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9-17 21:25:11管仁健

尋找在台灣「消失」的銅像(管仁健/著)

  2007年3月13日,桃園縣大溪鎮公所接到高雄市文化中心來電,對方自稱要致贈中心廣場前全世界最大的「蔣公銅像」,鎮公所如獲至寶。大溪鎮因風景酷似老蔣故鄉浙江省奉化縣溪口鎮,老蔣生前遺言不反攻大陸就不入土,因而將棺材停放在鎮上的慈湖賓館大廳,這叫「靈柩暫厝」。國民黨執政時,每年正副總統與文武高官,都要去大溪「謁靈」,但阿扁執政後,不來鞭屍就算「禮遇」了,大溪也因此失去了先皇陵寢的風光。

  但台灣高官不來,對岸卻興起一股「蔣FANS觀光熱」,大溪鎮為了迎接絡繹不絕的朝聖團,特別設置「蔣介石紀念園區」。因為台灣自解嚴後,全島林立的4萬多座「蔣公銅像」,紛紛被銷毀丟棄,園區就收容了老蔣從年輕時英挺的軍裝戎馬,到年老著長袍的拄杖微笑等各類銅像,供蔣FANS頂禮膜拜,一次搞定瞻仰行程,以免舟車勞頓。能有這座世界最大的「蔣公銅像」,真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

  但到了15日清晨四時,大溪鎮公所的人卻傻了眼。因為兩輛高雄市政府的資源回收車,載來的竟然是「200多塊碎銅」,根本無人可以恢復原貌。原來高雄市政府是在13日晚上連夜趕工,形同「戒嚴」的封鎖廣場,秘密作業,把原本造價一千多萬元的超大銅像,只以九萬元的低價發包拆除,工人胡亂肢解成200多塊,打包後連夜北上,大溪鎮公所只得將「200多塊碎銅」,借放在一間工廠倉庫中「暫時保管」。

  民進黨執政七年了,國家被弄得一團糟,等到阿扁貪贓枉法,民意支持度低到谷底時,才不斷「鞭屍」老蔣來凝聚選舉時的民氣,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銅像如果是要拆何需包商,號召白色恐怖受難者與遺屬,免費一人一斧,還能省九萬元公帑。況且現在中國因建設吃緊,全世界破銅爛鐵的價錢都一直上漲,這「200多塊碎銅」也能賣不少錢充實市庫。

  但高雄市政府堅稱這不是「拆除」,只是為了「移置」;而銅像體積太大,所以才拆解搬遷到桃園再組裝。可是銅像藝術家謝棟梁卻認為,鍛燒會使接縫處銅體融毀,而且200多塊銅片全沒編號、拆卸前沒有用各角度照相、拆卸過程又沒錄影,要按原版的尺寸修復幾乎不可能。而銅像原作者林木川則表示,重組修復沒問題,但費用難以評估。至於費用到底是高雄市政府出,還是大溪鎮公所出?修復會不會比造一個新的更貴?官僚是不會給答案的。

  高雄市政府面對老蔣銅像,這種要拆又不敢,要搬又惡搞的做法,真的是典型的政客手段。不過民進黨這種選舉造勢的拖棚歹戲,卻讓我們回想起,台灣這個銅像王國,除了戒嚴時代曾經出現這4萬座老蔣的銅像外,還有哪些被我們遺忘的「銅像」呢?
  
  。。。。。。。。。。。。。。。。。。。。

  「本土化」不只是台灣一定要走的路,也是大陸一定要走的路。「本土化」絕對不是台獨,孩子最先該認識的是自己的村落,最早該學的是自己母親的語言。黃土高原上一群孩子,不關心自己村裡的長輩,卻噁心地呼喊著萬里之外的小島訪客:「這個爺爺,您回來了」、「那個奶奶,我好想你」,當然是謊言。這是國家機器把想像的國族意識,透過教育灌輸到孩子腦裡。大人吸毒太久已經沒救了,但孩子還有救,先救救孩子吧!

