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豈』為字根衍生的字【國中適用精簡版】
以『豈』為字根衍生的字【國中適用精簡版】
※豈:(一)ㄑㄧˇ (二)ㄎㄞˇ
(一)ㄑㄧˇ(副詞)1.難道、怎麼,表示反詰、疑問。如:「豈敢」、「豈有此理」。
唐˙李白˙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詩:「曾參豈是殺人者,讒言三及慈母驚」。
○豈敢:ㄑㄧˇ ㄍㄢˇ怎麼敢。意謂不敢。
紅樓夢˙第六十五回:「如今既做了夫妻,我終身靠你,豈敢瞞藏一字。」
○豈有此理:ㄑㄧˇ ㄧㄡˇ ㄘˇ ㄌㄧˇ那有這種道理。意謂斷無此理。表示憤怒之詞。指別人的言行或某一事物極其荒謬。←→理所當然。
(巴金《家》十六):「人家好心問你,你倒說這種話!真正豈有此理!」
○豈有是理:哪有這個道理。指別人的言行或某一事物極其荒謬。同「豈有此理」。
2.是否、是不是,表示推測。
3.其,表示期望或命令。
(二)ㄎㄞˇ(名詞)4.軍隊凱旋歸來所奏的樂曲。說文解字:「豈,還師振旅樂也。」
(形容詞)5.和樂。通「愷」、「凱」。
三國˙魏˙阮籍˙詠懷詩八十二首之二十三:「豈安通靈臺,游瀁去高翔。」
○豈弟:ㄎㄞˇ ㄊㄧˋ和樂的樣子。
參看:【與豈有關的詞語】
http://mypaper.pchome.com.tw/ku0315ku/post/1321529609
※獃:ㄉㄞ(又音)ㄞˊ痴。今作「呆」。
儒林外史.第十三回:「獃兄弟,這又沒主意了。」
參看:【與獃有關的詞語】
http://mypaper.pchome.com.tw/ku0315ku/post/1321531528
※凱:ㄎㄞˇ(名詞)1.軍隊戰勝歸來所奏的樂曲。如:「奏凱而歸」。
陳書˙卷二十八˙高宗二十九王傳˙晉熙王叔文傳:「隨晉王、秦王等獻凱而入,列于廟廷。」
警世通言˙卷十二˙范鰍兒雙鏡重圓:「韓元帥平了建州,安民已定,同呂提轄回臨
(形容詞)2.和善、溫和。通「愷」。集韻˙上聲˙海韻:「愷,說文:『樂也。』或作凱。」
詩經˙邶風˙凱風:「凱風自南,吹彼棘心。」
禮記˙表記:「凱弟君子,民之父母。」
3.俗指出手大方闊綽。如:「你最近很凱喔!是不是發財了?」
○凱子:ㄎㄞˇ ˙ㄗ 戲稱有錢而出手大方的男子。
參看:【與凱有關的詞語】
http://mypaper.pchome.com.tw/ku0315ku/post/1321531540
※愷:ㄎㄞˇ(形容詞)1.和樂、和善。說文解字:「愷,樂也。」
莊子˙天道:「中心物愷,兼愛無私。」
(名詞)2.軍隊勝利所奏的樂曲。通「凱」。
明˙張自烈˙正字通˙心部:「愷,軍勝之樂。」
參看:【與愷有關的詞語】
http://mypaper.pchome.com.tw/ku0315ku/post/1321531540
※剴:ㄎㄞˇ(名詞)1.大鐮刀。(動詞)2.磨。(形容詞)3.見「剴切」條。
○剴切:ㄎㄞˇ ㄑㄧㄝˋ(1)切磋琢磨。指規過勸善。
文明小史˙第三十八回:「百姓一面總要剴切曉諭,等到他們聚了眾,設或大小鬧點事情出來,那還了得嗎?」
(2)切中事理。
○剴切陳詞:形容人很詳盡的剖析事理,陳述己見。剴切,切實。
◎他在演說會上「剴切陳詞」、議論中肯,所以贏得大家熱烈的掌聲。
※鎧:ㄎㄞˇ古代戰士所穿的護身鐵甲。如:「鎧冑」。
漢˙曹操˙蒿里行:「鎧甲生蟣虱,萬姓以死亡。」
○袍鎧:ㄆㄠˊ ㄎㄞˇ戰袍鎧甲。
