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心秘藏【無極天書心法,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良書亦是修道者之明師,人人及各教修行者必看尤其不知如何修道修行者更要看】
●道心秘藏【無極天書秘本,天道之秘,心法之藏,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必讀之良書,亦是修道者之明師,乃人人及各教派之修行者傳道說法者必看,尤其不知如何修道修行者或修行太執著者及多殺生常造惡做惡不走正路者不信因果不明真理者更要看,以改過向善除諸陋習而去執著明真理大公無私,並多孝順多行善勿殺生勿造惡做惡來助己早日修行悟道成就】南天直轄臺中武廟明正堂民國72年扶鸞書《轉載自宗教寶書及網路》
★一日不修一日空、日日勤修見真功、今日不設修行路、黃泉路上悔恨遲、既得人身不修道、猶入寶山空手回.....
道心秘藏 目錄
序
第一章 道心惟微,人心惟危
第二章 打破人心,進修道心
第三章 道心範圍,包羅萬象(第一節先天道之道心、第二節後天道之道心、第三節修道之玄關、第四節去掉包袱、第五節修道與身體、第六節修道不壓榨肉體、第七節天道的信仰、第八節道心守中)
第四章 修道心法之概論(第一節先天道門、第二節鸞門修持心法、第三節性命雙修心法)
第五章 天人合一
第六章 道之靈性與因果律
第七章 道之天秩
第八章 四質合成以修道
第九章 執慧歸真
第十章 結論
跋
編後語
註:本書由南天直轄鸞堂臺中武廟明正堂扶鸞著作 歡迎翻印流傳廣種福田
御林軍護駕主帥岳武穆王 降 中華民國72年6月27日 歲次癸亥年五月十七日
律詩:露濕山林野草花。恭隨母駕逐雲霞。明正鸞堂塵不染。秘藏鳳藻玉無瑕。著書旨喚群黎醒。莫墜深淵亂似麻。
聖示:吾奉玉旨,敕命執掌三千御林軍,待命護駕 無極老母親臨台島中州南天直轄武廟明正堂,飛鸞降筆著作無極天書:道心秘藏一部,以闡明天道之秘,心法之藏,期以開悟天下蒼生同心向道,以救浩劫。天下萬神齊聚聖地,歡迎 母駕之親臨。天書著成之後,萬靈共沐 母慈,其德澤永留於萬世也。
又示:今夜良辰,奉 母命,護懿駕下凡。 老母鑾駕降臨,神人跪接。
天母至尊無極老母 降
懿示:諸賢卿與諸兒女免禮!
律詩:萬千星斗月光盈。雲路悠悠夜氣清。洩漏真詮靈境在。秘藏玄法道心明。臨堂開著揮金指。駐駕歡傾晉玉觥(乃玉製的酒杯,觥發音公)。勤讀新書如拱璧(比喻非常珍貴的寶物)。修成正果上天京。
又示:娘今應運降著無極天書→道心秘藏一部,與天道奧義一部,此二部天書乃無極秘本,是人間至寶,由今夜開著,為期一年完成。
自 序
道心秘藏天書之著,乃闡明「道心即天道之心法,秘藏即神秘之歸藏」。俾使修道者了悟心法是「微妙玄通」,必須用心研修實行。道是宇宙萬物之母,故稱:「天道」,修天道者必須修鍊「心法」,以期達到修道最高境界天人合否則修道者捨此而想成道,是絕對不可能也。
娘為挽救世道人心向善,避免浩劫之來臨,日夜為癡迷兒女憂。蓋諸兒女自降落紅塵:只知物質之享受,而不知道德之修持;只知積錢財,而不知積善德;只知製造浩劫,而不知化解劫厄。娘實為此而憂也!
天道心法,秘藏已久,歷數千年來未曾降述於世。茲應天運,娘不忍坐視諸兒女盡罹浩劫,不得不再下凡揮筆著述:道心秘藏。希諸兒女體念為娘之苦心,勤修天道,以心法化解浩劫,庶免為娘日夜憂心如焚也。
近世紀以來,物質之文明,已由手工業進步至機械工業,現已進步至電子工業,人類也可登上月球,到了太空時代了。物質文明的進步,是人類的一大好事,但只知物質之享受,而不知「道」之修持,則道德文明空虛。物質文明的發展,必須與道德文明並駕齊驅,如果僅是物質文明提高,道德文明低落,則物質文明氾濫,而道德文明未能追隨,則人性易趨於野蠻,野蠻則不僅危害社會,更可加強互相侵略。
昔時人類動干戈以戰爭,現世將是核子的戰爭,雙方的核子彈轟炸起來,是否會毀滅地球?世人若如此不顧道德文明,一味製造浩劫,是否會觸怒上天?難逃宇宙再一次的混沌,娘實不堪設想!
為挽救浩劫之危機,當要打開「天道之秘,心法之藏」,俾使諸兒女勤修天道,而得心法之貴,提高道德之文明,以克制物質之文明至於極點,以防止浩劫之來臨也。值本書開著之初,聊述數語以為序。
天母至尊無極老母序於南天直轄武廟明正堂 天 運 癸 亥 年 蒲 月 念 捌 日
御林軍護駕主帥岳武穆王 降 中華民國72年7月20日 歲次癸亥年六月十一日
律詩:一輪明月照鑾輿。護駕神兵未敢疏。臺島鸞堂看隱約。中州聖地認安舒。至誠可合乾坤裡。行善能通造化餘。
老母躬親臨執筆。撰文酌句著天書。
聖示:今夜月白風清, 無極老母懿駕親臨南天直轄鸞堂臺中武廟明正堂,飛鸞降筆,著作無極天書→道心秘藏一部,天下神祇齊集中州聖地,恭接懿駕。
吾任御林軍護駕主帥,職責重大,天書著成之後,此書即是修道者之「明」,希讀者研而味之,悟而行之,何患乎道修之不成耶?
又示:無極老母懿駕降臨,神人跪接!
天母至尊無極老母 降
聖示懿示:諸賢卿與諸兒女免禮!
律詩:藉此勤修暮繼朝。一誠可至湧心潮。秘藏理徹全神貫。頓悟懷開竭力調。明竅歸真終見性。聚靈還本早生苗。精研道法超三界。下定功夫路不遙。
又示:娘今夜乘興下凡,應運降著「道心秘藏」天書一部,期以喚醒癡迷之諸兒女早萌善覺,勤修天道,以消除浩劫。
第一章 道心惟微,人心惟危
無極老母曰:
「道」乃萬有之主宰,亦即天地之母,萬物所由出也。道有三無私之德,禮記:「天無私覆,地無私載,日月無私照」。
專題本文天所覆者萬物也,不分人之善惡,不分富貴貧賤,不分男女老幼,不分山嶽河川,不分禽獸草木,不分動物與不動物等等,凡在天下所有之萬物皆一視同仁,絕無偏私而皆覆之也。
地所載者萬物也,不分山川河嶽,不分人之善惡,不分富貴貧賤,不分男女老幼,不分禽獸草木,不分動物與不動物等等,凡在地上所有之萬物皆一視同仁,絕不偏私而皆載之也。
日月無私照者,凡日月之光所及,皆一視同仁而普照之,絕無偏私。由此可知「道心」是至無私也。
然則何謂:「道心」?道心者正大之心,天地之心也。道心為先天道之心法,即良知、良能也。大學之道,「在明明德」,明德即是良知;「在止於至善」,至善即是道心之極點。道心本無欲,有欲者,不是道心,乃人心也。人心多貪,故曰:「道心惟微,人心惟危」。人心為後天之心法,即貪欲與自私,是故,人心危險也。
道心與人心原是一體,一念之善,即是「道心」;一念之惡,即是「人心」。道心與人心之分別在於「欲」,無欲就是道心,有欲便是人心。
人心由來不善不惡,其關係在「染」,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三字經云:「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此「習」即染也,即教育也,教育之好壞而分別造出善惡者也。須知「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也」。
道心即是天道之心法,凡修天道者必須先修心法,修心法者必從無欲開始,「少私寡欲」為道之基礎。人心惟危,可善可不善,善即道心。欲者動,無欲則靜,無欲即道心,即至善也。
時運變遷法亦遷,上天大開普度之門,今之修道與昔不同,不必如古人遁跡於深山,隱居於古剎,只要從日常生活修起,就在塵世上修鍊,出污泥而不染,乃是真修道者。
娘今夜所述者,為「道心惟微,人心惟危」之概要,願諸兒女應有善覺,少私寡欲,致力勤修天道之心法,則可進道矣。
御林軍護駕主帥岳武穆王 降 中華民國72年8月5日 歲次癸亥年六月廿七日
律詩:雲車待發雨聲嘈。淅瀝甘霖潤澤膏。護駕無辭揚聖道。著書有興振風騷。成功嶺上軍威壯。文化城中士氣豪。明正堂前香火盛。氤氳(發音因暈,乃煙雲瀰漫的樣子,亦形容香氣不絕)飄繞透天曹。
聖示:今夜上天正降甘霖,雖在雨聲淅瀝之中, 老母亦不避風雨,下降凡塵,親臨南天直轄鸞堂武廟明正堂飛鸞降筆,繼續著作無極天書「道心秘藏」,吾任護駕主帥,職責重大,何敢偷閒,命三千御林軍恭護 老母懿駕待發。
又示:無極老母懿駕親臨中州武廟明正堂,神人跪接懿駕。
天母至尊無極老母 降
懿示:諸賢卿與諸兒女免禮!
律詩:文光一朵射南天。木鐸敲聲震耳邊。九六生靈遭浩劫。三千世界夙因緣。尋根撥草歸來早。盼子倚閭望欲穿。惟恨不知能悟道。秘藏至理入新篇。
又示:娘今夜冒風雨而來,幸到此地已雨過天晴,庶免雨濕鳳冠。希諸兒女應體念為娘之苦心,早萌善覺,勤修天道。
第二章 打破人心,進修道心
無極老母曰:
凡修天道者必須打破「人心」,然後始得進修「道心」也。蓋「心無所在,無所不在」。故心的範圍極廣,但一般人的心卻很小,因被私心所作祟,都是受了「肉體的束縛」所致,肉體是受了「感官」的影響而害了自己,所以打破人心,是打消「私心」之謂也,並不是真將肉心打碎也。要想修道,首當「打破肉體的感官」,感官亦可說是神經的思想,如果困於感官的神經思想,則「喜、怒、哀、樂」完全被感官所控制,那麼人就是感官的奴隸了,不但不能超凡入聖,反而陷於罪惡的淵藪之中而不能自拔也。
然則應如何才能打破人心而不受肉體之感官所控制呢?那就是棄了「私心」。要棄私心,就要「精神統一」。精神若能統一,則可超脫感官的控制,也就是精神統一才可解脫人心的控制。如何才能精神統一?就是「至誠」才有力量使精神統一無欲無雜念,只有至誠信仰「道」,才能精神統一。
心是變化的中樞,一切的變化均與它有關。人心與罪惡最為接近,如不下定工夫警戒,任其發展則為害不淺。蓋罪惡有吸引力,如食物對於人有吸引力一樣,人不食則餓;美色亦富有吸引力,能使人發生淫念與貪慾,故有「食色性也」之言也。所謂「人心」者,即普通人之思想概念,由神經及其他一切之反應,都可稱曰人心。
道心者大心也,大心者天地之心,包羅萬象,道心是「無為而無不為」,能達到無為,才能無所不為,「無為」是物我兩忘,達於自然。「自然」是混元之本體,為宇宙最初之境象,也正是「道」→天地之母,萬物所由出也。
人心若能無欲,就可打破私心而行正道,也就是可以進修道心而物我兩忘也。娘今喚醒世之諸兒女,你們必須先有一認識,人心可以為善,也可以為惡,升天堂、入地獄,也都是由人心所製造,宇宙萬象只是幻化,本無其物,你們自願陷入幻象,認假為真,實可憐也。
御林軍護駕主帥岳武穆王 降 中華民國72年8月22日 歲次癸亥年七月十四日
律詩:毫光萬丈照中州。護駕臨堂夜色幽。千載難逢書著述。十分高興願堪酬。鸞文勤讀功無限。鳳藻遵行德上流。俗世若能知我意。他年仙府樂悠悠。
聖示:命御林軍排班護駕,神人恭接 老母懿駕!
天母至尊無極老母 降
懿示:諸賢卿與諸兒女免禮!
律詩:應運頒行一秘章。新書闡說啟靈光。年湮代遠收藏久。意淺文佳引興長。德行未虧敦孝弟。道心不昧作忠良。世情太息今非古。難悟真詮倍感傷。
第三章 道心範圍,包羅萬象
無極老母曰:
「道」是創造天地萬物之母,無形、無狀、亦無固體、亦無聲、無臭,而永遠長在,芒芒而不明,不分晝夜,週流於宇宙之間,毫無罣礙。道本有心,其心至善,故曰:「道心」。道心者,大心也,亦即天地之心也。道心包羅萬象,無物不包,無物不容,公正無私,能忍人之所不能忍者:謂之道心。娘今夜特將「道心」分為八節,闡明其秘藏,以利世之諸兒女進修。
第三章
第一節 先天道之道心
「道」分為先天道與後天道,故「道心」亦有先天道之道心與後天道之道心之別也。「先天道」者,形而上也,既是形而上,當然是「無為、而無不為」,無為並不是「空」,也不是「寂滅」,是能達到無為,才能無所不為也。
道心之「心」,不是普通所講之心,道心之心是「放之,則瀰漫宇宙;收之,則退藏於密」。須知「心無所在,無所不在」,是故,道心之範圍極廣,包羅萬象也。
無欲即是道心,但無欲不是枯木死灰,所謂無欲者:「至善」也。止於至善,為大學之道,實為道心之極致。修道心者,只求其「無欲」,無欲就可達到「神」,亦可達到「道」。神者,就是道的昇化,故神也就是道,道也就是神。
道心是屬於靜態的,但靜態不是寂滅,也不是枯木死灰,從中庸之「誠」,就可以看到道心的表現。語云:「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此乃「堅定信仰道」之境界。道即是神,神即是道,信仰道,就是信仰神,如此堅定信神,人也可成神、也可成道。道者「神明」之原也,神明也是來自道。何謂:神明?「其靜也不移,其動也不化」,換言之,就是「不變」,不變當是「永生」。
易經云:「原始反終」,亦即「歸真反璞」之意也。既曰:「真」,便是「永恆」,既曰:「璞」,便是「永生」,是故,先天道心是永恆、永生。中庸云:「自誠明謂之性」,由「誠」而「明」,豁然開朗,就是「領悟」。凡修天道之道心者,若能領悟,就是成道矣。
道心有七個境界,即「七重天」,凡修道心者,有不同的發展與境界。
第一重天(世外天):其境界是超越物質世界,但在第一重天仍不免有色相,以及生死題,不過在人間世界為一善良的百姓,雖有做些功德,免不了仍墜入輪迴,是一重較低的天。
第二重天(外物天):其境界與物質世界完全不同,屬於靈體的世界,即鬼神的靈體世界。
第三重天(外生天):其境界在外生天裏,沒有人間的生死問題,但還未到永生的境界,可除掉物質的束縛,精神昇化到另外的一個境界,所有一切景象都異於以前的兩重天。
第四重天(朝徹天):朝徹天裏,最為簡單,在此境界中還未脫離陰陽,猶不免限制。
第五重天(見獨天):其境界是見獨者,見元神也,元神為宇宙之主宰。元神即「道」,得於道者可達此境界,這是很高的境界,而是到了宇宙的根源,才稱為「見獨」也。
第六重天(超時天):其境界是沒有時間、空間,不疾而速,不行而至,整個宇宙在你眼底,也可以說:我就是宇宙,宇宙就是我,我與宇宙合成為一,而是一個宇宙的總體。
第七重天(永恆天):其境界是永恆者本體也,宇宙的本體原是不動的,故稱曰:「自然」。自然:無所然、無所不然,這是宇宙的終極,也就是先天,是修先天道者最高的境界,但也須從後天修起,所謂登高必自卑,始能漸入仙境也。
凡修先天道之道心者應體認:「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解脫人世的束縛,自然達到「天道」,天道者為「道心」最高的境界。修道心的功夫,在「原始反終」,換言之,即「回老家」,老家為「道」,就是再回復我本來的道身,回無極天與娘團聚也。希諸兒女勉而修之!
