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5-10 02:09:06KKLam

7-eleven的由來

凌晨四點鐘

 便利店7-Eleven的日本大亨鈴木逝世,香港人說的去「Seven」,變成了生活名詞。
 便利店明明是通宵營業,為甚麼叫「七至十一」?因為許久之前,雜貨店上午十時開業,八時關門,便利店的創辦人,想出一個方法,不必多賣貨,只要延長開店時間,就會加強競爭力。
 別人九點關門,我十一時才關,人家上午十時開店,我開七點。7-Eleven最初只加開兩小時,但後來的超級市場,比它開得更早,關得更晚。零售業爆發了一場起早摸黑的大競賽,最後7-Eleven索性通宵不關門,勇奪市場冠軍。
 從經濟學看來,通宵營業,成本太沉重。凌晨四點鐘進便利店,是沒有顧客的,電燈、冷氣、員工的薪金要多付一輪,哪會賺得了錢?
 但便利店的經營者不是這樣想:店子通宵營業,在市場上,人人都知道了,變成一種商譽。不錯,凌晨四點鐘沒有人會起來光顧的,但「便利」和「二十四小時通宵」這個概念,人人在腦子記住了,在白天的時候,都會優先光顧。便利店深宵的電費和薪金,都是賠的,但由於「通宵便利」這個商譽,白天的生意,會比其他晚上十時關門的超級市場多許多。
 零售賺錢有限,「概念」兩個字,才更值錢,當別人把深宵無客的成本當做浪費,只看見半隻空杯,便利店的日本老闆,卻盯另外那半杯──而且那半杯不是開水,而是蜜糖。
 當全世界叫「麥當勞」,不叫漢堡包,叫「可口可樂」,不叫汽水,以公仔和出前一丁取代了「方便」,「去Seven」變成了上士多、去超級市場的代名詞,便利店就成功了。
 通宵營業,還開那麼多店,當初一定有許多對手在暗笑:電燈、冷氣、員工薪金,成本怎收得回來?但便利店證明他們笑得太短視了。因為幾十年來,都市的生活型態改變了,多了一種叫「夜青」的浪人,因為ICQ盛行,電車男玩電腦到凌晨四點,會想下樓買一串魚蛋。加上性自由,同居男女多了,凌晨四點,打開抽屜,發現安全套用完了──這種事,老夫老妻是不會做的,同居的男女會,不由菲傭代勞,他自己會暗罵一句,穿回衣服,飛奔下樓,到Seven去。凌晨四點鐘,要做的事情太多了。
 商業奇蹟就是這樣誕生的。當人人都說No的時候,獨有一個人說Yes,而且坐言起行。在便利店,買一個杯,熱乎乎地,你看見對面一個長得有點像衞蘭的wet妹,手臂紋有一隻小紅蝴蝶,她也看你。不要留戀,這是凌晨四點,這是Seven,她不會是你的終身伴侶,但安全套的貨色齊全,你向counter看一眼,向她揮手,不妨叫一聲:Hi。

黃金冒險號 陶傑

From 9/5/2008 蘋果日報

上一篇:人生…快樂…

下一篇:明得失 悟色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