  我生在台北近郊的北投鎮,鎮上有座日治時代就已興建,至今已有百年歷史的北投公園。公園裡有一個大理石基座的「國父銅像」,如果你用手去觸摸這石座的每一面、每一個稜角,會驚訝的發現都是同樣的光滑。大家摸一下自己手表的邊緣,看看中國製與日本製有何不同,就能想見這個大理石基座的興建年代。

  國父銅像基座上刻著:「中華民國五十四年十一月十二日,恭逢 國父孫先生百年誕辰,陽明山管理局謹造 潘其武敬記並書」。陽明山管理局是個什麼單位?潘其武又是誰?要先解釋一下。老蔣來台後把官邸設在士林鎮,而士林與鄰近的北投兩鎮,則由陽明山管理局管轄(與縣同級)。管理局長等於是老蔣的官邸外圍侍衛長,當然要由特務頭子擔任。

  1964年6月,黨外的高玉樹在選舉中擊敗國民黨提名人,到了1967年7月,老蔣乾脆把台灣省台北市升格成院轄市(與省同級),這樣台北市長從此就由民選改為官派,不會再出現「黨外市長」了。

  陽明山管理局原本名義上歸台灣省主席管轄,台北市升格後則改由台北市長管轄。軍統局出身的局長潘其武,經常進出大內面聖,自認身分不同,哪裡會把小小的黨外市長放在眼裡,以致雙方公開用粗話對罵。高市長還特地在老蔣回官邸前,去附近路口指揮交通,藉以宣示台北市對士林與北投的「主權」。了解潘局長的出身背景與行事風格,就會知道他興建北投公園政治銅像的動機。其實這座銅像的基座上,原來放的不是孫文,而是「北投溫泉之父」井村大吉。

  北投盛產溫泉,早在1697年清朝官員郁永河所著的《裨海記遊》裡就有記載,但中國統治台灣200年,卻始終不曾開發北投溫泉。井村大吉是日本三重縣人,東京帝國大學英法科畢業,1909年來台擔任台北廳長,任內規劃興建「北投溫泉公共浴場」,1913年6月完工後又興建了北投公園,還興建新北投支線鐵路,讓北投成為世界知名的「溫泉鄉」。他轉任基隆港務所所長後,北投居民為表彰他對溫泉鄉的貢獻,1934年4月7日,在北投公園內樹立井村的銅像,並舉行「除幕式」。

  1945年台灣「光復」後,老蔣在全台各地發動「文化大革命」,一片打砸燒殺下,井村銅像當然難逃此劫。銅像被拆除後,基座被改為「台灣光復紀念碑」,1965年又被軍統局出身的特務局長潘其武改成國父銅像。井村銅像只剩下1943年北投公學校畢業紀念冊裡,師生於井村銅像前的留影而已。但天理昭彰、報應不爽,老蔣銅像如今也被高雄市政府大卸「200塊」,在台灣的「銅像政治學」裡,真是「拆人者人恆拆之」的典範啊!
  
  。。。。。。。。。。。。。。。。。。。。

  老蔣統治台灣時,除了忙著拆別人銅像、換成自己的銅像以外,也蓋了許多與台灣毫無關係、台灣人自己也搞不清到底是誰的銅像。例如台北敦化北路與南京東路交叉口圓環的吳稚暉銅像、敦化南路與仁愛路交叉口圓環的于右任銅像、總統府前介壽公園的林森銅像等。其實如果對地方有貢獻,蓋誰的銅像都好;但是拆掉對北投大有貢獻的井村大吉銅像,換成當年因語言不通,只留下「此地有花姑娘否?」的召妓字條,這個中國買春客的「國父遺像」,到底對北投人有何教育意義?我是至今也不解。

  其實外省人在台灣,與當年日本人在台灣一樣,除了台面上那些政治人物以外,也有許多讓台灣人應該要紀念的銅像,雖然他們都是些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甚至大多數台灣人也不曾聽過他們的名字,更何況是他們的事蹟。然而他們犧牲自己的生命,以致在當地被豎立來紀念的銅像,是我們不該遺忘的。就讓我們一起來尋找在台灣「消失」的銅像吧!

