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1-01 10:49:27文學樹

創作坊孩子寫給現代爸爸媽媽1:豢養豐沛的靈魂


吳毓庭小檔案

「活樂時光Studio」負責人,專注製作各類跨媒材音樂推廣音樂會,以最親和的方式將古典樂與現代聽眾之日常經驗相連,透過演奏分享音樂、透過文字分享思索。畢業後擔任《Muzik古典樂刊》特約撰稿,採訪知名演奏家,常受邀為縣市文化局、文教基金會撰寫音樂活動報導。

 

親愛的創作坊朋友們,大家好:

2014年一月,我在創作坊任職滿一周年,伴隨著熟悉創作坊教學節奏與速率的同時,我擔任室內樂鋼琴手、音樂雜誌撰稿、工作室負責人等工作也持續各有生長。

看似投身於許多殊異工作,但對我自己而言,都有一樣的出發點,那就是音樂。

創作坊的老師常對孩子說:寫作文,先找到一個切入點,然後將它談得深、談得廣,作文便自然有層次、有力量。我想,這也是我生活的模式,無論是古典音樂作文班、策劃音樂展演或準備一場講座,音樂的聲響、符號與故事,切入了我與世界的聯繫,劃出一道道燦爛的浪花,帶著我抵達心之所嚮的廣闊遠洋。

因此,在寫這封信時,我便從近年幾次讓我印象深刻關於音樂的事,與各位分享它們帶給我的觸動,與對當下學習氛圍所能引發的省思。 

1.  關於學習

2011年,我還在西雅圖念書時,曾以研究生的身分,參與了一堂大學部的音樂史課程。

這門課是「早期音樂史」,課程內容聚焦於中世紀至十六世紀的西方音樂。這門課對大一、大二學生是陌生的,對絕大多數外國研究生也是陌生的,所以該堂課的教授常常會讓學生做一些結合「既有能力」的練習。其中一個練習我特別喜歡:她請四十個學生自行分成八組,接著以十四世紀某首流傳於民間的曲調為素材來做任意的發想,即興的方向不限,可以變成更後來幾個世紀的古典樂風格,也可以改編成爵士,可以使用探戈,也可以維持民謠。發表當日,台上的即興各有巧妙,發展出的模樣超越我們所有研究生的預期。

在我個人的學習歷程中,我不曾做過這樣的練習,看著他們投入其中,流露出的專注與熱情,深深震撼了我。

我想,他們會這麼專注,是因為他們喜歡這個作業,他們之所以喜歡這個作業,在我看來則是因為這個練習讓他們有足夠寬廣的空間展現自己,並試著與他人融合。

就像創作坊每學期的演戲課,老師們會讓孩子以作文結構為骨幹,以當日詩文為內涵,讓孩子們成組輪流上台發表他們僅僅在三、五分鐘內構築出的短劇。有的人從原始文本中衍伸出意料之外的結局,有的把教室裡各種硬體設備重新定義,讓它們全都變成亮眼的道具。

這堂課常常會被票選為學期內最喜愛的課程前三名,我想這是因為孩子們真正被自己的創意與能力振動。

 

很想和所有爸爸媽媽們一起思索的是,「過」生活,是各種「思考」與「動作」融會的過程,是我們對生活的「感覺」和「見解」,決定採行的行動。

每一件大小事對我們的影響,都無法拆解到如工廠分工最底層僅有的一個單一動作,孩子應該被鼓勵與喚起使用整合多方能力的習慣,即使是非常傳統的課程,我們若能以這樣的態度來引領孩子,學習的樂趣與效果可能會有很大的轉變。

例如一道數學題目,我們不只是教他們算式,我們也從對題目的感覺、對畫面的想像,發現這道數學題目和孩子的關係,也許有人會因此引發新的算式,有人會衍生出對題目不同的認識,於是每個人都建構出獨一無二理解世界的道路。