御林軍護駕主帥岳武穆王 降 中華民國72年9月5日 歲次癸亥年七月廿八日
律詩:神將神兵護駕前。撥雲一路出南天。臨堂覓句思陶令。揮筆題詩憶浩然。愁世沉迷癡未醒。惱人難悟夢中牽。修真有訣新書著。靜聽鸞音俗慮蠲(發音捐,乃免除)。
聖示:無極老母躬親降臨,神人恭接懿駕!
天母至尊無極老母 降
懿示:諸賢卿與諸兒女免禮!
律詩:玉燭調和萬物生。中臺文化氣崢嶸(發音爭榮,乃人品出眾的樣子)。新書著述存仁恤。悟道開迷奉典行。雜念全拋心境靜。精誠一到鬼神驚。鑾輿(發音鸞於,乃皇帝的座車)深夜臨明正。把筆揮鸞醒世情。
又示:娘今夜繼續揮筆,著作無極天書道心秘藏,滿望此書著成之後,廣為普化,喚醒諸兒女善覺,向道而修,則娘一片苦心可免白費也。
第三章
第二節 後天道之道心
無極老母曰:
凡修先天道之道心者,須知登高必自卑,行遠必自邇。應按步就班,由後天道之道心修起,始能堅固道基也。然則「後天道之道心」者何?即人道之人心也。修「人道」者,應致力修持與「心」有直接關係之「六根」與「六塵」,也就是修道心的迫切問題,所以「後天道」是不離民生的日常生活也。
六根者:「眼、耳、鼻、舌、身、意」之六官,謂之六根也。根為能生之義,眼根對於色境而生眼識,乃至意根對於法境而生意識,故曰「六根」。
六根者,對色名眼,乃至第六對法名意,此之六能生六識,故名為「根」也。六塵者:「色、聲、香、味、觸、法」,稱之為六塵,又稱為六賊。六塵以眼等六根為媒劫奪一切善法,故以「賊」譬之。換言之,六塵易引誘六根,棄清淨而入罪垢,故被稱為六賊也。所以儒家以「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藉此四非,以清淨六根,而遠六塵也。
是故,修道乃修「內聖外王」之功夫也。「內聖在克己」,將自己先克制的很清潔而無半點私欲,無私欲是先天道之道心。「外王在救世」,犧牲自己的利益以幫助別人,則兼愛之精神,是為後天道之道心。
所以修「人道」者,修仁心而行布施,造功立德,以解消其所有一切業障,然後才能進道也,因此凡修道者應先修後天道之道心,由近身修起,「誠意、正心、修身」以建立實踐之道德規範。先完成「人道」,而後才可進修「天道」,否則業障未消而修天道者,則業障重重,受「魔考」而易退道也。
孟子曰:「不學而知,是謂良知;不學而能,是謂良能」。良知、良能為「道心」,亦即「心之原」也。心之原者,即心之本能。「心」是主管變化的,一切形色的變化,由心主持之。但心有道心與人心之別,道心為先天之心,人心為後天之心,後天之心屬於肉體的,肉體之心不免慾心,故不能純潔也。又人心可為善,也可為惡,所以危險也,必須有約束之道,才可以避惡趨善,故必須修「道心」,以約束其「危險心」也。
「後天道」即人間世,離不開日常生活,所謂之「紅塵」也。紅塵是什麼樣子?「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一切現象全是「無常」,所以為避免無常,必須「修道」,但修道有很多的障礙,那障礙就是紅塵的弊端與人心的貪欲。
現上天大開普度之門,人人均可修道,人人均可成道,所以世人不可存出世的觀念,應存入世的觀念,只要日常生活順規順矩,男人遵守『三綱五常』,女人遵守『三從四德』。語云:「百善孝為先」,為人子者在家奉行孝道,在國報以精忠,則「人道」可成矣。
現今之世,隱居山林,或幽居深谷,俱非修道的本旨。須知「道在邇,而求諸遠」,道在本身,身外無道可求,惟一所求者,希「道心」的擴展,凡間正是後天道「道心」的表現。修道者,有大進展者,亦有碌碌無聞者,這不是修道之名利問題,是道心的鞏固與否的問題。須知世間之「名利」,是人欲的增殖,不是道心的「良能」,道心之良能的擴展,是大公無私的,是濟世活人的,是以稱之曰:「功德」。名利是貪婪的,是污濁的,所以凡修道者,若執著於名利者,則「道心」無可修也。聰明才智的修道之士,多是藉自己的地位以完成救人的善舉,或用自己的錢財撫卹貧困,或致力代天宣化,勸人棄惡從善,果爾,則錢財是有價值的,錢財是身外之物,亦可說是「假」,借假以修真,可建立最大功德。孟子曰:「捨我其誰歟?」人人當積極建立功德,人人當抱救世的宏願,立志修道,但也不可騖名逐利而陷入於罪惡之中。
御林軍護駕副主帥趙天君子龍 降 中華民國72年9月17日 歲次癸亥年八月十一日
律詩:旌旗蔽日曄(發音葉,乃光明、繁盛的樣子)南天。保駕馳驅勢浩然。千古忠魂垂正氣。一身義膽靖妖煙。常山猛將英靈在。長住威風歲月綿。參著新書臨海嶠(發音較,乃高而尖的山)。登鸞執筆且攤箋(發音間,乃書信、信札)。
聖示:吾奉懿命與玉旨,派任為御林軍護駕副主帥之職,責任重大,戰戰兢兢於懷。 老母念兒心切,不辭辛苦,披星戴月,沐雨櫛風(比喻在外奔走,極為辛勞,櫛發音節),躬親下凡,揮鸞著作無極天書道心秘藏一部,此書乃 老母繼「天道奧義」之後,嘔盡心血之作,願世人應體念 老母慈懷,認真向道而修。
又示:無極老母躬親降臨,神人恭接懿駕!
天母至尊無極老母 降
懿示:諸賢卿與諸兒女免禮!
律詩:登臨執筆賦詩章。著造真詮意味長。數朵瓶花浮蕊艷。一爐煙氣透天香。秘藏鳳藻垂千載。明正鸞音振五常。為恐群黎難悟道。潛修養性莫荒唐。
第三章
第三節 修道之玄關
無極老母曰:
修道之「玄關」:有謂玄關在中脈,有謂玄關在任督二脈,亦有謂玄關在前額等,莫衷一是。修道何以重視玄關呢?因為玄關是「元神」的重要出路。在欲講修道與玄關的關係之前,必須先確定玄關在那裏?
世人謂家宅之正門為玄關,故修道引用而言玄關為元神必循之正門,亦修道者必先入之正門,殆無疑義矣。可是這個正門在那裏呢?就在人之「前額」。因為脈絡只是修持「元胎」的路線,在體內之間,絕非元神之出路,何況元神乃輕純之靈體,輕純則上昇,故玄關在前額已無疑義。現在說明了玄關的所在,以及它的功能。茲再講到它與修道的關係。
玄關乃「人與天」相通之橋樑,玄關大啟,則正眼流通,萬法由心,隨意而動。何以謂?就實質而言,修道之主要目的,企求修為至無所罣礙,元神得脫離假體而與之各成單元,亦即修至元神衝開玄關出竅,始得不受肉體牽引與束縛,而得「反璞歸真」,契合大自然,神遊於太虛,自如無礙,與天地同參,永恆不滅之境界。
故玄關這個門戶一啟,元神運轉大小周天自如,萬法隨意收發,而達返本還原之真如也。在表面而言,玄關即為正門,修道亦必遵循正道而入門,絕不能執著於某一項迷惑,蓋因修道雖是一項深奧玄妙的功夫,可是絕非一條阻絕不通的死巷,必然有可遵循的門路,可以逐漸推進。
天人合一的距離,雖有形的差距令人覺得高而不可攀,實際上只是一念之間而已,一念善,即昇天;一念惡,則墜淵。正所謂:無勞修別道,即此是玄關。道在心,心使念者也,所以走善的道路,已是「天人合一」境界的起步。
但在修持妙旨玄微之道心,雖有甚多阻障關門,但欲修至啟開玄關門戶之時,假體的束縛卻是修道最大的障礙。如何去掉這個束縛的包袱而達到與「天」相通的境界?那就應該由「去掉」作為修持的功夫了。如何去掉這個束縛的包袱?且研修下節。
綜此而言,修道與玄關的關係是一個很重要的啟示,亦是一體兩面的密切關係,蓋因元神衝開玄關出竅,乃為先天道心之修成,由正道入門。修持道德而證人道,乃是後天道心之修成,由此相輔相成,可自由衝過玄關,達於天人合一也。
御林軍護駕副主帥張桓侯大帝 降 中華民國72年9月30日 歲次癸亥年八月廿四日
律詩:誓在桃園憶弟兄。同心扶漢倍深情。探囊取首驚曹膽。立馬挺矛退魏兵。義節千秋垂史冊。忠魂一縷繞天京。新書參著醒迷夢。護駕臨堂近五更。
聖示:奉母命,護駕下凡揮鸞著作天書,老母鑾輿待發,命三千御林軍起程雲路。
又示:無極老母躬親降臨,神人恭接懿駕。
天母至尊無極老母 降
懿示:諸賢卿與諸兒女免禮!
律詩:如磋如切效前賢。百鍊修持不計年。句句金言資勸世。條條玉語醒迷篇。道心至理誰沾渥。靈性玄機孰繼傳。子女若能知此意。免教老我染塵緣。
第三章
第四節 去掉包袱
無極老母曰:
修道至成道這段過程,其中有一關鍵的修持,也是必須明白的道理,那就是「去掉包袱」。所謂「包袱」:即是牽掣你道心的障礙。牽掣道心的障礙,其因素因人而異,故總括言之謂:包袱。顧名思義,可以聯想到包袱所給予人的累贅感,因而必須去掉它。
天地人謂之「三才」。「人」可與天地同參,與天地同列,也就是說:「人可以永生不死,與天地融匯一體」。但如果你滿身是零碎,如情欲、名利、悲傷等有形無形的包袱,那怎樣可與天地同參?與天地融匯一體呢?雖然可以說天人的距離甚近,可是也甚遠,其中遠近的關鍵就繫於一念之間而已。可是這「一念」卻是一道無形卻堅韌異常的防線,只要能夠突破此一防線,了無牽礙,才能立登彼岸,但是古往今來,有多少修道人輾轉輪迴而被堵於這一道防線之外。
試舉一例:人與萬物為什麼能生存在地球上,可以安然的站立,不會因地球的運轉移動而被甩進太空中,那就是地球有「引力」故也。而太空船為什麼能夠掙脫引力而穿越大氣層?那就是因為它有「動力」,所以人要去掉包袱,也必須要有動力,這個動力,就是「修持」。去掉包袱的修持,而達到去掉包袱的境界,可大略分為三項:
一、得悟:從言語中,聽受道理而有所領悟;從色相中,感受到變幻榮枯而有所覺悟。
二、功果:從行善德以布施,從助道以代天宣化,從行忠孝以垂青史。
三、內性:從道德規範以約束心猿意馬,從清心寡欲而修身養性。
以上三項可去掉包袱的牽掣,就可以說「進道」,也可以說「成道」,進道與成道的差別,就在於你是否能夠持恆不怠而已,而這一縷靈性的復甦,道功的成就,也就是可以打破時空的限制,與天地同參,融匯一體。因為包袱一去,就像太空船充滿了動力,可以掙脫地心引力的牽掣而穿越大氣層。人的靈性不再受包袱的累贅,也可以突破那道防線而達到另一個境界了。
娘再舉一例加以說明:世有修「先天道」者,嘗有謂受明師一指點玄關,就是得道。這個「得」字,不是已成事實的得義解,而是指明讓你悟到那裏就是成道→超生了死,永脫輪迴的關鍵,是一個假設的「得」。是得道了,必須「修持」,爾後才有得道之日,因為這個修持,仍是在肯定的事實過程中一個重要的原動力。為什麼要先讓你假設「得到道」呢?那就是要你去掉包袱,因為「元神由玄關」出入,而玄關又在肉身之中,這個肉身就是元神的包袱,先讓你明白元神的出入門戶,再讓你去掉包袱,這樣就可以得道而成道。
御林軍護駕主帥岳武穆王 降 中華民國72年10月14日 歲次癸亥年九月初九日
律詩:恭隨鑾駕下仙鄉。直向中州明正堂。木筆敲詩無俗句。砂盤題字有佳章。登高桓景逃災難。落帽孟嘉引興長。只嘆凡間情未了。不堪回首話滄桑。
聖示:老母念兒心切,不辭辛苦,每月躬親下凡兩次著作天書,命御林軍護駕起程!