  1983年當兵時,每次進出日治時代興建的台北火車站,總會看到牆上有一面鍍金材質的浮雕銅像與紀念碑,上面是書法家于右任的題字「革命軍人之楷模,中華民族之精神」,這就是著名的憲兵「楊君榮華殉職紀念碑」。

  楊榮華生於1931年(還小家父一歲),江西南昌人,父親錦川先生經營瓷業有成,他高中尚未畢業,就擔任屯溪中央日報(國民黨黨報)記者。1948年因國共內戰從軍,在憲兵教導第一團受訓期滿後,調任憲兵第四團一營三連。國軍敗退台灣後,駐守台北火車站。

  1949年12月13日(星期二)中午一點,有一列北上火車要進站時,忽然有個年約十歲的小孩誤闖鐵道,月台上的旅客尖叫呼救卻手足無措,眼看火車就要輾過孩子時,楊榮華奮不顧身從月台跳下,到鐵道上抱起小孩放在月台,結果小孩順利獲救,但楊榮華自己卻來不及離開鐵軌,遭火車輾斷右腿及臀部,雖緊急送醫急救,仍於下午四時不治死亡。

  1950年1月,憲兵司令部為紀念楊榮華的見義勇為,塑造了這塊紀念碑(碑上有浮雕銅像)以供後人緬懷憑弔。然而1986年2月24日,台北火車站的新站開始營運後,原來日治時代的舊站從3月1日起拆除,「楊榮華殉職紀念碑」也跟著遷移。之後又因為鐵路地下化、台北捷運與台灣高鐵等工程,台北火車站歷經三次遷移改建,未來還有機場捷運的工程,紀念碑也隨工程改建而遷徙至無人聞問。

  為了尋找「楊榮華殉職紀念碑」,我向台北火車站的服務台、副站長室,甚至憲兵隊詢問,都無法問出答案,最後我自己在台北火車站亂轉,終於在B3(地下三樓)高鐵轉乘區的旅客付費置物櫃附近,一台飲料自動販賣機旁,找到了這塊已經半世紀以上的紀念碑與銅像。有機會到台北搭火車、捷運或高鐵時,大家不妨也來這裡,憑弔一下這位偉大的憲兵。
  
  。。。。。。。。。。。。。。。。。。。。

  我因家住北投,25歲之前要往返台北,都會搭乘北淡線火車(路線與今天台北到淡水捷運相同),在雙連站下車後,附近的錦西街平交道,有一座高施傳義士紀念碑與銅像。

  1970年10月31日下午5時56分,由淡水開往台北的384次普通列車,駛抵錦西街平交道前,56歲的看柵工高施傳放下柵欄。但這時由劉宏亮駕駛車號70--00816的46路公車,載了60多位乘客,自中山北路經錦西街轉往重慶北路,仍加足油門企圖搶越平交道,結果把柵欄鐵網衝破一個大洞,車身卻陷在平交道中間,進退不得。

  由於火車離平交道已近,60多人身陷險境,高施傳一邊大聲喊叫司機加油門,一邊跑到平交道中間,幫忙拉開纏住公車車身的欄網,雙手被鋼索割破而鮮血淋漓,最後雖然拉開了遭戳破的網子,使公車及時脫困,但自己卻被剎車不及之列車,撞傷後腦並輾斷右臂,送鐵路醫院急救後不治殉職。

  高施傳世居於淡水竹圍,淡水國校畢業後原本在家務農。1939年6月接受日治時代鐵路局訓練後,在鐵路局服務31年。1958年12月,高施傳自華山站奉調到雙連站,擔任錦西街平交道看柵工13年。他平日熱心公益,在淡水世居的村落裡,獨力挖鑿一口大水井,為竹圍八勢里一鄰的十多戶居民,澈底解決多年來的水荒問題。還經常義務替附近的竹圍國小修整教室,使學校將節省的修建費用移作充實教學設備之用。

  高施傳殉職後,家裡留有七十六歲的老母及妻兒五人,11歲的幼女高秀錦還在竹圍國小就讀,蔣宋美齡知道後,特許她進入殉國軍人遺眷才能入學的華興小學就讀,並允諾培植她接受高等教育。另外老蔣還特頒「義行足式」匾額一方,由高施傳的長子代表接受。國民黨中央黨部與台灣省鐵路局,決定為高施傳塑一座半身像,豎立在他捨身的錦西街平交道旁。

  1971年6月9日早上11時,由交通部長張繼正主持塑像揭幕典禮,副總統嚴家淦在紀念碑正面親題「捨身取義」四字,中央黨部秘書長張寶樹的「黨員楷模」,與行政院副院長蔣經國「忠義楷模」的題字則在兩側,也是風光一時。無奈1988年7月,為了興建台北捷運(地鐵),拆除了北淡鐵路,紀念碑也隨雙連火車站與錦西街平交道一起被拆掉。

  直到1996年捷運淡水線完工後,銅像以及碑體上大理石版的文字,才被捷運局在附近巷弄的文昌宮前重組,成為今天這副模樣,但原來蔣經國與嚴家淦題字的兩面大理石版,都已不知去向,只剩「黨員楷模」這面石版還被保留。無奈的是戒嚴時代最紅的單位國民黨中央黨部(日治時代的赤十字會,戰後被國民黨霸佔),本身都被迫從總統府對面的中山南路,搬遷八德路上,怎能有心力來照顧當年這「黨員楷模」的銅像呢?
  
