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09-08 22:27:03遊唱詩人
【私論述】未來與希望的應許之地—文學與電影中的火星
文/陳國偉(作者為中正大學中文所博士候選人)
(本文同步刊登於《台北星空》21期,2003秋季號。)
火星現在正等待著,等待著舊世界的子孫們。但火星不會永遠等待下去。
——Robert Zubrin & Richard Wagner《移民火星》
◎夢想親履之地
這是一個電影中常見的畫面,當人類的生存空間拓展到無垠的太空,開始有能力進行太空旅行之時,太空船會在離開了地球一段時間之後,停靠在一個火紅色的星球,旅客上上下下,太空船加油,而在紅色的地表上,有著一個個閃閃發亮的城市。這裡是哪裡?無庸置疑,當然是火星。
在人類的宇宙擴張夢想版圖中,火星是不可或缺的一站,也是20世紀以來,人類夢想移民的第一選擇,不論是把火星當作前進的基地,或是地球資源耗竭時,人類生存的重要新據點,火星一直都是人類夢想親履之地。
火星對人類有著莫名的吸引力,在海萊因(Robert A. Heinlein)的小說《滾石家族遊太空》(The Rolling Stones)中,石家人太空旅行的第一站就是到火星。雷‧布來伯利(Ray Bradbury)的短篇〈銀河之旅〉裡,帶著孩子進行一場虛擬太空旅行的父親,也將火星當作是必經的行程。那更不用說艾西莫夫(Issac Asimov)的《火星之沙》(The Sands of Mars),將火星當作是人類夢想的實踐之地。金‧史丹利‧羅賓遜(Kim Stanley Robinson)的「火星三部曲」,則把火星當作人類移民的首選,大規模地進行火星改造的任務。而在台灣科幻作家黃海的《鼠城記》中呈現人類移民火星已然是個歷史事實,張草的《諸神滅亡》中,故事的序幕更在人類移民火星的五百多年後展開,那時的人類已經「土著化」得相當徹底,對於自己是火星人這件事毫不懷疑。火星似乎已經是人類挑戰宇宙神話,重要的挑戰及成功的關鍵,而與火星相關的話題及討論,在小說及文學中,也如生物演化般地綿延不絕起來,豐富而趣味十足。
◎火星人的形象與想像
神話學家坎伯曾說:「人一生都在為尋回另一個人(另一半)而在世界上尋找著。」人類不只在婚姻上渴求著另一半,其實對於宇宙中有沒有第二種高智慧生物,人類也抱持著極大的興趣。
然而對於人類而言,火星人卻是一個夢魘般的存在,因為自H.G.威爾斯(Herbert George Wells)1897年所寫的小說《宇宙戰爭》(The War of The Worlds)中開始,火星人就與入侵劃上等號,也因此,在人類的想像中,火星人長得其實很猙獰。
對人類而言,最標準的火星人形象,正是如《星戰毀滅者》(Mars Attacks!)裡的那樣,擁有很大的頭腦、綠色的皮膚、銅鈴大的眼睛、雙手雙腳細長、身材矮小乾瘦,階級高的披著紅紫色的綢緞質曳地披風,階級低的就赤膊穿著紅色小三角褲。電影《火箭人》(Rocketman)最後驚鴻一瞥的火星人下半身,也是兩隻短短的綠色小腿,與綠色皮膚的基本想像類似。而最早在H.G.威爾斯小說中的火星人,則是以章魚怪的模樣出現,而這個形象在後來也不斷被運用改造著,如在電影《外星人報到》(My Favorite Martian)中的火星人馬汀,雖然是直立行走,有著清楚的五官,但他卻有著如章魚般的頭臉,還有加起來至少超過八隻如章魚一般的手腳,顏色近似紫色,而因為它穿著一件有生命及智慧的太空衣,加上各種能變身為各種星球人形的口香糖,所以他到地球之後是入境隨俗,以人類的形象出現。
