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2-20 12:54:10貓又

【拒絕長大-透視日本人的「遲緩」心理】

小此木啟吾 著 .宏觀文化1994



草莓族?讀【拒絕長大】


聽到這三個字就煩。不過是比我們大個幾歲,有什麼好驕傲的?

民國七零年代之後出生的一群,似乎總是被貼上這樣的標籤--
「抗壓性不足」「不知賺錢辛苦」「沒有理想、抱負」「盲目,冷漠」;
媒體炒作「頹廢」「不對任何事物投入」的新世代、不會為將來作打算
……等罄竹難書的罪名,究竟是上一代對我們的了解太少,還是我們真
的有什麼缺陷,讓老一輩的搖頭嘆氣?

『你們七年級生就是搞不清楚狀況、永遠長不大!』
永遠長不大?怎樣才算「長大」、「成熟」?

「長大」、「進入社會」在書中的定義是:在
1.職業
2.配偶
3.生活態度/生存方式做出抉擇、在社會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在進入社會前,為了累積足夠的謀生技能或知識,社會允許年輕人
暫緩他/她們應負起的社會責任,直到他/她們成為社會的供給者為止。
處在這樣的時期的青年稱為『延緩償付期人』。(※1)

若以時代劃分,距今約六十年(1945)之前的人類所經歷的青年期
都稱為「古典式延緩期心理」。

古典式延緩期心理(約12~20歳)
時間上約為1945-1970這一代,他們的基本性格特徵有以下四點:

1. 不成熟者對意識與自立的渴望
2. 認真深刻的自我探討

因為古典型延緩期人不被社會視為成年人,相對地他們也不被賦予任何
權力或社會地位。因此古典型延緩期人對於取得地位的慾望,成為他們積
極獲取知識、技能的泉源。

3. 「局外者意識」與對歷史/時間的展望

在知識技能的培養處(如大學、技術學院或工廠見習)通常站在保護學生
的立場,因此間接地造成培養處與社會的隔絕。反過來說學生也能以較超
然、旁觀者的角度觀察社會;就議題的批判及知識份子的養成來說,這是
好的方式。在這樣的場所裡,青年可以沉澱,冷靜地思考自己和社會的關係。

4. 禁欲主義 欲求不滿

舊社會對性的態度保守的同時,延緩期人被禁止發生婚前性行為。在這個
情況下,原始的慾望/衝動被導向以藝術或思想的方式抒發。許多偉大的
作品理論幾乎都在這個年紀完成--例如莫札特的音樂、愛因斯坦的相對
論…等。

簡單地說,書中肯定「古典式延緩期心理」。年輕人在社會賦予的延緩期
保護傘之下成長,積極地累積自我的資本,待出社會之後為取得地位、
財富、權力而努力。這個情況在距今(約二十五)三十年前左右開始出現
轉變--這個新現象被命名為「新延緩償付期心理」。
形成的社會背景如下所述:


新時代年輕人摸索學習期拉長的原因(逃避社會責任)

質變原因

1. 青年的地位提升

相較於戰後嬰兒潮 (1945)出生率的大幅上升,現代社會(所謂的高度
開發國家)的出生率幾乎是呈現負成長;生得少,自然父母會比上一代更
加寵愛小孩。

2. 商品消費主力群 媒體渲染其價值觀(正向回饋)

商業發達的社會在滿足了最低的物質需求之後,娛樂消費在一般家庭中的
比重逐漸增加;而主力消費對象是青少年族群。青少年階層的金錢主要來
自父母,大部分還未養成正確的金錢價值觀;在容易不知節制(如追逐名
牌、偶像崇拜)的情況下成為商人鎖定的目標。另一促成此現象的原因是
社會從「智慧/年長者」導向轉變成「年輕」導向--「年輕」不再被視
為經驗不足、不具備任何能力的負面意涵;而是一切的圭臬。(※2)

於是我們得到年輕人主演的電影、連續劇、歌手、網路小說、年輕的新聞
主播、年輕的價值觀、甚至是年輕的政府。年輕凌駕一切價值成為主宰當
代的唯一真理。於是年輕人不再有綁手綁腳的感覺;他們是萬能的,擁有
一切的可能性。



2

新延緩償付期特徵(約17~28歳)
時間上約為1975年之後出生者

1. 從不成熟人轉變為萬能的感覺

如前所述,媒體的渲染之下年輕人被催眠能得到這世界的一切。
於是他們感到滿足--『我為什麼要去冒險呢?現在的生活有什麼
不好嗎?』

2. 從禁欲中解放

台灣社會對性的態度與40年前做比較可以說是跳躍性的。
婚前性行為不再被視為罪惡。同居、離婚、未婚懷孕、單親家庭的普遍也
迫使社會重新思考「性靈、肉體、家庭、婚姻」之間的關聯。(※3)
隨著性自由而可能帶來的放縱--不要說年輕人,連成年人都很難抗拒;
過去一般只有在婚姻狀態下才可能(所謂的合法)擁有的性生活,現在只
能用「氾濫」來形容。

在不結婚的情況下,如果能夠享受性帶來的歡愉,我為什麼要結婚呢?
我為什麼要擔負那些可能是浪費我人生的責任,義務?

