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7-14 05:59:55攪拌匙

[書評]達文西密碼

 《達文西密碼》,譯自《The Da Vince code》。
 Dan Brown著,尤傳莉譯。
 北市:時報,2004,初版。
 定價$350。


 2005/05/06,購自屏東舊書局,雖是舊書,但書況很新,才$210,便宜。


 我想先從這本書前一手主人在書內的註解文字談起。

 這本書的原主人對前面的變位字謎比較有興趣,他在書內加註的地方有四五處,前幾頁的變位字處幾乎都”遭殃”,或許原主人對密碼學有點研究,所以前幾頁出現字謎時他就試著解出來了。(也可能是看到後來才翻回去按圖索驥的解吧)
 不過他也是挺小心的人,加註時只用鉛筆,而且不亂畫。

 相對於前幾頁的解碼文字,他另外兩處文字加註就遜色得多。
 一是P.46的「陰與陽」,他的註解是:相當於道教的乾坤。
 或許他對道教有較深的認識吧,不過我認為,應該說成八卦裡的乾坤,或者說成太極生兩儀會比較恰當點些,甚至道家老子的”有無相生”亦無不可。
 P.270註:世上許多宗教信徒為了宣揚,亦常如此,如佛教。
 我想他所指稱的佛教,應該是被中國化道教化後的佛教吧,因為我想不出來,原始的佛教理論中,除了佛陀說的那句:「我是無師者。」的大牛皮以外,會有什麼是為了宣揚教義而張羅的謊言。雖然我對佛教認識很淺,但我認為,禪宗很多明心見性的闡述是很中肯的。

 而且,在書的末了,那謎樣的祖母也說明了,根本沒必要公佈真相,因為”真實的意義”會隨著人類的覺醒而漸漸呈現,如果以憤世嫉俗的態度去批判現實宗教的種種,或許會導致反效果,尤其兩千年以來,《聖經》導引了西方文化的發展,一但這樣的信仰結構崩壞,西方世界、乃至於所有基督教徒們,都會陷入一種信心危機,從而造成不必要的混亂。

 想想看,假如我們從小學習建立起的數論基礎,如 1 + 1 = 2。根據哥爾德的不完備性定理來說,一個規模較小的系統,擁有完備與相容兩種特性,但是當系統越大,完備性就變得不完全,意即有些似是而非的定理存在,卻不容易被證明出來;但是,這個系統內,只要相容性仍在,則此系統仍能繼續健全的運作下去。相容性大抵指的是一種通用定理,在經過嚴密的證明過程後,能夠是用於同個系統的其他元素間。
 因此,假若世界上的數論系統被整個顛覆了,也就是整個數論系統的相容性被破壞殆盡,那肯定造成整個數理架構的崩壞,使我們不得不對周遭的計數方法抱持懷疑態度,什麼東西都得從頭一根根手指的去數去畫記號,那人類的發展鐵定會延遲很久很久。這假如只影響到一小撮人,那倒無所謂;若是整個人類大半同時遭受這樣的浩劫,那可不是鬧著玩的。=-=

由此特點來看,可見人類社會體確實存在著某種程度上的自閉傾向。

 基本上,我懷疑那謎樣的祖母實際上是代表老莊思維而發言的──「無為而治」;當人們繪聲繪影的述說著聖杯的故事時,人們的思維就一點一滴的轉變中,所以根本不需要靠公佈聖杯文獻來革命,只要隨著時間的流轉,水到渠成,很自然的就轉往該去的地方...
 占星學的說法雖然意象化了些,但我覺得下一個寶瓶千禧年,那瓶口源源不絕的湧泉,拿來象徵人類思維的轉變是很適當且平和的。

 說到那謎樣的祖母,前天我逛了博客來網路書店,看到有讀者吐槽那個死老太婆,讓整部小說冷掉了,這見仁見智吧。
 我倒認為,那是作者對那些仍有聖杯熱的人──如書中的李伊‧提賓爵士者流──的當頭棒喝。
 作者想傳達給我們最重要的觀念是:我們要怎麼樣去看待”信仰”這回事,畢竟,要花錢買門票、或拍上帝馬屁才能進去的天堂,我是根本不屑一顧的。與其為了上天堂或來世投胎而去做善事,有所為而為者,倒不如坦蕩的、有原則的過完平凡的一生,然後悠哉的被打入地獄去。

 關於心存善因和善行表現的判定標準,李敖在他的諾貝爾文學提名大作《北京法源寺》裡申論過,雖然我認為他這樣的寫作手法──在書內大量運用兩角色間的對話來闡述並表達個人思想──在書內可說是已經到了浮濫的地步了,很多”子題”都有明顯的”刻痕”,讀起來略嫌生硬些,不過,那大篇幅的”善因/善行論”(前後總共用了五頁左右)倒是挺有看頭的,無聊又不怕硬的人,可以去參考看看。


 回到《達》一書上。
 這部小說,結構很緊湊,整個敘述時間不過一天一夜,可卻讓人覺得漫長得離譜。

 之前看《科學人》雜誌(2002年11月號),關於時間的專題報導,裡面舉了希區考克的一部電影《奪魂索》,說明希區考克利用連續鏡頭的技巧,欺瞞觀眾的視覺暫存,誤導人類的時間計數系統,讓僅僅只有81分鐘的影片,傳達出105分鐘甚至更長的效果。
 我想這部小說也是如法炮製。

 作者運用了多次的場景變換,輔以相關的歷史淵源背景旁白解說,甚至不惜動用李伊‧提賓爵士以講聖杯故事來登場亮相(或許此舉有故意消弭其藏鏡人”老師”身分之嫌),在這樣繁複的文學寫作手法下,讀者是很容易迷失在時間裡的。
 就像時常出差的人,往往在長途跋涉後,很容易忘記這段旅程的”起點”,亦即,他們往往在旅程將屆之時,忽然的感到迷惘,漂流在時間裡的感覺,忘記了當初啟程時的心理,忘了當時心境轉折時的矜持,甚至忘了”出發”這個時間點之前,自己在幹什麼、吃了些什麼、想了什麼等等。
 漂流。