又示:無極老母躬親降臨,神人恭接懿駕!
天母至尊無極老母 降
懿示:諸賢卿與諸兒女免禮!
律詩:星稀夜靜月濛濛。雲路迢迢下碧空。化俗滋培心法上。揚仁涵養性靈中。詩留鸞稿豪光放。書著鳳文瑞氣雄。研讀入微皆自得。勤修端藉一帆風。
第三章
第五節 修道與身體
無極老母曰:
修道有一個密不可分的附屬,也是必要的條件,那就是要有一具「軀體」。換句話說:「修道離不開身體」。這句話乍聽起來像是執相了,因為修道就是要脫離這個軀體的束縛,為什麼軀體反而成了修道的必要條件呢?
肉體的我,是個基本因素,在「反璞歸真」的過程中是個開頭,所以對於肉體當然不能稱之為「假我」,因為你如果否定「肉體我」,那麼「真我」又何在?又如何去反璞歸真?又為什麼要反璞歸真呢?因為有一個肉體我,所以才須要反璞歸真。這種看似矛盾的理論,其實卻是一個至理的源頭,所以肉體的我,可以稱之為「假體」,絕不能稱之為「假我」,因為假體是有「靈性」暫寄的軀殼,就像一間房子,是個死的建築物,因為有了主人,它才顯出有生氣的道理一樣。
儒家的「克己復禮」,強調「人本」;道家的「無為」,講究「清靜」;佛家的「戒律」,主張「苦修」。這都是提示「我」之重要性。可是數千年來,歷代:儒家卻將思想主流,偏入了仕途進取的階梯;道家的思想,偏於高深難解;佛門卻閉關自守,固步自封。因而各家奧義未能普遍深入人心,而使一些精髓淹沒,殊為可惜!
娘今講明了修道離不開身體的重要性後,再談到既然修道必須要有身體配合,而身體的組成又離不開感官,有了感官,又產生情緒、欲望,那麼要如何打破這一關呢?老子說:「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這個「身」,即是指感官,也因此身而有了「欲望」。太極學的觀點,主張「欲」為後天性,可是這個後天性又有其所必然而致,換句話說:也是隱伏在後天性的潛意識中。「欲」是心理不平衡,心理也是軀體組成的重要結構,所以首要就是要注重「平衡」功夫。精、氣、神的平衡尤為重要,也就是說要打破這一關,必須使『精氣神』平衡,可是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困難,因為你如果能永遠心理平衡,則永無疾病,就可以長生了。
道家有「性功」之說,佛門有「禪靜」之學,這都是一種平衡的功夫。世有研究哲學者嘗言「心」,可是他們都不知道心之外,尚有「良知」與「良能」,雖然一切變化源於「心」,可是這平衡作用是屬於「良知、良能」。克欲首在「良知」,而良知的動力,卻是「良能」,不要以為同樣屬於心的主宰而輕忽了。
建房子的講究材料、技術,與偷工減料都能完成,可是結果卻是絕對迥然不同的。概略的講解了身體對修道的重要性,娘在下期再繼續講解「不能壓榨肉體」,以作結論。
御林軍護駕主帥岳武穆王 降 中華民國72年10月30日 歲次癸亥年九月廿五日
律詩:一輪明月照東墩。護駕軍隨詣聖門。啟發心靈開秘奧。闡揚道理不辭煩。可憐世界罹洪劫。堪嘆迷途遍野原。勸化期期能了悟。同登紫府沐天恩。
聖示:無極老母躬親降臨,神人恭接懿駕。
天母至尊無極老母 降
懿示:諸賢卿與諸兒女免禮!
律詩:秘奧勤修志要堅。世情難悟了塵緣。無分老少輸誠讀。莫論尊卑仔細研。後日書成飄玉簡。他年道就證金仙。久藏心法能開竅。願爾蒼生學聖賢。
第三章
第六節 修道不壓榨肉體
無極老母曰:
人之肉體對於修道之重要性,是要借重於這個軀體而使靈性在未能永恆不滅的寄住。身體是個假體,靈性是真我,修道求諸於永恆不朽,即是真我的不滅。可是靈性卻是一團虛無飄渺的氣息,所以才藉著假體而成形象,這就是宇宙生生不息的運行,也即是「大輪迴」,所以兩者密不可分,而修道就是要永遠打破這密不可分的關係,而使靈性永恆超脫與假體的契結而達到「真我」,即反璞歸真的「天人合一」境界。故在修道過程中,這個軀體是必然性的首要條件之一,但是絕不能誤解於要使這個肉體磨鍊至成道的境界。有人以為苦修這個肉體,可以使它光明,就能成道,這是錯誤。蓋肉體本身不能光明,靈性才會昇華,以修道絕不能壓榨肉體。
有婆羅門教,力主苦修,釋迦初期也是受婆羅門教影響,而由苦修進入修道途徑,但苦修的結果,身體衰弱,氣息奄奄,幾乎無力起身,終於了悟,乃恢復正常飲食,改變進修的方式,於是大徹大悟,始證無上正覺。所謂「苦修」:乃是約束自己勿沉迷於物質的享受,以去私欲,才能使心存正信,靈明朗耀。並不是一味壓榨肉體,一架軀殼既使變成骷髏,也不會有靈明,與肉體無關,原在心性而已。
道家有養生之說,但這養生之說不是指肉體,這可由南華經中俯拾可得其義,如「夫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道家不執相,不身見,乃重神。所謂「神」,即「靈性」也。又謂:「精神四達並流,無所不極,上際於天,下蟠於地,化育萬物,不可為象,其名為同帝,惟神是守,守而勿失,與神為一之精通,合於天倫」。因此可見道家用力於「守神」,並非耿耿於一具臭皮囊矣。
以上的說明,並非是表明軀體只是修道必要的條件而已,也不是要你們刻意注意肉體,更不必用盡各種方法壓榨肉體,雖然也有肉身成聖的例證,但總究是極為少數,不符普度主旨。
人總是不能離開肉體而生活,因為肉體既毀,人就死亡,則萬事皆休,是以有了肉體才有我,有了我才能修道,這是必須重視肉體的原因。但是重視不能成為養尊處優,因為那樣享受、過份的快樂,會產生迷戀,迷戀會使心智不清,甚至觸犯道德規範與律法,更因而蒙蔽了寄住在肉體裡的靈性。
壓榨肉體,就沒有原動力可以修道,過份珍惜肉體,蒙蔽了靈性,都不符修道的方法,所以只有使肉體生活淨化,才是修道的築基,基是根本,「本立而道生」,所以修道者首先必須淨化自己,如果淨化猶未成功,則一切俱屬空談。道不是從任何壓榨中取得,道在邇,求諸遠,捨近而求遠,則愈求離道愈遠,一生辛勞,終未得道。因為道就在眼前,就在『心中』,捨本逐末,當然徒勞無功。
御林軍護駕主帥岳武穆王 降 中華民國72年11月15日 歲次癸亥年十月十一日
律詩:著書護駕往來勤。一路迢迢萬里雲。左擁匡劉張翼德。右隨扶漢趙天君。秘藏淺述留千載。妙奧傳真蔭十分。梅蕊凝霜情意厚。揮鸞勸世賦詩文。
聖示:無極老母躬親降臨,神人恭接懿駕。
天母至尊無極老母 降
懿示:諸賢卿與諸兒女免禮!
律詩:修身養性莫心灰。拾級層層智慧開。慶必有餘行善德。學知不足得栽培。參鸞圓夢曇花現。悟道真詮妙果來。天降玄機宣秘奧。修持日後上瑤臺。
第三章
第七節 天道的信仰
無極老母曰:
道心的範圍,有如一面織成而佈開的防護網,必須堅韌,水火難侵,那就是「信仰」。由精神力的精誠、專注,交織成為一面無任何破綻、空隙的防線,以保護道心。
為什麼它必須堅韌、水火難侵呢?堅韌始得彈性伸縮,以禦衝擊,即天人交戰,名利之爭,不以動搖心志,神始得安。水者:先天真水,即「精」也,亦即須防「色關」。火者:三昧真火,若妄動無名,即火燒功德林,亦即須平「氣關」也。是故道心將有賴於這面防護網的保護,庶得使人身三寶:精、氣、神與假體相輔相成,達到修道的最高境界,不會反成為傷害道心的最大利器也。
修道必須信仰,信仰就是力量,可是要信仰什麼呢?要如何將力量導之於正呢?這就是今日娘欲提出講解的主題:「天道的信仰」。
「天道」是什麼?啟迪萬物之玄機也。老子說:「執大象,天下往」。執大象:就是主宰宇宙的根源,也就是天下歸往的地方。所以對天道的信仰,就是要白宇宙主宰的力量,遵循著這條路線,回到你們原來孕育的地方去。
但包含在整個大原則內的細節,不僅是簡單三兩句話的工夫而已,信仰非空口白話,更非坐而言、不能起而行、虛而不實的功夫,相反的是一種徹底的實踐、勵行的工夫,因為這樣才能使力量產生。
南華經天地篇有一段記載:「黃帝遊乎赤水之北,登乎崑崙之丘,而南望還歸,遺其玄珠,使知索之而不得,使離朱索之而不得,使喫詬索之而不得也,乃使象罔,象罔得之。黃帝曰:異哉!象罔乃可以得之乎!」黃帝志在訪道,修道百餘年,可見對道心信仰之堅定。玄珠者,道也;知者,「智」也;離朱者,「色相」也;喫詬者,「言語」也;象罔者,「無相」也。黃帝得道:是「捨掉人世間一切有形」,進入「玄珠」境界。這整篇的含意,顯示出要「得道」,不是「用智慧、用色相、用言語」去索求,因為人的智慧有限,言語支離,色相更易成執,只有以「無相」之心,沒有幻虛的困擾,直入真如之境,這也是修天道最重要的一門課程,更是發揮信仰力量的最大關鍵。這樣的說法,也許你們還不能盡入其中,所以娘特歸劃成一個簡單公式,讓你們明白怎樣才能對天道的信仰作出具體的實踐工夫。
1.夾帶:不能存有僥倖的心理,欲達到天道的境界,是考驗嚴格,絕無循私,任何夾雜均難得過關而進入最高境界。
2.零碎:任何的牽引(因果包袱),不可攜帶,否則難得達到天道最高境界,除非功果之建立已達到天律頒賞的標準。
3.掖藏:污垢必須完全去掉,絲毫的玷染了原始純潔的靈性,都不能達到天道的最高境界。
綜此而言,本節的重點,就是對天道的認識而生出信仰,發揮出力量而達到「歸真反璞」也。
御林軍護駕主帥岳武穆王 降 中華民國72年12月5 日 歲次癸亥年十一月初二日
律詩:葭(發音佳,乃蘆葦)飛玉管露凝霜。護駕臨堂逸興長。鐘鼓聲傳頻入耳。詩文欲寫索枯腸。滿懷鳳藻開迷路。一腹鸞音喚醒章。滾滾紅塵緣未了。道心勸世秘中藏。
聖示:無極老母躬親降臨,神人恭接懿駕!
天母至尊無極老母 降
懿示:諸賢卿與諸兒女免禮!娘連續兩夜親臨貴堂降筆,希體念娘之辛苦,勉而修之。
律詩:一段玄機可特殊。分明咫尺卻難圖。五行行理通三界。八卦卦心接九衢。精內含精除俗骨。氣中生氣換仙軀。凡人悟道清規守。修盡全魂濁魄無。
第三章
第八節 道心守中
無極老母曰:
軒轅黃帝修道一百餘年,始悟出「道」之真髓而成道,乃以「允執厥中」四字,一直傳道給堯帝,堯傳給舜帝,舜傳給禹帝時,則為:「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十六字作為修道之心法。這個「中」字絕對不是「中間」之意,若指中間,又何必說人心、道心,更不必說惟精惟一,然則要精、要一,精什麼?一什麼?就是要很誠懇的守著允執厥中的「中」,天人合一成為一體,就是「中」。
中也者,緩衝極端之平衡也。太陽對於本系各星球有引力,各星球對太陽也有斥力,引力即向心力,斥力即離心力,此兩股力量就成了兩個極端,所以要使它們能夠平衡,就必須有軌道,這個軌道就是「中」,平衡點,就是力的中心,有個中心點才能夠維持平衡。
「中」這個字,自古聖賢創始而用之於闡述道,是其深遽與奧妙的含意。易經有「天人合一」,中庸有「贊天地化育與天地參」,道德經有「執大象而天下往」與「玄」,莊子有「齊物」,易經另有「神無方,易無體」,都聯綴出「中」字的概要。
「中」不是內,也不是外,就像:「放之則瀰六合,卷之則藏一粟,其大無外,其小無內」,這才能確切的表達出「中」的真諦。
「心」是整個人的中樞,一切意念林林總總的變化,都是由心而衍續,所以中心就是整個修道過程的標準點。舉例說:一件事情有個中心,絕不致於偏差,修道有個中心,當然更不致偏差了,那麼距離更高之境界,當然又是邁進了一大步,這就是修道應對「中」的體認,也是本節總結論,「道心守中」的概要。
說明了「中」字的理論後,娘再講解應如何實踐這個「中」字,首先要瞭解如何去實踐,因為「中」是「道」的心法精華,縱使才智之靈子奮乎百世之工,亦僅望其涯岸而不可得之成也,可謂「微妙玄通,深不可識,綜彙之義,豁而至達」。不為過也,故能得解其論而踐其行,則天人合一之修道最高境界,即如反掌之易也。
修道之入門,無分門派,無分你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凡入道者必須明悟出「中」的實踐,娘為之規劃成為下列幾點,以期簡潔明晰,庶得一讀而悟之功。
1.丟棄抗衡:因為「中」是平衡,抗衡是一面倒的作為,一切欲念都是它的後盾。
2.了解矛盾:矛盾是陰陽的作用,因為陰是惡,陽是善,宇宙萬物事理都包含在其中,交纏的結果,就是「矛盾」,了解它,才能在朦朧 不清時,走出一條光明的大道。
御林軍護駕主帥岳武穆王 降 中華民國72年12月19日 歲次癸亥年十一月十六日
律詩:迢迢(發音條條,乃遙遠的樣子)一路白雲飛。文化城遙看隱微。聖殿冬寒遲日影。市樓夜靜掩柴扉。慈心豈可分良莠。善事奉行別是非。護駕期期臨寶島。新書著述幾忘歸。
聖示:無極老母躬親降臨,神人恭接懿駕!