3. 「學習取向」到「遊戲取向」

與舊式教育,單向的知識灌輸比較,現代的教學方式傾向注重孩童的興趣
及意願。優點是孩子不會「知其然,不知所以然」,缺點是孩子較容易逃
避沒有興趣或乏味的課程。雖然「在遊戲中學習」是值得肯定的想法,但
學習從來就不是一件輕鬆愉快的事。

4. 「繼承者」到「局外人」

「父業子承」自古是個很普遍的現象。隨著教育的普及、社會分工的
精緻化,職業的多樣性在近代可以說是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巔峰。
「我父母親的職業不一定等於我的職業。」另一個促成此現象的因素是
生活的富裕和職業選擇的增加。

簡單地說,以前是「根本沒得選,為了謀生只好什麼都做」;現在是
「選擇太多,不知道要選什麼」。

5. 正式自我到自我分裂
6. 渴望自我獨立到無精打采/無意欲、願望

與過去任何一個歷史時代相比,人類從來沒有這麼多的時間花在休閒
生活上。我們可以說,從有人類以來,人類99%的時間都耗費在「狩獵
、採集食物」和「尋找配偶與養育下一代」。至於文明則是滿足這兩個
最基本的需求之後才可能產生的副產品。

大量的誘惑、無用的消費性/可丟棄/娛樂性素材充斥現代社會,提供社會
大眾做為轉移生活壓力的目標。問題在於過剩、供過於求的資訊反而容易
讓人迷失自我。「我」在資訊中淹沒了;「真正的我在什麼地方」諸如此
類的疑問是現代人的課題。

如前所述,對「現在生活的滿意」也造成新延緩償付期人對未來的不具
期望。

「我不需要改變,反正現在的我很好。」



《新延緩償付期人的典型心理狀態》

1. 還沒有獲得任何職業性的自覺
2. 認為所有的社會關係都是暫時/假定的
3. 真正的自我在「尚未到來的未來」中實現,現在的自我
只是假設性的存在

4. 對所有的價值觀持開放性的態度,將來再做選擇
5. (因此)對所有事物只有旁觀者意識

如果你是大學生,先自問「我以後要做什麼」然後再問其他同學吧。
我相信你和其他人的答案都是「不知道」、「唸完再說」、「繼續
唸研究所」……試問,你真的知道自己要什麼嗎?(※4)

懵懵懂懂一路升學好不容易混了所大學,還是不知道未來的路怎麼走。
這不是任何人的錯--這是普遍的社會現象,原因就是你剛剛讀到的
那些,整個台灣社會的心理「遲緩」化。

於是冷漠成為常見的態度。社會亂象、政黨惡鬥、劣質選舉…這些都
與「我」無關。採取旁觀者的角度,不介入任何意識形態間的對立,是
當代年輕人最常見的心理特徵。

六零年代發生在美國的搖滾樂帶動學生革命、69年日本的安保運動、80
年代台灣學生如火如荼的「野百合」是不會在現代學生身上重現了--
那種熱情被視為愚蠢。這個社會變成什麼樣子都跟我無關。
反正我能做的有限,那乾脆什麼都不要做吧。

3

《現代台灣社會的集體遲緩現象》

想想現在流行的休閒活動。旅行、購物、電影…它們的共通點在於皆屬於
消費、輕鬆愉快、暫定、一時的行為,不須搭上「真正的自我」。簡單地
說可以逃避「我」的存在,成為「暫時的他者」將問題拋在一邊;抒發壓
力成為首要考量。

除了年輕一代的心理成長遲緩化之外,台灣社會也面臨集體心理發展
遲緩的問題。形成原因如下所述:

1. 經濟的高速成長帶來社會物質豐富
2. 技術革新加速化、國際交流廣泛造成一時的、暫定的社會構造
3. 以都市化為代表的舊秩序解體
4. 新聞、媒體助長了人們的延緩期心理

進入「知識時代」(※5)意味著「知識即財貨」。反之暗示著知識的
淘汰速度加快。過去的時代允許一個人只會一項技能可以一輩子靠它謀
生,現在這種職業越來越少了。為什麼?知識、科技的汰舊換新快得無
法想像。以台灣為例,Call機大約在97年爆發性的普及,而99年幾乎消
失了;現在你看誰還在用Call機?

