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2-26 19:02:47九如教會

教會要做甚麼?(二)

教會要作什麼?(二) 出埃及六1-13

94.09.25

  唸高中時有一年同學相約去露營,那個年代露營是件很時髦及流行的一件事,不過當時露營不像今日如此方便,有營區、有水電、有廁所浴室,就連營帳也比當時更輕盈方便。那時候的帳蓬是大帆布,一個八人帳摺疊後仍是龐大,加上炊具等物品,一次露營需花費不少體力,然而年輕人仍喜歡到郊外露營活動。

  那年的露營,大家突發奇想,要與別人露營方式不一樣,大部份的人是相同地點,天數不定,而我們天數是五天四夜,但是每天露營的地點不相同,原本以為這將是一場非常熱烈的活動,無奈光是紮營、拔營的時間就耗去大家的體力。第一天大家還興沖沖,所以不覺得有什麼不好,那一夜大家澈夜聊天直到天亮,等到大家都醒時,已是快中午了,急忙煮了中餐就馬上拔營整理物品轉往下一站,到第二天早上,大家又睡的更晚了,有人說,還要到下一個地點去嗎?原來大家都累了!因此決定就在原地露營就好了…。
  聖經舊約出埃及,描述摩西帶領以免列百姓跨越紅海,走在曠野中,他們的目標是上帝應許之地:迦南地,是一個充滿奶與蜜的地方。我們難以想像在曠野中“遠足”加上“露營”共四十年的景況,無怪乎有人會向摩西抗議沒有水喝,沒有東西吃,甚至有埃及兵的追殺,他們想乾脆回去作埃及的奴隸,如此才不會死在曠野之中…。

  雖然後來上帝賜下食物,有嗎哪及鵪鶉,似乎解決了肚子餓的問題,個人常在想,這群人太好養了,相同東西吃了四十年真不容易啊!我們光是幾天都吃相同的東西,都會嫌不好吃,難道這鵪鶉也有各種煮法嗎?

  摩西不畏艱難帶領以色列往“祝福之地”,那過程是辛苦的,流淚的,若不如此作,以色列人將不會有將來與希望,雖然走向那個“夢想”,竟然要用四十年,但是這是以色列人生命及信仰建造的契機,對教會而言不也是如此嗎?

  最近在商業財經上有一本書叫做「藍海策略」(天下文化,作者:W. Chan Kim和Renee Mauborne),作者鼓勵企業徹底跳脫競爭者的魔咒,把策略焦點從競爭對手身上移開,專注大局而非數字,超越現有的需求,並且對客戶創造更有價值的創新,大膽改變原有的市場遊戲規則,才能從血流成河的激烈競爭市場中,開創出無人競爭的藍色商機…。

  書中提到太陽馬戲團作例子,原本傳統馬戲團已是進入沒落的行業,給人的印象是硬板凳,無厘頭的小丑雜耍與鬆散的節目表演,沒有小孩子願意再去馬戲團看“演出”,他們寧可去戲院看“哈利波特”…。而太陽馬戲團改變百年來馬戲團競爭規定,將馬戲團中的動物與馴獸師的表演拿掉,只保留代表馬戲團精神的帳蓬與雜耍,觀眾席乾淨舒適,並且將觀眾群由兒童轉到消費力更高的成年人,表演節目向百老匯取經,把沒有主題性的雜耍活動,導入舞台劇的編導制度,並製作好幾套節目輪流演出,積極發行海外出版的DVD節目。
  九月份遠見雜誌也舉台灣明華園歌仔戲團為例子,歌仔戲團與馬戲團都同樣面臨現今聲光媒體的挑戰,許多歌仔戲團已無法存在,最多也只有在廟口演出,但是並沒有人觀賞,美其名是演給神明看,可是戲團沒有經濟來源要如何維持下去呢?

  明華園也同樣面臨挑戰,在老闆陳勝福重新改造之下,所作方式也是避開競爭方式,而是打造「藍海策略」。就是設編導增加可看性。声打字幕,讓大家懂劇情;斉重聲光,導入分鏡概念;静不拘泥傳統歌仔戲戲碼,吸引非歌仔戲的年輕族群。

  若工商業界在現今的經營策略已由“追求卓越”到“藍海策略”,那麼對於教會現今的發展方向又如何呢?常聽某教會人數增加,某教派大復興,但為何台灣基督徒還是沒有明顯增加呢?若細察原委,可以發現這不過是基督徒的遷移而已,而非有新信徒增加。

  教會在增長策略中有許許多多的見解與方法,重要的是,教會在社區中可以有何作為?曾經來教會分享,現為總會議長的陳信良牧師其牧養的彰山教會,原本是一間弱小的都市原住民教會,原租一間車庫作為禮拜堂,後來貸款買了一棟透天屋,不過陳牧師看來都不適作為教會,為了未來和教會兄弟妹妹就業問題,他大膽成立清潔公司,一方面為都市原住民找到了工作機會,其次公司的盈餘也可成為教會的幫助,如今彰山教會在彰化地區已成為原住民一個“安穩港口”。

  當然,個人並非要我們的教會像彰山教會一樣,個人相信我們的教會有不同於彰山教會的方法,重要的是,現今需要每位弟兄姊妹共同參與教會的事奉,沒有你們的參與,教會又能作什麼呢?冷淡的教會又如何能幫助社區呢?讓我們改變只作禮拜信徒的思考模式,成為願意為主見證及事奉的信徒,我們的教會才能茁壯長大。

上一篇:教會要做甚麼?

下一篇:信仰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