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31 05:52:02PChome書店

為什麼越重要的事越不想做?51種克服拖延與分心,打造超級自控力的訓練計畫


為什麼越重要的事越不想做?51種克服拖延與分心,打造超級自控力的訓練計畫
作者:舒婭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21-03-17 00:00:00

<內容簡介>

51 Ways to Master Self-Control

拖延不是因為懶惰,而是想要逃避!
有意識的提高「自控力」,
就算面對時間壓力、困難工作,
也能積極面對,高效完成任務!

全球成功人士都擁有的「自控力」,
只要掌握方法,普通人也可以告別拖延,擁有高效率!

STEP1 環境打造
從斷捨離雜物、到朋友圈的篩選,以及自己內在情緒的整頓,由裡而外,打造出積極明亮的氛圍。

STEP2 目標制定
用SMART原則制定明確、可實現的目標,訂定截止日期,安排每日進度,每天踏實地往前邁進。

STEP3 加強行動力
別因為過分擔憂而裹足不前,能今天完成的事不要拖到明天。在實踐的過程中不斷發掘樂趣,能讓你保持動力,克服三分鐘熱度

STEP4 時間管理
四象限分配工作輕重緩急;二八法則完成關鍵任務;番茄鐘幫助勞逸結合、提高效率…… 活用時間管理技巧,完成工作、實現目標。

STEP5 不要逃避
拖延是因為對事情沒把握、得失心太重,這時候跟自己說先「做做看」吧,不求完美、敢於平凡,會讓你有勇氣試錯。

STEP6 跳脫思維
改變固化的思考模式,跳脫舒適圈,在嘗試之前先別設限;若是外在因素無法改變,那就從自身找突破口。

STEP7 用自律獲得自由
把自己想像成一個不拖延的人;利用獎懲機制改變行為,懈怠時自我激勵,有意識地訓練自己成為自律者,才能擁有從容自由的人生!

【關於本書】
拖延的人往往是焦慮的,對要做的事有不確定感和難以控制感,因而才會拖延。與拖延截然相反的是自控──即自我控制的能力,指一個人掌控自身衝動、感情、欲望的能力。本書從「環境、目標、行動、時間、思維」等各種面相,統整了51種可以在生活中實踐,提高自控力的具體方法。幫助你用自控重整懶散混亂的生活,掌握當下、規劃未來,擁有更高生產力與更良好的生活品質。

★名人推薦:

Neko嗚喵 說書人‧ Youtuber
水丰刀 YouTube頻道閱部客創辦人
洪仲清 臨床心理師
海苔熊 心理學作家
鄭俊德 閱讀人
蘇予昕 諮商心理師、作家
蘇益賢 臨床心理師、初色心理治療所副所長
──實用推薦
※推薦人依首字筆劃排序

你應該不是第一次翻開這類型的書,但如同你看到的其他書一樣,這本書裡面的有一些部分實際操作起來並不太容易,可是我特別喜歡後面有關於情緒處理的部分。處理拖延其實就是處理情緒,只有在能夠把情緒照顧好的情況下,拖延有可能好轉。
──海苔熊 心理學作家

★目錄:

推薦序 拖延只是表象,底層藏著什麼?
序言 我們為什麼會拖延

星期一/Monday 打造遠離拖延的環境
訓練01:保持辦公桌的乾淨整潔
訓練02:收起那些耽誤正事的雜物
訓練03:遠離假裝努力的積極廢人
訓練04:讓自己的生活儘量規律化
訓練05:及時疏解內在的消極情緒
訓練06:多跟優秀自律的人在一起

星期二/Tuesday 設立有確實意義的目標
訓練07:用目標改變虛耗精力的狀態
訓練08:掌握制定目標的SMART原則
訓練09:為目標附加截止期限(deadline)
訓練10:把大目標分解成小目標
訓練11:每天都要有可實現的目標
訓練12:列好實現目標的具體步驟
訓練13:有變動及時調整目標計畫

星期三/Wednesday 成為高效能的行動派
訓練14:改掉習慣性擔憂的毛病
訓練15:想做一件事立刻就行動
訓練16:對抗趨樂避苦的懶惰本能
訓練17:今天的事不要推到明天做
訓練18:克服虎頭蛇尾的三分鐘熱度
訓練19:討厭的事情也得認真做好