天母至尊無極老母 降
懿示:諸賢卿與諸兒女免禮!
律詩:明心見性樂無窮。了悟真如色相空。大道原來由兩氣。衡門依舊啟三蒙。名登北闕風光麗。位證南天造化工。萬法圓功憑毅力。著書淺說挽頹風。
第四章 修道心法之概論
無極老母曰:
修道之心法,是一個漫長過程中正確而主要的突破關鍵,蓋「心」者主宰也;「法」者關鍵也。就如一扇緊閉的門,想要達成打開它的願望,必須知道如何去拔掉它的閂一樣的道理。閂是阻礙物,如何拔掉閂就是方法,也是開門而唯一正確的方法。引用在修道而言,從入道起:修、磨、悟、證等過程中,必然有許多阻礙,那麼如何順利的突破阻礙,邁進更深、更高一層的境界,這個「突破」就是心法所在了。
「揭發宇宙的奧秘,啟迪人生的玄機」。這就是心法的最高境界,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因為修道者能夠貫通「道」的最高境界,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就能與天地同參,進入宇宙的總體,換句話說,也是與宇宙融匯成一體,那麼宇宙的奧秘自然得以揭發。人生際遇,流離變換,林林總總,卻也脫不了一個緣也,這個「緣」字,看不見,摸不著,強要冠以名詞,也就是「牽引」、「玄機」,而所有牽引力都脫不了因果,所以這個「心法」就是能幫助你們解除它的束縛。
「心法」不是單純的精神作用,更不是術法,它是超越精神、術法的整體成就,把它比喻為「光明大道」最為貼切了。「藏天下於天下則無所遁」,是最好的剖析。「志於道,據以德,依於仁,遊於藝」。儒家的思想也以「道」為最高要求境界,而儒家最重實踐,由此也可知心法不是空洞的修道教條。
無論什麼學術、思想都難免於時代巨輪之潮流所淘汰,因應民俗而產生的新風尚,隨著文化的進步也跟著前進,只有「心法」永恆不變,因為心法是要幫助你們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換句話說,「道」的境界不變,則「心法」也不變,這是每一個修道者必須明白的道理。
道統是一句很抽象的名詞,要把它解釋得合於邏輯,只有「道」是一個整體,比喻為宇宙。「統」則是一脈相傳的延續,聯接上一句宇宙,那就是宇宙的延續,而宇宙的延續靠什麼呢?大道運行的軌道,既稱軌道,則必須有既定的秩序,不能令其散亂。「心法」是一個修道最高、最重要的關鍵原則,所以有道統,沒有心法,難得圓滿;有心法,沒有道統,相對的也不克大成。道統與心法不但關係密切,不可偏廢,更是有相輔相成的作用,這由前面的說明,可以有一個具體的印證。
在本書前面三章,娘剖析「道心」的精義,而以「中」作為道心的結論。今第四章:「修道心法之概論」,娘將分為三節剖析,將如今的道門(除了五大門戶:儒、道、釋、耶、回外)盛行而極具闡教普度、代天宣化的道場分類規劃,再作詳細的剖析,深願世之勤修天道之諸兒女能夠細心研閱,研而有悟,悟而有得,得而實踐,踐而證道,以達最高境界,是娘所深寄望者也。
御林軍護駕主帥岳武穆王 降 中華民國73年1月3日 歲次癸亥年十二月初一日
律詩:乖倫逆理忤雙親。上帝難容這等人。報應攸分遲與早。賞懲休說假渾真。花花世界悲今日。滾滾迷途誤此身。無極秘藏勤協著。願期了悟出紅塵。
聖示:無極老母躬親降臨,神人恭接懿駕!
天母至尊無極老母 降
懿示:諸賢卿與諸兒女免禮!娘不辭辛苦,今夜親臨貴堂兩次降筆,希體念娘心之良苦。
律詩:為植善根闢草萊。成蹊分插手親栽。滋培喜見萌芽出。灌溉欣看壯茁來。露濕霜侵經歲月。風吹雨打滌塵埃。平生不惜耕耘力。道果居然爛熳開。
第四章
第一節 先天道門
無極老母曰:
道脈之延續,有賴薪火相傳,自伏羲畫卦,黃帝首證大道之成,堯、舜、禹、湯、文、武、周公、老子,以迄孔、孟,而至於今,雖有分流旁支,衍成千宗萬教,各立一幟,廣傳教義,但萬流匯宗,「道」之本體不因此而有所改變也。
世有先天道門諸兒女,忌種種因素,致傳教佈道方式頗不受贊同,本是萬教普度,各度有緣,實不該自相排斥,但因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其中錯雜期待修子自作體認也。
惟不可否認先天道門已深入各階層,頗收代天宣化、普度有緣之成果。姑且不論其傳教、佈道之方式好壞,娘針對此,綜彙規劃出三大項目,作為先天道門修子之公開心法也。
1.自縛:猶言自囿於繩索,不能施展手足,即如自入陷阱,難出生天。例如:飛蛾好光,乃有撲燈自滅之舉,咸謂之愚,何奈彼難自主;蚯蚓圖熱,是以自致暴亡;蠶吐絲,本意護身,熟知人取絲反害身;蜂釀蜜,思以養命,而人取蜜將傷命。前兩物為圖快意而滅亡,後兩物求厚生反喪命。利害依伏,當非初衷,卻無以自主,此非自縛為何耶?以物喻人,修道本為永恆之計,卻不該因修道而致肉身受傷害。蓋在修道過程,以迄達到永恆,肉身乃為基本要素也。故先天道門諸兒女在教養許可範圍中,入門修道,須去自縛。
2.患難:人生在世,波折難免,患難者命運之所注定,非大德大道者無以遷移命運所注之劫厄,變舛為通須心善,蓋命通心舛,亦變通為舛也。由此可知患難之生,由心左右,而心念之錯雜,瞬息而易,換言之,患難乃時有所生,修道者必視之為魔考,任考不倒,堅恆一心,庶得更邁進一程,否則修道流為奢談也。
3.性命:三皈五戒皆所以保養肉身之精、氣、神也,而保精、養氣、存神,總而言之,即為性命永恆不朽。性命雙修之論,各家咸有之,娘今單言先天道門,後節再逐一詳解各家之論。身有三皈、五戒,倘三皈不真,五戒不全,則流轉於三途、五苦之內,不能了生死矣。
性命雙修之最高境界為「三花聚頂、五氣朝元」,始得超乎三界之外,不囿於五形中。但如何始克臻此呢?肉身乃受天地精華所孕育,本已具備不朽之要素,故可借肉身之守皈戒,以期去蕪存菁,反本真如,以契天地精華,直與融會,斯時達此境界不難矣。
凡先天道門修子自近道之時,必先以去「自縛」為第一要務,克服己身心理與外在障礙後,受「患難」之磨鍊。前此二關安然度過後,可謂已是「脫胎換骨」,則性命雙修,已是步上光明之大道矣。娘深願諸兒女細研本文之意,體娘之心,則超生了死之道不遠矣。
御林軍護駕主帥岳武穆王 降 中華民國73年1月 18日 歲次癸亥年十二月十六日
律詩:天書著述不辭辛。護駕臨堂化育仁。梅嶺皚皚(發音癌癌,乃潔白的樣子)呈氣象。文章句句醒凡塵。鸞乩喜寫詩詞賦。鐘鼓歡迎聖佛神。絕好綸音傳海嶠(乃海邊多山的地方,嶠發音較)。惟期了悟出迷津。
聖示:無極老母躬親降臨,神人恭接懿駕!
天母至尊無極老母 降
懿示:諸賢卿與諸兒女免禮!娘每月臨堂兩次,著作「道心秘藏」,希諸兒女體娘之苦心,詳為研讀,悟而修之。
律詩:東墩雪夜襲寒流。日月如梭歲欲週。天降善書成寶筏。人迷苦海泛慈舟。修身莫想錢財積。樂道何須名利求。一卷秘藏深了悟。證仙證佛任悠遊。
第四章
第二節 鸞門修持心法
無極老母曰:
上天為三曹普度,乃大開方便之門,是故聖佛仙神齊降凡間,處處開堂,方方闡教,致力代天宣化,以木筆題字砂盤,傳真聖意,勸人履仁行義,棄惡從善,醒聾啟瞶(發音貴,乃愚昧、糊塗),教化迷蒙,修身養性,正己化人,此乃鸞門之使命,體天行道,以匡正世道人心者也。
易曰:「聖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矣」。夫鸞門之設:以儒為宗,以神為教,藉飛鸞提醒人心,守五倫、遵八德,改革異端,破除迷信而歸正道也。是故鸞門亦稱:「聖門、鸞堂、聖堂」。繼承天道道統,一脈相承,發揚鄒魯遺徽,以詩文為教化,導人遵守國法,以「三綱、五常、四維、八德」作為教化之本,凡入鸞門為鸞下生者,均稱為聖門之弟子,亦即鸞門之修子也。均凜遵聖訓,遵守堂規,作為修身悟道之明師,此乃鸞門修持之心法也。
凡欲修持天道之心法者,必須由日常之生活修起,有意入道場修持者,以「鸞門」之道場最為方便,因其修持最為簡易,更為因應世道,符合人際生活狀況,是故凡入鸞門修持者,容易進道而收功厥偉者也。蓋鸞門有煆煉通靈之正鸞生,負責揮鸞以傳真聖意,啟迪修子,此正鸞即是「神之使者」,以木筆傳真聖意於砂盤,作詩文以教化,再由宣講生講解詩文之意,俾使修子能得了悟奉行,則「人道」修持可成,而可進「天道」也。
綜此而言,鸞門修持之心法雖曰簡易,娘仍提出二大項目說明,深願鸞門之諸兒女詳為研悟,並期勉勵奉行,自可進道而成道也。
1.正己化人:國有國法,家有家規,鸞門亦有禮、戒之規,必須恪守,以期修身養性。鸞門雖無如其他門派道場之繁雜與嚴格之要求,但人道之遵循則為首要之修條,凡諸綱常倫理、四維八德俱在實踐之列,正己工夫,達到樹立良好模範,然後才能度化他人。如立功立德,宣講勸善,引迷入悟等,皆是度化他人之實踐功夫。所以入鸞門修持者,在家應奉孝父母,認真自己事業或工作,善顧妻兒,日日三省吾身,暇時應上聖堂効鸞造功。
2.鸞期:鸞門有定期飛鸞之日,謂之:「鸞期」。入鸞門執弟子禮,則為「鸞生」,亦稱「鸞下 生」,亦即「修子」也。
「鸞期」:乃聖佛仙神諸高真降鸞揮出詩文以勸化世人之日。是故鸞門之修子應到聖堂參鸞,恭聆聖訓,學道修身,研味聖訓,實踐奉行。所謂「効勞」:乃弟子服其勞也,必須有恆毅及自動自發之心志,藉著効勞以磨鍊自己之心性。
故此二大項目亦有相輔相成之功用,若得一世奉行,成神成佛無難矣。娘並非偏重於鸞門,蓋上天大開普度之門,由鸞門修持而成道者眾,故特述之。
御林軍護駕主帥岳武穆王 降 中華民國73年1月13日 歲次癸亥年十二月廿九日
律詩:一行護駕下雲梯。浩蕩神威氣吐霓。隔海波濤隨浪急。臨堂鐘鼓似雷嘶。鸞門徹夜明殘燭。聖地嚴寒共品題。入夢酣眠人未起。著書忽覺月沉西。
聖示:無極老母躬親降臨,神人恭接懿駕!
天母至尊無極老母 降
懿示:諸賢卿與諸兒女免禮!
律詩:爆催殘臘入詩瓢。草木知春玉露調。松操經霜寒獨麗。梅梢傲雪冷偏饒。著書欲挽頹風轉。釋句開迷振筆描。未忍世情淪劫厄。拯黎天性總難消。
第四章
第三節 性命雙修心法
無極老母曰:
「靈子離鄉已久時,沉酣苦海作迷兒,天書既著娘心願,速速勤修得護持」。憶自九六原靈下放凡塵,母子別離,已經過無數元會矣!怎奈欲念生,則大羅天多業障;心性昧,則方寸地積塵埃。慧滅性移,被聲色蒙蔽,直入迷魂陣中;貪名逐利,成因果輪迴,而受枷鎖牽纏此身。於是三途四濁混淆,六道無休止境,將逍遙聖境忘棄,樂凡塵假象而忘返矣。娘心悲嘆!日以呼喚,倚閭門以望歸,何奈迷墜既深,兒女不知歸程。因此娘不得不重履凡間,躬親著作「道心秘藏」一書,指引迷子回鄉之大路,求得天道康莊,以掃物欲之塵垢,逃名利之網羅,以明本性,有悟來源,同返瑤池,龍華聚會。
夫性命者,陰陽也。陰陽為對立:「在天為日月,在地為水火,在方為南北,在時為子午,在卦為坎離,在虛空為風雲,在人身為性命」,各有息息之密切關聯,相輔相成。如天無日月,晝夜怎得分明?地無水火,生靈焉能養活?方無南北,四方怎能安寧?卦無坎離,水火怎得升降?時無子午,人民何以作息?虛空無風雲,人民何以清泰?人無性命,肉體何以主持?是故萬物離了陰陽,從何而生?乾天坤地,天位上,地位下,人之生也,一離母腹,臍帶斷,啼聲打開四相。乾坤顛倒,乾失中爻(發音搖)之陽而為離,坤得乾中之陽而為坎。離者離也,離了先天之故鄉;坎者陷也,一點真陽陷於後天丹田,何日返本?如何還原?娘茲舉述於後。
命之誕生,入於人世,性則開始發芽,最始之本質,譬如果核,雖一小粒,巍然大樹及纍纍之果實,均由此小粒而成,然當其核未發之際,人所不見耳,只見其有,不見其無,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是以至性流為空談,肉體為機物,靈性為精神,有形體、有精神,人庶稱為萬物之靈。以人喻車輛,馳騁道路,行動靈敏,若棄置於車場,乃蠢物耳。靈性在人身,人際關係,生氣活躍,靈性一去,人際關係等於零,截然中斷。以上兩例,當可啟悟為性命雙修所成就之最高心法也。
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水遇風生波,遇動生浪,遇寒結冰,遇熱化氣,映像生影,隨方就圓,無微不入,其質澈清無渣,不舍晝夜,變化無窮。水為無心,剛強無體,言其柔雖銹針而不載,言其剛能載巨輪而不沉,運則為雨露,流則為河海,強之金石為開,柔之抽刀不斷,植者賴以為生,污者賴之以淨,雍之則止,快之則流。
本性如日月,私欲如雲霧,性命之理須明,明其性而知其命,再藉後天因素,即如水之喻,可為隨物成形,但不變質,自達明性而至性也。娘在本章闡明心法之修持,並將性命之理,以例作喻,希諸兒女能多體悟,潛心研閱,以期早日了脫苦海。
御林軍護駕主帥岳武穆王 降 中華民國73年2月23日 歲次甲子年正月廿二日
律詩:道心闡說不辭辛。皇母慈懷及世人。寒夜臨堂揮柳筆。春宵細雨濕車塵。陸游雅句詩多麗。李白豪吟酒更親。勸爾勤修行善德。好將功果證天垠(乃天邊,指極遠的地方,垠發音銀)。
聖示:無極老母躬親降臨,神人恭接懿駕!
