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5-11 22:13:54kwan-yin

【資訊分享】如果你也想 書法抄經…

如果你也想 書法抄經…
【文/黃靖雅】

如果你想主動為自己的心靈品質做點事,也想參考奚淞經驗,開始用書法抄經,奚淞以過來人的經驗,提出幾點建議:

一、安心的角落:人是習慣的動物,為了幫自己養成「抄經安心」的習慣,奚淞建議,幫自己在家裡找一處「安心的角落」,一張小學生書桌大就行,上面要鋪好棉紙,墨盒、毛筆準備好,方便自己有空就過來寫兩筆。這種優質的休息方式,比癱在沙發上看電視,任資訊入侵好多了。

二、先別管美醜:不管你抄的是佛經、玫瑰經或可蘭經,奚淞建議,一開始,先不要計較藝術性,不要被「寫得好醜」打敗,如果看到自己不聽話的書法,心情變得更糟,那可失了以抄經安心的本意。奚淞說,有耐性的寫,慢慢的,藝術性會自然產生,你的字會變美,別急。

三、錯字無所謂:一般人閃神時,經常抄錯字,但因為抄的是經典,常會自責,奚淞說,如果抄漏或抄錯,抄完再沾紅墨水改正在底下空白處即可,不必揉掉或懊惱,古代書法家也有類似情形,沒關係。

【2004/05/09 聯合報】
奚淞抄經 心在筆尖微笑了

奚淞認為毛筆是種敏感的書寫工具,適合用來收攝身心,培養專注功夫。
記者王忠明/攝影

抄經,對奚淞來說,跟打坐一樣,都是收心工具,休息的方式。
記者王忠明/攝影

【文/黃靖雅】

毛筆柔軟的線條,從敏感的棉紙上滑過,一筆一畫、一點一捺,安靜有力地流轉成字,字上無聲地重述,2500年前,有位叫釋迦牟尼的老師,在古印度的拘樓國劍磨瑟曇城,對一群對生命充滿熱情和疑惑的學生,耐煩地反覆叮嚀的那些話:

「諸比丘,此是使眾生清淨,超越愁悲 ,滅除苦憂,成就正道,體驗涅槃之唯一道路,此即四念處……」

奚淞正在抄經。這是他的休息時間,他調息、靜心的方式。

■第一筆,從十年前開始…

這是新店微笑堂,奚淞畫室,午后明亮的光瀉了一地,映著他畫架上一幅進行中的油畫:「光陰」系列的靜物,好安靜。

其實新店中央路的巷子裡,並不安靜,八樓高的畫室,樓下修路、鋪柏油,幾公尺外中央路車來車往,依稀入耳。

奚淞最近都在畫油畫,年前已經發表的佛陀的故事,和光陰十帖,都是。日日與亞麻畫布、油畫顏料、松節油為伍,當他累了,想休息「換口氣」了,他的選擇是,走到鋪好一疊棉紙的書桌前,掀開未乾的墨盒添點墨,拿起毛筆,沾墨,抄經。

這抄經的習慣,約10年前養成。

那時奚淞母親病危,他對生命產生了空前的憂傷和恐懼,身心振動,強烈不安。

像是種憂傷中的祈願,像是種漫長的自療方式,奚淞開始拿起少年時熟悉的毛筆,用白描的方式畫觀音。在中國擁有「永恆慈母」形象的觀世音菩薩,優美柔和的身形和眼神,彷彿本就具有安定人心的力量。他像個孩子一樣,把藝術企圖、表現慾望都放下,把生死的憂懼放下,把心放空,只是單純的握住毛筆,拉線,當他可以拉出一條均勻安定的線,竟然有種簡單的安靜和喜悅生起,身心都感覺安頓了。

■毛筆,渡他於苦厄的舟楫

因為畫觀音的關係,他開始延伸出來,用毛筆抄「心經」,因為那正是觀世音菩薩所說的法,一筆一畫、一次又一次的抄,「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奚淞就這樣度過了心境的苦厄,雖然生命裡重大的無常,母親的病和死,他一一經歷,一樣也沒豁免。

10年後,他依然抄經。

他握著毛筆,握著當年渡他於苦厄的舟楫,不再為避苦而抄經,只是為了安心,只是為了身心休息。

他從心經抄到金剛經,近年則轉至南傳原始佛法的經典,如《大念處經》、《轉法輪經》等。這10年來,奚淞抄了無數佛經,有的摺成經卷,有的貼在牆上。微笑堂靠天花板的斗拱上,幾乎每一面都貼滿了奚淞手抄的經書,有些紙面泛黃,已經有10年光陰堆積在上面了。

■抄經如打坐,讓心沈澱下來

也許有些人會說,抄經?一個藝術家做這種像小學生抄書一樣,機械性重複的事,會不會太沒創意、太浪費生命?

但對奚淞來說,抄經,跟打坐一樣,是種讓心安靜、專注下來的方式,是種收心、攝心的「工具」。他說,調服自心是有方法的,經由身體上專一的動作,可以導引心緒的專一,就像是一根栓子,把野馬般亂跑的心拴住,讓它靜下來、定下來。

但「工具」那麼多,為什麼偏偏選毛筆?奚淞說,毛筆對中國人是特別親切的工具,它也形成中國人特別的美感經驗,我們童年都有寫書法的印象,這樣的童年印象容易撿回來。而且這種書寫工具敏感性高,「筆分八面」,如何讓不聽話的毛筆聽話,就跟讓不聽話的心聽話一樣,都需要專注的功夫,用它攝心,再巧不過。他說,20年前,他留學法國時,帶到巴黎的行囊裡,就有一副筆墨,除慰藉鄉愁,這種很中國的工具,也讓西方藝術家驚豔。

對奚淞而言,一開始,抄經的意義,是修行的,而非藝術的,從而產生的藝術性,也是無心插柳。

他說,抄經也可以幫助讀經,「一字一字的抄,一字一字的讀,閱讀速度慢下來,思維的速度也慢下來,對佛經的理解也不同了。」慢,讓經典字句像滴水穿石,點滴內化,體會自是和平常讀經不同。

【2004/05/09 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