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4-03 23:44:44度凡

學佛憶往(二)──影響我學佛的第一本書

 

學佛憶往(二)──影響我學佛的第一本書,

附錄【明月清風

    就一般讀者而言,應該都曾有受到一本小冊子啟發的經驗吧。沒想到對我學佛有影響的第一本書,居然不是佛書,而且作者也非佛教徒。這心路歷程可能與一般佛教徒有別,朋友,你是否覺得奇怪呢?我自己事後想想,也感覺不可思議。你願意了解真相嗎?請聽我說出來龍去脈吧!

    我最初的學佛,是受了一本書所影響:禪學的黃金時代》。當年我還在高中就讀,家中訂有聯合報,因為國文老師呼籲我們多看副刊,平日喜歡看書報雜誌的我自然備受鼓舞,每日回家必看副刊,尤其是彭歌、何凡兩位先生所寫的方塊文章更是吸引我的目光。彭歌先生常在三三草專欄推介新書,有一回他介紹《禪學的黃金時代》,提到本書是吳經熊博士所作,原文以英文寫成,經其弟子吳怡先生翻譯成中文。該書以深入淺出的手法,生動活潑的文字,敘述禪宗自達摩印心,惠能開宗,及五家傳燈的盛況。對於唐代禪宗的發展有一簡明的介紹。

    我一時興起,想買來一讀,偏偏家住鄉下,書店少,書的種類、數量也乏善可陳;(當然今日拜資訊之發達,這種窘境已有所改善,許多書都已可以網購取得。)為此我還單槍匹馬坐車北上,長途跋涉,專程到重慶南路的〈台灣商務印書館〉,總算如願買到了。還記得黃色的封面很是單純,除了書名、作者、譯者,沒有任何圖案陪襯。(新版的封面已增加山水圖,基本上還算素樸。)

    回家後,我用了不到一週的時間讀完全書。知道本書為吳經熊博士十餘年來研究禪宗的心得結晶,而他本人可是信奉天主教的(譯者對他寫了這麼的一段話:「他是一位虔誠的天主教徒,然而又衷心的喜愛禪理。這兩者對他來說毫不妨礙,因為他已超越了兩者的藩籬。這並不是說他離經叛逆,抹煞了上帝或佛,而是說他有一個真正的自我,他的喜愛是真正從自心中流出的。」),能跨越宗教的界線,研究佛教的禪宗,實屬難得。我喜歡這本書,作者先展示歷史事實,由達摩禪師來中國開始,一直寫到明代各禪師的經歷,幫助我們易於掌握和理解;作者不是用說教或講道的形式來介紹禪,而是透過講故事、講公案,純粹描述十多位禪師的日常生活及與門徒的對話,淡淡地將禪牽引出來,讀者會較易悟出箇中道理。簡單幾筆,故事寫得生動,引人入勝,令人欲罷不能;作者介紹禪,對公案的透視,人物的描寫,禪境烘托,的確有獨到之處,不乏精闢的見解。

    這本書就此在高中階段開啟了我學佛之門,從此我如飢若渴地到處尋找佛書來讀。禪宗要旨:「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認識禪原本是相當困難的,學佛以來我曾看過不少這方面的著作,如:金剛經六祖壇經五燈會元,歷代禪師的傳記、著述等,也拜會請益過一些教界的大德;只因宿世慧根淺薄,至今仍未有開悟的跡象,但對禪宗、禪學一直懷有好感。僅能以讀者的身分提出建議:一般人不妨把本書當作敲門磚,或許有助於你順利進入佛門、禪宗的殿堂。

    最近看了香港佛教月刊585期(20092月出版),其中【禪境趣談】專欄有一篇秦孟瀟居士所寫的超越時空 ,吸引了我的目光。內文有一段文字明月清風,正好和我先前整理過的一篇資料有點關係,如果沒看過的朋友請點按此文與明月、清風有關的詞語便知ㄧ二。現在請各位欣賞帶有禪風的好文章──

 

明月清風

    道英禪師很有學問,平時到處參學,尋師訪友,他的經歷不凡,如寫的一首詩深有感觸地說道:

「南北東西任險阻,古岩寒松冷依依;

無人到我經行地,明月清風付與誰?」

    這位禪師過著「一缽千家飯,孤身萬里遊」的化緣生涯,南北東西道途險阻,古岩寒松,清冷依依。對於這種崎嶇的道路,孤寂清冷的境象,自己有切身的體驗和感受,因此過著隨遇而安的閒雲野鶴的日子。即使是把這些感受同別人談起,而沒有相同經歷的人,也不能引起共鳴的。至於那種悟禪的明月清風境界,又交付給誰呢?

    有個禪的小故事:一日,有個小偷在月夜摸進良寬禪師的茅蓬,翻箱倒篋,不料正在這時,良寬卻賞月歸來了。小偷見禪師歸來,躲在一旁發抖。

這位禪師卻打趣地說道:「你既然來到這裡,難道我就讓你空著手去嗎?雖然我這裡沒有值錢的東西,免得你失望,可我身上這件禪衣,或許還能賣些小錢呢。」

    小偷接過良寬擲來的禪衣,一溜煙跑掉了。

    小偷走後,良寬禪師來到庭園石凳前,舉頭望明月,意味深長地說:「可惜我不能把這明澄的月亮,也一起送給了你啊!」

    對於禪悟,只可啟發,卻是無法贈予的。

 

【註】這些禪師的境界是不是令你神往呢?如有興趣,想讀全文的朋友,請點按標題超越時空 或下址連結即可:

http://www.hkbuddhist.org/magazine/585/585_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