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4-18 03:41:22度凡

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 復高邵麟書三

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  答覆高邵麟居士的第三封信

復高邵麟書三  101.04.14.

印光大師撰了然、德森法師鑒定

當須發決定心,臨終定欲往生西方。且莫說碌碌庸人之身,不願更受,即為人天王身,及出家為僧,一聞千悟,得大總持,大宏法化,普利眾生之高僧身,亦視之若毒荼罪藪,決定不生一念欲受之心。如是決定,則己之信願行,方能感佛;佛之誓願,方能攝受。感應道交,蒙佛接引,直登九品,永出輪回矣。(正)復高邵麟書三

(摘自: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二、誡信願真切  丙、勉具足信願)

 

   今日出席台中蓮社的念佛班會,與蓮友共同研討《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的一篇文章,感受甚深,可供淨宗行人策勉一番。末學試著將全文翻成白話,並補充部分詞語解釋,特別拿來跟大眾分享,大意如下:

答覆高邵麟居士的第三封信

    應當發起堅定往生西方的心念:我今生臨命終時決定要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絲毫都不猶豫。姑且撇開才能平庸的凡人的身體不談,生老病死度過一生,我不願意再接受;就算是成為人王身(做大國王,做轉輪聖王)或者做天王身,以及有因緣出家為僧人,成就「一聞千悟,得大總持」的境界──內心當中有禪定、有陀羅尼,有禪定有智能,殊勝的功德,這一念心能夠得大總持;利他──「大宏法化,普利眾生」,有很好的弘法因緣,是自利利他的「高僧身」,也要把它當做一種毒藥,把它當做一種罪業的根源,要發決定厭離的心。出家不見得就能夠解脫,出家的因緣是比在家好一點,但惡因緣還是很多。只要是三界的果報,都是苦惱的,都有種種退轉的因緣。

    像這樣發起決定心(發起堅定往生的心),把我們內心的顛倒拔除,深信切願,智慧相應的抉擇,那麼自己具足堅定的信願行,才能夠感佛的大悲願力,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阿彌陀佛之弘誓願力,才能夠攝受有緣眾生,往生極樂世界。「感應道交,蒙佛接引」,到極樂世界往生九品,就永遠離開了三界業力的輪回。

 

【補充說明】會性法師:讀印光大師文鈔記()──有這麼堅定的志向,決定「萬修萬人去」。

縱然知有淨土法門,如果信不真、願不切、行不力,也是不能當生解脫。世有幾人能像印光祖師勇猛精進,當生成就?然而、「彼既丈夫我亦爾,不應自欺而退屈」,我們得趕快努力修學。「有志者,事竟成」。

http://book.bfnn.org/books2/1815.htm#a15

──轉貼:淨界法師【講解】

  我們這一念的信願是能感,彌陀的大悲願力是能應。信願到底要修到什麼標準,才能夠跟佛感應道交呢?這段文字講出它的「量」。

  「當須發決定心,臨終定欲往生西方。」這句話說明,信願一定要達到決定心,什麼叫決定心呢?印祖就解釋「臨終定欲往生西方」,就是我今生的一切努力,只為達到一個目標,我為什麼拜佛?為什麼持戒?為什麼弘揚佛法?為什麼懺悔業障、積集資糧?就是「臨終定欲往生西方」,就是一個目標,臨終決定要往生極樂世界,就是一點猶豫不決都沒有。有些人的心情,認為往生也好、不往生也可以,這種心情就不是決定心,這樣子就沒辦法感應道交。所以這個淨土法門一定要決定心。

  這個決定心印祖再講出它的相貌,令我們更加清楚,看第二段。「且莫說碌碌庸人之身,不願更受;即為人天王身,及出家為僧,一聞千悟,得大總持,大宏法化,普利眾生之高僧身,亦視之若毒荼罪藪,決定不生一念欲受之心。」