星期四/Thursday 讓時間價值最大化
訓練20:把事情按照輕重緩急排序
訓練21:用好高效的「黃金時間」
訓練22:重視不起眼的零碎時間
訓練23:一次用心把一件事做好
訓練24:拒絕那些讓自己分心的事
訓練25:無謂的細節無須浪費時間
訓練26:掌握時間管理的二八法則
訓練27:學會使用高效的番茄工作法

星期五/Friday 把逃避徹底刪掉
訓練28:認識到問題與痛苦的價值
訓練29:越是恐懼的事越要去面對
訓練30:承認問題是解決問題的開始
訓練31:不要總是指望別人替你解決問題
訓練32:認清你給自己找的拖延藉口
訓練33:對工作保持積極主動的態度
訓練34:用「做做看」代替對結果的計較
訓練35:遇到困難不找藉口找方法
訓練36:不求完美但求盡最大的努力
訓練37:敢於平凡讓你更有「底氣」

星期六/Saturday 拆掉思維的壁壘
訓練38:刪除「我必須」的思維模式
訓練39:認清自己的長處與短處
訓練40:繃得太緊時讓自己停下來
訓練41:別擔心達不到完美的結果
訓練42:沒有嘗試之前別給自己設限
訓練43:努力跳出熟悉的心理舒適區
訓練44:防止過分內疚消耗你的精力

星期日/Sunday 用自律換得自由
訓練45:用延遲滿足擊退拖延的念頭
訓練46:給自己設置一個合理的期望值
訓練47:利用擅長的事慢慢建立自信
訓練48:把自己想像成不拖延的人
訓練49:懈怠時開啟自我激勵模式
訓練50:借助獎懲措施改變行為模式
訓練51:多給自己一些積極的暗示

<作者簡介>

舒婭
心理諮詢師,長期致力於自我提升、心靈成長方面的研究。她堅信,當一個人把問題從外部世界轉向內心的時候,就是成長與蛻變的開始;用心理學的眼光檢視自己和周圍,就找到了「我為什麼是我」、「現在為什麼是這樣」的答案。

★內文試閱:

‧作者序

我們為什麼會拖延
你是否面臨著這樣的情況:明明有一大堆任務等待完成,卻忍不住要先滑一下手機,看看搞笑影片、回一下訊息……總之做的都是與工作無關的事情。直到系統提示電量不足了,才恍然想起還有一堆任務擺在那裡毫無進展,再看看時間已經不早了,乾脆留著明天做吧。
不斷給自己找拖延的藉口,越是臨近截止日期心裡越是慌張,最後匆匆完成任務草草收場,結果自然是不盡如人意。這樣的狀況日復一日,就導致了拖延習慣的形成。
正如山繆‧約翰遜所說:「我們一直推遲我們知道最終無法逃避的事情,這樣的蠢行是一個普遍的人性弱點,它或多或少都盤踞在每個人的心靈之中。」拖延的危害不言而喻:工作品質低下、自我期望降低,甚至會導致焦慮症、抑鬱症。
要想擺脫拖延,成為一個自律的人,首先要明白我們為什麼會拖延?
拖延的表現有很多種形式,但究其本質來說,都是源於內心的恐懼。
這個恐懼有兩層含義——
第一層含義是,任務本身的艱鉅讓我們產生了畏難心理。趨利避害是人的本能,一旦開始做某件事情就意味著要付出體力或者腦力勞動,期間還會面臨各種各樣的困難,所以我們會恐懼。
第二層含義是,害怕失敗,討厭不成功帶來的結果。比如,你接到公司寫企劃案的任務,卻遲遲不展開研究,因為害怕做得不好讓公司蒙受損失;再比如你看到一份徵稿函,心裡躍躍欲試卻遲遲不願動筆,因為你擔心投稿被拒。只要做,就有失敗的風險,而不做,永遠是最安全的。所以我們才會一拖再拖。
任何一個習慣的養成都是經年累月不斷重複某種行為的結果。同樣,當我們一而再再而三地鬆懈,拖延就不再是一件需要找藉口的事情,而是自然而然發生的行為,這是極其不利於我們的工作和生活的。
與拖延截然相反的是自控。自控力,即自我控制的能力,指對一個人自身的衝動、感情、欲望施加的控制。廣義的自控力指對自己的周圍事件、對自己的現在和未來的控制感。拖延的人往往是焦慮的,對要做的事有不確定感和難以控制感,因而才會拖延。
從拖延到自律是一個艱難的蛻變過程,但只要能掌握科學的訓練方法,我們普通人也能擁有超高的自控力。謹以本書,獻給深受拖延困擾的每一個人,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推薦序

