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5-11 12:55:14kmwang
父親和我
作者/林良
童年,夏天的午後,父親最喜歡在老家鋪石板的庭院裡放好矮桌和小凳,招呼我們三兄妹去畫畫。我們有蠟筆和白紙,一大三小輪流出題目。
「畫狗。」四個人就動筆畫出自己所能畫得出來的狗。 「畫馬。」四個人就動筆畫出自己所能畫得出來的馬。
父親會把三個孩子畫的圖畫一一拿過去看,送給每個孩子一句「很好」。四歲的小妹畫的「汽車」,像一個走了樣的雞蛋,也能得到他的一聲讚美:「不錯。」夏天午後的美術課,使我們三兄妹在成長的過程中從來不畏懼繪畫,都能夠畫畫像寫字。
父親是矮壯型的人,他強健的身體是鍛鍊出來的。他常在週末帶三個孩子去健行,從老家廈門的市中心一路徒步走到郊外,直走到三個孩子都走不動了,才在公路邊的站牌下等著坐公路車回市區。公路兩旁是荒涼的郊野。公路上一大三小的孤寂身影,常引起公路車司機的關注。
三個孩子都不喜歡這辛苦的「行軍」,卻捨不得回到市區以後的「犒勞」。父親會帶我們到一家很有名氣的廣東餐館去飽餐一頓。三個孩子可以自由「點飯」。我點的永遠是在公路上就已經想好了的一道「茄汁牛肉燴飯」。
父親愛看書,愛買書。他讀的是化學書,清晨四點鐘就起床,打開書桌的燈,坐在書桌前靜靜地看,也握筆計算,寫筆記。我家常有郵包送來,我喜歡看他拆開郵包拿出裡面的書。他為我訂閱一份兒童雜誌,讓我也有機會享受拆閱新書的樂趣。
到書店買書的日子,通常是在星期六的中午。父親騎車到我就讀的大同小學去接我,父子一起到廈門最大的書店「商務印書館」去買書。兩個人約好以書店結賬櫃台為會合地點,然後分頭去看書。會合的時候,父親抱 的是一堆化學書,我抱的是一堆童書。結完賬,用餐的時間已過。我明明知道父親習慣上會順便帶我上館子去吃中飯,卻仍然熱切地期待著聽他說出令我心花怒放的那一句話:「我們就在外邊吃吧。」
父親在日本的神戶經營一家貿易公司。中日戰爭前夕,營業情形大壞,家境不如從前。父親宣布,今後一家人要過特別省儉的日子。書少買了,點心少吃了,零用錢停發了,電影也不許看了。就讀小學六年級的我,體會得到「家道中落」的滋味,卻體會不到父親內心的焦慮。
有一天,回家經過電影院,看到電影院正在放映《金銀島》影片。我讀過《金銀島》的中文譯本,認為這部影片非看不可,明知觸犯父親的禁令,卻勇氣百倍地去找父親要錢看電影。
「我不是已經說過不看電影了嗎?」 「可是這一次不一樣。我看過書,很想知道電影怎麼演。這件事對我很重要。」 「真的很重要嗎?」 「真的很重要。」 「好吧。」
父親掏出錢來讓我去買電影票。其實他根本就很想讓我去看。我說的話,讓他找到了准許我去看的理由。
中日戰爭爆發以後,廈門淪陷,我們一再逃難,最後來到福建的漳州,租了一間破舊的老屋,暫時安頓下來。父親一個人到外縣去為一家小公司管賬,不到一個月,就生了病回來了。他發高燒,一直不退。我陪他上醫院去看了幾次病,仍然不見好轉。我和母親,守著生病的父親,不知道怎麼辦才好,只好寫信向一位輾轉來到漳州的表姑求援。表姑來探病,隔天又帶來一錢熊膽。「高燒不退,只好服用這個了,」她說。
服用熊膽以後,父親昏昏沈沈地睡著。我和母親輪班守護著他。在值班的時候,因為疲勞,我竟睡著了。半夜,聽到有人喊我。我趕緊睜開眼睛,看見父親已經坐了起來。「燒退了,我已經好了,」他說。他臉上含著笑意,把手伸給了我,我也緊緊地握住他的手。這是四十二歲的父親和十八歲的兒子,第一次像朋友一樣地握手。這也是我第一次深深感受到,在父親心中,原來把我看得那麼親。 父親去世的時候,我已經二十二歲,曾經當過小學老師,後來是一名報社的記者。在教書的時候,在採訪的時候,也曾經遇到過一對一對的父子。我知道他們都有自己的故事。我希望他們的故事也能像我的故事一樣地完美。
有一次,有一位讀者訪問我,提出一個有趣的問題:「你是怎麼學會了當父親的?」 我記得我的回答是:「我是跟我父親學會了怎麼當父親的。」