  所謂的決定心,就是不要說,這個碌碌庸庸,一個平凡的人身、就是生老病死這樣過一生,我們不想受,就算是人王,你下輩子做大國王,做轉輪聖王好了,統領四天下,七寶千子(轉輪王於輪寶之外,具六種之寶,合有七寶,又具足千子。),或者讓你做天王,忉利天天王,或者大梵天王。或者你說這個世間的榮華富貴我不歡喜,有種種過患。給你出家為僧,這個出家為僧,不是普通的出家人喔,你看「一聞千悟,得大總持」,這個在自利功德當中,有這種境界,「一聞千悟,得大總持」,內心當中有禪定、有陀羅尼,有禪定有智能,成就這麼殊勝的自利功德,這一念心能夠得大總持;在利他方面呢,「大宏法化,普利眾生」,你弘揚佛法的時候,很多的眷屬來聽你弘法,你有很好的弘法因緣,你有這種自利利他的「高僧身」。「亦視之若毒荼罪藪,決定不生一念欲受之心」,也應該把這種「高僧身」當做是一種毒荼。這個荼就是一種毒的菜,文中指毒的意思,把它當做一種毒藥,把它當做一種罪業的根源。因為這個三界,我們凡夫還是有漏的心,在三界很難抗拒不造罪業,這個三界的果報很容易生起罪業,這種身心是罪業的根源,所以「決定不生一念欲受之心。」

  這個「出家為僧,一聞千悟,得大總持,大宏法化,普利眾生之高僧身。」我聽過很多在家居士,他的心情就是這樣子。他跟我說:「哎呀!師父,在家人實在是太苦惱了,下輩子一定要出家。」我心裏想:你下輩子發願要出家,你為什麼不發願往生極樂世界呢?是不是更徹底一點,出家不見得就能夠解脫,出家的因緣是好一點,但是惡因緣還是很多的。只要是三界的果報,都是苦惱的,都是有種種的退轉的因緣,我們對三界要發決定之厭離的心。

  在《淨土聖賢錄》講一個公案,它講一個法師叫僧藏法師,他修苦行,平常就是為大眾師做勞力。《淨土聖賢錄》提到說這個人很特別,他任勞任怨,這個是不簡單。一般我們任勞容易,任怨難,你工作做很多,人家批評你,你就受不了。他不是,他任勞又任怨,他晚上讀誦大乘經典、然後就念佛,他這樣子修了一段時間。他在臨命終的時候,他那種功德力,修福修慧,修慧修福,臨命終的時候,六欲天次第來迎,一開始是四天王天中陰身現前,最後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那個地地殊勝。結果他內心都不動搖,「這個不是我要的」!這個六欲天,他都不動心以後,六欲天就次第的消失掉了,最後阿彌陀佛才現身,他就是一念的信願,跟阿彌陀佛感應道交,往生極樂世界。

  這個故事後面古德有一個評注,它說:臨命終的時候,心思是何等的散亂,六欲諸天是何等的殊勝,而能堅定如此。你看看!我們沒有看到這個欲界天的境界,我們不知道的,在經論上說,六欲天的天人,他剪下一塊指甲,整個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合起來,價值比不上他一塊指甲,我們這個指甲是剪剪,當垃圾丟掉。天人的果報是這種境界,他剪下一個指甲,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寶合起來,比不上他一個指甲,可見果報的殊勝。但是書中並沒有說他是一個聖人,我相信故事中的法師還是個凡夫的境界,他面對這麼殊勝的這種境界,他不動心,這個不容易。

  所以我們要注意,我們臨命終的時候,有時候是阿彌陀佛馬上現前,那當然是感謝三寶,那個最好。但是有時候我們也持戒、也修福,萬一是諸天的中陰身現前,那怎麼辦呢?你想想看,這件事怎麼辦呢?你能不能經得起這種誘惑呢?在臨命終的時候,古德說:陰境若現前,瞥爾隨他去。你只要一個念頭差錯就投胎,「我再來一次」,沒有機會,你這一個念頭一動,就等於感應道交,跟欲界感應道交,沒有機會讓你去考慮,也沒有第二次機會,失敗就失敗。所以這個「決定心」也是不容易。所以我們平常就必須要預防、抉擇,你告訴自己:欲界是苦惱的,不但三惡道是苦,諸天也是苦。為什麼呢?無常即苦,無常敗壞,做一場美夢。結果呢?掉下來重新開始,辛苦了幾十年,吃了一個糖果,很甜,吃完什麼都沒有了,對不對?就像印光大師說的,你念佛人得到一個天的果報,得到一個國王果報,就是用這個摩尼寶珠換糖果吃。你得到摩尼寶珠,要什麼有什麼,你往生極樂世界,不退轉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你在那一期的生命,決定成佛。成佛以後,你有無上菩提,當然就得大自在,佛為法王,于法自在,以佛的功德力,自受用是常樂我淨;他受用呢,到十方法界裏面去現身,千江有水千江月,哪一個眾生跟你有緣,你現什麼身都好,應以何身得度,而現何身說法,令其解脫。這個無上菩提就像摩尼寶珠,要什麼有什麼,而且它是恆常相續的。所以我們內心當中,一定要事先抉擇,諸天是無常的,這種快樂是無常的,不是我們的歸依處,所以我們應該對於人王、天王、乃至於這種大法師的境界,「亦視之若毒荼罪藪,決定不生一念欲受之心」,這個地方要注意,我們講信願具足要到這個程度,決定不生一念欲受之心。