天母至尊無極老母 降
懿示:諸賢卿與諸兒女免禮!
律詩:著書立說挽頹風。一片心神意益隆。聖殿春宵燈燦爛。儒門教義句玲瓏。桃枝飛舞情無限。柳筆盤旋興不窮。只為塵寰開覺路。願期早悟建豐功。
第五章 天人合一
無極老母曰:
天人何以能合一?這是世之修道諸兒女最想悟透及想明白的道理。可是卻因為一個錯誤的觀念,以為「天人合一」是一個很深奧的道理,因而放棄了去研悟祂的涵意,也有人雖然明白天人何以能夠合一的道理,卻只是坐而言,不能起而行,或者是只知其然,而不能知其所以然。
自古而今,修道者多,而成道者少,甚或對於修道抱有排斥的心理,究其因,他們不能明白天人合一的真正意義,以及不能明白為什麼「修道」要達到天人合一的道理?
莊子逍遙遊中有這麼一段話:「瞽者無以與乎文章之觀,聾者無以與乎鐘鼓之聲,豈唯形骸有聾、盲哉,夫知亦有之」。這是說明了不要以為自己不知道的,就否定了它,所以無心向道者,就不聞道、不求道,也就不能了悟「道」之寶貴也。
娘今再勸告諸兒女,凡做事欲想達到大成就,必須先有好的準備,也須用大工夫才能有成。譬如:「大江大海,若積水不厚,則無力以負大舟,若僅覆一杯水於地,就想以行舟,焉能以負荷乎?舟焉能行駛乎?因水淺而舟大故也。風若積不厚,則無力以負大翼,如大鵬鳥之大翼,雄飛九萬里,因風之積不厚,故不能雄飛也」。修道亦然,如無恆心毅力,堅定意志,則有如「水之積也不厚,則負大舟也無力。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也」。希修道之諸兒女悟而勉之。
然則為什麼「天人合一」是修道的最高境界呢?具體的說:天即宇宙,大自然的代名詞,「天人合一」即是與宇宙合成一個,融會成為一體,也就是超脫了生死的大輪迴,這不是理論,也不是烏托邦式的夢想,而是一個可以達到的境界。
「天人同體」:天與人是一體,整個宇宙來自「道」,人也是來自「道」,所以天人可以同體,既然是同體,所以可以相通,既然可以相通,就可合而為一。人是天地間的精華所孕之靈神,與假體結合而成,本身已具備了大自然的精華,換句話說,人本來就是宇宙的一部份。
「萬象合一」:世間事的林林總總,形成了錯綜複雜的萬象,看起來漫無頭緒,其實是相同,外表觀之,萬象紛紜,但它是幻影,是一種錯覺而已。老子的「玄同」、莊子的「齊物」均有說明,可資印證這個「萬象合一」,實際上在這個表面的幻影,它的內涵只是「因果」所衍生而已。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每個人都有先天至性之善良,都凜育於天地精華而生,就在「習」而相遠。道之修持,必須下定工夫,「聞道而修」是入門,「修而有悟」是工夫,修道遇魔考而不退是為「恆」,有恆心而修,就可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御林軍護駕主帥岳武穆王 降 中華民國73年3月6日 歲次甲子年二月初四日
律詩:東風送我下鸞壇。春到人間尚怯寒。水漲苔痕侵石壁。月移竹影上欄干。追隨母駕醒迷夢。協著天書挽倒瀾。寄語凡間諸俗子。道心了悟正邪端。
聖示:無極老母躬親降臨,神人恭接懿駕!
天母至尊無極老母 降
懿示:諸賢卿與諸兒女免禮!
律詩:岳卿隨我下蒼天。護駕辛勞志不遷。富貴無貪扶社稷。功名何用等雲煙。世風變幻人情異。善惡攸分俗慮牽。學就道心成道果。逍遙紫府證為仙。
第六章 道之靈性與因果律
無極老母曰:
「道」是至善的、萬能的,是天地之母。道者理也。道理者,屬於形而上的,不得以物體名之,也不得以物理解之。天下各大宗教均崇「道」以設教,是人生最高的指標。修道之謂「教」,指導人人走向正道,而以神道教之。易曰:「聖人以神道設教而天下服」。復卦:因宇宙的事,有非人力可解者,非託之於神道不可。基督教新約翰福音:「太初有道,道與上帝同在,道就是上帝」由此更可證明天下各大教均崇「道」以教也。
是故修道的目的是修「靈性」,什麼叫做靈性?「靈性」:是道德、願力、修持、再加上先天的德行,四者結合成為靈性。靈性表現於生活中,為至善之德行。不過靈性也有大小,視你「道德、願力、修持、先天」的功夫為何而分別,其功夫大者則靈性高,功夫淺者則靈性低,最怕沒有靈性,人如無靈性,則渾渾噩噩。人與禽獸有何別乎?禽獸之善者亦不乏靈性,靈性不是聰明,聰明人很多,不一定有靈性,但有靈性者都很聰明。
縱目觀之,舉世滔滔,其野心家者貪欲,以兼併自豪,大戰爆發,殺人數千萬,如此「靈性」何在?其有殺人越貨或詭詐毒害者,其「靈性」早已泯滅。修道者,修此「靈性」也,將欲念去掉,靈性自然出現。所謂「道」者,為一靈明之虛體,故靈明為靈性之表現於外者,靈性當然屬於光明的。
靈性光明,自有其「因果律」,有「道德、願力、修持、先天德行」。此即靈性之因,有了「靈明」,即靈性之果。怎奈世人多不相信有「因果律」,認為因果報應是虛無的,故一味胡為,不願修道。娘今用科學常識,來闡明「因果律」,以喚醒世之執迷者了悟而不敢作惡,以收向善而修之功。
「因果律」就是宇宙萬物所受之限制,因果律來自波動力學,宇宙為波動,故宇宙之運行為曲線,不是直線的。其「起」為「峰」,即是「因」;其「伏」為「谷」,即是「果」。所以為善自有善報,作惡自有惡報。人間善惡事,完全由人自己造成的,所以人必須要切切注意,千萬不可走錯了路,差之絲毫,則謬之千里,想要改變也太難了。古人之「戒慎恐懼」,就是因為這個關係,修道的最大目的,就是「使自己不犯錯誤」。
老子云:「天網恢恢,疏而不失」。天網者代表宇宙的總體,萬有均在總體中,好似一張網籠罩著大地,一切均在衪的控制中,不能脫逃。天網者天秩也、天命也,誰也不敢違抗的。天秩者,天之秩序也,亦即天道也。從星球之運行及萬物之生育,知確有天秩之天道,當相信有「因果律」,這是藉科學的說法,不是隨意的,因果律不是迷信的,是由自然現象觀察出來的。
御林軍護駕主帥岳武穆王 降 中華民國73年3月22日 歲次甲子年二月二十日
律詩:追懷往昔志殲金。扶宋精忠不二心。締造功勳高且偉。榮登神位古而今。著書護駕隨皇母。醒世度迷作聖箴。但願人人如拱璧。洛陽紙貴重儒林。
聖示:無極老母躬親降臨,神人恭接懿駕!
天母至尊無極老母 降
懿示:諸賢卿與諸兒女免禮!
律詩:奉行積善意堪誇。勸爾群黎勉有加。化俗道心心不昧。移風功德德無涯。金鐘聲響醒迷夢。寶殿香凝篆吐葩。陰騭勤修登彼岸。他年果滿泛仙楂。
第七章 道之天秩
無極老母曰:
天地之母,創造萬物的「道」,非陰非陽,可稱中性,在這個境界裏是永生的,無善無惡、無長無短,此即所謂「天國」,亦即「真宅」,所謂「永恆之家」。語云:「天是一大天,人是一小天」。就是說萬物由「道」而生,每人都是「道」,修道者希能重返於「道」,是以有先天道、後天道之區別。先天道者,未變之道也;後天道者,已變之道也。人間世為後天道,無極為先天道。易經曰:「一陰一陽之謂道」,此乃後天道,故易學所講者,偏於後天道,是以有「象數」之說,然則修先天道,何以別乎後天道呢?
修先天道,必須擺脫人間世的一切欲望,所謂形而上之「無為」也。塵世即後天道,後天道也不是不可修,不由後天道修至先天道,焉能「歸真反璞」。修後天道,也可有所作為,不過後天道是在矛盾中,永遠受矛盾的約束而不能自由,如生死成敗、名利窮通都是不免的,魔鬼也自然產生,因人有肉體,肉體有感情,所以喜怒哀樂隨之而起,此魔道之所以存在也,魔來自陰陽,陰陽既然不免,故人生的禍福也不可逆料的。
是故道有「天秩」,天秩者,天命也。宇宙運行的秩序,亦即自然運行之法則,亦可稱之曰:「軌道」。如地球繞太陽,距離有遠近,乃有四季「春.夏.秋.冬」之分。地球何以繞太陽而行?此乃是太陽與地球「吸斥」二力之平衡故也。太陽對地球有吸力,地球對太陽有斥力,最後形成一個軌道,此乃先天道之軌道。今日天文學家算的很仔細,推至月球繞地球,也算的很清楚,所以可登陸月球,絲毫不差。此乃道之天秩,運行至正無偏,故天文學家始得算出確準者也。
後天道亦有天秩之軌道,如「人倫道德、三綱五常」皆是後天道之秩序,人若不遵守秩序,則君臣、父子、夫婦、長幼無序,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夫不夫、婦不婦,則天下大亂矣。譬如飛機之飛行有一定之航道,如不遵航道而飛行,則易發生相撞。如火車之行駛有一定之軌道,若不遵軌道而行駛則易發生脫軌事故。行人如不遵守交通規則而專走旁門左道,則易發生車禍,是故天有天道,地有地理,凡不循道理而行者,皆是違背天秩之旁門左道也。
或曰上天既然降「道」於世,何又降「魔」以擾亂修道者之心志?須知「玉不琢,不成器」之義,道若無魔不成道。修道者若不經過魔考之考驗,則其道心不堅,道果不進也,所以凡修道者不論先天道也好,修後天道也好,必須遵守天命,循天秩之軌道而修,堅志不移,則道不進、果不成者未有之也。萬物均由道生之,道善乎。曰:道非善、非惡。在道之本身,無所謂善惡,善惡乃起於後天,由人自作耳。
御林軍護駕主帥岳武穆王 降 中華民國73年4月9日 歲次甲子年三月初九日
律詩:把筆臨鸞喜結緣。香煙縷縷繞神前。雖無化俗珠璣句。信有移風錦繡篇。育德滋培心上地。修身涵養性中天。相期陰騭功勳造。桂馥蘭馨(意思是形容氣味芬芳)福壽延。
聖示:無極老母躬親降臨,神人恭接懿駕!
天母至尊無極老母 降
懿示:諸賢卿與諸兒女免禮!
律詩:道心心法卻難修。無影無瓈(發音離,乃寶玉名)不易求。學就功成誠可喜。邪侵魔擾怨何尤。恰如作善安靈性。宛似行凶入獄囚。莫說天高神鬼遠。端憑積果與因由。
又示:娘為喚醒沉淪苦海諸靈子及方便修子對道之體認,乃繼天道奧義後再躬親下凡武廟明正堂,期期扶鸞著作無極天書「道心秘藏」一書,以引證、分析道」之理論,深盼諸兒女能得因而聞道而悟,悟而修持恆毅,以期有成。如今已擬完書,深願世之兒女能體為娘苦心,不辭奔波往返天凡,親著無極天書。及本一時勸善以言,百世勸人以書之體認,助道推行,印贈無極天書,能致廣佈塵寰,拯度迷津,源遠流長,使後世諸兒女學道有門,返回無極,而母子團聚有望,則稍慰為娘日夜呼喚,倚閭盼歸之悲也。
第八章 四質合成以修道
無極老母曰:
修道要「四質合成」,何謂「四質」?體、心、氣、神者也。各家論述:有修道首在「心」,有偏於「氣」,雖都不錯,但忽略其它三質,故多有偏執,未臻盡窺大道堂奧。何以體、心、氣、神謂之四質?蓋以融合可成一體→道,分解各成質子而名也。娘將「四質」逐一詮釋,以開悟諸兒女!「體」:即身體,世俗區分人際稱謂,即「我」者也,但不能執於我相,因為這個「我」,只是要達到「無我」,而至與宇宙大自然融匯成一體的基本踏石。修道就是修身,體為基本要素,是以要尊重此身,但不是陷溺於珍惜,也不能流於想借重肉體,製造一粒金丹,以期永生,也不要以壓榨肉體,想開一朵道的奇葩。尊重身體而符合修道之旨,有下列幾個要件:
(1)健康。身體某部份有疾病,應速治療,患病在身,會影響心理的正常及修道必須的活動。
(2)定時之運動,使血脈暢通,心室才不受阻礙。
(3)日常接觸須守正,不以污穢罪惡而使身體受損。居所需清淨,保持空氣流通。
(4)睡眠需充足,養精蓄銳,使身體新陳代謝正常。
「心」:主管變化,在變化中,不能讓祂脫出正軌,所以思緒的變化不能「執」,但是這個心的變化中,必須有賴於「氣與神」為後盾。
「氣」:動力也。氣合於心,始能收變化之功,氣如電、針灸,以電子偵查器查穴之所在,即明證也,氣是動能,仰之萬物能活,亦得發展茁壯。
「神」:四質中最重要者,無神心失之變化,氣失之動能。娘舉一例:
太空船何以能夠圓滿的達成進入太空飛行之任務?船(體)飛行中的操作(心)及動能所用燃料(氣),可是最重要的卻是製造太空船的人(神),由此可資明證也。
分析四質內涵後,再解釋其用:「體」須健,始得實踐道理之所得;「心」須正,始得變化無偏差;「氣」須馴,始得動力不暴躁而定;「神」須守,契於萬象之母,進於道也。此「健、正、馴、守」是四質合成而證於道者也。總此而言,體合於心,心合於氣,氣合於神,神合於體,循環聯繫,一氣呵成,將綿綿不絕矣。
御林軍護駕主帥岳武穆王 降 中華民國73年4月21日 歲次甲子年三月廿一日
律詩:三月東墩氣象幽。柳隨風舞解人愁。蟲聲細細嗚深夜。磬韻微微響靜樓。執筆開迷無俗句。喜生抱志有心修。天書勸善期能悟。他日功成耀九州。
聖示:無極老母躬親降臨,神人恭接懿駕!