  。。。。。。。。。。。。。。。。。。。。

  在兩蔣統治台灣時,因為標榜著「黨外無黨,黨內無派」,所以不但在台北市,鐵路局殉職員工的銅像由國民黨來興建;連在偏遠的台東縣卑南鄉,郵局殉職員工溫勇男的銅像,照樣是「人民團體」的國民黨負責買單。那年代大概只有老蔣一個人的銅像,才會由國庫來支付吧?(他一個人是國,其他人都是民)

  1973年10月9日,娜拉颱風侵襲台灣,造成南迴公路中斷,台東地區郵件被迫停運。到了11日上午,台東郵局派出六人押運郵包,在知本溪畔和對岸太麻里郵局人員會合交換郵包。而太麻里郵局的溫勇男、葉福年兩人,在風雨中徒步三個多小時,從台東郵局領取郵包後,12日(星期五)上午七時徒步返回太麻里。

  在回程途中,知本橋遭暴漲的溪水沖毀,32歲的溫勇男自告奮勇,背著一大袋郵包欲涉水過溪,但因溪水湍急而遭洪水沖走,危急之際溫勇男仍然奮力將郵包丟向岸邊,而郵包落地同時已不見他的蹤影。台東及太麻里郵局均派出大批人員沿溪搜尋,但也沒發現屍體。

  10月23日,國民黨郵政黨部決定在他殉職的知本溪畔,興建一座題有「義行可風」的紀念碑及銅像,並發動郵政同仁樂捐,照顧溫勇男母親、妻子及四個兒女,郵政總局長王叔朋也承諾會從優撫卹,並為他們在台東建造一棟房屋妥為安置。

  根據兩蔣時代的忠烈祠入祀辦法,限定必須是在戰爭中犧牲的軍人或平民,但台灣承平多年,忠烈祠已許久無人入祀,直至1999年12月29日,行政院台八十八內字第四六八四一號令,才修正發布忠烈祠祀辦法,讓殉難之警察、消防、民防、義警、義消等人也能入祀。

  2000年9月2日,溫勇男成為台灣郵政史上第一位入祀忠烈祠的郵差。他的母親溫葉金李、長子溫中成、次子溫明峻、長女溫芳儷,也都出席這場盛會。溫勇男的銅像也從荒草淹沒的橋邊,被遷移到整治完工後的河邊公園。2007年1月24日,我在台東籍作家,也是知名導遊林龍先生的協助下,看到了溫勇男銅像。雖然國家顏色已由藍轉綠,日後也可能再由綠轉籃,但穿著郵差制服,永遠深綠的溫勇男銅像,是會常留台灣人心中的。
  
  。。。。。。。。。。。。。。。。。。。。

  隨著忠烈祠入祀辦法的修改,除了殉職的鐵道看柵工、郵差也得以入祀,在戰場以外殉職的軍人,也被追加入祀。台中縣大里市的美群橋,往上游方向沿塗城路到銀聯一橋,在健民社區附近,有一座蔡恆懷義士銅像,背後也有著很感人的故事。

  蔡恆懷生於1954年,是台中縣沙鹿鎮興仁里蔡振耀會計師的次子,台中市私立嶺東商專(現為嶺東科技大學)企管科畢業。1977年5月,他入伍在太平鄉竹仔坑營區接受新兵訓練。6月6日(星期一)中午,部隊舉行實彈演習,突遇傾盆大雨,演習被迫停止。在返回營房途中,霧峰農工數十名女學生,想要涉足橫渡草湖溪;但渡溪至一半時忽然山洪暴發,2名女學生被捲入急流。

  蔡恆懷見狀奮不顧身,跳入洪流中救人,挽回了2名女學生性命,但自己卻因體力殆盡,被洪水捲入急流數百多公尺。等袍澤們救他上岸時,已因頭部受溪流石塊撞擊,流血不止而宣告不治,享年 23 歲,留下妻子妻子施夢筠與四個月大的獨子蔡政宏。

