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烏托邦三部曲之三──1948年他覺警示《1984》年
《1984》是英國作家喬治‧歐威爾創作的政治諷刺小說之一,與英國作家赫胥黎創作的《美麗新世界》和俄國作家薩米爾欽創作的《我們》並稱為反烏托邦三部曲。自承受到薩米爾欽的《我們》的影響,於一九四八年寫下此書,出版後熱賣,影響後世深遠。
作者:喬治‧歐威爾
(George Orwell)
譯者:邱素慧&張靖之
出版社:印刻
【作者簡介】
喬治‧歐威爾(1903~1950)本名艾瑞克‧亞瑟‧布萊爾(Eric Arthur Blair),生於英屬印度彭加爾省,父親是印度總督府鴉片局的小官員,家境並不寬裕。1905年,除了父親之外舉家返英;八歲進入私立寄宿學校,在高壓的管制下過得很不快樂。十四歲獲得獎學金進入英國著名的伊頓學校,在校期間經常為學校的刊物寫文章,但清寒的背景令他備受歧視。十八歲從伊頓畢業後,家裡無力供他讀大學,只得加入英國在緬甸的殖民警察。在緬甸期間,因近距離觀察警察對待犯人的殘酷方式,對西方殖民主義產生反思,也對極權主義有了認識,由於內心深感自責,於服役滿五年後辭職返英。
為了贖罪,歐威爾立志要當作家,於1928年前往巴黎,住在貧民窟中,擔任英文家庭教師,同時勤讀波特萊爾、普魯斯特等人的作品。隔年,退休金遭竊,淪為一文不名,只得在餐館洗盤子。1930年,回到倫敦當採忽布(一種香料)工人,後又轉任家庭教師、學校教員、書店店員,一再轉職,備嘗流浪滋味,這段經歷後來寫成《巴黎.倫敦流浪記》(Down and Out in Paris and London)。之後,他陸續出版了《緬甸歲月》(Burmese Days)、《牧師的女兒》(A Clergyman’s Daughter)、《讓葉蘭在風中飛舞》(Keep the Aspidistra Flying)三本小說。
1936年,歐威爾受出版社之託,走訪英國北部煤礦與工業城市,觀察不景氣之下工人的生活及失業情況,回來後寫成《通往威根碼頭之路》(The Road to Wigan Pier)。同年6月,與第一任妻子艾琳.奧修蘭西結婚。年底,在出版社支援下赴巴塞隆納報導西班牙內戰,隨後加入馬克斯派統一工黨市民軍,曾在戰鬥中身受重傷。不久,共產黨打壓各派(包括統一工黨),歐威爾深感危機,也認識了共產國際的謊言,攜同妻子返國,一邊種菜養雞,一邊把西班牙內戰的體驗寫成《向加泰隆尼亞致敬》(Homage to Catalonia)。1938年,他的舊疾肺結核復發,赴摩洛哥療養半年,在當地寫下預言戰爭即將來臨的小說《上來透口氣》(Coming up for Air),出版不久即爆發第二次世界大戰。
二戰期間,歐威爾本欲從軍,因健康欠佳只能加入國防市民軍,同時在英國廣播公司(BCC)東方網服務,製作向印度廣播的文化宣傳節目。1943年至1945年,擔任《論壇報》文學主編,定期在報上撰寫政論與文藝批評,期間完成了小說《動物農莊》(Animal Farm),不過由於書中激烈諷刺史達林獨裁統治下的蘇聯,而當時蘇聯為英國盟友,故遭到四家出版社退稿,一直要到二戰結束才得以出版。1945年,受《觀察家報》之邀擔任戰地記者,隨軍赴歐陸。同年3月,妻子逝於英國,在戰地採訪的歐威爾未及見最後一面;6月,德意志崩潰,二次大戰結束,歐威爾採訪回國,開始構思《一九八四》。1947年,因肺結核惡化住進醫院,隔年出院後抱病完成《一九八四》,旋即又住進療養院。1949年6月,《一九八四》正式出版;同年9月,歐威爾與第二任妻子索妮亞.布朗奈爾結婚;次年1月21日,即在醫院內大量咯血而逝。