  「如是決定,則己之信願行,方能感佛;佛之誓願,方能攝受。感應道交,蒙佛接引,直登九品,永出輪回矣!」

  我們一念決定的信願行,才能夠感佛,佛的大悲願力,才能夠攝受我們,「感應道交,蒙佛接引」,到極樂世界往生九品,就永遠離開了三界業力的輪回。印祖說出了信願具足的一個量,就是決定心的量。

  印祖講的信願是智慧相應的抉擇,我們透過對於佛陀聖言量的思惟,把我們內心的顛倒拔除,我們總認為五欲是快樂的,諸天的五欲是快樂的,我們要用無常觀來破它。所謂的決定心是發起堅定往生的心。

http://down.honghuashe.com/zaixianyuedu/honghuaqk/1101html/mydoc005.htm

【補充說明】淨土聖賢錄 卷二  往生比邱第三之一  僧藏

僧藏。西河人。幼出家。屈己事人。一切恭敬。不辭勞苦。見他僧衣故。則潛為澣濯而縫紉之。天暑。脫衣坐草中。以身血肉施諸蚊蚋。日念佛號。不紀其數。確志冥心。未嘗少廢。及報盡。見諸天次第來迎。皆不赴。俄告人曰。適往淨土。見諸上善人。散華空中。乃合掌念佛而化(宋高僧傳)

http://www.cbeta.org/result/normal/X78/1549_002.htm

淨土聖賢錄白話解釋  慧律法師講述

淨土聖賢錄易解(一)》  僧藏

http://mpldj.com/2-5/1/1/index.htm

唐 僧藏

僧藏。山西西河人,幼年出家,謙卑自己奉事他人,對一切人都非常恭敬有禮,從不推辭抱怨一切的艱勞辛苦。凡是看到別人的僧服破舊了,就偷偷地把它拿去清洗乾淨,然後加以縫紉修補。每到夏天天氣炎熱時,則脫去衣服坐在草叢之中,以自己身體的血肉布施給一切蚊蟲。整日精進持念佛號,數目多得不可計算,堅定志向澄寂心念,如此地精進修行,不曾有稍微的間斷中止。等到業報將盡的時候,看到諸天的天人,一一次第地來迎請,僧藏都不願意跟隨而去。不久之後僧藏告訴大家說:「我剛才往生西方淨土去了,見到了諸上善人,並且看到散落的香華遍滿虛空」說完即恭敬合掌,念佛往生。(宋高僧傳)

唐 道昂

道昂。河北魏郡人,風采神韻清明澄澈,天資聰慧悟解力強,宛如宿世所成。歸依投靠靈裕法師出家,專精研究大乘佛法。曾經在寒陵山寺講《華嚴十地論》,一直講到夜裡,天色昏暗而沒有燭火。道昂於是高舉手掌,掌中立即發出奇異的光芒,光明徹照了整個大殿寺院,大眾都感到驚訝怪異,道昂說:「這種光芒平日在我手中本來就時時具有,有什麼好奇怪的呢?」道昂平時專意繫念於西方淨土,願生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後來在報應寺,自知往生的時間快到了,預先告知有緣的人,八月初當來此地告別。

