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9-16 20:25:01斯基泰的Kitty
248臺灣博物館
郁祁去年來過這裡
寫了文章如下: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kitty721/3/1267310437/20060409142652/
今年我們再來,還是非常滿意!!憑良心說館方的用心不輸給故宮博物院。哈哈!希望張文玲老師不會介意。
新聞標題 臺博館於全國古蹟日免費參觀
發佈時間 2007/9/14
新聞內文
國立臺灣博物館於9月15、16日配合「2007全國古蹟日─替古蹟說故事」系列活動,兩天免費開放民眾參觀。該館成立於1908年,是臺灣地區歷史最悠久的博物館,當時日本政府為紀念臺灣南北縱貫線鐵路全線通車,於1908年10月24日設置「臺灣總督府博物館」,1915年博物館的新館舍在臺北新公園內落成啟用,成為日本殖民政府在臺興築之公共建築中的代表性傑作之一。1999年改隸中央而更名為「國立臺灣博物館」至今,1998年內政部評定為「國定古蹟」,是臺灣日治時期唯一能度過戰火、經歷政權更佚,至今仍於原址開放營運的博物館。
寫了文章如下:
http://mypaper.pchome.com.tw/news/kitty721/3/1267310437/20060409142652/
今年我們再來,還是非常滿意!!憑良心說館方的用心不輸給故宮博物院。哈哈!希望張文玲老師不會介意。
新聞標題 臺博館於全國古蹟日免費參觀
發佈時間 2007/9/14
新聞內文
國立臺灣博物館於9月15、16日配合「2007全國古蹟日─替古蹟說故事」系列活動,兩天免費開放民眾參觀。該館成立於1908年,是臺灣地區歷史最悠久的博物館,當時日本政府為紀念臺灣南北縱貫線鐵路全線通車,於1908年10月24日設置「臺灣總督府博物館」,1915年博物館的新館舍在臺北新公園內落成啟用,成為日本殖民政府在臺興築之公共建築中的代表性傑作之一。1999年改隸中央而更名為「國立臺灣博物館」至今,1998年內政部評定為「國定古蹟」,是臺灣日治時期唯一能度過戰火、經歷政權更佚,至今仍於原址開放營運的博物館。
臺灣博物館是按照巴洛克風格所設計的!
資料在下方
資料在下方
國語辭典資料:巴洛克
1. 歐洲十六世紀末到十八世紀初流行的反古典主義藝術新風格。
2. 打破文藝復興以來均衡、細緻的風格,採取曲線、不對稱的構圖設計,強調力與動作的表現。
3. 其壯麗、奔放的風味,正反應當時歐洲君主炫耀奢華的心態。
4. 在建築上,多採用橢圓形空間及具多彩的裝飾和雕刻品,以義大利建築家貝尼尼設計的聖彼得大教堂為其代表。
5. 美術、雕塑則重視光線的戲劇效果和人物的動感,代表人物有魯本斯、林布蘭。
6. 巴洛克音樂在音樂史上,是指十八世紀中葉的歐洲音樂,重視即興創作與聽眾一體的混同效果,具繁富的細節和對比。
7. 當時為教會及貴族演奏的小型室內樂團,開後來大型管弦樂的先河,而西洋歌劇也在此時稍具雛形,代表音樂家有韓德爾、巴哈等。
1. 歐洲十六世紀末到十八世紀初流行的反古典主義藝術新風格。
2. 打破文藝復興以來均衡、細緻的風格,採取曲線、不對稱的構圖設計,強調力與動作的表現。
3. 其壯麗、奔放的風味,正反應當時歐洲君主炫耀奢華的心態。
4. 在建築上,多採用橢圓形空間及具多彩的裝飾和雕刻品,以義大利建築家貝尼尼設計的聖彼得大教堂為其代表。
5. 美術、雕塑則重視光線的戲劇效果和人物的動感,代表人物有魯本斯、林布蘭。
6. 巴洛克音樂在音樂史上,是指十八世紀中葉的歐洲音樂,重視即興創作與聽眾一體的混同效果,具繁富的細節和對比。
7. 當時為教會及貴族演奏的小型室內樂團,開後來大型管弦樂的先河,而西洋歌劇也在此時稍具雛形,代表音樂家有韓德爾、巴哈等。
臺灣博物館資料:
國立臺灣博物館現在的建築主體,係當時日本政府為了紀念臺灣總督兒玉源太郎與民政長官後藤新平,遂設計建造一座足以代表殖民成績的紀念館。1913年,強制拆除於臺北新公園中清代舊天后宮之後動工,館舍於1915年落成,捐給總督府作為博物館使用,成為當今臺灣少數且具代表性的日治時期仿西洋古典式建築。
國立臺灣博物館現在的建築主體,係當時日本政府為了紀念臺灣總督兒玉源太郎與民政長官後藤新平,遂設計建造一座足以代表殖民成績的紀念館。1913年,強制拆除於臺北新公園中清代舊天后宮之後動工,館舍於1915年落成,捐給總督府作為博物館使用,成為當今臺灣少數且具代表性的日治時期仿西洋古典式建築。
臺灣博物館資料:歐洲風情的博物館建築