 時至今日,這本書仍是毀譽參半的狀態。
 讀者反應相當熱烈,但是學界卻引起相當大的反駁,最著名的把柄,當屬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設計的羅浮宮玻璃金字塔,官方資料顯示的673塊玻璃,與書中意有所指的666塊相矛盾。
 以史料考證的角度來看,書中許多提及歷史資料的地方,時常約略帶過,甚至牽強附會,不夠嚴謹(也許這該算是”小說”本身的原罪吧)。這對於一般讀者來說,有某種霧裡看花的感覺,很容易就會被誤導,被作者牽著鼻子走。
 就本書這種爭議性題材來說,這種方式可說是相當有”挑釁”意味的。

 但是,光就其文學寫作技巧而言,則是不可多得的一部小說。
 以我目前為止看過、寥寥可數的幾本外文翻譯小說而言,幾乎沒有像本書那樣,能夠讓我讀起來很通順、思維連續不斷的感覺(除了少數幾處地點敘述如羅浮宮和西敏寺等),忍不住的,就會想要一口氣讀完,這或許該感謝翻譯者尤傳莉小姐的用心吧。

 其實我一向看不習慣外文翻譯小說的,除了翻譯者的寫作功力問題外,很多時候,”過於冗長的歐化句法”(語出張大春《公寓導遊》大作)會讓我頭疼,尤其英語裡頭,繁複的主/受詞補語、關係代名詞、附屬子句、倒裝句等等用法,時常會讓慣於中文直述句法思維的我們昏頭轉向(也可能是語言天份不夠),雖然中文也有”夾註號(或曰”破折號”、或長這樣”──”)”的用法,但,大抵上經由符號的輔助,形成一種類似”時光蠹孔”、導入導出的表達方式,很容易讓我們(至少我)能輕易的掌握該句的文意,而不致迷失在”時光旅行”中。

 關於”時光蠹孔”,一樣可參考《科學人》雜誌(2002年11月號),是一種物理上的時光旅行假設模型,它允許物件經由”蠹孔”,切入某個特定時間點,以便達成時光旅行或者回到過去或未來的目的。
 簡單說就是小叮噹的”任意門”,不懂的人請回去翻看漫畫《小叮噹》。

 不過說來矛盾,原本以為,在本書流暢的敘事結構下,應當不至於再度迷失在”文意的時間流”裡,沒想到,作者”希區考克”式的掌鏡手法還是讓我中招了。>”<
 但是,基本上這不同於一般的時間迷失,這種迷失是很幸福的,當你看到一本喜愛的書,讀到廢寢忘食的地步時,你一定了解”幸福的迷失”是個什麼樣的滋味。

 我另一個踏入陷阱的地方是,開場所描寫的伯居‧法舍隊長:又黑又結實、雙排扣的暗色西裝、帶著不容置疑的權威、凡是一絲不苟的嚴厲作風、以及帶有濃厚宗教色彩的領帶夾”crux gemmata(鑲珠寶十字架)”。
 輔以他對主角蘭登的疑心病,以及”老師”藏鏡人的行為,和交錯卻並行的文學表現方式,使我絕大部分時間都懷疑:法舍隊長就是”老師”。
 所以,後半段當我知道李伊‧提賓爵士才是真的”老師”時,我認為挺牽強。但是,若考慮到這是”推理小說”的話,一切都合理了。


 最後,我想談談個人比較有興趣的一段話。
 P.111:”很多人以異教徒的方式頌讚自然而不自知。”
 我一直以來都有這樣的疑惑,關於基督教,台灣的基督教。
 現在的台灣的基督教表現得很多元化,很多傳統中國的節慶都被納入教會的禮拜中,譬如新春禮拜、中秋、端午、甚至清明掃墓、入厝禮拜等等,許許多多其實都相當有中國習俗濃厚色彩的儀式,卻依然被基督教接納。

 我們知道基督教主張嚴格的一神信仰(十誡第一條),卻仍然接納上述的這些傳統習俗,我想教會本身,除了入境隨俗外,沒啥好聽的解釋了。
 算不算是一種墮落呢?
 以本書想傳達的信念來說,這該算是一種正面的轉變,一種包容、開放性的融合,正如同Edgar Morin所提出的《複合思想導論》一般:”在傳統的知識論裡,作為思考模式的二元論是屬於封閉的系統,...但在新的知識觀念裡,主體是開放的。”
 因此,作為下一個寶瓶千禧年的新宗教而言,這類轉變反倒是一種健康的、正面意義的。
 期待人類新的覺醒。


 最後的最後,還是不免要廢話一兩句。
 這本書我大概花了一個禮拜不到的時間看完,很快。
 基本上我看書很隨性,有時候半年看不完一章節,時常在書本間跳來跳去的讀,因此,這本書花了一個禮拜讀完,實在是一件奇蹟,所以我才說,這是一本會讓人一口氣讀完的書。

 而且,直得我說嘴的是,第二道藏密筒的謎底,我早在答案公佈的前三頁就猜到了。看到蘋果外加五個字元就猜到了,讓我得意了好一陣子。


 最後的最後的最後,還是不免要龜毛一下,改個錯字。
 P.140:”藍佛先生”應該是”蘭登先生”
 P.141:”....天老爺啊”,雖然是驚嘆語,但我還是覺得”老天爺”會比較順暢。

 以上,祝大家看書愉快。


(原:2005-05-13,修:2006-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