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7-04 01:15:42啃羊
履世雜記 960703
孔子罕言命與天道,其著眼皆在現世的積極關懷。
《論語‧先進篇》孔子答子路事鬼神與死,
曰:「未知生,焉知死。」
顯見其對於存世生命以外的情境並未多做設想。
老子言大道,以道與萬物之縱向關係建構形上形下之論,
雖有超越於經驗,亦未嘗有生前死後之言,
此乃因中國義理源發於生命本然的關懷。
而佛教以其輪迴果報之論,寄善賞惡罰之旨,
此番立論,
提供了一個不同於儒道立足此生此刻而超越的思維,
如若淨土在此處真有實現之困難,那便向彼岸依託,
直接訴諸於另一境界的寄託,
是較儒道透過主體修養而達到立身即成聖成真成神的進路,
要更容易把握而達到的。
畢竟,儒道之說,此生即得超越,
乃建立在生命之絕對自足狀態下,
然而要成就每個人在心上皆擁抱一個大生命,
是有生命氣質和稟賦上的困陷的。
《論語‧先進篇》孔子答子路事鬼神與死,
曰:「未知生,焉知死。」
顯見其對於存世生命以外的情境並未多做設想。
老子言大道,以道與萬物之縱向關係建構形上形下之論,
雖有超越於經驗,亦未嘗有生前死後之言,
此乃因中國義理源發於生命本然的關懷。
而佛教以其輪迴果報之論,寄善賞惡罰之旨,
此番立論,
提供了一個不同於儒道立足此生此刻而超越的思維,
如若淨土在此處真有實現之困難,那便向彼岸依託,
直接訴諸於另一境界的寄託,
是較儒道透過主體修養而達到立身即成聖成真成神的進路,
要更容易把握而達到的。
畢竟,儒道之說,此生即得超越,
乃建立在生命之絕對自足狀態下,
然而要成就每個人在心上皆擁抱一個大生命,
是有生命氣質和稟賦上的困陷的。
上一篇:履世雜記 960518
下一篇:履世雜記 96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