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3-17 16:00:25水人

無倒的依止

尊貴的根桑澤程仁波切在密宗法義精要(2007/03/17註:正集結整理中,即將付梓出版,欲索閱者歡迎聯絡本站長)中說:

「不依師而成就者,經論無此開示。
凡夫之見,自想由十地五道而成佛者,亦為不可能之事。

以世間一切藝術,均有師承,而謂涅槃大道,無師自能成辦,豈有是處耶?
吾人久在迷中,謂若生盲,如海船取寶,無指南針,豈不錯路?

善知識若船頭針,若指路碑,即同學有修持者,亦應希求指授,故當以無倒之恭敬信仰心依止善知識,為一切功德之門也。」


依止善知識的重要,根桑上師雖已述明,但實非一般人所能知其密要。
且說依止,「依止力」是依止力、破惡力、恢復力、現行力等,懺悔清淨四力中之最要者。

「依止力」非獨有「依力」即可,有剎那衝動的依力,是一種感情作用,而不是學法的精神,也無擇法決斷力。

有些人口頭上說要拜某人當老師,說不定還真的給跪幾下叩了頭,但是過沒幾下,卻又開始指責該某人老師的過錯。

大多數的人都是這樣的,不管自認為自己是如何優秀、如何虔誠、如何正信,特別是不自覺自己有四種學法不淨心的人,幾乎都只有剎那的衝動依力,而缺乏「止力」。


「依止力」有兩種,先有「依力」,再有由「持續的依力」而產生的「止力」。

如果只有「依力」而無「止力」,必如一盆時常攪動無法沈澱的混水,或如一個破孔有漏、不洗淨、不向法流的無用器皿想裝淨水,也如放沙到鍋中卻妄想煮出米飯來。
這樣的人,那麼縱使把密勒日巴大師的傳記看過百遍,也是了不得力白看一場。

「止力」要如何才能產生殊勝的功德?

根桑上師說得很明白:「當以無倒之恭敬信仰心依止」。
至於依止的對象,包括「同學有修持者,亦應希求指授」,則更何況是自己所欲依止的老師、上師等善知識。


大多數的人恭敬心、信仰心,都可能有一點,但是讓自己具有「無倒」的恭敬心、信仰心,卻非隨便可以醺習而圓滿的,除了是因宿世實修實證而現起,否則即需就出離心、菩提心、與懺悔力三者恭修多年才能顯現豎立。


依止的前提是必須先遣除四種學法的不淨心。

何種為四?在傳承教法中屢見宣說,也就是:

一、學法不可用獵取心,不可好像獵人想射殺鹿科的動物「麝」,以便取得牠身體裡的藥材麝香;

二、因此不可把你的老師或善知識,當作那條有麝香的動物「麝」。

三、不可把法當作「麝香」來看待。
法,絕對不是一個目標、不是一個實有的標的物,它只不過是一個在自己降服妄心的過程中,對映出來的工具而已。否則到頭來一定搞不懂為何般若經上說: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四、總的來說,要千萬小心,不可把自己當作獵人,把自己的學法行為變成一種狩獵行為,那是對己對人都是兩不利的。


遣除了四種學法的不淨心還不夠,還得進一步的逆轉心念。

根桑上師說:「若得善知識。當如何依止耶?應發四種心,事之如醫,恭敬求藥,因吾人煩惱重病,無醫藥必死。又如旅行,須人護伴,否則長淪六趣中無助無救矣!」

也就是說在學法的精神中,第一、要先相信、發覺自己的身心真的病了,煩惱從何而來、從哪個方向來?又該如何徹底解決?自己是一直搞不清楚,但卻還一直誤以為自己都知道。

曾經有個富有的某甲,多次想拜某乙為善知識。
有次好心想要送某乙東西,送他一頓餐點。
結果某乙不回應,不理他。

當時某甲看了點佛學知識、聽了人說幾句「三輪體空」心理就興奮得不得了,竊以為自己真懂了,就跑去跟某乙說「三輪體空」,說:某乙啊,你何必這麼執著,「三輪體空」無施者、無受者、無所受之物,你該破了那執著,接受我的供養才是!我沒供養你東西,你也沒受有東西啊!你未免太執著了吧!

某甲竊以為這下某乙一定會辯不過他,一定會接受自己的供施。
但是某甲卻不知自己連法不孤起的基礎見解都未明,竟想遑論「三輪體空」。
某甲妄以為自己是施者、對方是受者,卻不知難道對方就不是當下的施者,而自己卻是受者?難道有形者才是施?