到了約定的時候,身心沒有絲毫的痛苦,並且問旁邊的人用齋的時候到了沒?然後升上高座,這時香鑪中發出奇異的香氣,道昂於是引領四眾弟子受菩薩戒,說戒時言詞義理切中心要,令聽聞的人都神情感動、虔誠恭敬。此時道昂舉目向上而視,看到諸天大眾繽紛繁多地居於虛空,絲竹管弦等美妙的天樂交相地演奏出來,音聲清新遼闊幽遠而響徹雲霄。道昂因此告訴大眾說:「兜率陀天的天人來迎接我升天,然而天道乃是生死根本,非我所願也,我常虔心祈願往生淨土,為何此願不能完成呢?」才一說完,天樂即刻向天上飛騰而去,一下子就消失不見了。這時接著馬上就看到了西方極樂世界的香華伎樂,充塞了整個虛空,猶如美麗的雲彩一樣,騰空飛湧而來,迴旋環繞在大眾的頭頂上空,在場所有的大眾都看得很清楚。道昂說:「大家珍重、好好安住,現在西方淨土的祥瑞聖相前來迎接,我往生去了!」才說完,只見香鑪從他的手中墜落,即刻在高座上逝世往生,享年六十九歲,當時為唐太宗貞觀七年(西元六三三年)(續高僧傳)

http://big5.jiexieyin.org/show.aspx?id=2760&cid=0&page=3

 

【注釋】

○碌碌庸人:才能平庸的人。

○人天王身:現人王身乃至天王身。如:四天王。

○一聞千悟:形容悟性極高。指略一指點,即完全了悟。出自《景德傳燈錄‧汾州大達無業國師》:「得大總持,一聞千悟。」

禪源諸詮集都序卷下之一(大四八‧四○七下):「一聞千悟,得大總持(大陀羅尼);一念不生,前後際斷。」

【補充說明】淨空法師談──《地藏經玄義1998_12 淨空法師啟講於新加坡淨宗學會》:「一聞千悟」的人太少了,中國歷史上只有六祖慧能大師:

所謂是「一聞千悟」的這種人是少數,太少太少了,大多數的人是中下根性。自己一定要曉得自己的根性,­要接受善知識的誘導,我們跟著他走,隨順他的引導,我們會走出一條光明的大道。這樣的人已經就很難找,已經很不容易,這是做學生的態度,這裡面最重要的一個因素,是對老師──有信心。

──淨土大經解演義(第六十一集)2010/6/18

我們現在頭腦能夠覺的只是百分之十而已,十分之一。所以我們愈是能把煩惱習氣放下,腦的覺性慢慢就擴張,你愈來愈聰明,真的是一聞千悟。都是被妄想分別執著害了,佛法裏面講兩種障礙,一個是煩惱障,一個是所知障,這兩種東西把我們腦的作用障礙住。讓它永遠存在一個冬眠的狀態,不起作用,起作用是極少一部分。

 

○總持[佛學大辭典 (丁福保)]:(術語)梵語陀羅尼Dhārai,譯言總持。持善不失,持惡不使起之義,以念與定慧為體。菩薩所修之念定慧具此功德也。註維摩經一曰:「肇曰:總持,謂持善不失,持惡不生。無所漏忌謂之持。」嘉祥法華疏二曰:「問:以何為持體?答:智度論云:或說念,或說定,或說慧。今明一正觀隨義異名。」

[陳義孝佛學常見詞彙]總一切法和持一切義的意思,是梵語陀羅尼的譯義。

[佛光大辭典]三無礙:據大寶積經卷十四載,菩薩有三種無礙,即:()總持無礙,菩薩獲大總持,於種種善法持令不失,種種惡法持令不生,故一切言語諸法分別悉知,皆不忘失,無所罣礙。()辯才無礙,菩薩獲大辯才,於大小乘種種諸法,能隨眾生之機類,縱辯宣揚,悉使通達,皆無所礙。()道法無礙,菩薩獲大智慧,於大小乘一切道法及世間種種語言文字悉能通達,照了無礙。

