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屆永信李天德醫藥科技獎」揭曉 得獎人數歷年之冠,營造醫藥科技研究的斐然成就
「第九屆永信李天德醫藥科技獎」揭曉
得獎人數歷年之冠,營造醫藥科技研究的斐然成就
為始終秉持創辦人初衷,以促進醫藥相關學門之教育與研究為宗旨,「永信李天德醫藥科技獎」迄今已邁入第九年。財團法人永信李天德醫藥基金會今日(5/14)頒發「第九屆永信李天德醫藥科技獎」,以獎勵國內投入醫藥研究的優秀人員及傑出研究成果。今年得獎人數高達32人,為歷年之冠,除了以蔣維棠教授為首之研發團隊15人以外,更將獎勵範圍擴張到海外,首度增設Y.S.P.SAH傑出論文獎,評選出兩位馬來西亞籍的得主。
本屆廣邀國內外包括中央研究院、國家衛生研究院、行政院科技部知名學者等12位教授與專業人士,經過嚴格、公平、公正的評選過程,從百位申請者選出包括「卓越醫藥科技獎」、「青年醫藥科技獎」、「傑出論文獎」及「Y.S.P.SAH傑出論文獎」共計32名得獎者,遠遠超越往年。而在今日(5/14)頒獎典禮上,產官學界多位貴賓應邀出席,包括副總統吳敦義先生、立法院王金平院長、行政院科技部錢宗長次長、行政院科技部生命科學研究發展司裘正健司長。
財團法人永信李天德醫藥基金會董事長李芳裕博士以本屆活動主題:「鵲迎春風展新意 勤育碩儒豐獲德」,來恭賀並祝福各位得獎人,期盼迎來春風,開創嶄新的未來,並提攜後輩,提升我國醫藥科技水準與國際地位,帶給全民一個幸福的人生。
「卓越醫藥科技獎」:2位得獎者
卓越醫藥科技獎─以蔣維棠為首之研發團隊:成功建立國內新藥研發產研合作之機制及模式,為研發藥物之典範。
由國家衛生研究院與以健亞生技為代表的國內六家生技公司共同合作、執行,蔣維棠教授領導的國家衛生研究院生技藥研所團隊,為「促成生計成功投資案例」計畫的首次成功。該團隊成功研發的四類DPP-IV抑制劑,分別獲得三件中華民國與美國專利及十六篇相關論文發表。其中『DBPR108』,水溶性較佳、較少的蛋白質結合率、潛在副作用低,更在動物實驗中展現極佳的安全性,人體臨床試驗的口服藥效頗佳。因此為『最佳候選藥物』,目前已獲得4項國內外專利,11項國外專利審查中。此藥物研發最大的成果在於建立本土新藥從探索至臨床事件階段的產研合作模式,為我國生技製藥重要的里程碑。
卓越醫藥科技獎─簡伯武教授:以創新性綜合行為學、生理學、藥理學及生化學研究技術在臨床研究上深具貢獻。
現代社會,各方面的壓力及過度緊張、害怕,容易產生一種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嚴重者會導致自殺,簡伯武教授為國內神經藥理、行為科學及神經生理學等相關生物醫學權威學者,以位於內囊和下視丘之間的杏仁核為研究主軸。發現記憶的形成與消失均被NMDA受體拮抗劑、PI-3 Kinase及MAPK阻斷劑所抑制,了解記憶的形成通常和蛋白質的磷酸化有關,記憶的消失則是這些蛋白質的去磷酸化。進一步在老鼠身上發現產生恐懼記憶時需要PI-3 Kinase,PI-3 Kinase一般認為是腫瘤生長的一個重要信息,因此腫瘤的生長與恐懼記憶的形成可能經由部分的共同訊息傳遞。此一系列研究,有助於治療Alzheimer’s disease等記憶喪失症或提供研發治療憂鬱症、老人癡呆症等藥物之新方向。
青年醫藥科技獎:4位得獎者
青年醫藥科技獎─邱士華教授:發現製造誘導式幹細胞新方法,研究成果具高度創新性及醫藥應用性。
腫瘤增殖過程源自於一小群具有自我更新能力之未分化形式「癌症幹細胞」,邱士華教授成功自惡性腫瘤中分離出癌症幹細胞,此癌症幹細胞分離與藥物篩選平臺已獲得美國專利核可。邱士華教授亦成功建立調控幹細胞自我更新(Self-renewal)與維持幹細胞多源能力(Pluripotency)為主之核心技術,在臨床治療癌症、癌症標的之基礎研究與再生醫學等方面具有相當大的貢獻。邱士華教授最近更發現PARP-1基因可以促進幹細胞 reprogramming 而不需使用 oncogene c-Myc 製造高度誘導式幹細胞,避免產生腫瘤之疑慮,此研究成果具高度創新性及醫藥應用性,論文不但發表在頂尖期刊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且獲得美國專利。
青年醫藥科技獎─林國儀教授:探討Blimp-1在漿細胞分化、抗細胞凋亡、皮膚發炎及B細胞glycobiology之角色,在發炎及免疫調控極具影響。