新科技的誕生直接或間接地影響某些職業(例如e-mail取代傳統的信)
反映在現代人的心理上就是「一切都是浮動且暫時的」。

網路的興起則是加速舊社會秩序的解體--人與人的關係從來沒有如此
親密且疏離過。(當然,網路也有它的正面影響;探討網路文化的文章
汗牛充棟,在這裡就不贅述了。)




4《結語》


一直有這麼個說法:「日本是十年後的台灣。」而這本書【拒絕長大:
透視日本人的遲緩心理】正巧是94年的作品--老實說,我覺得很可怕。
書中提的每一點簡直就是台灣當代社會年輕人的寫照!縱然有些偏頗,
我還是很r驚訝作者精闢的見解。而書中的結尾是這麼說的:

佛洛伊徳說:『延緩期是人類的必要條件。』母親對孩子特別長的延緩期
、「耐心」的培養、衝動的抑制降低了亂倫、近親結婚的可能性;為人類
社會的穩定度帶來正面影響。

「人之所以為人,正是因為人能夠壓抑自己的慾望--也就是延緩衝動的
發生。」將慾望或原始的衝動導向「善」的途徑,昇華為藝術;那也是人
類與動物最大的差異。(至少,我是這麼認為)

之前所提到現代年輕人對社會的冷感,當然不是叫你明天就加入政黨或
上街遊行拉白布條;我要強調一點:「延緩償付期」的用意是好的,關
鍵在於我們有沒有「自覺」。

去做你可以做得到的事,「對這個社會有幫助的事」。
這範圍非常廣,你當然可以專心唸書立志成為國家棟樑,或是去當義工、
投入社區活動…

只要你認為你做的事對這個世界有正面影響,那就去做吧。

最後,「延緩」是人類的終極課題。怎麼說呢?因為「生命」的本身正
是「死亡」的延緩啊。(※6)













0412230030
0412271736

(※1)書中的『延緩償付期人』正式定義:
社會容許青年為習得知識或技術,而延緩其所應當負起的社會責任
和義務之階段。

延緩期較長的職業:教育家、學者、醫生、審判官…等。


(※2)看看目前台灣的流行廣告就知道,「年輕真好」。女人為了留住
青春不惜動手術、整容、減肥、塑身…撇開對美的追求不談,年輕似乎已
成為所有人瘋狂追求的精神指標。或許這是副作用,正面的影響像是六零
年代搖滾樂掀起的大革命--「父執輩」不再擁有過去的絕對地位。

社會要求「年輕化、改革」聲浪不斷;看看這些熟悉國家們的掌權者吧:
美國總統小布希、英國首相布萊爾、日本首相小泉、台灣總統陳水扁…
他們在選舉中的優勢之一就是「比對手年輕」。他們更能滿足社會對改
革的期望、對年輕選票更有吸引力。

(※3)舉個例子,根據德國社會局的評估,2010年時柏林的單身女性將
會占整體女性的百分之四十。傳統的家庭制度幾乎是瓦解了,人類將實驗
出前所未見的各種多樣家庭型態(當單親家庭的數量與雙親家庭相當的時
候,誰才是所謂的「正常家庭」?)

(※4)這一段我本來想刪掉,怎麼看都有說教的成分在;最後決定保留
原始文章中的抗議成份。既使看來十分偏激刺耳,但這就是我所要求的效果。

(※5)最原始的財貨是「土地」。周朝建立的井田制度說明了「有土斯
有財」。時至今日,我們還是可以說「擁有越多土地」就是「越富有」的
意思。

(※6)
醫療技術的進步,人類的平均壽命大幅地延長。以二次世界大戰前為例,
那時平均壽命約為47-50歳;而現在台灣男性的平均壽命是72歳,女性是
78歳。是的,我們正在迎接前所未有的高齡化時代。

隨之而來的「少子化」、老人退休生涯規劃、中產階級成為社會第二大
族群…將會是台灣社會距今約十年後即將面對的問題。




貓又 2009-05-15 11:58:33

哈囉

那本書我是在中壢圖書館借的.
剛剛google了一下,看來露天拍賣有啊.
有些圖書館也有這本書.

希望有幫到你的忙^ ^

想知道消息的人─立立 2009-05-14 23:44:13

請問一下,我都一直找不到你說的那一本書。
請問哪裡可以找得到呢?
我最近要寫一篇關於青年延滯期的論文
我希望能得到更多的知識。
看到你寫的這篇網誌,這本書很有意思。
所以請你盡快回覆我好嗎?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