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8-28 02:10:21圓寂大師
看不完的霧中回憶
有些事若刻意想留到有全副精神的時候處理
反而顯得不焚香沐浴無以為繼
而當你終於打起精神要面對時,卻才發現自己之前未免多慮得太過,太久,太多餘
到底這是什麼狀況,能不能別再這樣
以上,跟這篇文章沒有關係
只是剛好發生在此時此刻,發點牢騷
---
每次返鄉帶著大包小包的行李在車站行動實在很不便
我說的不便不是可想而見的那種行動不便
是另一種難以閃躲的不便
左右兩肩各夾一包行李
進捷運站時已經得搖搖擺擺的走團體進出門了
但是進了車站才是為難的開始
要到這時才發現,車站內神色匆忙的眾生有多匆忙
當你乖乖的靠電扶梯右邊站時
還得側著身子轉過來,免得太寬的自己阻攘到趕著從左邊電扶梯上下的人
出了電扶梯更是難以培養或遵循自己的節奏
前後左右會不時竄出一個看似很急的人
帶著想跑贏你的姿態與你錯身
這場競賽的大獎是在電車關門的那一煞那,帶著喜悅闖進終點
二獎是跟列車同時進站
三獎是稍等數秒...
扣分項目則是不得碰撞,因為這會拖慢自己的行動
因此每個人都有種莫名矛盾的匆忙與敏銳
你只得扛著大行李,跟那四面八方的競爭者小心翼翼的互相閃躲
是很想禮讓,無奈這身上的大包小包拖慢了速度與反應
我不犯人,卻不能保證別人會放過你
只好一路上跟滿滿的不耐煩的臉色與氣息擦肩而過
雖然這正是車站的寓意,但在高鐵班次頻繁的情況之下
我其實是想在不打聽班次的無知與悠閒當中,悠哉悠哉的走向候車口
除去這點,久久搭一次捷運去轉高鐵其實是很有趣的活動
車廂/車站寬敞舒適,乘客上下之間有著約定俗成的默契與節奏
站內的圖片與文字也很有創意
尤其是宣導讓座的系列
幾年來這樣的宣導始終不墜
讓人不可思議的發現,在不持久的台北竟還能看到一件這樣多年來始終不變的宣導活動
而且創意文字層出不窮.最近還看到了徵文
是說,對於讓座這樣發自內心的禮貌性與尊重行為
要宣導到這樣不遺餘力
究竟是我們還存著不想失去的扶持老弱婦孺的俠義之心
還是這樣的內在已經漸漸失去到需要用宣導的方式讓它綿延不絕
老實說,來去車站這麼多次,這樣的狀況並非第一次見到
只是這趟南北奔波的感觸特深
因為當時我在逃避手中的書本的內容,
這,會不會太認真了
不知道是什麼樣的巧合
每當我帶本書返鄉時,總是剛好在回台北的車上看到將近最終章
心急的離開高鐵站,在等待捷運時繼續拿出來候車
在車上貪婪的翻閱
離開捷運車廂,邊看邊進了計程車
然後就在下車前把最後一段文字閱讀完畢
是說這回的霧中回憶這本書實在太過悲傷
閱讀的過程中常得休息一下才能繼續往下看
更別說那早已揭露的結局終於要正式呈現
然而,卻因為已經猜測到可能的前因後果
為了那樣陰錯陽差的際遇感到不捨
在小翻一下終章,確認自己的猜想後
就拒絕把裡面的文字看個清楚
也拒絕去回想所有的內容
因此在趕路的同時,對週遭的動靜也就感受特深
我這樣,是不是太入戲了
霧中回憶是一位百歲老太太因電影編劇之求
去探索自己橫跨兩次大戰的人生當年
所服侍的莊園主人回憶
表面上書本的主角好像是她所回憶的對象(好吧,那是因為大家都這麼說)
我卻覺得,主角是這位老太太本身
一本引人入勝的小說到底要怎麼寫才會引人入勝
霧中回憶似乎是很好的示範
除了對歷史與時代人物,莊園生活,大小人物深淺情誼的著墨外
要怎麼把一個老套的故事說的扣人心弦
故事人物的結局從一開始,在許多對話中就已經攤在讀者面前
來訪的編劇跟讀者想知道的,只是事情的前因後果
還有隱藏在其中的秘密
誰知道隨著故事的展開,真正的秘密卻不在此
反而是放在每個段落的字裡行間
像個開放的大莊園般
以細微的暗示與伏筆任讀者自行挖掘探索
而略顯沉重又老套的莊園愛情
重男輕女的枷鎖
錯誤的感情決定,自私的利用
在作者適時的輕描淡寫下,並不會讓你感到太過沉重或是不耐
為了自恃身分或保護名聲而對一些事情三緘其口
原本是人之常情
尋常莊園故事的秘密大多也圍繞在這部分
這因此讓故事顯得生活化而充滿人性
不會讓你斥責其之老套
我想這真的得歸功於作者的結構安排得宜
那位回憶的老太太
人生的高潮與意外一波接一波
地位至關重要
偏偏作者還安排了一位汲汲營營的女演員
迷惑又好似不甘願的來跟她討教飾演她這個不怎麼重要的角色的技巧
只能說安排這個煙霧彈的作者也沒什麼好心眼
我很喜歡這位老太太的口氣與人生觀
她始終沒有說,如果能回到那時,或許她就能如何的改變什麼...
這點很好,有些故事書常常這樣的刻意強調實在很討厭
當然或許這種個性也跟她後來的職業有關,
在領悟到”過去”是一種無法改變的事實後
只是忠實的當個挖掘與紀錄者
除了面對或逃避,沒有批判也沒有感傷
而她的存在本身就是秘密
一點一滴的揭露秘密,讓自認率先看出破綻的讀者喜不自勝
這又是作者另一個狡猾之處
當我從女主人的感嘆中猜測出最後悲劇的緣由
在看完孫子歸來,以及最後的一絲令人驚喜的細節後,
我決定闔卷,不再讓這個悲傷故事的最後一捲錄音帶荼毒
在台北車站接受人潮的洗禮與碰撞
以沖淡這個悲傷的故事帶來的感慨與哀愁
或許哪天,等我能不再為所有轉折與際遇感傷時,再把它打開
喔,對了
如果你要看這本書
千萬別先看前面的導讀
我不知道怎麼會有那麼白目的編輯或是推薦人
會把作者刻意隱藏的轉折與最大的梗
寫破在書本開頭的導讀裡頭
彷彿是在寫故事大綱似的
放到書本最後,或是換個描述方式有那麼困難嗎???????
還好,我拿到書從來都只先看內文,不先看前言或後語
否則我恐怕又要燒書或拒買商周的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