拖延只是表象,底層藏著什麼?
「任何人類行為之所以會發生或維持,背後一定都有原因。」
「拖延也是嗎?」
「是啊,想想拖延帶給了你什麼好處?」
「嗯……想不出來欸!我只知道我的工作因為拖延一直出包。」
「這樣說好了,你有發現,在拖延的時候,我們就可以『不去面對』某些東西嗎?」
在某次諮商,我和個案聊到,拖延其實是一種壓抑、一種「不願面對」。不願面對什麼呢?好比,不想面對「完成任務的過程有多辛勞」、「完成任務之後萬一表現不如預期」、「其他人又會怎麼看我」等……
本書作者提出,要面對、改善拖延,就得找回自我控制的能力。但要成功找回控制力前,我們得先做好更基礎的任務:勇敢去面對那些,被我們壓抑下來的想法、感覺與衝動。
再說仔細一點,要能成功自我控制,你得先對要被控制的想法與情緒「有感覺」,這稱為「自我覺察」。看見這些內在感受的存在,你才能一邊探索如何有效應對它們。多次嘗試與學習之後,你發現原來你做得到,而後慢慢長出「自我效能」。
在過程中,你發現到自己的某些心理習性,就算努力,仍難以在短時間內改變。你學會不再硬碰硬強求改變,而試著認識這些習性產生的原因,並且溫柔以對,這稱為「自我接納」。
當你能放下那些太僵化的規則,並發現正是這些「過度」的自我期許造成你的拖延時,你最終能理解:原來最有力的自我控制,就是不必控制任何事。你可以找到最有智慧的施力點,讓該發生的事自然發生;讓不該發生的事,沒有機會發生。從自我覺察、到自我接納,一路都需要你往自己的內心世界走去。
本書提出許多應對拖延的妙方。除了具體策略之外,也搭配了案例。而我特別喜歡的則是這些案例之中,主角心路歷程的變化。
邀請讀者除了實驗這些妙方之外,我更想鼓勵讀者一邊觀察,在你實踐這些方法時,你的內心狀態有怎樣的變化?實踐方法時,別忘了關照自己的內心,去跟你內心的感受連線,看見那些被壓抑的感覺。這樣內在、外在,一來、一往的過程,相信你能慢慢從這麼多種方法中,找到真正適合自己,也能成功帶來改變的不拖延妙方。
──文/蘇益賢(臨床心理師,初色心理治療所副所長。著有《練習不壓抑》、《從此不再壓力山大》等心理學書籍)