  1978年1月18日,教育部通令全國各級學校學生,在1月21日(星期六)晚間,收看中國電視公司播出的節目「愛心」,其中「義人義行」專輯,就是報導蔡恒懷的事蹟。而台中縣各界為紀念他的義行,也特別在草湖溪畔樹立銅像紀念。

  2001年3月29日,台中縣長廖永來主持春祭國殤,除悼念殉難革命先烈,還舉行蔡恆懷義士入祠儀式,蔡恆懷的遺孀施夢筠女士,獨力撫育孤兒蔡政宏廿四年,母子一起出席入祠儀式,肅穆哀戚的場面令人動容。
  
  。。。。。。。。。。。。。。。。。。。。

  台灣的歷史極為悲情,先是五十年的日本跨海殖民統治,再是四十年的兩蔣流亡殖民統治,如今要面對的則是島內當權者不斷提出虛擬的公投議題,以及對岸越來越失控的武力威脅。在泛政治的無聊爭議中,當權者用拆解老蔣銅像來宣示反威權,藉以遮掩親信貪瀆與治國無能的窘態,但種種粗暴的手法與選擇的時機,反而成了最威權的象徵。

  台灣軍中設有沿自蘇聯紅軍用以「監軍」的政工,而政工幹校則位於我們北投日治時代的跑馬場(國府時期改為復興崗)。政工幹校是由小蔣創立,學校裡放置兩蔣銅像,這本來就是天經地義。當權者與軍方高層,有辦法就廢除政工制,這個我贊成;但如果不敢廢、不能廢、不願廢,反正只要在還沒廢之前,就不要去找政工幹校(或其他軍校)裡找兩蔣銅像的麻煩。

  在政工幹校門口中央南路對面的巷子裡,正確位置應該是「豐年路二段142號」的路邊,有一對兩蔣父子的銅像。兩蔣父子與政工幹校的關係,是不容抹煞的歷史。這對淪落街頭的兩蔣父子銅像,若是出自學校,就請學校尊重歷史,有尊嚴的「迎回」兩蔣銅像。如果不是,就請環保局依廢棄物清理法盡快處置,以免成為妨礙交通的「路霸」。

  楊榮華、高施傳、溫勇男與蔡恆懷四位義士,他們原本都只是社會上最基層的群眾,但他們卻用自己的生命,去證明台灣人那平凡中的不凡。雖然有人嘲弄這些小人物是「一條命換一座銅像」,比起從228大屠殺到白色恐怖,死了幾萬人,也造了幾萬個銅像,老蔣的「一條命換一座銅像」(不過他是用別人的命來換自己的銅像),好像是老蔣比較聰明。但我始終相信,台灣社會裡還是會有腦筋清楚的人。當政者能欺騙多數人於一時,也可以欺騙少數人於永久,卻無法欺騙多數人到永久。
JOY(老北投人) 2011-12-21 16:50:48

復興崗(政工幹校)大門前是中央北路不是中央南路

老油條 2011-10-28 23:19:22

政工幹校大門原是蔣介石銅像豎立了幾十年,陳水扁上任后,門口銅像變成"崗上兒女"...不倫不類!國防部在蔣介石死后尊稱"國民革命軍之父"如果國防部還有老蔣請把它供回原來位置....以表示尊敬,不然所有營區學校一律不設銅像.青年日報在老蔣死后,把套紅報紙刊頭改成"黑色"並宣示要反攻大陸后才改為"紅色報紙刊頭",不知何時青年日報偷偷摸摸將報紙刊頭"黑色"換成"紅色"...最後講到軍中政工,可以廢掉了...滿街都是匪諜..."當心匪諜就在你身邊"(保防警語),軍中保防和監察有何作用?江國慶就是被保防官害死的,監察官可以廢掉了,"軍紀如狗屁"蘋果日報2011.10.12頭版"哨兵翹班---翻牆嫖妓....軍官謊稱父喪...印訃聞請假賭博....今天頭版國防部要國賠冤死的江國慶一億多賠償金,20天后家屬可拿到這筆錢.這是甚麼樣的軍隊?

想不明白 2011-10-25 20:01:33

依稀記得國中時,凡經過有偉大銅像時,一定要立正鞠躬,才可再走路,所以校園中凡有銅像處,都是一片空盪加冷清~~大家都覺得很「北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