博物館建築是一座揉合了多種古典西洋建築元素的建築體,整體建築平面配置呈「一」字形,正面朝北面對館前路,南面面向二二八和平公園,使博物館可以收攬到園內最多的自然景觀。此外,臺灣夏季氣候炎熱,南北一字形的座向,可以減少西曬的面積,充分顯現建築師配合都市計劃和反映氣候的考量。博物館的主要入口和大廳位於中央,兩翼的展覽室以中央大廳為基準,左右對稱,型式簡潔有力。
臺灣博物館外觀
博物館外部造型採希臘復古樣式,入口正面為希臘神廟式的建築式樣,逐級而上的階梯、巨大的多立克柱式和飾有華麗花葉紋飾的山牆為主要的特徵,搭配頂端的羅馬圓頂,塑造出莊嚴神聖的權威意象。
博物館建築是一座揉合了多種古典西洋建築元素的建築體,整體建築平面配置呈「一」字形,正面朝北面對館前路,南面面向二二八和平公園,使博物館可以收攬到園內最多的自然景觀。此外,臺灣夏季氣候炎熱,南北一字形的座向,可以減少西曬的面積,充分顯現建築師配合都市計劃和反映氣候的考量。博物館的主要入口和大廳位於中央,兩翼的展覽室以中央大廳為基準,左右對稱,型式簡潔有力。
臺灣博物館外觀
博物館外部造型採希臘復古樣式,入口正面為希臘神廟式的建築式樣,逐級而上的階梯、巨大的多立克柱式和飾有華麗花葉紋飾的山牆為主要的特徵,搭配頂端的羅馬圓頂,塑造出莊嚴神聖的權威意象。
臺灣博物館內部
1.中央大廳是博物館建築精華所在。大廳四周環繞有三十二根高聳的柯林斯式柱式,柱頭上有精緻的芼茛葉與漩渦狀裝飾。
2.站在大廳中央,抬頭仰望,圓頂之下是一面彩繪玻璃天窗,除了濃厚的裝飾意味外,彩繪玻璃兼具採光的效果,日光能間接穿過彩繪玻璃,向大廳地面投射出炫麗奪目的光彩,營造出高貴華麗的氣氛。
3.大廳兩側的壁龕原來分別立著當時臺灣總督兒玉源太郎和民政長官後藤新平二人的銅像,同時並採用兒玉與後藤兩家家徽的組合圖案作為一樓主樓梯柱基的雕刻裝飾,由此可見當時建館的目的
1.中央大廳是博物館建築精華所在。大廳四周環繞有三十二根高聳的柯林斯式柱式,柱頭上有精緻的芼茛葉與漩渦狀裝飾。
2.站在大廳中央,抬頭仰望,圓頂之下是一面彩繪玻璃天窗,除了濃厚的裝飾意味外,彩繪玻璃兼具採光的效果,日光能間接穿過彩繪玻璃,向大廳地面投射出炫麗奪目的光彩,營造出高貴華麗的氣氛。
3.大廳兩側的壁龕原來分別立著當時臺灣總督兒玉源太郎和民政長官後藤新平二人的銅像,同時並採用兒玉與後藤兩家家徽的組合圖案作為一樓主樓梯柱基的雕刻裝飾,由此可見當時建館的目的
wiki百科資料:巴洛克
巴洛克建築是歐洲17世紀和18世紀初的巴洛克藝術風格中的一個層面。17世紀起源於義大利的羅馬,後傳至德、奧、法、英、西葡,直至拉丁美洲的殖民地。從語源學上講,巴洛克是一切雜亂、奇異、不規則、流於裝飾的代名詞。而這一時期的建築也確實體現了這一點。它能用直觀的感召力給教堂、府邸的使用者以震撼,而這正是天主教教會的用意(讓更多的異教徒皈依)。
巴洛克建築是歐洲17世紀和18世紀初的巴洛克藝術風格中的一個層面。17世紀起源於義大利的羅馬,後傳至德、奧、法、英、西葡,直至拉丁美洲的殖民地。從語源學上講,巴洛克是一切雜亂、奇異、不規則、流於裝飾的代名詞。而這一時期的建築也確實體現了這一點。它能用直觀的感召力給教堂、府邸的使用者以震撼,而這正是天主教教會的用意(讓更多的異教徒皈依)。
巴洛克建築的先驅和特徵wiki百科資料:
1.在中歐,巴洛克時期開始稍晚。儘管奧格斯堡建築師Elias Holl(1573年 - 1646年)和一些理論家,如Joseph Furttenbach the Elder已經實踐了巴洛克風格,他們德國南部巴洛克與德國北部巴洛克的不同,超過天主教和東正教巴洛克之間的不同,典型的威斯特伐利亞巴洛克宮殿在天主教的南部,慕尼黑的耶穌會St. Michael教堂首先把這種義大利式樣帶到阿爾卑斯山以北,但起初對教堂建築的影響相當有限。布拉格圣Nicolas教堂,典型的波希米亚巴洛克布拉格聖icolas教堂,典型的波希米亞巴洛克巴洛克對更正教建築的影響較小,只有極少數幾個重要作品,particularly 德勒斯登的Frauen教堂。 宮殿建築在天主教南部和更正教北部同等重要。
1.在中歐,巴洛克時期開始稍晚。儘管奧格斯堡建築師Elias Holl(1573年 - 1646年)和一些理論家,如Joseph Furttenbach the Elder已經實踐了巴洛克風格,他們德國南部巴洛克與德國北部巴洛克的不同,超過天主教和東正教巴洛克之間的不同,典型的威斯特伐利亞巴洛克宮殿在天主教的南部,慕尼黑的耶穌會St. Michael教堂首先把這種義大利式樣帶到阿爾卑斯山以北,但起初對教堂建築的影響相當有限。布拉格圣Nicolas教堂,典型的波希米亚巴洛克布拉格聖icolas教堂,典型的波希米亞巴洛克巴洛克對更正教建築的影響較小,只有極少數幾個重要作品,particularly 德勒斯登的Frauen教堂。 宮殿建築在天主教南部和更正教北部同等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