其實火星人直立,以衣服蔽體、識別階級身份,用雙腳行走、有頭及大腦、甚至有皮膚等特徵,都是人類依照自己的形象為基礎,去作的變形想像。其他類型的想像,其實都不脫人類的基本形體,至多都是從這個基本概念去作變形,像是中國五四時期的小說巨匠老舍,他就寫過一本科幻小說《貓城記》(1932),裡面的主角乘太空船墜毀在火星,看到的火星人是貓臉人身的貓人,而且火星上有二十多個貓人國家。而電影《火星任務》(Mission To Mars)中的火星人身高極高,具有略尖的鵝蛋臉,具有明顯的五官,手腳甚為細長,有著優雅近似女性的體態,身體略微透明。這些都可以看出在火星人形象上,人類想像的依據以及限制。
但其實令人類恐懼的,並不是那我們總是能在日本料理店看到的章魚手腳原形,而是對於火星人入侵那揮之不去的夢魘。人類對此強烈的恐懼,在1938年10月30日的事件中表露無遺。當時23歲的神童奧遜‧威爾斯改編了H.G.威爾斯的《宇宙戰爭》,在CBS廣播電台的廣播劇中放送,廣播中傳出了顯然是羅斯福總統的聲音警告全國,火星人已經入侵美國,摧毀了許多的城市,成千上萬的人驚駭得失去了理性,歇斯底里地四處躲藏,政府怎麼澄清都沒有用。
所以火星人的存在對於我們來說,就是一個隱憂,在電影及小說中,火星人總是被想像成是不友善的一群,會攻擊地球人,就像是電影《星戰毀滅者》中,火星人毫無緣故地對地球展開大規模的襲擊與侵略。這裡面當然包含著某種主觀的人類思維,以地球人的立場去形構火星人的行為,像是火星人對《PLAYBOY》中的裸女也有反應,或是會派人易容成美女暗殺美國總統。當然這部電影本來就是鬼才導演提姆‧波頓(Tim Burton)刻意對五○年代科幻類型電影,那愚蠢般劇情的致敬。但從中也可以一窺當時人類對於外星生物,是如何用自己的思維,以及行為模式,去建構外星人的生物本能。
所以像是呂應鐘就曾寫過一篇〈火星人探測地球〉,其實就是把地球人探測外星生命的歷史,倒過來寫,其中火星人對於地球的觀測,從一開始不相信有生命,到後來因為地球發射了火箭而確定有生命,而這裡面火星人的觀測行為,其實跟地球人並沒有兩樣。而張系國的〈橙髮辣妹火星人〉,更是將火星人視為信奉共產主義的代表,除了透露出張系國身為台灣作家的特殊背景,更可看出小說家思維外星人的方式。
◎人類的過去與未來
雖然人類對於火星人有著恐懼,但在小說與電影中,火星人卻與人類的起源有著密切的關係。電影《火星任務》中,被視為可以當作人類殖民地的火星,卻意外地開啟了人類起源的奧秘,該電影巧妙地運用了美國太空總署在火星上發現的人面山,當作火星人遺留在火星上的太空船,而當初火星因為大爆炸,所以有智慧的生物紛紛逃出,其中的一支以DNA雙螺旋體作為種子進入地球的海洋,開啟生物演化的鎖鍊,最後有了人類的誕生。
雖然火星與地球生命的起源有否關係尚不可考,但在地球資源敵卻有耗竭危機的今天,把未來與希望託付於火星,對科幻小說家而言,是絕對可以期待的,因為火星是太陽系中,天文學家探測與地球環境最接近的行星。然而橫亙在面前的,就是如今的火星並沒有能夠支持人類生存的基本條件,其中最基本要解決的,就是空氣的問題。由於火星是沒有大氣層的,所以消極的處理方法,便是如《火星之沙》中,人類生活在圓拱頂之內;或是如同《危機總動員》(Total Recall)一樣,利用防護罩一般的遮幕,直接建立一個人工的密室般的大生活環境。人類仍可以在區與區間移動,但搭乘的是如火車般的大眾運輸工具,總之,人類不能直接裸露在火星的土地上。
但也因為如此,衍伸了資本家控制了氧氣供應的問題,生存需要向資本家屈服購買,資本主義造成的新階級型態,在火星上仍是上演著,而同樣也有反抗的義勇軍,抱著「解放」火星的念頭奮鬥著,在此我們可以看到原作者菲利浦狄克(Philip K. Dick)如何將20世紀人類世界的兩大思維:資本主義VS.共產主義,相互角力的痕跡,在火星重新上演。
