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字
燃繞吧,倉頡辛苦的結晶
祝融在爐裡化為磅礡的山嶽
那幾張紙就這樣皺了起來
焦黑的軀體,看啊
那首詩就殘留在空氣了
用嫋嫋的炊煙留下一縷思緒
只剩在夢裡書寫的遺跡
沒寫詩的時候並不怎麼寂寞
晚霞妳就慢慢的等我燒
所謂的思緒並沒有愈燒愈旺
反隨著黃昏愈垂愈低
最後一張紙看著最後一個字
幾首詩,換一道東風吟誦
對著暮色唸給誰來聽
我是老美濃人,貼篇書評《台灣敬字亭》
在沒讀張志遠的《台灣敬字亭》(遠足,2006)之前,真不知台灣有那麼豐富的「敬字文化」。
怎會?三、四十年前在鄉下老人家不是還要求將有字的廢紙收集在竹簍、初一、十五再燒掉?
但已不像滿清科舉時代拿去「敬字亭」燒了。
難怪一般人不知有燒字紙的「敬字亭」、只知燒金紙的「金爐」,直到本土文化受重視,學校(尤其客家)的鄉土教材才教學生重新認識「敬字亭」。
即便如此,也和作者一樣:「以前總認為惜字活動,在台灣早已成為歷史陳跡,敬字亭也僅剩龍潭聖蹟亭、美濃敬字亭和石頭營聖蹟亭等,屈指可數,所以也就不曾想過要進一步瞭解台灣敬字文化。」(p.4)
經作者深入研究後,才知從北到南尤其在客家莊,到處都有各式各樣的「敬字亭」。
那又如何?還不是只剩古蹟硬殼,「萬巒庄敬聖亭是台灣最後一座仍有專人收撿字紙的敬字亭…自從阿祥伯九十幾歲去逝後,台灣撿拾字紙也成為了絕响。」(p.131)
還是有「送聖蹟的儀式」,雖然「時過境遷,台灣目前僅剩六堆客家的美濃、六龜、彰化竹塘與桃園龍潭等四個地方,仍循古禮舉行『送字紙』儀式。」(p.53)
奇怪!我從小住在美濃怎就沒碰過「送聖蹟的儀式」。連作者特別舉例圖文詳述的廣善堂正月初九天公生的「送字紙灰祭典」(p.53-57)也不知。
這也難怪!又不科考了,家長那會讓小孩去參加。反倒是現在成了學校的鄉土教學活動。
看來台灣的宗教很功利實用,科考沒了,連「廣善堂送字紙灰祭典的目的」也成了「將收集一年的金紙灰和字紙灰,送入河水中,讓河水把這些紙灰帶入各農田,好讓未來一年農作物豐收,並祈求庇佑來年風調雨順…保佑地方地靈人傑,福泰安康。」(p.53)
其中還加入「放生」呢,「所以整個送聖蹟儀式其實已經是一項融合儒、釋、道三教的宗教活動。」(p.57)
什麼「子不語怪力亂神」?古代學子還不是將孔廟、文昌祠、敬字亭當科考神明來拜!什麼「重義輕利」?古代學子讀書還不是為求功名!
這就難怪「敬字亭最早的功能是為敬惜字紙,尊師重道而建,是一個單純焚燒字紙的場所。但隨著民間信仰與功利思想的加入,再與道教和風水之說結合後,敬字亭被賦予的功能也就增加了。」(p.22)
楨台長也知道黃蝶翠谷以前是滿坑滿谷的黃蝶
所以應該有賞蝶的黃蝶"季"才是
怎人為破壞再加工~這個"季"倒成為"祭"
不知道是要祭蝶還是祭人 2007-05-27 10:12:48
恩,從堅持寫繁體到後來都用電腦打字,慢慢的覺得寫字好累人,開始使用簡體字ˋ代號ˋ縮寫ˋ同音異字,漸漸接受那所謂:反正能溝通知道意思就好的理論。
但是都一陣子,過了那陣子又會乖乖回到繁體字的身邊,雖然不能要求別人不要用那些文字跟我溝通,不過就要求自己不要使用那樣的文字吧,那些字看懂就好沒必要跟著用。
因為養病必須天天拿著筆寫日記,才發現好多字都快忘記怎麼寫,也寫得看起來不像,因為已經看習慣打出來方方正正的字,寫出來就是覺得長得很奇怪,文字真的很奇妙。有時候同一個字寫太多遍也會覺得看起來不像那個字了~怪怪!
雖然我書法真的也很糟糕(好像國小後就沒碰了)
但對一些寫得長篇大論的同音字和注音文
我真的會受不了
如果只是插個一兩字倒還無妨
一篇七八成都注音我就苦了 2007-04-29 17:53:45
被"祭"壞了吧
不知台灣的"季"怎會學日本"祭"
莫非要學日本「誤讀」漢字
話說我很喜歡美濃
應該七八月時想再邀朋友去擂茶 2007-05-27 22:1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