天母至尊無極老母 降
懿示:諸賢卿與諸兒女免禮!
律詩:洩盡天機為眾生。秘藏勸世作修程。道心秉正終歸悟。德性抱中始得成。利要義求無困苦。貪為貧狀必難榮。著書訓誡宜深省。盼爾凡黎莫看輕。
第九章 執慧歸真
無極老母曰:
娘今日講述修道原則性的主題:「執慧歸真」,茲細加剖析這個名詞的意義。「執」:不是固執、偏執的肯定義,而是啟迪認定。「慧」:是智慧。所以「執慧」之意,就是以智慧的啟迪而善加運用,庶幾達到由智慧探索出一條光明大道。所謂「歸真」,其意有二:一、世之諸兒女必須明悟人的原靈那裏來?二、既從那裏來,就必須回到那裏去。
修「道」的意義及其最終之目的:乃在企求人生於世,步上正路而達到「超生了死,脫離宇宙大輪迴之境界」。因為世間的一切景物、情欲,在靈的空間裏俱是「假象」。所以惟有「歸真」,才能擺脫這一切假象所產生的引力,而穿越這一層束縛。如老子所云:「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因為這個「身」,帶來了「七情、六欲」。以今日生理學分析,身體除了普通感官之神經系統外,尚有內分泌及腦電波更為嚴重。所以老子之患有身,乃「慧」而有所覺悟問題之存在,及至「無身」,在此非指毀身,若身亡基毀,一切俱空,則何能言及其它,是以,故其「無身」,乃是突破了「假象」,邁進「真」的境界了。然而天縱奇才、靈敏過人之質者少,以老子的修為,世之諸兒女能及者鮮矣。但後天是因,先天是果,諸兒女欲求達到「道」的最高境界,卻仍可由後天的修持以彌補先天的不足。
「執慧歸真」是一個總體過程的啟示大目標,俾使世之諸兒女如何去體認「道」的精髓,這就是「執慧」。因為「道」在日常生活的周圍範疇內非常廣泛,處處都可以發掘出祂的真理,可是有正,亦必有其反,「道」與「魔」是並存的,如同迷魂陣,看似條條俱是通路,可是卻能引人入岔路,若能奠定了「執慧」的功夫,也就能打破了偏見。
老子的「玄同」、莊子的「齊物」:都是力主打破偏見的立論,惟有打破偏見,才能有朗然的智珠。塵世的形形色色、林林總總,都是後天的矛盾所形成,亦即陰陽相激、相盪,由此兩個力量旋渦的運行,所以變化無常也。是故,人生於世容易產生偏見,欲求打破偏見之法,必須從偏見中尋求真理,如老子的:「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從後天的矛盾中尋求平衡。然則修道之過程,有如:
儒家之「執中貫一,修心養性」,以達「忠恕」之境界。
道家之「抱元守一,存心鍊性」,以達「感應」之境界。
佛家之「萬法歸一,明心見性」,以達「慈悲」之境界。
耶家之「默禱親一,洗心移性」,以達「博愛」之境界。
回家之「清真返一,堅心定性」,以達「清真」之境界。
此皆是「執慧」之功夫,必須恆毅修持,就可達到「道」之最高境界,希諸兒女勉而修之。
御林軍護駕主帥岳武穆王 降 中華民國73年5月5日 歲次甲子年四月初五日
律詩:近年著述厥功成。天母慈悲憫世情。警醒凡黎修大道。秘藏一部喚群生。櫛風沐雨無辭苦。戴月披星不計程。正是金科兼玉律。修真了悟上瑤京。
聖示:無極老母躬親降臨,神人恭接懿駕!
天母至尊無極老母 降
懿示:諸賢卿與諸兒女免禮!
律詩:修好道心有秘藏。天機洩漏闡明揚。若求書內尋真理。定靜身中必露光。放下屠刀登聖域。拋除孽劍上仙鄉。只憑一念存誠志。何患靈歸枉斷腸。
又示:「道心秘藏」之著已將完成,但願諸兒女應多研讀,悟而修之,庶免娘一片苦心白費也。
第十章 結論
無極老母曰:
「道」之進修,不僅合乎中國人的生活要求,即任何國家的人民也都適合,修道是無國際與種族的分別,修道是補助人類生活的缺陷,使人人走向光明快樂的道路,不過各種民族有其不同的修法,但其宗旨是一個「至善」,雖然路線不同,最後歸宿是一樣:「反璞歸真」。
中庸曰:「修道之謂教」。修道必須強調修持與實踐,修道有學而知之者,謂之:「自明誠」,有生而知之者,謂之:「自誠明」,一般人均是學而知之,故必須自己用功夫,就可進於道。
老子曰:「域中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人與道、與天地、並稱四大。所以修道者由「人道」著手,而修「地道」,然後修「天道」。修天道者,應由「性命雙修」,始得「超生了死」,而可證天道之無上境界。
人道之修持:人道以人為本位,一切皆由我做起,自己身心清白,才可以敬神,才可以修道。「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道在生活中,當從改善生活做起,這就是「誠意、正心、修身也」。修道須知:「行遠必自邇,登高必自卑」,腳踏實地,往前邁進,才不致落空。所以「本立而道生」,立本為修道之基礎,如不從此處下工夫,則永無成道之日,須知「道」在邇,何求諸遠?修道只是「修身」,身外無道,「孝、悌、忠、信」便是道也,從此可知修人道之基本精神。
地道之修持:以兼善天下,布施、造功、立德,便是進地道之功夫。既修成人道,便當發救世之宏願,不能以自救為了事,而應再救眾生,所謂「修己度人」,故不能兼善天下者,亦不能獨善其身也。成聖神、成仙佛,應獻身社會,殺身而後成仁,捨身而後取義,布施濟困,行善立功立德,內修固然重要,外功也極迫切,凡有大犧牲者,必有卓絕的精神。驚天地,動鬼神,方可不朽,此即孟子所說的「浩然之正氣」,亦即「良能」也,修道者當發揮此良能,而後可與天地相合。
天道之修持:以性命雙修,期超生了死,便是修天道之功夫。須知「性命雙修,超生了死」,是進修天道最高之境界,既能超生了死,則可「贊天地化育,與天地參」是同一境界也。大學之「在明明德」,明德即「良知」,明明德即「致良知」,明德者為天賜之一點性靈,性靈不滅,即成聖成賢,此乃修天道的重要功夫。
天道之性命雙修:「體合於心,心合於氣,氣合於神,神合於無」。本此四段進修,即是性命雙修,加之人道、地道所修成之內聖外王之果,就可臻於性命雙修之最高境界→「超生了死」,其靈性永久光明而不滅也。 (全書完)
天母至尊無極老母 降 中華民國73年5月15日 歲次甲子年四月十五日
跋
兩儀定位,即肇陰陽,天覆地載,人處其間。娘放下九六原靈於凡塵,秉天地之靈氣而化育,生生不息,造成世界萬物之中,惟人有萬物之靈。
人之初,其先天之靈性本是善良,降落於凡塵,受後天環境之薰陶,習而其性相遠,善惡之別,由此而分,是故順天而行者必昌,逆天而行者必亡。嗟乎!九六原靈僅有四億修成正果,尚有九二原靈生生死死輪迴之中,能知行善修道,而成道返回無極故鄉者寥寥無幾,娘每思及此,憂心如焚,不忍坐視諸兒女沉迷於紅塵苦海之中而不能自拔。
雖上天有好生之德,大開普度方便之門,處處開堂,方方闡教,怎奈學善難,習惡易,覺者自覺,迷者自迷。娘為挽救癡迷之輩,仍不得不將無極之秘本:「天道奧義」著作於先,「道心秘藏」著作於後,期以喚醒諸兒女早萌善覺,勤修大道,認理歸真,脫離輪迴,免罹浩劫。今「道心秘藏」亦已降世,此二部無極天書原本是句句皆含玄機,篇篇皆藏秘奧,娘為使讀者易悟,乃以淺白文句,闡明修道之理,希世之諸兒女應體念娘一片之苦心,詳為研讀而修之,聊述數語以為跋。
天母至尊無極老母跋於南天直轄武廟明正堂 天運甲子年梅月望日
恭祝無極天書「道心秘藏」降世
蓋天古佛昭明翼漢大天尊 降 中華民國73年5月16日 歲次甲子年四月十六日
祝詩:言行勸善費思量。彙印流傳歲月長。千載麟經留史冊。一書鳳藻重文章。塵寰有幸修真諦。珠玉無遺集秘藏。奧義詞華雙媲美。網羅道理句琳瑯(發音林郎,乃比喻優美的人才或珍貴的圖書)。
聖示:體念 天母至尊無極老母為喚醒迷兒莫再沉迷於紅塵苦海之中,勤修大道真理,以光靈性,期早日重返無極家鄉,母子團圓,庶免 母娘日夜倚門閭盼望諸兒女早歸,故不辭迢迢雲路,披星戴月,沐雨櫛風之苦,躬親下凡著作「道心秘藏」無極天書一部, 老母之用心實良苦矣!今日天書降世,聊獻蕪詞獻祝,並感謝 母娘之辛苦。
又示:母娘懿示:「天道奧義」與「道心秘藏」,此二部天書均是無極之秘本,茲應運降下凡世,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必讀之良書,亦可作修道者之明師,希世人善為珍惜,研悟而學之,必有裨益也。
大成至聖先師孔夫子 降
祝詩:善勸黎民志未休。儒宗木鐸振中州。道心不昧瑤池訓。德業無邪泗水流。彙集秘藏天眷顧。編成真理世長留。而今付梓揚芬日。珍重新書勉力修。
聖示:恭祝無極老母費盡心血所著成之無極天書「道心秘藏」今已降世,此書是「天道之秘,心法之藏」,希世人善為珍惜而研悟之。
太上李老君 降
祝詩:天母躬親執筆耕。秘藏奧義兩書成。開迷頑石能知返。啟迪靈光可照明。巨著珠璣將付梓。良篇錦繡博佳評。摛詞(乃鋪陳文詞,摛發音吃)題跋群黎勸。了悟勤修上玉京。
聖示: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願世人應體念 老母之慈悲與愛心,勸修研悟「道心秘藏」,庶免辜負 母娘之一片苦心也。
釋迦牟尼佛 降
祝詩:一片婆心下九州。慈航急泛濟時舟。深知孽海沉悲怨。了悟真詮免苦愁。色相皆空無欲念。塵寰虛幻莫貪求。秘藏著就頹風挽。付梓欣逢甲子秋。
聖示:無極老母費盡苦心所著作「道心秘藏」,包涵慈悲、仁德、善良、博愛、惻隱等心,凡修至此境界者,四相皆空而無欲念也,此祝。
耶和華 降
祝詩:天降真詮可育才。群黎有幸沐恩來。道心秉正修功果。德性無偏靖劫灰。孽海滔滔誠感嘆。紅塵滾滾實堪哀。秘藏一部將剞劂(發音機絕,乃雕版、刊印)。扭轉乾坤化俗埃。
聖示:天降「道心秘藏」,闡明道心秉正與修法,五教教理皆出自道心也,謹此為祝。
穆罕默德 降
祝詩:澆漓世事感難禁。惻隱之懷拯溺沉。喜得金篇均錄記。欣觀玉簡盡搜尋。堪嗟塵世皆虛景。幸著道心報好音。付梓書成來跋後。佇看黎庶沐恩深。
聖示:恭祝「道心秘藏」降世,願世人讀而修之。
編後語
無極天書「道心秘藏」是一部闡明天道之秘奧,打開心法之道藏。今應運降世,由 天母至尊無極老母不辭雲路迢迢之苦,披星戴月,沐雨櫛風,躬親下凡武廟明正堂,藉金指妙法飛鸞之作,是一部大開覺路,喚醒人心向善,勤修天道真理,以期了脫生死之上乘道書。凡修道者若能讀而了悟其理,毅志以恆,按步就班,由人道、地道、天道而進修,就可修達至最高境界。
本書乃 母娘嘔盡心血著作之天書,絕非一般批風弄月之雜疴可比擬,願閱讀者善加惜珍,輸誠研讀,庶不辜負 母娘一片慈心與苦心也。在著書期間,荷蒙各地諸善德陸續助印,俾使本社得能順利發行單行本問世,其協助代天宣化之功德無量也。但願有緣獲讀此部天書者,切莫輕棄,善為保存,備時而溫故而知新,或轉贈他人閱讀亦是功德一件也。
本社編印此書,將保存底版,隨時可翻印,凡有心弘揚宣化助印者,請向鸞友雜誌社接洽,自當以工本費服務,如有祈求事項,當代為呈疏上天敘功獎賞。
又者,謹奉 母娘懿命,本書須不斷印贈、流傳,廣為宣化,以達濟度、勸化蒼生之宏效。
鸞友雜誌社社長王翼漢 謹識 中華民國七十三年六月初五日
※神佛曰:一念之善,神司(即眾神聖)錄之,一事之善,神司鑒〈審察〉之。日有鑒察,月有考校〈考核〉,神司報以三官(即掌管人類福祿壽等之三官大帝),三官以歲(年)統計,報呈玉庭(即天庭即玉帝),或增福〈祿〉壽,或增紀算(即延長壽命多久)。三官分別發下(即下令至各神職單位執行),北斗落死(即北斗星君註人何時死亡),南斗延算(即南斗星君註人延長壽命多久),東斗上昇(即東斗星君註人何時升官發財),西斗紀名(即西斗星君註人追加功名利祿多少),分下各曹(即各神職單位)施行,是故,世人之窮通禍福、福祿壽考,皆因一人之『功德』大小多寡有無而定之也。
◎五戒:〈一〉不殺生(身口意之戒殺)。〈二〉不偷盜(身口意之戒盜)。〈三〉不邪淫(身口意之戒)。〈四〉不飲酒(身口意之戒)。〈五〉不妄語(身口意之戒)。修好此五戒來世可得『人身』。
●濟佛所開示之『十善業道』:《人心之不修,焉能升天成神成聖,老衲普勸世人,須修五戒、十善。世之修者,如若五戒、十善不能修之、持之,即便念破佛號亦枉然,累劫、累世落入六道輪迴,生生世世,求出苦之無期也。》
一、不殺生:大凡有生命之物,無不愛其命,何忍殺之?應體上天有好生之德,慈心於物,戒殺放生,以合天心。至少應做到下列數點:1.生日不宜殺生。2.結婚不宜殺生。3.拜拜不宜殺生。4.為我而殺不食。5.聞其被殺之聲者不食。6.眼見其被殺者不食,以長養慈悲之心,以積己之福報。
二、不偷盜:偷、盜皆屬不勞而獲之惡習。天生萬物,一枝草一點露,只要肯努力去工作,上天定不會讓你餓肚子的,何苦造下偷、盜之業呢?當誠正為人,不偷、不搶、不盜,如此方可避免惡業之積也。
三、不邪淫:『百善孝為先,萬惡淫為首』。淫又分正淫與邪淫,正淫者乃夫妻之房事,但仍應有節制,不可過於頻繁。邪淫乃夫妻以外之性行為,更是上天所禁止也,違者必懲之以敗三代子孫,世人不可不慎也。
四、不妄語:世人喜炫耀自己之長處,甚或誇大其詞,以滿足個人之虛榮心,實乃造業也。須實言,勿誇言,否則口業一直累也。
五、不兩舌:即不搬弄是非。世人最易犯此之口業,因嫉妒心之起而挑撥是非,讓人口角不和,而達其離間之目的,實乃過也。
六、不綺語:不說黃色笑話,或讓人想入非非之語。色字頭上一把刀,你若經常開黃腔,引人犯罪,則過加一等,不可不慎也。
七、不惡口:有些人經常三字經(髒話)不離口,一日不說罵人之語,則一日不適。須知罵人者人恆罵之,一手指指人,四手指指己,於己於人無一益處,甚至惹來殺身之禍或口舌官司,口業積累,何苦來哉!