的確,在地球上,人類不會有爭奪空氣的問題,但在火星上,這的確是個難解的問題。為了解決火星沒有氧氣的問題,小說家及電影編劇紛紛出奇招:《全面失控》提出在2050年,人類將藻類遍植於火星表面,試圖利用藻類釋放出空氣,逐漸形成大氣層。然而等到太空人登陸之後,卻發現藻類全部死光,卻仍有稀薄的氧氣,原來是大量的線蟲將藻類吃完,卻又能自行生產氧氣,但隨著太空人的全面撤退,謎底仍不能揭曉。
而菲利浦狄克讓我們在《危機總動員》看到另一種可能,那便是科學家一直試圖證明的,在火星的地殼底有冰河,只要能引燃冰河便能引發效應,產生大氣層。而片中阿諾最後解放火星之途,便是啟動外星人遺留在火星地殼裡,卻被資本家刻意隱藏的大型反應爐,結果真的在最後一刻製造了氧氣,拯救了所有人。
除了空氣之外,水也是人類存活所不可或缺的,火星三部曲的《紅火星》(Red Mars)中,科學家採取的方法是在火星上架設超大型的反射鏡,把光線折射到火星表面上,如此一來,極冠上的黑塵就可以吸收熱能,進而融解冰霜。而他們也試圖深入火星地函,開通超深的天井,釋放無法想像的巨大熱能,來解決溫度的問題。
◎人類社會制度的再現
文學與電影中除了試圖解決火星的基本生存條件之外,還試圖在火星上複製地球上人類生活的空間與社會制度。如在雷‧布萊伯利的短篇小說〈海角樂園〉,也是一個人類移民火星的故事,為了在異鄉重現家園,於是貨運所有故鄉地球上住宅的門廊、樓梯、大門,在火星上完全移植並重現地球的居住環境。而電影《危機總動員》的火星世界,有高級的希爾頓飯店、酒店,有解決人類基本需求的性產業,有計程車與維持治安的警察,一切的一切,都與地球相同。
因為既然火星上有了地球的移民,那麼人類的社會制度就不可避免的會被移植過來。於是火星上出現了政府機關、警政機關,以維持社會秩序,因為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會無可避免的有小奸小惡。如亞瑟‧C‧克拉克(Artuur C. Clarke)的短篇科幻推理〈火星竊案〉(Crime on Mars) 中,火星上仍是發生了竊案,被盜竊的物品是美麗第安博物館中的砂岩塊「西連女神」,但其實這個砂岩塊並沒有任何價值,頂多具有研究上的象徵意義,代表著火星上曾有智慧生物的產生。然而有趣的是,火星上的律法雖然基本架構與地球並無二致,但懲罰的方式堪稱一絕:因為火星上不能允許關在牢裡這種非生產行為的存在,加上博物館請不起夜間的警衛人員,所以竊賊丹尼成為最適合的不二人選,以賺取他自己的生活費用。
在這些故事情節中,不難發現,其實人類不只單純將火星當作一個移民的樂土,其中更包含著帝國主義時期的「征服」與「佔領」思維。如電影《火箭人》中美國太空人透過電視轉播,刻意地安排將美國國旗插上火星的土地,象徵佔領及擁有,的確是這類思維的最佳展現。雷‧布萊伯利的《火星紀年》(The Martian Chronicles)呈現的就是火星殖民史;而艾西莫夫的《火星之沙》,其中的火星總行政官哈維倫更直接將火星與美洲殖民地作直接的譬喻。
而金‧史丹利‧羅賓遜著名的科幻史詩「火星三部曲」,一步步呈現人類開發殖民火星的整個過程。經歷《紅火星》時期的開拓,在維持火星原貌與開發中爭執;到了《綠火星》(Green Mars)時期的火星地球化的腐化與敗壞,以及地下反抗運動爭取自由火星的熱情;最後《藍火星》(Blue Mars)時期的火星解放,推翻地球統治,創立了全新的憲法與政府,火星獨立成一個完美的烏托邦,但隨之而來的種種問題……。整個三部曲的演變,基本上完全重現了20世紀人類歷史中,西方帝國的殖民主義發展與崩毀的過程,完全體現了人類看待火星的覬覦眼光,以及眼光中隱藏不住的貪婪色彩。