【補充說明】阿彌陀經疏鈔演義會本  淨空法師 1984/12 台灣景美華藏圖書館

    什麼叫大總持?就是世出世間一切萬法的總綱領,你掌握到了。你只要掌握到總綱領,換句話說,一切法就自然通達,沒有一法不通達。

    我們在佛教史裡面知道,龍樹菩薩三個月把《大藏經》念完,而且全部通達了。人家為什麼有這個能力?六祖大師雖然沒有閱過藏,他老人家沒念過書,不認識字,我們要問問,三藏十二分教,就是這一部《大藏經》,六祖有沒有能力在三個月當中通達?我們從《壇經》(機緣品第七)記載裡面去觀察,他決定有能力。怎麼曉得?無盡藏比丘尼一生受持《大涅槃經》,《大涅槃經》分量很可觀,四十卷,讀得很熟,不解其義。她念給能大師聽,惠能大師聽了之後就跟她講解,無盡藏比丘尼聽了六祖的講解,開悟了。六祖是需要人家念給他聽,他不認識字。這說明他通達了,他沒學過,五祖沒有跟他講《大涅槃經》,他通達。

法達禪師學《法華》,他跟六祖說,他《法華經》念過三千遍。《法華經》,念一遍要多少時間?一天只能念一遍,念一部。三千部,十年!十年的時間讀《法華經》,也是不解其義。他見六祖給六祖頂禮,頭沒有著地,傲慢!被六祖看出來了。六祖問他:你這樣傲慢,一定有值得驕傲的。他就說,他念過三千部《法華經》,值得驕傲。《法華經》裡什麼意思,他不知道,被六祖問住了。他反過頭來請教六祖大師,六祖大師他說:我沒有讀過,當然也沒有聽過,你念給我聽聽。《法華經》二十八品,他念到第二品「方便品」,六祖聽到之後,「不要念了,這個經我都知道了」。所以那一部《藏經》他需要三個月嗎?完全通達了。他就跟法達講《法華》,法達禪師就開悟了。這個時候再頂禮,頭就著地了。(六祖法寶壇經機緣品第七

    這些人,你要問為什麼他世出世間法一接觸就通達?得大總持,這個諸位要知道。我們要問,我們用什麼方法可以得大總持?諸佛如來傳給我們絕妙的方法,「信願持名,求生淨土」,因為你生到淨土,你就得大總持,你心地就清淨,世出世間一切法全部都通達了。何況還聽彌陀說法,還去聽一切諸佛說法,不聽也通達了。那個去聽聽,作影響眾而已。所以跟大家說一個真話,老實話,西方極樂世界過的是什麼生活?每天到盡虛空遍法界諸佛剎土旅遊,天天去旅遊,天天去玩耍,過這個日子,沒有一樣不通達。智慧、福報統統是圓滿的。

○毒荼罪藪:荼ㄊㄨˊ,植物名。即苦菜。菊科苦菜屬,二年生或多年生草本。莖高一尺餘,中空,與葉均含白色乳汁。葉形似薊,柔軟無刺,有不規則鋸齒。春夏之際開頭狀黃花。嫩葉可食。

藪ㄙㄡˇ,周禮:「澤無水曰藪。」密生雜草的湖澤、沼澤。罪藪,是罪業集聚的處所,造惡的工具,是造痛苦的工具。佛說八大人覺經:「第一覺悟: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陰無我,生滅變異,虛偽無主,心是惡源,形為罪藪。如是觀察,漸離生死。」形為罪藪:身體成為聚集罪業苦難的地方。

○信願行[佛光大辭典]即信仰、發願、修行。淨土宗於此三者最重視,稱為淨土三資糧。資糧者,譬如遠行,一要資財,二要糧食,若缺此二事,則絕難到達。而於此三資糧中,復有連帶關係,先由信生願,由願生行;信若不具,則願、行皆不成立。

    信願行三個字,完全顯出淨土法門的重要事行。若沒有信心,則不與彌陀佛土發生關係,亦不能接受此法之意旨。所以修淨土法門,先從「信心」起。有了信心必須要發願,沒有堅決的志願,則不易成功其往生。同時還要有行。這行,即是惡止善行,持名念佛。有此力行,則可以達到最高目的地,以完成所信願之事。

    智旭於淨土三經中主要所宗的是《阿彌陀經》;所以他關於淨土教理的主要著作,也就是《彌陀要解》。此書先依天台宗五重玄義方式,說明此經以能說所說人為名,實相為體,信願持名為宗,往生不退為用,大乘菩薩藏無問自說為教相。又以《阿彌陀經》總攝一切佛教,以信願行總攝《阿彌陀經》一經宗旨。