八、不貪:貪字貧字殼,台諺有云:『瘋貪就鑽雞籠(意即:因小失大之意)』。世人之『貪』,甚至為己惹來身敗名裂之罵名,如某人因貪不當之財,而成為全國媒體守候之焦點,每日家門外不斷有好事者、臭罵者湊熱鬧,及大批媒體記者守候,即是一例。貪到最後不但無所得,還賠上一生之清譽,且落入甚深之罪惡淵藪,何苦來哉!
九、不嗔:嗔心之起,來自於心田之不修,一把無名火焚毀功德林,且易墜入阿修羅之魔道也,身體五臟六腑易因嗔恨心之怒火中燒而受損,氣血嚴重逆流,易導致心臟病、高血壓及中風一手一腳,嚴重者會活活氣死,可不慎乎!
十、不痴:世人每易痴心妄想,總心想那些不切實際之事,為情痴迷、為愛瘋狂,凡事總是看不破、想不開,此皆是痴之體現也,老衲望諸世人悟破此理,否則有人會因此而想不開,走上自殺之絕路,而成為枉死魂也。
以上十善望諸世人銘記於心,不可違犯,此乃做人之基本者也,亦乃成修、做佛不可或缺之條件也,世之人若於此有違犯,輕者落入三惡道,重者萬劫難復為人,可不慎乎!而勤修十善業道之人,輕則為阿修羅、為人、為天、為神,修上品十善者更可成佛,實乃世人之修行基石與捷徑也,可不努力乎!
■無極皇母慈音:誓言
六十餘年前,有一位住在鄉下的年輕男子,與住家相去不遠的年輕女子相戀,他們時常互通款曲,傾訴衷情。由於二人如同鴛儔鳳侶般的愛戀,於是,女人對男人發誓,男人也對女人發誓,他們只會愛對方一個,並且非君莫嫁,非卿莫娶,至死靡它。後來,年輕女子不幸罹患肺結核,在醫藥相對不發達的鄉下,染上這種病症,就代表著死亡,因此,年輕女子沒多久就病故了。雖然女子已經亡故,但因為愛情的力量,讓她依然眷戀著年輕男子,心念也強烈地欲嫁他為妻,因此落入鬼道,一縷幽魂跟隨男子左右,形影不離。
對於年輕男子來說,雖然內心甚為悲痛,但畢竟陰陽兩隔,永遠都難以再相聚,於是,他很快地就與另一女子相戀,並且到女方家提親。女方父母見年輕男子清貧如洗,為了女兒的幸福,隨即斷然拒絕。年輕男子與這位女子見父母心意堅決,因此決定私奔,遠走他鄉,然而,這一切過程都讓女魂看在眼裡,痛在心裡,於是,女魂決意要復仇。
某日,年輕男子與女方相約在下午二點,於村中廟前的羅望子樹下相會。男子提前抵達後,女魂早已先一步幻化成女子的身形,出現在羅望子樹下。當時,男子有些神智不清,更不知女子是其前女友亡魂所幻化,因此,二人隨即一前一後聯袂私奔。
當他們穿越一座森林時,男子聽到一陣詭異的聲音,於是轉身往後看,結果看到的是前女友的亡魂,她眼神空洞、披頭散髮,男子驚嚇之餘拔腿狂奔,結果一下子就跌落山崖摔死。
『誓言』是表明決心,矢志不渝的言語。立下誓言,即是許下承諾。所以,誓言莫輕發、承諾不輕許,才不會受輕諾寡信之害。
例如,清朝咸豐年間,遵化有位刺史為了標榜自己的廉潔,提了一副對聯掛在大堂中:上聯是:我如枉法腦塗地,下聯是:爾莫欺心頭有天。然而,這位刺史卻是一位官僚十足,利令智昏的貪官。一日,他在登山途中失足墜落,頭撞巨石,頓時頭破腦裂,當場死亡。正應驗了對聯中「我如枉法腦塗地」的誓言。
修行人『發願』有助精進,世俗人『發誓』也會在潛移默化中受影響,尤其『毒誓』力量甚強,所以,立下誓言前當三思而後行,而且,不論是立誓或發願,都必須符合自然法則,未來才有實現的可能。一個人如果有立下誓約,則應當朝誓約目標戮力以赴,才是負責任的人生。
◆遠離惡友的好處
人類是過著群居的生活,因此『擇友』就成為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周易•繫辭上』有云:『方以類聚,物以群分』。一個人有什麼樣的朋友,直接就反映著他的為人是如何。所以,只要觀察一個人的社交圈子,就約略能瞭解一個人,也可以從中看出他的人生價值觀。孔子說: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僻、友善柔、友便佞,損矣。意思是說,有益的朋友有三種:『正直的朋友,信實的朋友,多廣見聞的朋友』;有害的朋友有三種:『阿諛奉承的朋友,口蜜腹劍的朋友,巧言令色的朋友』。有益的朋友,能從各方面協助你、感召你,令你受益無窮。反之,有害的損友,會令你走向岔路,受到意想不到的牽連和傷害。若一個人跟隨怎麼樣的人學習,日後也必定會成為怎麼樣的結局。
昔時,有一日,佛陀著衣持缽,進入羅閱城中托缽乞食。約略同一時間,提婆達多也走入羅閱城中乞食。阿難跟在佛陀身後走在一街道上,正要進入其中一條巷子的時候,看到提婆達多也將進入同一個巷子,於是佛陀轉身準備繞道而去,這時,阿難問佛陀:世尊,我們為什麼要避開這條巷子呢?佛陀說:因為提婆達多也在這條巷子裡,所以我要避開他。阿難不解地問:世尊!難道您怕提婆達多嗎?佛陀說:我不是怕提婆達多,而是不想跟這個惡人相見。阿難又說:世尊!我們是不是應該將提婆達多驅逐到其他地方呢?佛陀說:我從來就沒有想過要將提婆達多驅逐至他處,他自己造的惡業,自會讓他去他應該去的地方。阿難說:但是提婆達多在世尊的僧團當中造諸惡業,我們應當如何對待呢?
佛陀說:他是愚痴之人啊!愚痴的人,我們不應該和他見面,也不要跟他們一起共事;不要跟他們說話,因為他們總是喜歡說是非、造惡業而已。阿難說:世尊,愚痴的人究竟有什麼能耐和過失,就連跟他們說話,也都會替自己帶來這麼大的危機呢?佛陀說:愚癡的人自己造下各種重大的惡業,做盡各種非法壞事,他們總是違背正見、常規,讓邪見日益增長。所以,阿難,不要和惡知識、損友共事,如果和這些愚痴人共事,不僅沒有信用、沒有戒行、不想聽聞正法,智慧也難以生起;而與善知識、益友共事,就能不斷增加功德,成就戒行,因此,阿難,你們都應當如此學習!阿難說:世尊,我明白了!
這則經歷過程讓世人懂得『遠離愚人,親近智者』的道理,因為只有這麼做,一個人才會有安全和喜樂。所以,對於心思與行為惡劣的人,要適時避開,對於理性智慧的善友,要多親近,尤其是在修行道路上,更要步步謹慎,選擇如法、向法的益友,才能在你迷途的時候拉你一把;在你退卻的時候推你前進,未來可以獲得喜樂、進步與寧靜。《此篇轉載自宗教雜誌》
●此外遠離惡友亦可避免被其之惡業力所波及而受到傷害,如你修行很好應已無業障無災禍了,但你如與此惡友坐同車外出則若其之業障討報干擾出車禍災厄時,你便會被其之災禍波及所傷,此必需注意之。這也是為什麼進香團的車子有神護著還是會發生車禍的原因,因為奉旨的業障靈討報神佛也沒輒,只是在其旁邊的人無故被波及受傷而已。
◆世人多苦難,如欲求神佛幫忙解難,應如何求法,才免連累祖先或子孫而自己又能獲得效應呢?《拜求神佛速如願最正確之法》
媽祖聖母曰:自己有難自己當,自己有苦自己受。世人遭逢災難、疾病,如果想求神佛幫忙解難,唯一上乘之法,即是『立善願』在神前焚香立下善願,並懺悔己以往過錯,發願將來行善或捐印善書(經典)、布施建廟、救助孤兒病弱及放生等善事,以此功德迴向消解厄運,才是最正確方法。如此有益別人,更益自己,也不累祖先及子孫;若過份強求,有時得一時之效,如吃霸藥卻換來無窮後患。故如遇不順,首先須檢討自己行為,是否犯有不當,如能立即改過向善,可以增福消災。又感應之有無因求願者目前靈光一定暗淡,我細查其祖先是否尚有餘德,如有餘德,可先撥些應急,故求願者能夠得到感應;如祖先無德,他仍強求,有時只得撥移一些其子孫福祿給他應急,故仍然有所感應,唯此求願者事後(當時)需速做(大)功德迴向才不會有損祖先或子孫之福祿福報,此必需注意之。天下神佛各秉天律行事,在可行範圍之內盡力幫助世人,若違背此一範圍,任意施福施禍,神佛本身已違犯天律,要受到處罰。故求神拜佛先求自心,若所求不應,乃因果所累(此可速做大功德去迴向解業之),不可怨恨神佛無靈,神佛如天下之父母,無不希望給自己兒女最大助力與關懷,但有時也是無能為力的。故吾奉勸世人,求神拜佛宜盡人事聽天命,若過份強求,有時雖然能夠得到一時感應,度過難關,但若不及時行善做功德迴向則祖先子孫之福祿無形中已減少了。
★今生不管你修行任何教派法門或有無修行皆要以『修身【即不履邪地〈如不去酒家.舞廳等〉、不毀謗不惡口罵人、不殺生、不看色情影片、不賭毒不做壞事等】.修心養性【即去除己心之貪、嗔、痴、慢〈即傲慢心〉、疑、嫉妒、淫欲、執著等一切無明煩惱諸毒諸陋習,並多煉就己之『如如不動心.清淨心.忍辱心.金剛心.慈悲心.大愛心.無量心.大願心』等】.多孝順.多和睦家庭〈家族〉.恭敬師長.多行善積徳勿造惡做惡』為基準,一生去勤行精進恆持才能修行成就而將來〈命終〉往生天界國土淨土佛土,也就是修行者之徳行心地〈心境〉要越大越清淨越謙卑慈柔廣闊越『德高望重』越好,則其所成就的果位就會越高,將來也就能往生越高層越好的天界國土淨土佛土而永斷六道生死輪迴之苦。
◎遠離煩惱痛苦解脫生死之要件:1.要有健康的身體〈多運動勿造惡〉。2.金錢要足夠〈要簡單生活不浪費奢侈〉。3.多孝順常保正心善念心念要單純心胸要開闊勿執著勿貪多,要放下一切〈尤其感情〉使心常清淨喜悅開朗。4.行諸善斷諸惡多幫助別人多利益眾生以養德添福增己之身光心光靈光暢己之身心靈。5.勿得罪任何人勿傷害任何眾生以保平安斷絕後患避免被報復而傷身破財或損福。6.修學殊勝佛法〈如念佛法門等〉以成就己之金剛佛體解脫身心靈之苦往生淨土《多孝順多行善勿造惡每天勤念佛號或持咒修習『淨土法門』最佳,最能仗佛力於當世命終後即回到西方淨土而永斷六道之生死輪迴直了成佛,此乃各教派道之最殊勝法門人人可修可念可直超淨土永斷生死》。
●當世修行成就法《最正確的修行方法各教派皆適用》:
〈一〉勤行實踐『人道』之圓滿;即多孝順、多慈愛和樂家人親朋並恭敬師長,且盡量將『忠.孝.仁.愛.禮.信.義』等古倫理道德之『四維〈即禮.義.廉.耻〉.八徳〈即忠.孝.仁.愛.信.義.和.平〉.三綱〈即三倫理,乃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即仁.義.禮.智.信〉』實行圓滿,因為『人道』之修是上天最重視的,『人道』無修無行則『佛道、天道』難成你的修行亦不易成就也;總之在家之修行一定要聖凡兼顧同修,除了去寺廟誠心恆行護持外一定要先把『家庭』顧好,如此你的修行路才會好走也才不會與家人不和而造業且將來也好度其向道而修。而想出家修行者若有家庭小孩一定要把小孩養大成人可以自己謀生後才可出家修,如此才不會有業過也較無後顧之憂而且也才較易修行成就。需知修行中以『人道』之修行最為重要,一生只要能真誠認真徹底的去誠心實行做好人道之實踐並不造大惡,則死後即有可能直超天界去享福消遙了,而做的越精勤越真誠越多項且無惡者更可永脫六道之生死輪迴直了成佛。
〈二〉『眾善奉行、諸惡莫作』,並常清淨己之心念己之心〈可將心念常安住在佛號或咒語或利益眾生上來清淨之〉;即多行善勿造惡做惡〈尤其勿造五逆重罪以免天地不赦〉,且要多行多做好此十善【即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說謊).不兩舌(不挑唆).不惡口(不語言粗俗).不綺語(不花言巧語).不貪欲(即知足常樂.不妄求).不瞋恚(不發怒生氣不怨恨報復).不邪見(不應該有不正確愚昧的見解,不執非為是)】並守諸戒修身〈心〉養性,斷一切酒.色.財.氣.賭.毒〈即除一切不好不良之脾氣習性等〉、貪〈即貪欲.妄求〉、嗔〈即怨恨.暴怒〉、痴〈表疑心.煩惱.無智慧,亦表執著〉、慢〈即愩高我慢心〉、疑〈即對道理真理不信不理解有疑惑〉、嫉妒、執著等諸毒諸陋習,常靜〈淨〉己心常〈永〉保己之『正心.善念.善行』不亂想亂做,以增福慧莊嚴清淨己之身心靈來積功果得品位。
