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1-10 05:28:25ladyo

另一種想念





大兒子幾乎每天都從倫敦寄幾頁他正在讀的書來要我讀.....然後跟我討論,他到英國已經快一年半了,正在唸法律的他意外地對哲學產生無比的興趣。
偶而我還會接到他一兩首詩,或Link給我他喜歡的音樂和歌。(後來,乾脆寫封信告訴我,其實他最大的心願就是像我一樣,讀哲學然後寫作) 。
原先計劃唸的MBA學位呢? 被擱到背後去了嗎?
我還是挺放心不下的…..孩子的爸爸說,小孩子不用太早去工作,多去看看世界,爸爸支持你去流浪。
前些時候大兒子從英國回澳洲來,中午好難得一起吃午餐。
吃到一半他突然對我說:「媽媽,我喜歡卡謬....」我知道他這年紀好為人師,許多觀念都一知半解,剛到歐洲一切新鮮,事事批判、時時反叛。自由與熱情泉湧而出....然而他還没有完全搞清楚他的「自我亅,有時候還像是飄浮在空中的泡沬。
不過,我仍然認真地帶著愉快的心情聼他講述著不切實際天馬行空的夢想。
「媽咪,我真的很難碰到像妳這樣的華人女孩,我喜歡 "怪怪"的女生,就是不管我說什麼奇怪的事,她都不會用她既有的經驗和價值觀來評判我.....」。
他出國後,有一陣子我一開他以前開過的車,聽著他在車子裡留下的MP3或CD、接到他曾捐款的社團和弱勢團體的來信,狗醫院還寄了一封要他帶自已的一隻叫Milo的小狗去作例行體檢….( 狗在哪個朋友家寄養?我竟毫不知悉) 。
一種想念他離去的感傷讓我深切地意識到孩子真的長大了。
以前他唸高中時,有一次我在住家附近的超級市場購物時碰到昔日的鄰居。
對方是一位保守的英國紳士,他的兒子和我的兒子一直是同班同學。
小時候孩子們經常玩在一起。直到後來我們搬離了與他們毗鄰的那條街。
他碰到我時告訴我:「我那天碰到一個人好像妳大兒子,但不敢認,頭髮和衣服都很奇怪,我那時候心裏想….妳這樣的人怎麽可能容許孩子穿成那樣?」
我無言以對,因為他真的碰見我的大兒子了,而且兒子打扮得就像他所形容的一樣「既難看又怪異」。
兒子小的時候每次出門都是穿我替他選的衣服,兒子的衣服很多是阿嬤從日本或臺灣百貨公司的專櫃買來的。
替孫子買衣服是阿嬤一種無比的樂趣,兒子小時每次回臺灣,婆婆都買好幾乎是春夏秋冬整整一皮箱的衣帽鞋襪。
質地好、樣子中規中矩、看起來就是個有教養的小孩,很得英國紳士的喜愛。
曾幾何時,兒子拒穿阿嬤自己替他挑的衣服,他總是自己先決定好要買什麽或拉著阿嬤或我直奔那些從流行通訊或雜誌上看到的,奇奇怪怪的店去選一些很前衛的衣飾,頭髮則是找他死忠的一個日本同性戀男設計師弄成「怪色有巢式」的樣子。 樣子變來變去,有時真的超難看。
我一說他,他就回我:「我的頭,要妳管?」
「可是真的很難看耶。」我說。
「為什麼我一定要好看?」他反駁我。
我聽聽也有道理,也就不作聲。
對他而言,「反叛」和「自以為是的與眾不同」對他來說顯然比「好看」重要。
兒子從小學到高中所唸的學校是墨爾本一間很難進去的基督教私校。保有很傳統的蘇格蘭傳統和宗教文化。 雖然沒有所謂的髮禁,但對「制服」儀態和禮節還是相當重視的。
在無可抗爭的規格裡,兒子正努力要擺脫教條,爭取自由選擇權。頭髮是少部份
可以作怪的範圍。在那個年紀,我想他其實並不那麽確定自己到底要「變成什麽」,他所謂的與眾不同恐怕也只是在趕流行、或被某些潮流媒體操縱。
但我覺得年輕人的「反抗」是有正面意義的,它代表一種熱情、不妥協。企圖把自己從固定的約束中解放出來,變成無限可能性。是創造力的先決條件,如果一個孩子從小就被要求事事根據外在的規範、別人的期許、社會的要求去建立他的價值觀。那麽大人無疑是剝奪了他的選擇權,孩子沒有選擇權時他就不去思考各種可能性了。
但從另一方面來說;凡事太過標新立異可能會與社會或人群形成對立。
會面臨比從眾和歸俗的人更多壓力,那也挺累的。
我老了,所以常妥協,為的是求一種平衡。
我相信成長的過程裏人無時無刻都在自我修正,都在投入與分離、也都在左右正反之間擺動思考。結果如何?因人而異。但經歷這個過程在成長過程裏無疑是重要的。

我想起羅素曾說過一句很有意思的話,他說:「我沒見過年輕人。」
也許你覺得奇怪:「怎麽沒見過呢?街上到處是,我不也年輕過?或者我自己就是年輕人啊?」
羅素說:「年輕人沒有自己的思想,所以根本是不存在的」。
沒有經過自由獨立的思索、沒有選擇、不去自我實踐的人生是虛幻的,在這個意義下,年輕人是還沒有被自我和他人「意識到的存在」。
在我的生命中,「價格」和「價值」是完全不同的兩回事。
交易時,我會用「價格」衡量和取捨。
而價值呢?卻必須是一種抉擇。
我告訴兒子,求生存時無論如何必須談到「價格」,但追求幸福和意義時卻要考量到「價值」。
價格屬於形而下世界.是實用的,價值是屬於形而上世界是一種美夢和願景。
具備實用性很强的東西或工具就如同能夠製造一輛跑很快的火車的能力,但製造的這輛火車到底要往何處去却是一種決策和選擇。
錯誤的選擇只是加速往不對的方向駛過去,正確的選擇才有希望把人載往幸福美好的旅程。我告訴孩子,不能徒有夢想罔顧現實,但我們也不能光顧眼前的利益而把許多美好的價值都給犧牲掉。
我和孩子的爸爸都覺得,也許我們所能給予孩子最棒的禮物就是「尊重」與「自由」。
不管哪一種愛,若是既無尊重又無自由,以愛之名互相捆綁,那麽不管夫妻、親子,或在家庭之間都。不當的愛有時是一種暴力,道德和倫理對個體獨立的成長和發展都也可能成為一種殘酷和壓制, 我極不希望這樣的遺憾發生在我們的人生中。
有一天夜裡,我忽然收到一封孩子的簡訊,他對我說:「媽媽,倫敦今年冬天好冷,離妳這麼遠我才強烈地感受到對妳的思念和愛。謝謝妳一直以來所給我的理解和寬容,那是我每天面對未來最大的勇氣和力量。」
 
我要回應(本篇僅限會員/好友回應,請先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