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1-29 20:58:11BELL

THE WAVE惡魔教室 觀後感,

 

 

惡魔教室 THE WAVE

本片獲得2008日舞影展最佳外語片提名,2008德國電影獎最佳男配角。改編自Morton Rhue的小說,發生在加州某所高中的真實故事。由於劇情過於寫實,演員演出後還接受心理輔導。 

Rainer Wenger是一名教歷史的高中老師,臨危受命要幫助學生完成一個極權政治的研究計畫。但是學生們過於自滿與傲慢,覺得當年的法西斯極權統治根本是狗屁。為了要說服這些自大的學生,Rainer決定做一個非正式的實驗,由他來扮演極權頭頭的角色,學生們必需服從他的命令、在回答問題前必需得到老師許可、穿制服上學等。一開始實驗進行的很順利,學生們對極權政府的運作越來越感興趣,甚至還出現了團體的口號及標誌。但是隨著學生們的投入與團體的力量,實驗卻漸漸失控了…






  納粹似的獨裁政權對現在這個時代的人是很虛幻的,因為對我們來說那種政治形勢是完全沒體會過,生存在民主主義中,根本是無法想像的。


  這部片在結束後還是持續影響著我,無論是劇中的過程,或是令人感到不可思議的現象,皆令人驚駭不已。


  剛開始的節奏都很輕快,甚至一點壓迫感也沒有。
  那位老師為了讓大家更了解獨裁(autokratie),便讓學生組織起來,那就是THE WAYE(浪潮)這個獨裁組織的由來,由老師做領袖,漸漸地,每位原本都散漫不經意的學生,開始全心全意地投入,做標制、口號、制服、網站等一致性的事,這種行為在像我一般的局外人眼裡看起來實在是難以置信,我行我素的傲慢個體,居然能團結在一起。後來是越做越瘋狂了,他們對這個組織的向心力日漸增大,甚至開始排擠那些不加入浪潮的無政府者。想當然耳,這群人自成一國後,優越感也無由而生,自是非凡,漸漸失去控制。


  每個人像著了魔一樣,排除異己的行為以極快的速度逐漸擴大,到最後老師開始覺得不對勁了,有些學生也開始決定脫身,可是其他人卻依舊沉迷其中,想要阻止也來不及了。


  團體與社會環境引響人的行為是極大的,它可能導致一個人墮落,這種是從平日的同儕團體裡就可以觀察的出來,更何況浪潮已成了一個聲勢極大的極權組織。


  結局令人驚駭不已,一位學生甚至開槍擊中一位浪潮的成員,接著舉槍自盡,老師被帶去警局,一切也就此落幕了。


  我們無法想像,為何一個人會因此而自盡。這種法西斯主義為何會引來更多的信徒。分析那位學生的背景,他是一個受不到家庭溫暖的小孩,於是在浪潮出現後就成了他的生活重心,浪潮對他來說有種親切的歸屬感,甚至在最後老師決定要結束這個組織時,他便說「浪潮是他的人生」。浪潮,在這個獨裁團體裡,沒有所謂的種族、宗教、思想歧視,所有人皆是平等,彼此互相幫助,互利共生,難怪成員對此有這麼深沉的歸屬感,影響更是不計其數。


  明明只是一群前途光明的高中生,明明只是一個非正式實驗,為何引響會如此巨大,專制與威權確實帶來認同感與榮譽心,這股強大的力量快速蔓延時,當局者樂在其中,旁觀者卻看清了事實,但一個失控的團體是難以解決的。


  反觀那位老師,這樣的實驗的確是可讓學生了解,當時希特勒般的獨裁政權是有可能再度發生的,可是他也是當局者迷,甚至因為浪潮與自己的親人發生爭吵。也因為他是這個獨裁團體的領袖,所以更顯重要,他可能沒發覺自己深陷其中且引以為樂,成為一個指使別人的獨裁者,那份權力的慾望便會不斷竄昇,就算當初沒這個意念,當掌握了如此大的權利,也會動心吧,榮譽感與自尊蠢蠢欲動,那位老師也難以控制了,察覺時已甚晚。
這部片引伸的地方甚多,無論是在政治、心理、或社會上。


(從政治面引申的想法↓)
  即使再現今時代,一個國家的領袖犯錯(貪污、收賄等)有時並不完全是他的錯誤,畢竟當一個人擁有了這麼大的權利,慾望便會無限擴大,從基本的溫飽昇華為更多的享受,有誰能夠抵擋這樣千鍾粟、顏如玉般的誘惑呢?但若無法抵抗,又怎能成為一個團體的領導者?實在矛盾。


上一篇:說。

mavis 2008-12-09 22:17:42

豈料,假戲真做。「課程」開始後,十七、八歲的學生們相激相盪,許多人在運動中找到填補人生意義的元素,很快就使得「浪潮」出現內化的驅動力;學生甚至攀上大樓鷹架上展示運動的巨型logo。當整個運動出現學生們「相互挾持」的警訊時,編劇也安排了一些逆向思考的自省角色,例如女生卡洛在班上不穿白襯衫而穿紅衣,被逐出教室;與此對照,亦有愈陷愈深者,例如邊緣人提姆深覺「浪潮」運動提升了他的人生價值,鑽入「正義」的迷障,以致不能自拔。就在整個班級幾乎陷於「浪潮運動」的相互催眠狀態中,「威格先生」說破了這一場民粹運動的製造原理,並自咎承認「玩得過火了」;但邊緣人小男生提姆卻因「理想」破滅,槍傷了同學後飲彈自戕而死,腦漿噴濺。