    在智旭以前,宋代遵式作《往生淨土決疑行願二門》,已包含了信願行。傳燈《生無生論》更正式提出「一念之道有三,曰信、曰行、曰願。」智旭所立信願行,即是繼承他們的主張,而加以更深細的闡發。

    《要解》將信的內容分為︰信自(一念回心決定得生,自心本具極樂),信他(彌陀決無虛願,釋迦及六方佛決無誑語),信因(散亂稱名猶為佛種,一心不亂寧不往生),信果(淨土諸上善人皆由念佛得生,如影隨形決無虛棄),信事(實有極樂國土,不同莊生寓言),信理(西方依正,不出現前一念心外)。願的內容是「厭離娑婆,欣求極樂」。行的內容是「執持名號,一心不亂。六字持名,念念欣厭具足,信決願切,由此就能歷九品生,淨四種土」。他主張「即以執持名號為正行,不必更涉參究」、「參禪必不可無淨土,淨土必不可夾禪機」。所以他所宏的是偏重持名的淨土教。

    西方淨土是阿彌陀佛的願力所形成的佛化樂土,所以又稱彌陀淨土。依據阿彌陀佛的深宏誓願,任何人只要具足信願行,如法念佛,則臨終時一定會得到他的接引,而往生至真至善至美的淨土佛國。

○感應道交,蒙佛接引,直登九品,永出輪回:

感應道交[佛學大辭典 (丁福保)] (術語)眾生之感與如來之應之道互相交通也。法華文句六下曰:「始於今日,感應道交,故云忽於此間,會遇見之。」

[佛光大辭典]指眾生之所感與佛之能應相交之意。佛陀與眾生之關係如同母子之情,此既非眾生之自力,亦非教化所致,乃由於機緣成熟,佛陀之力量自然能與之相應,亦即眾生之「感」與佛陀之「應」互相交融。復次,眾生之根性有百千之多,故諸佛之巧應亦有無量之數,由是而有各種不同之機應,根據法華玄義卷六上所綜言,而以下列四句統括之:()冥機冥應,謂眾生於過去世善修三業,於現在世未運身口業,藉於往昔之善根,是為冥機;雖不現見靈應而密為法身所益,不見不聞而覺知,是為冥應。()冥機顯應,謂眾生於過去世植善,冥機已成,得值佛聞法,於現前得利益。()顯機顯應,謂眾生於現在世身口意精勤不懈,亦能感得利益。()顯機冥應,謂眾生於一世勤苦,現善濃積,雖不顯感,然有冥利。法華玄義於上之四句後,更立三十六句之殊以述其分別,其終復就十法界而詳舉其別。總計之,則眾生之「感」與諸佛之「應」共有六萬四千八百之機應。〔法華文句卷一上、摩訶止觀卷一上、觀音玄義卷下〕(參閱「三十六句516p5453

[陳義孝佛學常見詞彙]眾生之感與如來之應互相交流。

相信阿彌陀佛之誓願,並依靠此一誓願,死後蒙佛接引至淨土而獲得開悟者,稱為淨土門,又稱往生淨土門。

○【接引】[佛學大辭典 (丁福保)]:(術語)接取引導人也。觀無量壽經曰:「以此寶手接引眾生。」

[佛光大辭典]:又稱攝引、接化。為引導攝受之意。謂諸佛菩薩引導攝受眾生,或師家教導引接弟子。於淨土宗,指阿彌陀佛引導眾生,眾生攝受彌陀之光,而往生淨土。依淨土宗之說,修淨土法門者,具足善根福德因緣,持名念佛,乃至一心不亂,於臨命終時,阿彌陀佛必來接引往生淨土。〔觀無量壽經〕p4579

 

○輪回:佛教用語。指一切尚未證得解脫的眾生,由於業力的關係,永遠在六道內轉化不休。亦作「輪迴」。

[佛學大辭典 (丁福保)]:(術語)眾生無始以來,旋轉於六道之生死,如車輪之轉而無窮也。法華經‧方便品曰:「以諸欲因緣,墜墮三惡道。輪迴六趣中,備受諸苦毒。」心地觀經三曰:「有情輪迴生六道,猶如車輪無始終。」觀佛三昧經六曰:「三界眾生,輪迴六趣,如旋火輪。」身觀經曰:「循環三界內,猶如汲井輪。」觀念法門曰:「生死凡夫罪障深重,輪迴六道。」Samsāra

