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1-21 07:11:44中華

什麼都可能是假的?四招教你分辨假酒

 
什麼都可能是假的?四招教你分辨假酒
(轉貼自 The News Lens 關鍵評論網)

對於市面上有售價低到離譜的酒類商品,國內酒商表示,雖然「低價酒」不等於「假、偽酒」,但售價若低於市價太多,可能就是使用劣質原料去調配酒精,否則,等於賠錢做生意。消費者千萬別拿自己的健康開玩笑!
⋯⋯
台灣菸酒公司董事長徐安旋表示,市面上看到價格很低的酒,有時候是業者進行促銷或出清庫存,「低價酒」不代表一定是「劣質酒」或「假酒」;一般來說,「劣質酒」指的是用較差的原料製成,「假酒」是用工業用酒精。不過,他也直言,如果價格沒有反映合理的利潤,勢必會讓人懷疑,這產品是怎麼做出來的?

喝劣質酒與假酒 當心喪命

因著喝到劣質酒與假酒而喪命的新聞,在各國間不斷上演。今年10月19日,印度阿扎姆加爾,因飲用非法制造劣質酒導致的集體酒精中毒事件,已造成至少42人死亡,數十人中毒。2011年12月,西孟加拉邦假酒事件導致160多人喪生。在北方邦阿扎姆加爾地區,許多貧苦工人在當地販酒商那裏購買廉價劣質酒。在中國大陸也爆出許多低價酒皆為劣質酒或假酒的消息。一些報導說,劣質酒中經常含有殺蟲劑等有毒物。

捷克自今年9月間發生民眾飲用假酒甲醇中毒致死事件以來,截至10月,已造成該國27人死亡,超過70人住院治療中。捷克政府業於9月26日通過第317號緊急措施,至9月28日起生產之烈酒將黏貼新安全標籤,並將附有酒精產地證明文件,始可合法販售。


如何分辨假酒
新北市政府公佈幾點讓民眾參考辨認假酒之方法:

一、選擇合法廠商製造或進口之產品

消費者應購買合法酒製造廠商或進口商(代理商)產製或進口之酒品,以確保身體健康及權益,有關合法酒製造廠商或進口商(代理商)相關資料,已登載財政部國庫署菸酒管理資訊網,供查詢使用。

二、簡易外觀辨識方法

標籤:標籤印刷是否清晰、亮麗?黏貼是否平整?若標籤經過仿造翻印,其紙質、字體較為粗糙、印染剝落、不均勻。

標示:標示內容應明確標示製造廠商或代理商(進口商)名稱、地址、聯絡電話、製造日期、原料、容量、成分、警語,若標示不明,切勿購買。

瓶蓋:酒的封套應為緊密完整無瑕疵、螺旋瓶蓋之螺紋有規則容易開啟,瓶蓋拴緊後不會有鬆動或漏酒現象。假酒材質較硬、旋轉時不易開啟或斷裂。 如另需進一步確認酒品真偽,可洽該酒製造廠商或代理商(進口商)鑑定。

三、品嘗

若您是經常飲用某一品牌的產品時,可靠官能來品評(色、香、味)來辨識酒的真假,最好能與同一品牌,且製造日期相近之酒作一比對。

除了以上方法,昨日長期輔導農村釀酒技術的三名學者,挺身站出來組成「釀酒特攻隊」,針對「三精一水酒」,也就是用酒精、糖精、香精和水混出來的酒,提供最簡易的氣味辨識法,呼籲政府要從原物料開始把關。兼具釀酒師、侍酒師跟國際酒評鑑裁判於一身的陳千浩博士,提供最簡易的氣味辨識法,就能分辨酒精濃度35%以上的酒,是不是所謂的「三精一水酒」調出來的,不過,這種方法只對酒精濃度高的奏效,如果是水果酒,就得進實驗室檢測。


四、簡易氣味辨識法

把酒倒在手心
摩擦雙手,使酒精揮發
聞一聞
有味道→貨真價實;無味道→三精一水酒

若是「三精一水酒」的劣質酒,手上將會沒有任何味道存留,因為當酒精揮發之後,香料也跟著揮發了。

喝到假酒怎麼辦:假酒中毒 快喝真酒

中興醫院急診科主任醫師李芳年說,甲醇與乙醇在人體內的代謝途徑都是利用「酒精去氫脢」分解,假設萬一不幸喝到具有甲醇的假酒時,若出現腹痛、呼吸急促、視力模糊或減退、懼光、陳述如同看到雪地般景色之症狀時,旁人要想到是假酒之甲醇代謝物中毒的極大可能。

此時若患者神智仍然清醒時,可施以舌根刺激引發嘔吐反射,誘發吐出胃內殘留的甲醇,但若病人神智已經不清醒或有抽搐痙攣發作時,絕對不可以催吐,此時要注意保持患者的呼吸道通暢。

因為甲醇和乙醇在代謝時都是利用同一種代謝脢,為了使已經被體內吸收的甲醇減少被代謝成有毒代謝物之機會,此時可利用真酒(乙醇)來和甲醇競爭,乙醇對酒精去氫脢的競爭親和性是甲醇的10─20倍,旁人可利用真酒讓患者喝下,其劑量是每公斤體重需要約1c .c.的100%乙醇。

舉例而言,對一位70公斤的患者,需要70cc的100%乙醇,若是喝到紹興假酒的話,紹興酒濃度為15%,70 / 15% = 467,嚴謹一點的算式是1c.c./Kg×70Kg×(100%÷15%)=467c.c,也就需要給予患者約467cc的紹興真酒。

這些真正的乙醇在體內吸收後,可以暫時抑制甲醇被代謝為毒性代謝物的速度。並儘速將患者送到醫院接受進一步的確定治療,在運送過程中必須密切注意患者的呼吸狀態,維持呼吸道通暢及避免患者因為嘔吐而導致呼吸道阻塞之狀態,可將患者以左側臥仰伸脖子的姿勢送醫。

資料來源:http://www.thenewslens.com/post/11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