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08-24 21:37:13慧筆勤書

我看屏風表演班《女兒紅》--感想篇

在掌聲和淚水下,我看到那一代庶民的堅毅和勇氣

《女兒紅》全劇主要是沿著李國修母親一生顛沛流離的生命歷程展開。在李國修的成長過程中,被鄉愁逼出精神病的「母親」是他不敢碰觸的禁忌,但在母親離世後,心中對母親的不堪,卻成了夜夜自責的揪痛,無法遏抑。對這部《女兒紅》,李國修說,是要完成內心深處的自我告解和自我救贖,向他已逝的母親獻上追思和敬愛。

如果你以為這只是一齣藉由一則真實故事,激起觀眾對母親的情感投射和共鳴的舞台劇,那你就錯了。在我眼裡看到的,不光只是母親的愛,更是在那戰火連天、動盪不安、輾轉遷移的時代洪流下,百姓們堅強的生命力量!尤其是尋根的旅程,彷彿是給現今在政壇上爭擾不休「誰愛台灣」的政客們一面赤裸裸的鏡子!土地如母,政權如父,《女兒紅》全劇鮮少對父親的著墨,卻將焦點鎖定在母親身上——飽受戰亂、思鄉成疾的母親;守著貞潔牌坊、最後被自己女兒活活批鬥死的母親;在客家村一生勤儉勞苦的母親;獨自面對白色恐怖、撫養兒女長大的母親——在這一位位的母親群像中,我看到流著同樣血脈、省籍各異的女性,在時代的悲劇中,渺小而勇敢地為生命尋找出路,沉默卻堅定地面對來自同一位父(政權)和母(國土)的驚濤駭浪。然而時至今日,上一代宿命的顛沛,使得他們被迫拔根再強迫自己扎根,延續到下一代身上的,卻是空洞茫然的「無根」,台灣人民對父權的認同、對母土愛護,在在建立在飄邈的「無根恐慌」裡,諷刺的是,那最底層最真實的血緣脈線,似乎反成了必須忽視的必要手段。

戲劇是綜合藝術

除了劇本部分外,《女兒紅》一劇在舞台的表現方面,亦多有可圈可點之處。所謂「戲劇是綜合藝術」,它融合了文學、音樂、舞蹈、建築、美術……等多項藝術相貌,如何融合得恰當好處,便是考驗著導演的劇場功力。《女兒紅》承繼《京戲啟示錄》裡對中國傳統戲曲元素的合宜揉合,以及如在《北極之光》中與劇本和表演難分軒輊卻又交融無間的音樂、燈光,《女兒紅》除了在音樂的部分為呈現跨時代的磅礡氣勢,大量地取用了嗩吶、琵琶、二胡等中國樂器烘托出整體的氛圍外,更加進了數位投影等科技影像,以虛實手法將錯位的時空作清晰呈現,此外,戰場上的空襲爆破特效、竹板快書的表演、中國傳統的舞蹈,乃至於逾200套的服裝設計,無一不令人大為驚艷!

幕啟是戲,幕落是人生。穿過上一代生命歷程的追溯,《女兒紅》成就了下一代繼續勇敢地在島國上生存的勇氣。在掌聲和淚水下,我看到那一代庶民的堅毅和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