免疫系統反應啟動為人體對抗病源之方式,然而失控的免疫反應亦會造成疾病。研究免疫系統的調控機制,以期待研究結果能對感染、發炎與癌症提供預防、控制與治療的方向。研究中發現轉錄因子Blimp-1在B細胞分化成漿細胞的過程中,決定漿細胞與抗體的產生。另外,發現控制長壽型漿細胞生命週期的機制,透過Blimp-1在長壽型漿細胞中的持續表現來確保漿細胞存活與抗體的分泌。同時,也注意到Blimp-1可抑制皮膚發炎。從美國回到臺灣,將Blimp-1與漿細胞的研究帶回來,並擴展到發炎、醣免疫與幹細胞的相關課題,林國儀教授研究成果豐碩,此一系列關於Blimp-1的研究極具前瞻性與影響力,深獲許多專業期刊的注意並深入報導,包括:Journal of Immunology、Molecular and Cellular Biology、PNAS、Blood、Cancer Research、EMBO Reports 等。
青年醫藥科技獎─詹迺立教授:發現抗癌藥物topoisomerase II inhibitor之分子機轉,對於抗癌藥物研發有重要貢獻。
詹迺立教授在結構生物學方面有相當傑出的表現,最重要的貢獻是發現抗癌藥物 topoisomerase II inhibitor 之分子機轉,這對於抗癌藥物未來之研發有重要貢獻。第二型DNA拓樸酶是存在所有生物體中的重要酵素,本型酵素可以調節並改變DNA的拓樸構型,因此對於DNA生理功能的執行極為重要。人類以Top2為標的藥物廣泛的應用於癌症的化學治療,但此類藥物在安全性方面,仍有亟待解決的副作用,如後天血癌、心臟毒性等問題。詹迺立教授利用X-射線結晶學並搭配同步輻射光源,成功解析人類Top2其功能核心區與DNA及多種抗癌藥物形成之複合體的晶體結構,結構分析清楚呈現藥物與蛋白、DNA交互作用之細節,提供許多可應用於設計Top2亞型專一性藥物開發的資訊,對於抗癌藥物未來的研發有重要貢獻,研究結果刊登於頂尖期刊 Science,本土團隊能夠有如此傑出的表現極為特殊,其成就在國內不僅在青年學者同儕間非常傑出,在整個生醫生化學界亦屬頂尖。
青年醫藥科技獎─楊維元教授:開創細胞影像技術,發現追踪受損胞器在活細胞內經自噬作用回收機制,對細胞學及醫學研究深具貢獻。
楊維元教授過去幾年致力於透過開發新穎的細胞操作實驗方法,研究細胞如何透過細胞自噬來移除已毀損的胞器。利用雷射光束照射,引起胞器損壞及蛋白質標定技術追蹤技術,發現溶酶體(lysosome)受損被泛素蛋白修飾後,吸引自噬蛋白(autophagic proteins)而後受損溶酶體(lysosome)胞器溶入自噬體(autolysosomes)加以分解作用回收。此一實驗技術之開發,具有創新與發展之潛力,對於細胞學及醫學研究深具貢獻,此研究發表於Autophagy, Nature Communications, PLoS Genetics 等權威雜誌之中。
「傑出論文獎」:本屆共有10位博士班學生獲獎
10位得獎者及研究成果:王嘉宏博士成功合成W135型腦膜炎雙球菌表面上的菌莢膜寡糖,並開發成疫苗,在轉譯醫學研究方面有重大貢獻。江明峰博士發現在平常生理狀態下,Blimp-1扮演抑制皮膚發炎反應的重要角色,開啟全新的研究方向,具有極大的發展潛力。林潔欣博士發現血液中G72濃度,可做為臨床檢測精神分裂症辨別指標,在臨床研究上為重大突破。范念祖博士和成新的藥物傳輸系統,極具創新與發展性,對癌症治療應用有極大貢獻。翁瑞霞博士證明孕烯醇酮可改變CLIP-170之結構,促使microtubule之聚合和細胞遷移及胚胎發育,其成果對研究類固醇之作用機制有相當貢獻,並提供臨床治療的可行性。陳建有博士提出新的模組解釋第八型岩藻醣轉移酶於非小細胞肺癌發展的角色,提供未來治療及預後判斷之可能性。潘羿汝博士證實FAK在環足體組裝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及其作用機制,具有相當創新的學術價值。謝咏霖博士發現acetylation對於sumoylation之新調控模式,並參與部分缺氧反應,極具學術重要性。應夏媛博士研究轉錄抑制因子Blimp-1對漿細胞(plasma cell)分化作用的調控機制,見解創新,具有學術及醫學應用價值。魏珮琪博士發現壓力傳感蛋白NPGPx與抗癌、新陳代謝及肥胖息息相關,其研究成果在醫藥界具有極大的發展潛力。
「Y.S.P.SAH傑出論文獎」:本屆共有2位馬來西亞籍得主。
第九屆「永信李天德醫藥科技獎」首度增設Y.S.P.SAH傑出論文獎項,來自馬來西亞的2位得獎者及研究成果:陳文鑫碩士發現6-Shogaol誘導PPARγ活化發揮其抗腫瘤之活性,為醫學研究之重大發現。陳光文博士利用微脂粒技術研究Safingol對急性骨髓性白血病之治療,對臨床研究有重大貢獻。他們展現了豐沛的研究能量,研究成果均刊登於頂尖國際期刊,實屬後起之秀。
Data Sourcing :
永信李天德醫藥基金會
力譔堂整合行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