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只想做一個正常人──《獻給阿爾吉儂的花束》弔唁失落的愛
查理是一個極端,站在天秤上,只是從一端滑向另一端,兩端始終沒有平衡。若要促使兩端達到平衡,只有心中有愛,才能平穩兩端,實屬一個『正常人』的範疇。
作者:丹尼爾‧凱斯
( Daniel Keyes)
譯者:周月玲
出版社:小知堂文化
作者簡介
一九二七年生於美國紐約。在布魯克林學院修完心理學之後,曾擔任雜誌編輯、時裝攝影等工作,繼而擔任高中老師;期間,即開始從事小說創作。
一九五九年,首次發表中篇小說《獻給阿爾吉儂的花束》,初試啼聲即榮獲「雨果獎」。到了一九六六年又以長篇化之《獻給阿爾吉儂的花束》獲得「星雲獎」。
一九七二年後,在俄亥俄大學擔任英語與小說創作課程的教授一職,進而朝多重人格寫作的領域邁進。
一九八○年發表《第五位莎莉》,一九八一年發表《24個比利》。作品雖不多,但已紛紛被改編成舞台劇與電影。其中的《24個比利》已於一九九四年著手開拍成電影。目前電影名稱暫定為《擁擠的房間》(Crowded Room)。另外,《獻給阿爾吉儂的花束》曾於一九六八年改編成著名電影《查理》,飾演查理一角的演員克里夫‧羅伯森更因該片而榮獲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主角之殊榮。
目前,丹尼爾‧凱斯與家人居住在俄亥俄州雅典市(Athens)。
查理‧高登是一個極端。天生弱智加上生活瑣事無法自理被斷定為智障,在命運天枰不對稱的慘況下,因為智障丟失家人的顏面,年幼便遭母親的厭惡,乃至年少時便被送往華倫之家。後被叔叔收養,叔叔過世後,被遣往麵包店工作。因為天生的弱智,查理注定淪為社會弱勢族群份子,彷彿是遭上帝遺忘的孤兒。
年幼便遭母親唾棄的查理心中念念不忘的是想做一個母親喜愛的孩子──一個聰明的小孩。雖然已屆三十而立之年,心智還是像幼兒一樣。白天,查理在麵包店做雜工,晚上則在成人智障班上課,日復一日努力學習只為提升智力。
直到有一天,有位大學教授告訴他動手術可變聰明,突聞此訊,喜從天降,像是上帝突然憶起遭祂遺忘的孤兒。對查理而言,這是一個可以讓母親、妹妹及週遭朋友都會喜愛他、關心他、甚至重視他的絕佳機會。查理把握這個好機會,但手術前須進行一連串的測試,包括測試的競爭對手是一隻叫阿爾吉儂的實驗白老鼠。由於阿爾吉儂先前已動過手術,促使查理對祂有莫名的好感,由是建立穩定的友好情感。
其後,查理也接受了同樣的手術。術後,查理的智商也漸漸增加,從原先的低於七十的智力躍升為一百八十以上的天才,從原先處於社會弱勢的極端中倒向前途一片光明的另一極端中。查理的學習速度驚人,常人的智商無法與之比擬,很多事,查理也慢慢想起了。
查理想起了過往遭人羞辱的片段、母親的遺棄,原先期待變聰明後可成為眾人喜愛、關心的一角,如今卻學會了恨意,內心的恨使他變得暴怒異常、與眾人之間隔起了一道無法溝通的藩籬。
擅長寫人格分裂特質的丹尼爾在處女作《獻給阿爾吉儂的花束》中對人格分裂的特質約略描寫概況,藉由查理內心的恨意,分裂出最初那個膽小怯懦的查理,帶出一個關鍵的核心問題,也就是智者與愚者的界線究竟在哪?難道當一個聰明的人一輩子的命運就從此幸福快樂?當一個愚笨的人難道從此遭人唾棄、生活慘澹?丹尼爾藉由查理和尼瑪的辯駁中傳達如下:
智慧和教育如果沒加入感情因素,就沒甚麼了不起。
智慧確實是人類的最大天賦。但是,人們往往在追求智慧時,忘了愛的需求。
單有智慧,沒有感情方面的施與受能力,是會導致心理和精神的崩潰,很可能會讓人發瘋、失常。
前面提過,查理是一個極端,站在天秤上,只是從一端滑向另一端,兩端始終沒有平衡。若要促使兩端達到平衡,只有心中有愛,才能平穩兩端,實屬一個『正常人』的範疇。
所以,儘管術後的查理智力大幅提升,他的命運最終也會走向比原先更為慘烈的狀況,這是注寫的,若要改善,則心中必得有愛。追求眾人關愛的查理終於明白愛的真諦,在這實驗性的手術失敗後,智力更為退化的查理帶著心中的愛展開新生活。
丹尼爾以類如寫日記的筆法將這整個故事的原貌呈現給讀者,從一個弱智者的心智揣寫,到一個天才的用語,在降為一個弱智的心智揣寫,其中的用語及語氣呈現出一個層次性的分明,方便讀者理解查理的心路歷程,讀來易懂,會引誘讀者繼續讀下去,不僅如此,這本書有高度的文學價值。
相關推薦閱讀:
文◎孟小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