‧摘文

訓練01: 保持辦公桌的乾淨整潔
「桌子好亂啊,很煩躁,都不想工作了。」
「唉,周圍全是雜物,頭腦裡也是一片混亂,不能靜下心來思考問題了。」
不知道你是否經常發出這樣的感慨:辦公桌上堆滿了各種雜物,水杯、筆筒、衛生紙,甚至還有沒來得及丟掉的便當盒。這些雜物占據了我們的空間,干擾著我們的工作。
事實證明,混亂的環境會瓦解人的意志,使人變得煩躁不安,做事效率低下。相反,乾淨整潔的辦公桌會讓人心情愉快,從而以更積極的精神風貌面對工作。網路上有一句話:年輕人打掃房間不僅僅是為了乾淨,這背後的邏輯還有「爽」。而我們每天近距離接觸的辦公桌,更是重中之重,乾淨整潔的辦公桌給人井井有條之感。
Y是一名自媒體公司的編輯,每天的工作除了審稿和寫文章之外,還要整理和分析後臺資料。Y平日裡沒有勤收拾辦公桌的習慣,同事給的聖誕蘋果,吃完後包裝、禮盒就丟在桌上,街邊掃碼送的小禮品、前幾天拆開的藥盒,還有許多紙質的文件,也胡亂堆放著。一個星期下來,桌面上堆滿了雜物,甚至挪動鍵盤都不方便。
Y看到這亂糟糟的辦公桌就心煩意亂,更別提集中精力工作了,業績也是一塌糊塗。窘境中的Y下決心改變現狀,他挑了一個風和日麗的日子,把桌上堆積的垃圾和無用檔全部清理掉,清清爽爽的桌面讓他的心情頓時明朗了起來。
極簡生活能讓人把精力放在重要的事上,收拾辦公環境能夠讓人集中精力,提升效率,不至於為了找東西而耽誤時間。
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保持辦公桌的整潔乾淨呢?
‧ 各種檔案、書籍分類擺放。
‧ 用收納工具整理文具,諸如筆筒、書擋、資料夾等。
‧ 定時篩選、丟掉廢棄紙質文件和其他垃圾。
‧ 保留必需物品,其他的全部扔掉或者贈送給有需要的人。
其實這幾點建議都涉及一個概念:斷捨離。日本雜物諮詢家山下英子認為,所謂「斷捨離」就是通過收拾家裡或者工作場所的雜物,也整理心中的雜物,從而讓人生變得開心和放鬆的方法。顯然,開心和放鬆的狀態更有助於我們集中精力工作。
斷,指的就是斷絕那些不需要的東西。比如網購額外的贈品、化妝品包裝盒等等。這些與工作無關的東西不應該出現在辦公桌上。
捨,就是要捨棄多餘的廢物。比如過期的檔案、用不到的文件資料,放在桌上也是徒占地方,不如直接丟掉。
簡單來說,「斷」就是拒絕一些物品進入辦公場所,而「捨」就是大膽地把一些物品丟進垃圾桶。
離,指的是脫離對於物品的執念。這是一個相對抽象的概念,我這樣說就很容易明白了:幾本工具書放在辦公桌上,總以為某一天查資料時會用到它們,所以一直捨不得帶回家。事實是,幾個月來一直沒打開過。
拋棄了對物品的執念才能獨立思考,理性地做出選擇,保持辦公桌上永遠只有必需品,可以最大限度減少對工作的干擾。打掃辦公場所、整理桌面,看上去只是清理物品,實則是與拖延之間的一種抗衡。雜亂的工作環境會分散我們的注意力,有時候忍不住要先收拾一番再開始工作,如果能在日常生活中就保持著整潔乾淨,就會省去很多麻煩。
小陳是一名普通的都市女白領,她有個習慣,就是每隔一段時間就徹底清潔自己的生活環境和工作環境,這種「殘風卷落葉」式的大清潔讓她的幸福指數常常飆升。在整理雜物的過程中,無數個日日夜夜積累的壓力得到釋放,與其說清掃是為了乾淨,不如說是為了治癒自己每天被拖延症和強迫症輪番轟炸的心臟。當她一打開辦公室的門,看到辦公桌前整整齊齊的景象,心中一片舒爽。
要知道,我們所做的這一切都是為減少拖延服務的。人只有在由內而外都舒適的環境下才能夠充滿激情和愉悅,從而迅速投入到工作狀態。保持辦公桌的乾淨整潔,本質上是對「斷捨離」和「極簡主義」的踐行。
訓練08:掌握制定目標的SMART原則
「請大家在紙上寫下你們每個人的目標,以及希望自己用多久的時間去完成這個目標。」
這樣的話,你一定聽過不只一次。在剛進初中時,老師會跟我們說:「要有目標才能有努力的方向。」在初入職場時,主管跟我們說:「要有目標才會有前進的動力。」但你真的認真思考過你的具體目標是什麼嗎?還是說只是簡單地在腦海中勾勒出一幅未來的藍圖,草草了事?不具體的目標就好像是泡沫幻影,被現實這根針輕輕一紮就破碎了。