近年高等教育常強調「跨領域課程」,坊間也充滿著關於開發創意的書籍,我想以前述這兩個活動,我們會深刻體認到創意是來自既有概念、能力的有機組合,當我們不斷訓練自己把各種不同的能力交互運用於面臨的學科或接收到的任何訊息,我們就有能力輸出在原本預料之外的神奇發想。 

2.  關於人際

我的生活始終和音樂交織在一起,我也習慣藉著音樂建立起與周遭的關係。

小學時,因爸爸工作剛搬遷至平鎮,爸媽聽說新勢國小有節奏樂隊,便特別買了以這為學區的房子。在約莫二十年前,節奏樂隊是學校社團的主力,一團大約四、五十個人,學校演出、校外巡迴都讓社團有了蓬勃的可能,雖然這類社團後來被管樂團取代,但我覺得節奏樂隊最棒的地方是,因為每一聲部樂器入門相較於西方傳統的管樂器要容易許多,所以吹了直笛,還會學到吹口風琴,相繼也就有機會拉手風琴、敲木琴、打定音鼓。

我始終感激有這樣的學習歷程,讓我在十二歲前就認識到樂器各有其音色與表現力,而且也在團員輪替的過程裡,真正感覺到每一個人都有其特別之處。

在這樣的環境下,看見別人的長處,便自然而然成為了我的習慣。

後來就讀武陵高中時,因為班級音樂會之故,我和班上同學組成了「鋼琴三重奏」。我們在高一上學期首場音樂會上的演奏,獲得了同學與師長的支持,於是便決定要組成為一個固定的室內樂團體。

一組緊密的室內樂,團員是朋友,亦像家人,練習時我們溝通協調,也互相依賴。我們那時練習得很瘋狂,常常是課後練完,周末也約去某個人家中練,許多最初對音樂的較深刻的探索,都在那時萌芽,更重要的是,我們從練習中獲得了與他人共同緊密合作的經驗。

後來,這些累積下來的習慣與經驗,讓我在大學時,在面對與一群不熟識夥伴須在短時間內共同製作專題研究時幫助甚大。因為能夠盡可能欣賞別人,於是我更願意信任別人;因為有過緊密合作的經驗,所以知道怎麼樣的模式,能夠更有效的讓彼此進入狀況。

我想,人脈是累積的,但人際交往卻是習慣。

我現在在教學現場常聽到許多小孩當面嘲笑別的同學成績不好,我一方面很訝異,一方面我會特別花上時間來引導他們的想法。

小時候,我們不願試著認識別人的美麗,年紀更長,當我們有更多個人觀點,我們會更難有意願容納別人的意見,於是,一旦出了社會,有心想要建立廣闊的人脈,那常常需要努力的,就不只是認識別人,而是回頭重建自己 

3.  關於工作

2013下半年,我在台北律師公會舉辦了兩場音樂講座,在節目最末的分享上,我幾次聽到律師朋友說:「音樂讓他們平日冰冷的工作有了溫度。」

每一次再聽到,我都很感動。因為我相信,工作始終關乎我們自身價值的好大一部分。

當我選擇作為一名自由音樂工作者,渴望到處說演、分享音樂時,我的父母剛開始也是非常焦慮的,因為他們難以想像這個工作的內涵與發展。

擔心工作是人之常情,即使是再漫不經心於工作的人,在面對經濟壓力與社會壓力下,仍然會對自己工作感到惶恐。於是,我想我唯一能做的,就是盡可能把我希望的工作型態與發展藍圖,建立好清楚的進程。

創作坊的作文教學中,有一個很有趣、也很重要的課題就是在作文中要「建立自己的體系」,並且「區別出層次」,這個練習在生活中也是相當有用的。

我們可以由小到大之工作目標作為體系的依歸,也可以以時間進程為依歸,當我們為自己的工作建立出發展的體系,我們就因為有了方向而能夠好好施力。

我喜歡拿我堂哥做例子。他在最初台北醫學院畢業時,選擇進入放射科實習,那時許多旁人紛紛對這個選擇感到不解,甚至還有人認為,他的學校成績一定不好,才選到了如此冷門的科系。但我堂哥當時就對我說:他想要讓自己在進入內科前,好好地以更前端、更深入的姿態了解病情,所以他一定要學會自己看清片子裡所能告訴他的一切。