[阿含辭典 (莊春江)]:從出生到老死;去世到再生的流轉,另作「流轉」。

[佛光大辭典]:梵語 sajsāra。音譯僧娑洛。謂眾生由惑業之因(貪、瞋、癡三毒)而招感三界、六道之生死輪轉,恰如車輪之迴轉,永無止盡,故稱輪迴。又作生死、生死輪迴、生死相續、輪迴轉生、淪迴、流轉、輪轉。本為古印度婆羅門教主要教義之一,佛教沿襲之並加以發展,注入自己之教義。婆羅門教認為四大種姓及賤民於輪迴中生生世世永襲不變。佛教則主張業報之前,眾生平等,下等種姓今生若修善德,來世可生為上等種姓,甚至可生至天界;而上等種姓今生若有惡行,來世則將生於下等種姓,乃至下地獄,並由此說明人間不平等之原因。

[中華佛學百科全書]:指眾生由於起惑造業的影響,而在迷界(六道)流轉生死。如車輪旋轉,循環不已,故云「輪迴」。又稱流轉、生死、輪轉、生死輪迴、輪迴轉生。《過去現在因果經》卷三云(大正3644b)︰「貪欲、瞋恚及以愚癡,皆悉緣我根本而生。又此三毒,是諸苦因,猶如種子能生於芽,眾生以是輪迴三有。」《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一〈報恩品〉云(大正3295a)︰「眾生沒在生死海,輪迴五趣無出期。」

 

【補充說明】六道輪回真實不虛  [日期:2006-04-09] 來源:佛教城市  作者:徐存禎.中國

  一九九九年四月十八日上午,在山東省汶上縣城至南旺鎮的農用小客車上,家住柳林村的車主劉某的妻,講述了一則親眼目睹的六道輪回故事。

  今年(二○○二年)清明節四月五日晚上九點半鐘,他家的小客車停在縣城西關的丁字路口待客,少頃,只見西邊的柏油大道上,急匆匆走來了男女五人,一個三十多歲的男士看了車前的行車路線指示牌後,問車主去南旺的哪個村,車主妻王某見有乘客坐車,笑臉相迎,告訴他們是最後一班車,終點是老家柳林村,五人一聽,喜出望外,高興地說:「可問到根上了,我們是去您村太生家走親戚的。」車主熱情地讓他們上車坐下,笑著說:「太生家與俺挨門,坐咱的車保證把您送到家門口。」一路上七個人,有說有笑,來到柳林村車主的家門口,待車停穩後,五個人交給王某十伍元人民幣,她指著鄰居太生家敞開的大門客氣地說:「這家就是,你們去吧。」五人致謝後,笑著走進太生家大門。

  次日清晨,車主妻王某往門外倒垃圾時,遇見太生媳婦在門前打理什麼牌子好掃衛生,順便問道:「嫂子,你家昨晚來的五個客人是哪裏來的?」太生媳婦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琢磨了一下說:「昨天一夜俺都在豬圈為母豬接生,哪裏有客人來?家中母豬生下二個公豬、三個母豬;二隻帶黑眼圈的小公豬,真像人帶黑色眼鏡一樣。」這時車主妻王某覺得事情奇怪,明明這五人坐自家的車來的,何況又是自己親自指給他們的門,親眼看見他們進去,哪裏有錯?為了進一步弄清五人來龍去脈,她急中生智,跑到家裏拉起睡在被窩裏的丈夫,前去查看他們五人晚上交付的錢幣,打開提包後,兩口子嚇傻了眼,三張五元人民幣變成燒給死者的紙錢,夫妻吃驚,仔細回憶。乘車的二男三女,其中兩個男子帶黑眼鏡,令人奇怪的是太生家豬崽出生時間、性別、頭數、特徵,與五人的進門時間絲毫不差,正好相符。這件發生在眼前的事實,足以證明。

  佛教講的六道輪回,確有見證,我們反思一下,自己一生辦了多少利益眾生的好事,辦有多少危害眾生的事,衡量一下自己的下場,若投到畜生、餓鬼、地獄時,再後悔也來不及了!我們時時刻刻植種德本,有益國家,為一切眾生服務。

http://big5.jiexieyin.org/show.aspx?id=1780&cid=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