圖:天祥兄提供創作 文:659推薦
童年,夏天的午後,父親最喜歡在老家鋪石板的庭院裡放好矮桌和小凳,招呼我們三兄妹去畫畫。我們有蠟筆和白紙,一大三小輪流出題目。
「畫狗。」四個人就動筆畫出自己所能畫得出來的狗。 「畫馬。」四個人就動筆畫出自己所能畫得出來的馬。
父親會把三個孩子畫的圖畫一一拿過去看,送給每個孩子一句「很好」。四歲的小妹畫的「汽車」,像一個走了樣的雞蛋,也能得到他的一聲讚美:「不錯。」夏天午後的美術課,使我們三兄妹在成長的過程中從來不畏懼繪畫,都能夠畫畫像寫字。
父親是矮壯型的人,他強健的身體是鍛鍊出來的。他常在週末帶三個孩子去健行,從老家廈門的市中心一路徒步走到郊外,直走到三個孩子都走不動了,才在公路邊的站牌下等著坐公路車回市區。公路兩旁是荒涼的郊野。公路上一大三小的孤寂身影,常引起公路車司機的關注。
三個孩子都不喜歡這辛苦的「行軍」,卻捨不得回到市區以後的「犒勞」。父親會帶我們到一家很有名氣的廣東餐館去飽餐一頓。三個孩子可以自由「點飯」。我點的永遠是在公路上就已經想好了的一道「茄汁牛肉燴飯」。
父親愛看書,愛買書。他讀的是化學書,清晨四點鐘就起床,打開書桌的燈,坐在書桌前靜靜地看,也握筆計算,寫筆記。我家常有郵包送來,我喜歡看他拆開郵包拿出裡面的書。他為我訂閱一份兒童雜誌,讓我也有機會享受拆閱新書的樂趣。
到書店買書的日子,通常是在星期六的中午。父親騎車到我就讀的大同小學去接我,父子一起到廈門最大的書店「商務印書館」去買書。兩個人約好以書店結賬櫃台為會合地點,然後分頭去看書。會合的時候,父親抱 的是一堆化學書,我抱的是一堆童書。結完賬,用餐的時間已過。我明明知道父親習慣上會順便帶我上館子去吃中飯,卻仍然熱切地期待著聽他說出令我心花怒放的那一句話:「我們就在外邊吃吧。」
父親在日本的神戶經營一家貿易公司。中日戰爭前夕,營業情形大壞,家境不如從前。父親宣布,今後一家人要過特別省儉的日子。書少買了,點心少吃了,零用錢停發了,電影也不許看了。就讀小學六年級的我,體會得到「家道中落」的滋味,卻體會不到父親內心的焦慮。
有一天,回家經過電影院,看到電影院正在放映《金銀島》影片。我讀過《金銀島》的中文譯本,認為這部影片非看不可,明知觸犯父親的禁令,卻勇氣百倍地去找父親要錢看電影。
「我不是已經說過不看電影了嗎?」 「可是這一次不一樣。我看過書,很想知道電影怎麼演。這件事對我很重要。」 「真的很重要嗎?」 「真的很重要。」 「好吧。」
父親掏出錢來讓我去買電影票。其實他根本就很想讓我去看。我說的話,讓他找到了准許我去看的理由。
中日戰爭爆發以後,廈門淪陷,我們一再逃難,最後來到福建的漳州,租了一間破舊的老屋,暫時安頓下來。父親一個人到外縣去為一家小公司管賬,不到一個月,就生了病回來了。他發高燒,一直不退。我陪他上醫院去看了幾次病,仍然不見好轉。我和母親,守著生病的父親,不知道怎麼辦才好,只好寫信向一位輾轉來到漳州的表姑求援。表姑來探病,隔天又帶來一錢熊膽。「高燒不退,只好服用這個了,」她說。
服用熊膽以後,父親昏昏沈沈地睡著。我和母親輪班守護著他。在值班的時候,因為疲勞,我竟睡著了。半夜,聽到有人喊我。我趕緊睜開眼睛,看見父親已經坐了起來。「燒退了,我已經好了,」他說。他臉上含著笑意,把手伸給了我,我也緊緊地握住他的手。這是四十二歲的父親和十八歲的兒子,第一次像朋友一樣地握手。這也是我第一次深深感受到,在父親心中,原來把我看得那麼親。 父親去世的時候,我已經二十二歲,曾經當過小學老師,後來是一名報社的記者。在教書的時候,在採訪的時候,也曾經遇到過一對一對的父子。我知道他們都有自己的故事。我希望他們的故事也能像我的故事一樣地完美。
有一次,有一位讀者訪問我,提出一個有趣的問題:「你是怎麼學會了當父親的?」 我記得我的回答是:「我是跟我父親學會了怎麼當父親的。」
圖:天祥兄提供創作 文:659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