○鎧甲:ㄎㄞˇ ㄐㄧㄚˇ古代的戰服。多用金屬片綴成,以扺禦兵器穿刺。
三國演義˙第一回:「各置全身鎧甲,共聚鄉勇五百餘人。」
○鎧仗:ㄎㄞˇ ㄓㄤˋ鎧甲和兵器。
○鎧馬:ㄎㄞˇ ㄇㄚˇ(1)作戰時所用的甲衣和戰馬。
(2)披著鐵甲的戰馬。
○瑩鎧:ㄧㄥˊ ㄎㄞˇ光潔的鎧甲。
○唐猊鎧甲:ㄊㄤˊ ㄋㄧˊ ㄎㄞˇ ㄐㄧㄚˇ指良甲。唐猊,古代一種猛獸,皮可製甲,堅韌異常。
三國演義˙第三回:「披百花戰袍,擐ㄏㄨㄢˊ唐猊鎧甲。」
※闓:ㄎㄞˇ(動詞)1.開啟。
(形容詞)2.和樂。通「愷」、「凱」。
○闓懌:ㄎㄞˇ ㄧˋ和樂欣悅。亦作「凱澤」。
○闓闡:ㄎㄞˇ ㄔㄢˇ開示說明,使人明白了解。
○譚延闓:ㄊㄢˊ ㄧㄢˊ ㄎㄞˇ人名。(西元1879~1930)字組庵,清湖南荼陵人。光緒甲辰進士,性聰穎,才兼文武。經歷討袁、護法、討曹、北伐等役,均有戰功。歷任國民政府主席,首任行政院長。工書法,筆意雍容。
※塏:ㄎㄞˇ地勢高而乾爽。說文解字:「塏,高燥也。」
○爽塏:ㄕㄨㄤˇ ㄎㄞˇ高爽乾燥的地方。
○塏塏:ㄎㄞˇ ㄎㄞˇ枯乾的樣子。
明˙何景明˙憂旱賦:「山塏塏以赬顏兮,野蕭條而無色。」
※覬:ㄐㄧˋ見「覬倖」、「覬覦」等條。
○覬倖:ㄐㄧˋ ㄒㄧㄥˋ希求儌倖。
○覬覦:ㄐㄧˋ ㄩˊ希望得到不該擁有的東西。
○覬豁:ㄐㄧˋ ㄏㄨㄛˋ希望能實現。
唐˙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詩:「蓋棺事則已,此志常覬豁。」
○窺覬:ㄎㄨㄟ ㄐㄧˋ懷著野心窺視,伺機而動。
○覬覦之心:ㄐㄧˋ ㄩˊ ㄓㄒㄧㄣ非分的意念或企圖。亦作「覬覦之志」。
○覬覦之志:ㄐㄧˋ ㄩˊ ㄓㄓˋ非分的意念或企圖。亦作「覬覦之心」。
※皚:ㄞˊ
※凒:【皚】之異體字。
(形容詞)潔白。常疊用。如:「白雪皚皚」。
漢˙
○皚然:ㄞˊ ㄖㄢˊ霜雪潔白的樣子。如:「皚然矗立」。
○皚皚:ㄞˊ ㄞˊ潔白的樣子。
漢˙劉歆˙遂初賦:「漂積雪之皚皚兮,涉凝露之降霜。」
○白皚皚:ㄅㄞˊ ㄞˊ ㄞˊ潔白光亮的樣子。如:「原野到處都是白皚皚的雪。」
※螘:ㄧˇ小蟲。同「蟻」。
集韻˙上聲˙尾韻:「螘,蟲名,蚍蜉也。或作『蟻』。」
楚辭˙宋玉˙招魂:「赤螘若象,玄若壺些。」
○綠螘:ㄌㄨˋ ㄧˇ一種美酒。亦作「淥蟻」。
唐˙白居易˙問劉十九詩:「綠螘新醅酒,紅泥小火爐。」
※顗:ㄧˇ(形容詞)1.莊重、謹慎的樣子。說文解字:「顗,謹莊貌。」
2.安靜。爾雅˙釋詁上:「顗,靜也。」
○智顗:ㄓˋ ㄧˇ南朝陳、隋時代的一位高僧。俗姓陳,字德安,荊州華容(今湖北潛江西南)人。中國佛教天台宗四祖。也是實際的創始者。十八歲投湘州果願寺法緒出家,二十三歲拜慧思為師,修習禪法,證得法華三昧。並廣弘教法,創五時八教的判教,發明一念三千,圓融三諦的思想,成立天台宗的思想體系。隋文帝授予「智者」之號。世稱「智者大師」。著有法華玄義、法華文句、摩訶止觀各二十卷及四教義等傳也,生前度僧四千餘人,傳業弟子三十二,以灌頂、智越等最著名。
○周顗:ㄓㄡ ㄧˇ人名。(西元269~322)字伯仁,晉安城(今河南省汝南縣東南)人。少有重名,官至尚書左僕射。王敦作亂,王導詣臺待罪,顗申救甚急,而導不知,後奉詔見王敦,敦問導周顗何如,導不答,遂被殺,後導見顗申救之表,泣曰:「我雖不殺伯仁,伯仁由我而死。」
下一篇:以『倉』為字根衍生的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