結果某乙還是不吭聲,也不理某甲。

過一陣子,某甲發現自己送去的食物,某乙絲毫未動,早已臭掉了,即氣不過責備某乙說:我花了八百元買的晚餐,你卻故意讓食物腐臭八九天,-----。
這時某甲標榜的「三輪體空」去了哪裡?大家可以想一想。

若受者本空遍一切處,腐臭也是以人為主體的主觀誤想,對滋生的無數微生物而言,無非不是一頓可以滋生一輩子的美食?

「三輪體空」不是掛在嘴巴上,用以評核或攻擊他人用的武器。
在未到地之前,那對自己而言,「三輪體空」是一個很高階的法,若被自己濫用、誤解而先污衊了自己所需的聖法。
在這種情形下,那某甲若想依止任何的善知識都會是空談,與法向法次背道而馳。
更何況某甲若常說想依止某乙,那也是會了不得力的。


所以若真想學法修行,第一要先相信自己的身心真的病了,還病得很嚴重。
若在這點起信,就已經是很不簡單。
就以前例某甲而言,若其不能澈見己病,反誤以為某乙有病,那如何讓自己產生「無倒」的恭敬心、信仰心?


在學法精神中的第二,是要始終認為被依止的善知識是醫生。

第三、必須認為被依止的善知識他所給的任何東西、方式,不管自己主觀認為有理或無理,都應該當作是能整治自己的藥,不可有二想。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自己一定要服藥,一定要信受奉行!
現行力被執行時,破惡力、與恢復力才能產生殊勝功德,否則一切空談!



Andy 2007-08-24 18:00:08

*****能夠洞察他人內心的女士*****

心難以調卸,輕浮躁動,隨欲流轉;
智者應該調卸心,調伏的心令人安樂。


  有一次,六十位比丘分別從佛陀得到禪修觀想的題目後,到一座山腳下的村落去禪修。村長的母親瑪蒂迦瑪塔,供養他們所需的食物,並且為他們興建一座遮雨蓬,方便他們在雨季時仍然可以停留在村落裏。一天,她請求這些比丘指導她禪修觀想。他們就教導她觀想身體的三十二相,並從中去理解色身的無常變化和我執的虛幻。她非常努力的禪修觀想,因而比這些比丘更早證得三果,並且具有超凡的神通力量。

    透過她的天眼通,她明白這些比丘尚未證果,也知道他們都有證得阿羅漢果的潛力,但需要足夠的食物,因為脆弱的身體無法使心發揮最佳的功能。所以她提供他們營養的食物,由於有營養的食物和正精進,他們因而正念具足,而證得阿羅漢果。

    雨季結束後,他們就回去祇樹給孤獨園,佛陀當時正駐錫在那裡。他們向佛陀報告 說他們身體健康,而且環境良好,也不用擔心食物不足的情形。他們也說瑪蒂迦瑪塔明白他們的心念,而提供非常營養的食物給他們,這些食物在維持色身健康是必要的,而健康的身體是保持精神專注的重要因素。

    有一位比丘聽他們說起瑪蒂迦瑪塔的所作所為後,決定也要前去該村落。所以他在 得到佛陀給予的禪修觀想題目之後,就到該村落去。瑪蒂迦瑪塔也供給他想要的一切東西,當他想要某些東西時,瑪蒂迦瑪塔就親身帶這些東西前來給他。有一次,他用完食物後,請教瑪蒂迦瑪塔是否真正能洞察別人的心念,她不直接回答,卻說:「能明白他人心念的人,其言行舉止是如此如此的。」這時候,這比丘想到:「如果我像一般眾生有不純淨的念頭,而她也真的能洞悉他人心念的話,她一定會鄙視我的。」有了這種想法後,他對瑪蒂迦瑪塔有種莫名的害怕而決定回祇樹給孤獨園。他向佛陀報告說,因為害怕瑪蒂迦瑪塔會偵測到他內心不純淨的念頭,所以無法繼續停留在該村落。佛陀告誡他,只要專注在一件事上,那就是調伏內心。佛陀要他再回該村落去。但不可胡思亂想,只要專心禪修觀想就好。這比丘就再度回該村落去,瑪蒂迦瑪塔也一如供養前次比丘們一樣地提供他食物,使他能夠心無牽掛地禪修觀想。所以,在短短的時日後,他也滌清心念而證得阿羅漢果。


‧摘錄自‧《法句經‧故事集》達摩難陀法師著 ↑TOP

linn 2007-04-25 14:52:42

水人大哥,我以為你這裡關閉了
想不到今天來這逛逛卻發現還有新的文章
真是有一種意外的喜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