一年之後,帶著放射科的訓練,他進入了內科,並以肝臟領域為專精,按著自己建立好的工作進程,不到四十歲,他目前已是台灣肝臟電燒治療領域最傑出的醫生之一。

我想,耐心的父母,願意在一旁陪著小孩步步構築出未來的方向,而孩子最需要則是父母們豐沛的經驗分享,而非直接、硬性的規定。

願意讓孩子選擇,同時陪伴孩子確立選擇,我想,孩子們會更能夠找到彰顯自己存在價值的工作。 

4.  關於生活

幾個月前,我擔任特約撰稿的音樂基金會,在新竹監獄舉辦了音樂講座,我負責撰寫活動報導,採訪了竹監教化科科長。

那場訪談,讓我印象深刻。科長分享了許多非常軟性的獄所課程,並一一對我說明受刑人們創作的理念與成果,我們置身戒備森嚴的場域,訪談卻異常溫暖。其中一段談話,他提到一次與漫畫大師劉興欽老師的大弟子----雕塑家王淇郎先生合作時聽得的一句話,老師當時針對時下最炙手可熱的「文創」一詞下了自己的定義,他認為:文創即「在地生活方式的體現」。

我當時內心閃過的一個念頭是一個更直接的感想:「生活藝術化」、「生活音樂化」、「生活文學化」。

不能從日常生活開始的藝術,它常缺乏能讓人們留戀的情感基礎。

孩子有機會學習各項才藝,就是一個「生活藝術化」很重要的方式,比如當小孩在練琴,全家人會因為他們的進度而認識到更多不同的聲音表現,也許父母還因為想從旁幫助小孩,而找到更多補充的音樂資料,因為全家的心思有所投入,所有人就會對藝術更有感情。

我們常見到許多家長和孩子因為練琴問題而緊張,我會覺得那是因為他們將焦點放在了成績。

放在成績沒有不對,但我們更應該把焦點放在聲音的表現、聲音的豐富。當我們因為體認到學習帶給我們的快樂,孩子才有可能更積極的學習,而家長也才能更願意以耐心陪伴孩子成長,畢竟學好任何技藝,都是需要相當時間的累積。

我一直以為,能夠學習許多才藝的孩子,並不如外界想像的辛苦,如果能夠時時記得藝術、文學、音樂是相互影響的,並能夠藉着多方嘗試更快發現小孩在該年紀所感興趣的事物,這些學習便會化為成長的禮物。因為孩子能夠專注心力研究一件事,他們所習得的不僅事情本身,更是在深入的過程中理解到生命的有限與無限。

根據這些體認,孩子會到加懂得何謂可貴、為何珍惜,也在藝術時時刻刻的滴養中,蘊涵出更遼闊的視野。

事物因我們賦予意義而一次次發光。

賦予事物意義,是創作坊在面對時光不得不流逝的情況下,逆轉窘境的可能。所有掠過我身的一切,都因為我們停留、賦予意義而顯得與眾不同。

面對同一個名詞,當我們所見不同,它就會為我們帶來不同的能量。比如「創作坊」,在大多數外界的理解中,是一間作文教室,然而當我們身處其間,無論時間長短,我們會理解它更接近非鏡框式的「生活展演舞台」,孩子們在此熱烈地綻放自己的想法、書寫自己的思索,有時演戲、有時觀影,我們渴望孩子寫出來自己最真實感受到的點點滴滴,於是,作文,再也不僅是停留於為題生文,而是藉著每個題目,豢養出更豐沛的靈魂。 

5.  關於未來

因為學習音樂的關係,我長期專注的樂譜音符與演奏術語,皆是一種需要時時賦予新的意義,或隨時調整以達到更適切表現的課題。

所有明確的落筆,與真實可聽見的聲響中間,實隔著好大好大一片讓想像延展的空間。所以,對既有名詞的觀感,以及相對意義的思索與捕捉,成為豢養靈魂時深邃的滋養,比如「作文教室」、比如「創作坊」,我就會試著不斷去尋找更有意思的內涵,而創作坊真正的運作即是如此,在所有老師的努力下,遠比我們,包括每一位老師自己原先預料的,還多出不知道多少珍貴的風景。