◎已經2003的現在
記得曾在一篇2001年發表的文章中寫到,「今年剛好是亞瑟‧C‧克拉克所寫人類應該已經有能力太空旅行的2001年,為什麼太空科學仍停滯不前呢?」到了2003年的今天,我還是要再提這個問題。人類因為自己的戰爭、內耗、互鬥,使得應該發展的科學,無法能有劃時代的進步,而轉眼間已經到了21世紀,太空探索是不進則退的,正如我在文章一開頭引述的話「火星現在正等待著,等待著舊世界的子孫們。但火星不會永遠等待下去。」的確如此,火星正在等待著我們,人類只要能集中整個世界的資源,再更努力,也許20年後,我們登陸火星,甚至開始著手移民火星,將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
參考書目
◆海萊因:《滾石家族遊太空》,天下文化,2000。
◆雷‧布來伯利:〈銀河之旅〉,收錄於《寂寞的七號星球》,遊目族,2000。
◆艾西莫夫:《火星之沙》,國家,1983。
◆張草,《諸神滅亡》,皇冠,2001。
◆黃海,《鼠城記》,紅狐出版社,2003。
◆金‧史丹利‧羅賓遜:《紅火星》、《綠火星》、《藍火星》,臉譜,2000。
◆H.G.威爾斯:《宇宙戰爭》,大眾書局。
◆老舍:《貓城記》,萬盛,1989。
◆呂應鐘:〈火星人探測地球〉,收錄於《時光巡邏員》,晨星,1986。
◆張系國:〈橙髮辣妹火星人〉,收錄於《玻璃世界》,洪範。
◆雷‧布來伯利:〈海角家園〉,收錄於《寂寞的七號星球》,遊目族,2000。
◆亞瑟‧C‧克拉克:〈火星竊案〉,收錄於《迷你偵探傑作精選(二)》,志文,1979。
◆雷‧布來伯利:《火星紀年》,天天文化,1998。
(本文同步刊登於《台北星空》21期,2003秋季號。)
火星現在正等待著,等待著舊世界的子孫們。但火星不會永遠等待下去。
——Robert Zubrin & Richard Wagner《移民火星》
◎夢想親履之地
這是一個電影中常見的畫面,當人類的生存空間拓展到無垠的太空,開始有能力進行太空旅行之時,太空船會在離開了地球一段時間之後,停靠在一個火紅色的星球,旅客上上下下,太空船加油,而在紅色的地表上,有著一個個閃閃發亮的城市。這裡是哪裡?無庸置疑,當然是火星。
在人類的宇宙擴張夢想版圖中,火星是不可或缺的一站,也是20世紀以來,人類夢想移民的第一選擇,不論是把火星當作前進的基地,或是地球資源耗竭時,人類生存的重要新據點,火星一直都是人類夢想親履之地。
火星對人類有著莫名的吸引力,在海萊因(Robert A. Heinlein)的小說《滾石家族遊太空》(The Rolling Stones)中,石家人太空旅行的第一站就是到火星。雷‧布來伯利(Ray Bradbury)的短篇〈銀河之旅〉裡,帶著孩子進行一場虛擬太空旅行的父親,也將火星當作是必經的行程。那更不用說艾西莫夫(Issac Asimov)的《火星之沙》(The Sands of Mars),將火星當作是人類夢想的實踐之地。金‧史丹利‧羅賓遜(Kim Stanley Robinson)的「火星三部曲」,則把火星當作人類移民的首選,大規模地進行火星改造的任務。而在台灣科幻作家黃海的《鼠城記》中呈現人類移民火星已然是個歷史事實,張草的《諸神滅亡》中,故事的序幕更在人類移民火星的五百多年後展開,那時的人類已經「土著化」得相當徹底,對於自己是火星人這件事毫不懷疑。火星似乎已經是人類挑戰宇宙神話,重要的挑戰及成功的關鍵,而與火星相關的話題及討論,在小說及文學中,也如生物演化般地綿延不絕起來,豐富而趣味十足。
