目,它聘請學界人士「登壇」講解他們的專業。既然面向大眾,自須深入淺出。也因為「老嫗能解」,所以大受歡迎。尤其這兩年開的歷史、經典講座,不僅燃起了社會讀史、讀經的熱情,也引領了文史書的出版風潮。

在開講的名家中,廈門大學教授易中天《品三國》甚為叫座,也深具影響力。他的新書簽名會要勞動上百名警察維持秩序,書的發行量動輒以百萬冊計,真是「有自來水處有易中天」。他的「粉絲」遍全國,出門戴墨鏡也會被人認出。
易中天「名滿天下謗亦隨之」,學界屢有評譏,認為他的「說書」把《三國演義》和《三國志》混雜摻合,是「肥皂劇」;不是把歷史「通俗化」,而是「庸俗化」。

等到于丹上了「百家講壇」,比易中天更轟動,爭議也更多。今年四十二歲的于丹,是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她先講《論語》心得,後講《莊子》心得,說理淺白清晰,語詞精鍊動人,用二千五百年前聖哲的思想,觀照和引導現代人的生活言行。她的書銷售量也以百萬冊為基數向上累進,從初中生到八十歲的長者都在新書發表會上排隊等她簽名。這位風華正茂而鋒頭正健的年輕教授,於五月間訪問台灣。

易中天此時可以鬆一口氣,因為批評的矛頭都轉向了于丹,指她「說書」的內容很粗糙,文本不可靠,且多誤解。《莊子》心得成書發表會上,有多人穿著印有「孔子很著急,莊子很生氣」字樣的T恤進場抗議。好幾所大學的十位博士生,串聯發表公開信,要求于丹「下課」,並聲言要長期為她「找錯」。僅僅大半年時間,「反于丹」的書已出了好幾本,包括《當〈論語〉遭遇于丹》、《孔子很著急》、《莊子很生氣》以及《解「毒」于丹》等。

除了「粉絲」的熱情支持之外,文化界也有人為易中天、于丹這些人講公平話:道不遠人,讓經典重新接近尋常百姓,有什麼不好呢?

批、辯雙方似乎都有理,大陸文化標竿刊物《南方周末》找學術重鎮李澤厚和葛兆光出來論斷。李澤厚開頭就說:「我支持于丹。1994年我在《論語今讀》前言中有一段講到這個問題,我說:『如果今天從《論語》等經典再作出新的摘錄編寫,加以新的解說發揮,它們不同樣可以與《聖經》、佛經和其他宗教刊物一樣,起著慰安人際、穩定社會、健康身心的功能和作用嗎?』我沒想到,十多年後,于丹做了這個事情。」李澤厚認為,于丹、易中天這些人是菁英和平民間的橋梁,他們不是思想者,是布道者,在布中華文化之道。

葛兆光則說,知識需要傳遞,而大眾也需要知識。他認為,易中天、于丹這些人的講座,引起公眾對學術研究的興趣,將知識普及化,應該公正對待他們的努力。

大陸文化界似乎有「槍打出頭鳥」的傾向,遠在易中天、于丹之前,在海峽兩岸都有高知名度的余秋雨已受多年批判。傅佩榮在這種氛圍中要「登壇」講《論語》,必然受到注意。憑他的學養口才理應得到歡迎,但也可能遇到挑戰。說不定有人心裡不平:「遠來的和尚就一定會念經嗎?」傅氏此去,吉凶難卜。

倒是李澤厚「慰安人際、穩定社會」的話,於我心有戚戚焉。台灣世風敗壞,人心浮動,多麼需要「慰安」,需要「穩定」。我們在「輸出」傅佩榮之際,媒體,尤其是電視媒體,有沒有想到配合學術界,在政治新聞翻滾之外,為社會做一些像「百家講壇」這類沉潛而有意義的事?

電視如何才能發揮積極的社會價值,葛兆光說,那要看「電視傳媒掌握在什麼人的手裡,那些主持者必須有一點知識」。作為一名退職記者,讀這些話,內心莫名惶愧。

感想:
今天在聯合報上看到這篇文章,覺得結尾寫得真貼切,台灣的電視節目內容愈來愈庸俗、嗜血、極盡誇張之能事,真不知我們為什麼要忍受這一切?受不了的人,索性關上電視,更有甚者,家裏乾脆不裝電視,反正生活機能也不受影響,而且還省下大把時間去做更有意義的事,這樣不是很好嗎?

我對台灣的電視節目真的失望透頂了,不論是戲劇、新聞或政論節目,格局都很小,沒什麼特殊之處,缺少讓人深思的作品。

反倒是這幾年進出中國,偶然間看到幾個電視節目,很有驚豔的感覺。例如「大明王朝」一劇,節奏很慢,對白很抝口,角色之間對話也不多,但是每位角色的一言一行都另有涵意,在看戲的同時,必須不斷動腦思考,「剛剛那句話是什麼意思?」「他為什麼要這麼說?」「有什麼意圖?」看一集戲,好像上了一堂歷史課,感覺很過癮。

同樣的題材不會吸引台灣的電視台開拍,就算拍了也會將重點轉移至帝王與嬪妃間的風花雪月上,然後再找一堆俊男美女來擔綱~無聊透頂。
雖然我沒看過「百家講壇」這個節目,但卻真實感受了它的影響力,不論是在陝西或雲南的新華書局,易中天及于丹的書總是被擺在一進門的顯著位置,而熱門新書的架上,放眼望去盡是與「三國」、「紅樓」、「明史」主題相關的書,所謂的「國學熱」,就是這樣由媒體發起,然後才全民響應吧!

我們總是很習慣和彼岸進行比較,雖然有時候我也很想說:「有自信,怕什麼?」

但是光看兩邊媒體的素質,我還真說不出口呢!
2007/5/1

星空之下 2007-05-08 16:54:49

嗯~所以想要成為學術界的&quot超男&quot或&quot超女&quot,一定要有很好的修養,&quot笑罵由人&quot的基本功夫是必備的囉!

江南 2007-05-07 21:13:05

《百家讲坛》是我从2004年开始断断续续地看的,几位上去讲的人都很有水准。他们将阳春白雪变成了下里巴人。让普通大众都能听懂历史。能开出这个《百家讲坛》来,与现在大陆上讲求尊重事实的主导思想分不开的。对与错、是与非,让老百姓来讲,百姓的心里自有一杆秤。文人之间的批评也是正常的,要允许有不同的看法和声音,只要不进行人身攻击就行。那么多的人要求购书后签名比作者自己写再多的反驳文章都能说明问题。这叫事实胜于雄辩。

星空之下 2007-05-02 13:19:52

難得喔,真是稀客咧.......,被你這樣一說覺得很不好意思,其實我是寫寫心得,順便發發牢騷,因為沒有像你那樣關懷人的恩賜,所以只好躲起來敲鍵盤,自得其樂.
電腦開機要很久,有可能是資料積太多,或是磁碟太久沒有整理,你可以試試看喔!
歡迎有空常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