《惡魔教室》的戲劇性,在於幾乎利用「化學實驗」的方式,在教室中進行了一場民粹運動的試管操作,居然亦告應驗。其實,民粹運動的「公式」與「配方」,古今中外,可謂千篇一律。可以真實發生在美國加州的一所高中,可以在電影裡發生在一所德國高中,也可以發生在納粹德國,及文化大革命的「毛中國」;將正義、元首、外敵、我群悲情、邊緣人格昇華等元素混成一杯雞尾酒,運動即有了基本架構。

台灣此刻似亦正在上演一齣《惡魔教室》。「台灣之子」陳水扁是這個教室的老師「威格先生」,他標舉了認同符號(台灣國),樹立了外敵(中國/馬英九/外省人/司法),主張正義(捍衛主權、人權),訴諸我群悲情(反對司法迫害台灣人的總統)……。但陳水扁畢竟不是最後自承「玩得太過火」的「威格先生」;蔡英文及林濁水等,也不如紅衣女生卡洛那般純真勇敢;而長老教會的那些牧師及許多草根支持者,則皆如提姆那般不肯見到「理想」幻滅。陳水扁的這一杯「民粹雞尾酒」,能不能醉倒台灣人?

除了《海角七號》及《不願面對的真相》外,我們很少推薦電影,但認為在台灣這個「民主教室」中的高中生以上的民眾,不妨也到電影院,在這個真實發生在美國、戲中發生在德國的《惡魔教室》中,做一次旁聽生。

【2008/12/09 聯合報】

mavis 2008-12-09 22:16:44

這篇的評論寫的好, 可參考. 因留言有一千字限制,要分兩次貼.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1/4635737.shtml
惡魔教室:民粹運動的公式與配方

【聯合報╱社論】 2008.12.09 02:00 am

台灣今年最夯的電影是《海角七號》,從日據時代與今日的兩段台日戀情,來敘說台灣的草根故事;德國今年最熱的電影則是《惡魔教室》,從現今的一所高中的教室,回頭闡釋納粹運動的發生與運作。

《海角七號》裡頭其實也有些政治元素。鄉民代表主席利用特權,為續絃妻之子阿嘉開創人生新境;這樣的政治陳述,使人性從政治機器中逃逸解放出來,充滿諒解與寬容;但是《惡魔教室》,則是述說民粹政治對於人性滲透與剝削的過程,用解剖學的手法呈現了民粹政治在心理及社會層面的機轉,動人心魄。

看過高爾的《不願面對的真相》,形同上過一堂精緻的「地球暖化」講座,《惡魔教室》則可謂是一場「民粹政治」的精采講座,用深入淺出的手法,將一個複雜的政治現象呈現成「入眼即化」。品嘗過《海角七號》的草根滋味後,高中生以上的觀眾也可考慮看一場正在上演的《惡魔教室》,那是另一種更加直指人性的「草根」。

《惡魔教室》的劇本,引據發生在美國一所高中的真實故事,卻被德國拍成電影;而德國的納粹歷史背景,則使得這部片子更具宏觀表現。影片敘述高中教師雷納,在他的「計畫周」課程中,利用「團體劇場」的手法,欲讓學生從實作來體驗何謂「獨裁主義」;他在一個星期內,用引導及煽動的手法,一步一步將學生帶入民粹政治的情境。一、建立元首:他要學生尊崇他為「威格先生」;二、建構道德論述:反對社會及世界之不公不義;三、樹立外敵:甚至將樓下另一教室的「無政府主義課程」師生視作敵人;四、建立認同標誌:將此一運動取名「浪潮」,並有自己的視覺符號,如logo、穿白襯衫,及特殊的敬禮形式。

mavis 2008-11-30 23:03:34

再把本片的中文宣傳文字,再貼一次,
重現「路西法效應」真實事件【惡魔教室】看來是個再也簡單不過的小小實驗,卻引發了電影結局那段失控的場面。其實,就心理學的角度來說,【惡魔教室】與有名的心理學教授金巴多著作「路西法效應」,所得到的結論是如出一轍的。「路西法效應」(Lucifer Effect)一書的背景,是發生在1971年由 金巴多教授主導的「史丹福監獄實驗」,該實驗為心理學領域投下一枚震撼彈,重新審視一直以來對『 人性本善』的天真看法。
當一個團體形成,便出現一名領袖,無形中產生地位與階級的上下部屬關係。不知不覺中,團體的人數逐漸增加,不願加入者就會被孤立,這是所謂「群眾效應」。「群眾效應」逐漸演變為無法控制的場面,也使得原本一個個平凡的個體,在情境的影響下結合成一群暴動的團體。

順便連結以下書籍的介紹,妳如果對心理學有與趣的話,可以買來閲讀,也許我又可看到一篇精彩的讀後感。
<<路西法效應>>
http://shopping.pchome.com.tw/?mod=item&func=exhibit&IT_NO=DJAP03-A23262256&SR_NO=KBAF07&ROWNO=17

為什麼握有權力的人,很輕易地為「以控制他人為樂」所誘惑?而置身弱勢角色的人,為什麼卻常以沉默來面對問題。藉由獨具開創性的「史丹福監獄實驗」研究,金巴多教授將為讀者解釋「情境力量」和「團體動力」如何能使平凡男女變成殘忍的魔鬼。
《路西法效應》一書中,金巴多教授藉由「史丹福監獄實驗」研究,將為讀者解釋「情境力量」和「團體動力」如何能使平凡男女變成殘忍的魔鬼。他也強調人們容易受到環境的影響而作惡,但卻又樂觀地指出,按照他的「十步法」,人們同樣能夠頂住壓力,英勇地違抗「路西法效應」。先是承認自己的錯誤,最後是拒絕為了所謂的人身安全而犧牲自由,相信自己能夠反對任何不公正的制度。書中舉的道德英雄包括抵抗麥卡錫主義、種族隔離、反對越戰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