◎火星人的形象與想像
神話學家坎伯曾說:「人一生都在為尋回另一個人(另一半)而在世界上尋找著。」人類不只在婚姻上渴求著另一半,其實對於宇宙中有沒有第二種高智慧生物,人類也抱持著極大的興趣。
然而對於人類而言,火星人卻是一個夢魘般的存在,因為自H.G.威爾斯(Herbert George Wells)1897年所寫的小說《宇宙戰爭》(The War of The Worlds)中開始,火星人就與入侵劃上等號,也因此,在人類的想像中,火星人長得其實很猙獰。
對人類而言,最標準的火星人形象,正是如《星戰毀滅者》(Mars Attacks!)裡的那樣,擁有很大的頭腦、綠色的皮膚、銅鈴大的眼睛、雙手雙腳細長、身材矮小乾瘦,階級高的披著紅紫色的綢緞質曳地披風,階級低的就赤膊穿著紅色小三角褲。電影《火箭人》(Rocketman)最後驚鴻一瞥的火星人下半身,也是兩隻短短的綠色小腿,與綠色皮膚的基本想像類似。而最早在H.G.威爾斯小說中的火星人,則是以章魚怪的模樣出現,而這個形象在後來也不斷被運用改造著,如在電影《外星人報到》(My Favorite Martian)中的火星人馬汀,雖然是直立行走,有著清楚的五官,但他卻有著如章魚般的頭臉,還有加起來至少超過八隻如章魚一般的手腳,顏色近似紫色,而因為它穿著一件有生命及智慧的太空衣,加上各種能變身為各種星球人形的口香糖,所以他到地球之後是入境隨俗,以人類的形象出現。
其實火星人直立,以衣服蔽體、識別階級身份,用雙腳行走、有頭及大腦、甚至有皮膚等特徵,都是人類依照自己的形象為基礎,去作的變形想像。其他類型的想像,其實都不脫人類的基本形體,至多都是從這個基本概念去作變形,像是中國五四時期的小說巨匠老舍,他就寫過一本科幻小說《貓城記》(1932),裡面的主角乘太空船墜毀在火星,看到的火星人是貓臉人身的貓人,而且火星上有二十多個貓人國家。而電影《火星任務》(Mission To Mars)中的火星人身高極高,具有略尖的鵝蛋臉,具有明顯的五官,手腳甚為細長,有著優雅近似女性的體態,身體略微透明。這些都可以看出在火星人形象上,人類想像的依據以及限制。
但其實令人類恐懼的,並不是那我們總是能在日本料理店看到的章魚手腳原形,而是對於火星人入侵那揮之不去的夢魘。人類對此強烈的恐懼,在1938年10月30日的事件中表露無遺。當時23歲的神童奧遜‧威爾斯改編了H.G.威爾斯的《宇宙戰爭》,在CBS廣播電台的廣播劇中放送,廣播中傳出了顯然是羅斯福總統的聲音警告全國,火星人已經入侵美國,摧毀了許多的城市,成千上萬的人驚駭得失去了理性,歇斯底里地四處躲藏,政府怎麼澄清都沒有用。
所以火星人的存在對於我們來說,就是一個隱憂,在電影及小說中,火星人總是被想像成是不友善的一群,會攻擊地球人,就像是電影《星戰毀滅者》中,火星人毫無緣故地對地球展開大規模的襲擊與侵略。這裡面當然包含著某種主觀的人類思維,以地球人的立場去形構火星人的行為,像是火星人對《PLAYBOY》中的裸女也有反應,或是會派人易容成美女暗殺美國總統。當然這部電影本來就是鬼才導演提姆‧波頓(Tim Burton)刻意對五○年代科幻類型電影,那愚蠢般劇情的致敬。但從中也可以一窺當時人類對於外星生物,是如何用自己的思維,以及行為模式,去建構外星人的生物本能。
所以像是呂應鐘就曾寫過一篇〈火星人探測地球〉,其實就是把地球人探測外星生命的歷史,倒過來寫,其中火星人對於地球的觀測,從一開始不相信有生命,到後來因為地球發射了火箭而確定有生命,而這裡面火星人的觀測行為,其實跟地球人並沒有兩樣。而張系國的〈橙髮辣妹火星人〉,更是將火星人視為信奉共產主義的代表,除了透露出張系國身為台灣作家的特殊背景,更可看出小說家思維外星人的方式。