美國文學家愛默生曾經說過:「世界會給知道自己要去哪裡的人讓路。」
然而,光知道自己要去哪裡還不夠,還要知道自己前進的方式和速度,以及預期何時到達目的地。同樣,目標的制定也要遵循一定的法則,這裡我們把它稱作:SMART法則。
S(specific):明確性,不能籠統和抽象
明確性,就是要用具體的語言清楚地說明要達成的行為標準。「你的目標是什麼?」「我想在這座城市買一間房子。」這樣的目標就是籠統的,你可能永遠抱著想買一間房子的念想,卻永遠不能實現。擁有明確目標的人會在心裡具體規劃好:這片區域的房價是多少,一套房子需要多少錢,那麼分配到每一年需要存下多少房款基金,你需要為此做出多少努力。
再比如,你的目標是增強自媒體平臺的粉絲黏著度。「黏著度」是個很抽象的範疇。具體應該落實到各個方面,比如:每篇文章的點讚率、與粉絲之間的互動頻率,以及平臺的變現能力。
科學的目標第一大特點就是明確,而非籠統和抽象。
M(measurable):衡量性,即需要數量化
衡量性,就是要有具體的資料來衡量你是否達標。
這裡涉及兩個重要元素:目標指數、即時衡量指數。
舉個簡單的例子:A先生開了一家英語輔導機構,目標是在三年內讓這所機構在地方上變得赫赫有名。這裡的「赫赫有名」是個形容詞,也是很難衡量評判你是否達到目標。
對這一目標的修訂是:培養出一千名考到「高級口譯」證書的學生,幫助五百名學生通過雅思、托福考試。這樣一來目標就變成了可以量化的東西,你很容易通過結果來判斷自己是否實現了目標。「數量化」正是此意。
A(attainable):可實現性,指付出努力可實現
目標不可過高或過低,要適度,可實現性,就是通過現有的時間規劃和執行力,確保可以實現的目標。但最好的目標不在於它有多高多偉大,而在於你利用現有的努力和資源是否能實現它。人雖不可好高騖遠,亦不可自慚形穢,在設立目標的時候應當科學把握,設置那種「跳一跳就能夠得著」的目標。
一百萬元的啟動資金妄想蓋八十層的高樓,小學英語水準想一次考下托福,新開的公司想要在三年內趕超世界五百強,字都沒認全的人想在一夜之間成為大文豪,這些不是目標,而是不切實際的幻想,到頭來只能是「竹籃打水一場空」罷了。
如果你的目標是月薪兩萬二吃得起路邊的燒烤攤,文學碩士一氣呵成寫完一篇散文……這未免過於低了,倒有幾分好笑的意味。
聰明的人會給自己設立努努力就能達到的目標,這樣的目標才有意義,才能成為我們前行的動力,成為引導我們前行的啟明星,而不是可望不可即的海市蜃樓。
R(relation):相關性,與主要目標有關聯
我們日常生活中會設立很多「子目標」,這些小目標的前提是服務於整體的、較大的目標,二者是互相聯繫的。
「你有目標嗎?」「有啊,要努力考下國家級證書、要贏得下一次英語口語大賽的冠軍,還有……」這是Lucy最近的目標,Lucy將來想當一個英語翻譯,所以她設定的這些小目標都是為以後「當翻譯」的大目標服務的。但如果她是去考金融風險管理師的證照、去學Python的課程,就與總目標相差甚遠,是不太科學的。
T(time bound):時限性,即完成目標的時間期限
時限性,就是目標的完成需要用多久的時間,在這段時間內確保你能夠定期核實進度。
比如,你給自己的目標是要在一年內寫完一本長篇小說,那麼這個「一年」就是時限,分配下來一天約莫寫多少章節,自己心中非常清楚。如果你總是嚷著:「我一定要寫一本屬於自己的小說!」那你可能永遠也不會提筆,或者提筆後卻不能持之以恆,因為你心裡沒有一個時間限制,就會一拖再拖。
瞭解了SMART法則,關於如何科學地制定目標你一定有了明確的方法。那麼,此刻就付諸行動吧!拿起你手中的筆,認認真真寫下你想達到的目標。
訓練27:學會使用高效的番茄工作法