《動物農莊》與《一九八四》這兩本小說使歐威爾成為全球最暢銷的作家,不過除了小說之外,他也出版過不少辭鋒犀利的雜文集,包括《鯨魚中》(Inside the Whale)、《獅子與獨角獸:社會主義與英國天才》(The Lion and the Unicorn: Socialism and the English Genius)、《獵象記》(Shooting an Elephant)、《英你的英國》(England Your England)等。
(圖片來源:一九八四)
【經典傳世之作之讀一讀】
讀者可從小說內文一開始『時鐘剛敲過十三下』、『仇恨週』看出端倪,乃至『老大哥在看著你』、無處不在的『電幕』、『思想警察』的全程監視喻示這是一個極權盛行的年代,所有的一切行動全都無所遁形。甚至細微如親子的舉發都讓人感到高壓統治正無孔不入的操控著你的言行舉止不寒而慄。
主角溫斯頓所處的大洋國是一個謊言舖天蓋地、顛倒是非的國度。大洋國最大黨,由老大哥所領導的內黨不僅操控人民的思想、言行,黨更是高喊『戰爭即和平』、『自由即奴役』、『無知即力量』。整個政府更是由四個名不符實的部門領導:
和平部─實際負責戰爭之情事
仁愛部─以維持法律與秩序之名,行偵查、鎮壓、拷打之實
富裕部─惡意搞窮使人民飢餓
小說主人翁溫斯頓即是處在這種極權盛行的年代,身為真理部的職員,卻必須依照黨的指示捏造謊言、竄改事實,以黨的作息標準為作息,即便私人時間也須依照黨所舉辦的活動而參加。在這樣一個思想行為皆受監視的世界裡,溫斯頓的腦中仍會對身處的環境有所懷疑,他的內心仍會渴望自由。於是,他開始在電幕拍不到的死角寫日記,甚至在內頁寫上:「打倒老大哥!」,並且在某次女職員茱莉亞示愛下,開始與女同事談戀愛,兩人開始在古董店秘密幽會,而這一切都是有違黨規。
後來,甚至加入由歐布朗所設下的陷阱的地下組織『兄弟會』,給溫斯頓一本以名為艾曼紐‧戈斯坦的著作《寡頭政治集體主義的理論與實踐》實為歐布朗所寫,溫斯頓和茱莉亞就在古董店內讀著這本書,殊不知,自以為安全的古董店其實暗藏電幕,年邁的古董店老闆實為思想警察喬裝,兩人因此被逮捕。歐布朗為了徹底改造溫斯頓的獨立思想,施行了一連串的拷打與思想灌輸,最後,為了免於毒刑只好出賣情人,情人也為了自保而出賣他,被釋放後,已徹底變成一個缺乏獨立思想,敬愛老大哥的空殼子。
小說來到尾聲:「他走在白色瓷磚的走廊裡,感覺像走在陽光中,後面跟著一個帶槍的警衛。等待已久的子彈穿進了他的腦袋。」溫斯頓在心中已完全順服於黨,最後「他戰勝了自己,他愛老大哥。」諷喻思維已死。
【喬治‧歐威爾預言的政治觀】
二十世紀初期,戰爭已變質,「和平」意謂著少數特權階級權力的鞏固,為了鞏固政權乃透過戰爭進行一連串的手段統治人民:
其二,無知即力量
世界分為三種人:上等人、中等人、下等人。上等人為少數特權階級,中等人則渇望權力,下等人則為無產階級,始終處於被奴役的地位。從古至今,中等人會聯合下等人推翻上等人,推翻後,中等人會把下等人推回到下等人的地位,自己做起上等人,直到分裂出一批新的中等人,如此週而復始。「力量」則意謂著將少數特權階級權力無限擴大,喬治預言1950年後,新的上等人會有意識地以謀略永保地位,採用下列手段:
塑造一個全能的統治者形象─為避免統治無能被底層發現而群起造反,必須在統治階級中塑造一個全知全能的統治者,也就是書中的老大哥,老大哥從不犯錯、無所不能,所有的一切都來自他的領導和感召,沒有人見過老大哥,他是宣傳看板上的一張臉,電幕上的一把聲音,他是黨用來向世人展現的代表形貌,充當愛、恐懼、敬畏等情感的焦點。
其三,自由即奴役
只要控制人民的思想,使之連最基本的『自由』概念都沒有,當『自由』這一詞的概念已沒有,人民又怎會爭『自由』?一個沒有概念的東西,代表人民已完全被統治者『奴役』。採用下列手段:
【預言成真?】
事實上,這樣的立意是好的,但是在現實層面上,共產主義需要集體主義思想一致才可能實現,不然很容易變成空談。在施行上,往往使執政者脫離原有的理念,形成一黨執政,執政者為永保政權,會以某種形式達成目標,變成極權主義,喬治‧歐威爾具此認知,二戰結束後,著手撰寫《1984》。
《1984》出版後,歐威爾寫給朋友的信中提到他撰寫這本書的初衷:「我並不相信我在書中所描述的社會必定會到來,但是,我相信某些與其相似的事情可能會發生。還相信,集權主義思想已經在每一個地方的知識份子心中紮下了根,我試圖從這些極權主義思想出發,通過邏輯推理,引發其發展下去的必然結果。」
歐威爾預言的社會卻以各種形式出現在歷史中,前有蘇聯作為借鏡:
第一次大戰期間,以列寧為首的社會主義民主工黨左冀聯合其他左冀黨發動十月革命成功後,表面上是推翻了統治階級,卻逐漸走向與馬克思主義背道而馳的獨裁路線,並與鄰近國家成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一九一八年,實施戰時共產主義政策,該政策包括餘糧收集制、國有化大中企業、壟斷外資、施行商品配給制、對工人採用嚴格管理制、罷工者槍決…等,由於長期內戰與餘糧收集制下,導致一九二一年俄國飢荒。史達林時期,用高壓手段實行農業集體化,將數百萬富農強行流放到異地,此舉造成多處鬧飢荒。在國家、軍隊及其他反派人士中進行大規模清洗,造成上千萬人被處死,百萬人被送往勞改營。
後者不妨參照中國共產主義施行的後果:
一九四九年,國民黨撤退到台灣,共產黨宣布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朝向馬克思主義的思想邁進,然而在毛澤東的領導下,中國非旦沒有實現馬克思主義,甚至後來變成一場權力爭奪戰。一九五七年毛澤東提出『大躍進』的口號,一九五八年召開八大二次會議制定了大躍進的總路線,並提出全民大煉鋼,成立人民公社和公共食堂,實施「畝產萬斤,鋼產翻番,十年超英,十五年趕美」的荒誕計畫,卻使得大量資源浪費,勞動力轉移所帶來畸形產業,農產生產不足,及公共食堂的浪費,最終釀成全民大飢荒的悲劇。從一九六六年至一九七六年文化大革命期間,毛澤東借四人幫的力量,鼓動紅衛兵暴動,在動亂之中,藉機打倒反共人士、劉少奇及其他人士好奪權,策劃『破四舊』,破壞傳統文物古蹟;進行『批鬥大會』,所有學術派、知識份子、地主、資產階級在被公開批鬥中遭毆打、侮辱。發行《毛語錄》,發動『興法批儒』運動,凡是有關儒家的一切皆破壞。在這一場浩劫中,受到肉體和精神摧殘,自殺或他殺的人數逾千萬。
格內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