◎人類的過去與未來
雖然人類對於火星人有著恐懼,但在小說與電影中,火星人卻與人類的起源有著密切的關係。電影《火星任務》中,被視為可以當作人類殖民地的火星,卻意外地開啟了人類起源的奧秘,該電影巧妙地運用了美國太空總署在火星上發現的人面山,當作火星人遺留在火星上的太空船,而當初火星因為大爆炸,所以有智慧的生物紛紛逃出,其中的一支以DNA雙螺旋體作為種子進入地球的海洋,開啟生物演化的鎖鍊,最後有了人類的誕生。
雖然火星與地球生命的起源有否關係尚不可考,但在地球資源敵卻有耗竭危機的今天,把未來與希望託付於火星,對科幻小說家而言,是絕對可以期待的,因為火星是太陽系中,天文學家探測與地球環境最接近的行星。然而橫亙在面前的,就是如今的火星並沒有能夠支持人類生存的基本條件,其中最基本要解決的,就是空氣的問題。由於火星是沒有大氣層的,所以消極的處理方法,便是如《火星之沙》中,人類生活在圓拱頂之內;或是如同《危機總動員》(Total Recall)一樣,利用防護罩一般的遮幕,直接建立一個人工的密室般的大生活環境。人類仍可以在區與區間移動,但搭乘的是如火車般的大眾運輸工具,總之,人類不能直接裸露在火星的土地上。
但也因為如此,衍伸了資本家控制了氧氣供應的問題,生存需要向資本家屈服購買,資本主義造成的新階級型態,在火星上仍是上演著,而同樣也有反抗的義勇軍,抱著「解放」火星的念頭奮鬥著,在此我們可以看到原作者菲利浦狄克(Philip K. Dick)如何將20世紀人類世界的兩大思維:資本主義VS.共產主義,相互角力的痕跡,在火星重新上演。
的確,在地球上,人類不會有爭奪空氣的問題,但在火星上,這的確是個難解的問題。為了解決火星沒有氧氣的問題,小說家及電影編劇紛紛出奇招:《全面失控》提出在2050年,人類將藻類遍植於火星表面,試圖利用藻類釋放出空氣,逐漸形成大氣層。然而等到太空人登陸之後,卻發現藻類全部死光,卻仍有稀薄的氧氣,原來是大量的線蟲將藻類吃完,卻又能自行生產氧氣,但隨著太空人的全面撤退,謎底仍不能揭曉。
而菲利浦狄克讓我們在《危機總動員》看到另一種可能,那便是科學家一直試圖證明的,在火星的地殼底有冰河,只要能引燃冰河便能引發效應,產生大氣層。而片中阿諾最後解放火星之途,便是啟動外星人遺留在火星地殼裡,卻被資本家刻意隱藏的大型反應爐,結果真的在最後一刻製造了氧氣,拯救了所有人。
除了空氣之外,水也是人類存活所不可或缺的,火星三部曲的《紅火星》(Red Mars)中,科學家採取的方法是在火星上架設超大型的反射鏡,把光線折射到火星表面上,如此一來,極冠上的黑塵就可以吸收熱能,進而融解冰霜。而他們也試圖深入火星地函,開通超深的天井,釋放無法想像的巨大熱能,來解決溫度的問題。
◎人類社會制度的再現
文學與電影中除了試圖解決火星的基本生存條件之外,還試圖在火星上複製地球上人類生活的空間與社會制度。如在雷‧布萊伯利的短篇小說〈海角樂園〉,也是一個人類移民火星的故事,為了在異鄉重現家園,於是貨運所有故鄉地球上住宅的門廊、樓梯、大門,在火星上完全移植並重現地球的居住環境。而電影《危機總動員》的火星世界,有高級的希爾頓飯店、酒店,有解決人類基本需求的性產業,有計程車與維持治安的警察,一切的一切,都與地球相同。