把所有的指稱都栓於成俗的定見,常常為的是方便,可能方便溝通,或方便理解,但也侷限了我們可以過得更有意義的可能。

在創作坊課程上,對字有自己的感覺,絕非不在意註釋、不在意過往留下的智慧,而是當我們以這樣的心態讀一首詩,我們會讀出真正讓自己開心、飽滿的意思。

 

如果我們願意垂釣、願意咀嚼,「古典音樂」這四個字,也在意義的海洋中,增生出許多我們原來並不確知的力量。

2012年初自美國唸書回來,在秋芳老師的鼓勵下,我積極鋪展推廣音樂的軌道,截至撰寫這封信的2013年歲末,我持續發現絕大多數人對「古典音樂」所懷抱的距離,遠比我原先預想的還要遙遠許多,有的人不只擔心聽不懂,還害怕聽不懂,而聽不懂的壓力,我想多半也是某些約定成俗,又巨大無可忽視的定見所帶來的吧!

一個人能夠不從人云而亦云,才有可能認清事物的真實面貌,才有可能找到真正讓自己完整的價值,也許來年我們更靠近「古典音樂」一步,不僅是聽見更多世界上已存在最美麗的聲響,更是讓自己的內在也能迴盪出一闕壯麗如交響曲的精神追尋。

我常覺得這個時代並非毀壞,而是過於缺乏建設性的批評與做法

缺乏的主因在我看來,是因為我們被動地大量吸收著網路資訊與感官刺激,以致於我們幾乎要忘卻「創作」的能力

就像小時候我們會天馬行空的畫出自己的想像,或說著超乎故事書外的情節,長大後卻總就著別人的想法而活。我相信人類是因為帶著「創作」的熱情與企圖,而建立起更好的生活,前述的「賦予意義」是創作、「整合各種能力」是為了創作,在當下這個低迷、價值紛亂的大環境中,時時充滿著「創作力」的孩子,會擁有足夠強韌的靈魂來面對未來的變化,並在不同時刻、不同地域發揮出自己最大的能力,這是關於突破現況,我以為最關鍵的事。

最後,真的非常榮幸有機會以創作坊老師與創作坊孩子的雙重身分,寫下這些字句和各位爸爸媽媽分享。

演奏家常說,樂曲若無經歷現場演奏,與觀眾交流,這首樂曲便尚未達到完整。我寫下這封信的心情如是,信中觀點尚有許多侷限,也仍待更加努力達成,但因為這個相互交流的時刻,有些事情,也許已經正朝向不同結果而去了……

秋芳 2014-01-01 12:50:25

創作坊孩子王家宏,在當上大學新鮮人後自問:「很多人一上大學,就開始朝自己的夢想前進,而我們現在大部份的人,卻在剛上大學時,才開始學習獨立生活的能力。我們是媽寶嗎?」
每一件被別人稱為媽寶的事情,都不是轟動全國的大事件,只是些生活中的瑣事,父母沒有刻意比過去的人更「寵」孩子,只是一不小心,在一些小事上順手幫孩子一個忙,卻讓孩子們錯失了許多學習的機會。
從2014年開始,創作坊寫給各界朋友的信,將從大範圍的不同職場,轉型為「創作坊孩子寫給現代爸爸媽媽的信」。
家宏的〈我們是媽寶嗎?〉,即將在2014年2月,新學期開學前,和所有現代爸爸媽媽一起思索,甚麼樣的可能,可以讓孩子們擁有更多機會?孩子們也希望做好更多事情,為人生的下一步做出決定、負起責任。
這個元旦,就由同時擁有「創作坊孩子」和「創作坊老師」雙重身分的毓庭,用「豢養豐沛的靈魂」做為新年禮物,和我們一起迎向2014的好天氣,為孩子們預約一個晴空無限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