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6-24 02:16:03啃羊

試論嚴羽《滄浪詩話》之「妙悟」與「興趣」說 2







二、「妙悟」--滄浪詩論的本質


詩歌發展歷唐迄宋,唐詩原創的風采既足,有宋一代不是轉變詩歌創作的內容,尋找新的可能,便是循於唐詩路線,模擬仿作。在這樣的衝突背景下,使得宋代的評論者備興,理論不一而足。在眾多理論中,嚴羽標舉了一系列深淺之「悟」的品評價值觀,不僅是提供了學詩者一個明確而既定的方向,更舉出詩歌之妙,惟在一「悟」字,於是由此衍生出來的創作的工夫義和境界義,也相對告立。

〈詩辨〉篇云:「詩者,吟詠情性也,盛唐諸人,惟在興趣。」明白揭示了一種屬於文學的本質--吟詠情性,這和〈文賦〉中「詩緣情而綺靡」的文學觀相若。但〈毛詩序〉中說:「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自詩經以來的言志系統,不論是陸機或嚴羽,都並未嘗試予以屏棄(註3),使詩歌創作時的心理活動理論更趨完整與健全。

嚴羽既有意強調「詩以吟詠情性」這樣的一種創作心理,同時也在為同為理論中的「興趣」說做伏筆。關於興趣說的內涵,於稍後討論。

「妙悟」之以禪語喻詩,也反映出了道統融合的隱微現象。文學自「詩教」以來,無不扮演著載道與教化的積極意義,這個一直以來由儒家的傳統衍生而來的文學觀,嚴羽試圖找到一個新的立足點,來詮說詩歌創作活動中的新元素。而宋代,以禪入詩或以禪喻詩的風氣已是十分普遍,如蘇軾:「暫借好詩消永夜,每逢佳處輒參禪。」(〈夜直玉堂,攜李之儀端叔詩百餘首,讀至夜半,書其後〉);韓駒〈贈趙伯魚詩〉:「學詩當如初學禪,未悟且便參諸方;一朝悟罷正法眼,信手拈出皆文章。」如此看來,嚴滄浪並非「以禪喻詩」做法的始作傭者,嚴羽詩論的卓然特出之處,並非建立於開始以禪喻詩之上,而是禪理與詩作(文學)理論的融合,為長久以來儒家居主的傳統,開拓了新契機。而唐宋之際詩多入禪的現象,實亦是佛儒交涉的結果(註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註3
請參見〈從儒佛交涉的角度看嚴羽《滄浪詩話》的詩學觀念〉,蕭麗華,《佛學研究中心學報》,5期,民84 . 9,頁226。

註4
同上,頁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