因為既然火星上有了地球的移民,那麼人類的社會制度就不可避免的會被移植過來。於是火星上出現了政府機關、警政機關,以維持社會秩序,因為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會無可避免的有小奸小惡。如亞瑟‧C‧克拉克(Artuur C. Clarke)的短篇科幻推理〈火星竊案〉(Crime on Mars) 中,火星上仍是發生了竊案,被盜竊的物品是美麗第安博物館中的砂岩塊「西連女神」,但其實這個砂岩塊並沒有任何價值,頂多具有研究上的象徵意義,代表著火星上曾有智慧生物的產生。然而有趣的是,火星上的律法雖然基本架構與地球並無二致,但懲罰的方式堪稱一絕:因為火星上不能允許關在牢裡這種非生產行為的存在,加上博物館請不起夜間的警衛人員,所以竊賊丹尼成為最適合的不二人選,以賺取他自己的生活費用。
在這些故事情節中,不難發現,其實人類不只單純將火星當作一個移民的樂土,其中更包含著帝國主義時期的「征服」與「佔領」思維。如電影《火箭人》中美國太空人透過電視轉播,刻意地安排將美國國旗插上火星的土地,象徵佔領及擁有,的確是這類思維的最佳展現。雷‧布萊伯利的《火星紀年》(The Martian Chronicles)呈現的就是火星殖民史;而艾西莫夫的《火星之沙》,其中的火星總行政官哈維倫更直接將火星與美洲殖民地作直接的譬喻。
而金‧史丹利‧羅賓遜著名的科幻史詩「火星三部曲」,一步步呈現人類開發殖民火星的整個過程。經歷《紅火星》時期的開拓,在維持火星原貌與開發中爭執;到了《綠火星》(Green Mars)時期的火星地球化的腐化與敗壞,以及地下反抗運動爭取自由火星的熱情;最後《藍火星》(Blue Mars)時期的火星解放,推翻地球統治,創立了全新的憲法與政府,火星獨立成一個完美的烏托邦,但隨之而來的種種問題……。整個三部曲的演變,基本上完全重現了20世紀人類歷史中,西方帝國的殖民主義發展與崩毀的過程,完全體現了人類看待火星的覬覦眼光,以及眼光中隱藏不住的貪婪色彩。
◎已經2003的現在
記得曾在一篇2001年發表的文章中寫到,「今年剛好是亞瑟‧C‧克拉克所寫人類應該已經有能力太空旅行的2001年,為什麼太空科學仍停滯不前呢?」到了2003年的今天,我還是要再提這個問題。人類因為自己的戰爭、內耗、互鬥,使得應該發展的科學,無法能有劃時代的進步,而轉眼間已經到了21世紀,太空探索是不進則退的,正如我在文章一開頭引述的話「火星現在正等待著,等待著舊世界的子孫們。但火星不會永遠等待下去。」的確如此,火星正在等待著我們,人類只要能集中整個世界的資源,再更努力,也許20年後,我們登陸火星,甚至開始著手移民火星,將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
參考書目
◆海萊因:《滾石家族遊太空》,天下文化,2000。
◆雷‧布來伯利:〈銀河之旅〉,收錄於《寂寞的七號星球》,遊目族,2000。
◆艾西莫夫:《火星之沙》,國家,1983。
◆張草,《諸神滅亡》,皇冠,2001。
◆黃海,《鼠城記》,紅狐出版社,2003。
◆金‧史丹利‧羅賓遜:《紅火星》、《綠火星》、《藍火星》,臉譜,2000。
◆H.G.威爾斯:《宇宙戰爭》,大眾書局。
◆老舍:《貓城記》,萬盛,1989。
◆呂應鐘:〈火星人探測地球〉,收錄於《時光巡邏員》,晨星,1986。
◆張系國:〈橙髮辣妹火星人〉,收錄於《玻璃世界》,洪範。
◆雷‧布來伯利:〈海角家園〉,收錄於《寂寞的七號星球》,遊目族,2000。
◆亞瑟‧C‧克拉克:〈火星竊案〉,收錄於《迷你偵探傑作精選(二)》,志文,1979。
◆雷‧布來伯利:《火星紀年》,天天文化,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