Mary在大學時期養成了一個不好的習慣,平時把任務一再推遲,總是自我安慰:「沒關係的,還有時間的啦!」到了時間快要截止的時候才開始拚了命地趕。大學時期的Mary發明了一套自己的學習方法:平時上課滑手機、作業隨便弄,然後到了期末考試臨近的時候通宵複習,窄窄的抽屜裡堆滿了各式各樣的袋裝咖啡。
靠著不錯的頭腦,Mary的成績還算過得去。她甚至開始沾沾自喜,對室友說:「看吧,我平時不用學也能拿及格分。」表面上Mary輕輕鬆鬆,其實背後卻付出了很大的代價。因為平時沒有認真聽教授講課,導致很多基礎知識都弄不明白,只能自己上網查資料,常常累得筋疲力盡,甚至有時候通宵複習,沒有一點休息的時間,身體幾乎撐不下去了。
最可怕的是,Mary把這種不良習慣帶到了工作中。每天上班時間優哉遊哉地逛網頁、做其他的事情,到了臨近下班時間便開始瘋狂趕任務。當同事們梳理一天的日程,準備回家的時候,Mary還在孤身奮戰,有時候要加班到很晚。
Mary很不解,「我都把休息的時間用來工作了,為什麼還是效率不高呢?」
生活中有很多像Mary一樣的人,他們在片刻的沮喪和懶惰之後會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但工作對他們並不客氣,在緊張急迫的情況下完成任務的品質並不高,而且身體上幾乎是殫精竭慮、非常疲憊。
這種「把大規模任務集中到一起解決」的工作方式並不值得提倡。人的身體並非機器,在一段時間的緊張運轉之後是需要短暫休息的。而那種「放任自我式」的長時間休息也不科學,「勞逸結合」其實是一件很值得考究的事情。
「番茄工作法」就是一種很好的方法,幫助人們在工作與休息之間找到那個平衡點,最大效率地完成任務,且不會過於疲憊。
「番茄工作法」是由法蘭西斯科‧西里洛創立的一種時間管理的方法,這個方法早在一九九二年就問世了,至今為人們傳承。其特點是簡單易行,非常容易理解和實踐。具體來說,「番茄工作法」的內涵是:選擇一個待完成的任務,將番茄時鐘設置為二十五分鐘,專注工作,中途不允許做除了工作以外的其他任何事情,直到時鐘響起,然後在紙上畫一個*表示休息五分鐘,如此輪迴四次可以多休息一會兒。如果中途不得已被打斷,則需要重新開始計時。
你或許會好奇:為什麼「番茄工作法」有如此神奇的魔力呢?其實,這與我們人體的運行機制有關。當我們開始做一件事情的時候,注意力呈曲線狀,等到過了最集中的那個點注意力就很容易被外在因素分解,此時就需要片刻的中斷,然後開啟新的一段努力,第二十五分鐘就是那個最合適的時間點。
「番茄工作法」有以下好處:
提升注意力,勞逸結合
看上去無邊無際的任務總讓人感到壓力巨大,而在「番茄工作法」之下,你只需要集中精力做滿二十五分鐘,是不是變得容易多了?
減輕焦慮感,加強決心
越是繁冗複雜的任務越是讓人心生焦慮,而「番茄工作法」可以有效改善這一點。你的心中會始終有個信念:只要我按部就班地做下去就一定可以完成任務,原本規模浩大的目標被支解成了一小段一小段,只要完成了眼下的二十五分鐘就會感到成就滿滿,焦慮感於無形中消失了。
改善任務流程,減少干擾因素
在平常的學習或工作中,難免會被身邊各種各樣的事物打擾到,而「番茄工作法」其中有一項機制就是:當任務不得已被打斷時,終止計時,重新開始一段番茄時間。試想:二十五分鐘本就是一個不算長的時間,一般人是願意排除周圍一切專心致力於工作的。
盲目地付出精力有時候會適得其反,瞭解人體規律、科學地制定工作方法才是我們應該做的。「利用時間是一個極其高級的規律。」恩格斯如是說。
需要注意的是,「番茄工作法」中提到的時間長度設置並非要固定不變,二十五分鐘只是一個建議時間,每個人可以根據自己的工作習慣和體能狀況調整。
計量時間的工具也不一定要用專門的「番茄鐘」,可以用普通的時鐘、手錶或是沙漏,但不建議用手機。現代人接觸手機太過頻繁,造成了依賴性,而「番茄工作法」的作用之一就是,幫助我們避免手機等干擾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