〈三〉擇一自己所喜之任一正統教派法門『一門深入』的修行,一生精進勤修恆持至老死不退轉【也就是一師一道場一教派一法門一生恆修〈即皈依於自己所喜之任一正統寺廟、教堂.鸞堂.一貫道等修行一生〉】;即選擇自己所喜歡之任一正統教派〈如一般之正統寺廟.教堂、鸞堂、一貫道等〉法門道場【如入佛教修淨土之念佛、入寺廟教堂効勞、入鸞門修行、入一貫道求道〈得道〉行道等】,一生在其處〈乃在好的正派的寺.廟.道場.教堂.鸞堂.一貫道等〉堅心恆持勤修勤行的修行其法至老死不退轉,也就是在己之一生中不管遇到任何好壞順逆等諸境,皆能在其處其教認真修持其法恆心不退轉到老死。
以上三點一生盡己力勤行恆行若能實踐做的越多越好,且心量要修至越大越慈柔謙卑越能忍辱包容廣大如虛空般則越佳〈即修至無私.無我.無執.無相.無住等高層次之境界〉,則你將來成道證道的成就必越大,且果位必越高越能永斷六道之生死輪迴而早成仙賢佛聖。
◎三官大帝所職掌之公務乃『天官是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三官各掌一部總匯世人吉凶休咎之寶書即『修道寶鑒』:乃記錄世間修子的皈依處〈即皈依於何教之正信教派〉,如果修子能夠精勤修持且從一而終〈即在其所皈依之寺.廟.教堂.鸞堂.一貫道等一生精進勤修至老死無退轉〉,在此寶鑒中便會減去其前孽〈即前世業障〉七分,其餘三分則再由其自修來消弭〈如此較容易助人修成正果〉。倘若修者本於道教研修,後因故而研習佛門者,在其轉換跑道後仍精勵上進勤修者,其還是可享如上之減去其前孽七分之福份,若其中途懈怠無精進勤修或退道無修則就沒辦法享受消減前孽七分的福分了。此需注意之。此殊例乃緣於如今浩劫齊降,三曹重整,上蒼慈憫賜旨而頒佈。《轉載自東天遊記》
◆元始天尊曰:吾特洩天機,今人若肯修道,天赦三分,只要有七分之功德,即可以修成正果。〈轉載自天堂遊記〉
◎修子雖然有修持,但不『茹素』之人歿後,是如何處置呢?
城隍曰:將先命雙差拘提,再依冥律法規將視情節重大先行懲處此修子,如割舌或火烤等等〈修行者平時有行諸善斷諸惡守諸戒功大於過者除外〉,以先懲罰『明知惡犯』之徒,再移送『幽冥界』。
●善人死後之禮遇方式如何呢?
城隍曰:由福神帶領參觀本署後,再參觀幽冥界,再依本署所詳載資料移轉至『幽冥界』審察,若無誤訛(發音鵝,乃錯誤)者即帶至『金橋、銀橋、木橋』去轉世或引領是否有宗教歸屬而交由天界仙師引導升天。
★聽說人往生四十九日內,只要家人做功德給此亡者,都是否有效果可助其超生呢?
城隍曰:其非全然!倘若全家人若只做功德而『無茹素及戒殺』,惟恐於事無補,加之亡者生前無功德之累積,惟恐不需待屆滿四十九日,將會提前移轉冥界受刑。
●那若是有戒殺及茹素、加至做功德,那對亡者是否幫助超升呢?
城隍曰:然也!但吾須聲明,倘若四十九日過後『即破齋』或『諦造殺業』甚重,惟恐亡者依受家之共業而再次墜落審判,受極酷刑愆罰,希世人勿有僥幸之心,以為渡其亡者先人只須茹素戒殺,四十九日爾後再行助殺或屠殺依然加重審判,不可不謹言慎之!
《超拔亡者先人等最好將其超薦入凡間寺廟上天所設之『修道院.證道院』去修行,以助其早修成正果『得證果位』解脫生死輪迴為最佳最保險也最有保障其離苦得樂而永生》
■世人修道之考有那些呢?
濟佛曰:修道者必先了解修道必有道考,無考不成道。如人讀書升學有考試一般,無經考試看不出成績,所以修道必經考試,才能升級。所謂『無考無成,小考小成,中考中成,大考大成,特考特成』。考拜拜、唸經、講道,這些是小考;考明理、悟力、智慧,此謂中考;考家庭、病痛、事業、誹誘,以悟力智慧判斷道理、道場、道情、道運,此謂之大考;考大辱、大難、大苦、乃至性命不保等,但依然能為道為正義正理真理犧牲奉獻,而渡眾利益眾生還堅心不退恆心不移永堅己志己願恆行無退轉,此謂之特考。考者考其誠心、道志、耐力、智慧、品德;其作用可以消人業障、增人慧命、培人道格,塑造一位完美人格,以成就仙佛之模型;如此之切磋琢磨,才能成器,發出光輝。人若不經道考,其道性不佳,若讓其成仙成佛,天界水準大為減低,所以道考為成道者必經之路,一個仙佛也應具備某種超人能力,在大宇宙中才能生存,及有度世救人能力,才能應付魔道之侵襲,所以凡人在世上如不加以考驗,最後也是成為一位無能的仙佛而已。所以考魔正是培養一個人的道行,此理至為重要,在世能經過各種考驗,死後則對此道考已經熟如家常便飯,必無所畏懼了。因此修道是要了解做人做事(處世)的大道理,每日以『反省檢討自己』為功課,以『行善修身正心』為主旨,默默耕耘自己心田,在自己心地上日求其新,漸為改良而令人日日時時常(永)住『正心.善念.善行』方為佳。
●若皈依某宗派之後,發覺其並非正道,但因懼怕違背當初所立之誓言,而受天譴,遂甚感為難,不知這些誓言,是否有效呢?
達摩祖師曰:邪說異端本不可信,若一時無知,進入邪門,早出為妙,其邪誓雖重,只當無知的語言,若去邪歸正,正法擁護,人天歡喜,何必懼之呢?
★濟佛曰:上天大開普度,凡是在世能守全八德其中『一德』,就有資格登上天堂西方的道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此『八德』快快行,世人只要修得其中一個字,天堂地獄任爾遊行!大功德,果位大;小功德,果位小;總之八德仙、十方神,任你挑。所以現時修道,不要以為因道是深奧無窮,或者本末倒置,罔顧倫常,只在口上修、身上修;應該從『心』上修,把心佛找出來,真正做到『正心修身』,將『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八德綱目做好,則八仙任選一仙可做。不論皈依何門修道,當思百善『孝』為先,天上沒有不孝的仙佛,能盡孝道,凡人亦可成道。
◎濟佛曰:心是根,法是塵,兩種猶如鏡上痕,痕垢盡時光始現,心法雙忘性即真。眾生認理歸真,得一萬事畢(守住本心),『得理(即好道理好道德)即得道』,『悟心即悟佛』,掃除障礙,斬斷形相,修道修行不管跑到那裡還是要以『行善積德修身為本』,故曰『孝.悌.忠.信.禮.義.廉.恥』,是『八字真經』,世人每日念此修此,才是修成『千古不朽金剛體』的大法寶。
※濟公活佛開示什麼叫「修行」呢?又要如何「修行」及在哪裡「修行」呢?
濟佛曰:『修』之義乃向『心』來下功夫,非外假他求,修心首重『忠.孝』,次重『誠.正』。世人往往不在忠、孝、誠、正四字上下功夫,只在人情世故上打轉,在道場上打拱作揖,回家後卻是打妻罵子,如此修有何意義?須知修行之宗旨主『家齊』,先把家庭照顧好,才有『道修』之機,無有和樂之家庭,何來道修可言呢?老衲之言即是修的場所在『家庭』為先,推及於『工作場所』,在廟堂服務是『造功』非修之地方,修以『三綱、五常、四維、八德』為主要課目,離此無道可修。現時之人以為「修」是要懂得很多高深的「道學」或「佛理」,其實差矣!不懂都沒關係,一樣可成就『無上功果』。
●何謂修道呢?
濟佛曰:世之人以為到廟堂去服務効勞叫修,實乃謬也,何為也?因到廟堂服務効勞乃造己之功,所謂道修乃離堂後與家人或同事相處之間,方有修可言也。如有人未入廟堂,但於人道修持無違,即是修也。道在自本心中,心外求道,無道可得。世人只要把持好一點本心,努力行『人倫之道』:三綱、五常、四維、八德,並『力行』之,即使不懂任何高深之佛理,證道亦無難也。世人談修,終日掛在嘴邊,但吾問汝,汝修得何物?修得心安理得嗎?修得安然自在乎?能努力行忠、孝、節、義乎?能處處為人著想乎?以上諸問試捫心自問做到幾分?如若全做到,那老衲恭喜汝;如若不能做到,或只七、八成,則皆不及格也。望世人談「修」之「修道者」好好反省反省,以免壽命終了之時,天堂無路,地獄之門大開,那悔之晚矣!
◆在家如何修行呢?
仙翁曰:一個人邁入道程有出家、在家之分,而在家修行就不能拋家離群,而應『隨緣而行』。吾之所謂隨緣而行,即是修行者除了自得其樂之外,亦應兼顧家庭成員之感受,以免令家人誤認修行者怎麼都「怪怪的」?吾舉例言之,如子女正就學或是在青春期,本來叛逆心就較重,故修行者應循序善誘,有緣則說理,無緣則勸化。莫以說教方式,強迫孩子依「道」依「佛」而行,反而令子女反感,也不須強迫子女信奉宗教,隨父母四處進香或參與道場聖事,否則待其成績受影響,人際同儕關係疏離時,必令怪罪父母與宗教而適得其反。
故子女之道應讓其好好接受教育,將來有智慧悟深理。而為人夫為人妻者亦同,若夫妻有一方不信,另一方應以家庭為重,盡量減少家庭風波,否則家庭不睦,修者心難安,常掛念回家時又要面對齟齬〈發音舉與,比喻彼此不合〉,造成身心煎熬。故各人因緣順序不同,當明而行之。其實宗教教理汝若明之,應知其乃分出家在家實踐之法,實踐什麼?在家修行者乃實踐君臣(亦含工作之間)、父子、夫婦三綱之理;實踐仁、義、禮、智、信五常....等等倫常修身之理做起。故世人莫可本末倒置,修起道來六親不認,或修行之後對道友輕聲柔語,對家人反如仇人,修行之後子女不教,夫妻失和,那就有違初願了。
●『孝』乃老生常談,卻為成仙做佛所必備,但常為世人所忽略,何因呢?
濟佛曰:仙佛濟世、揮鸞,乃為指世人一條明路,以登仙佛之界。奈何世人不信,「孝」道不行,又侈言自己已求一貫大道,或自己已信佛,或言自己已受洗將得永生,此皆錯誤之念也。試問汝身從何來呢?無有慈母,及雙親劬勞之撫育,汝焉能長大成人,讀書識字,得有高學歷,享有高薪之收入,享受舒適之生活呢?此皆父母茹苦含辛,方有汝今日之成就也。飲水當思源,當父母年老生病之時,汝卻不顧父母之受病魔折磨,棄之不顧。甚至有者只請外勞在醫院看顧,其餘皆不聞不問,此皆罪之大者。不論你求何一貫大道,或信佛或信任何其他宗教,天堂之路已閉,地獄之門大開,天堂無名,地獄有號,若不知悔醒,悔之晚矣。
★濟公活佛聖示:『孝』乃百善之首,世人能行孝者,上天已註其名,上可為大羅金仙,下可為上、中、下界神祇,在人間可享福、祿、壽之善報也。如若世人可在人世間盡孝於父母,則可得好之果報,消業、消障同得善果,將來歿後證果無難也。願世人勿捨本而逐末,孝道未盡而侈談修天道,那是緣木求魚,不但無道可修,反而地獄有份矣!慎之。
※一生真誠奉行『孝道』證果位之高下如何界定呢?
濟佛曰:世之人在世能克盡為人子之孝,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能常體親憂,光大父母之德性,善事孝養之責,則歿後因孝功之累積,可得成證道果。一、下界神祇果位〈如各地之土地公、山神、王爺公等〉:凡是一般之順親、孝親,不惹親憂及傷親之心者,歿後可證下界神祇果位,受享下界各廟宇之香火。二、中界神祇果位〈如各方之日夜遊神等〉:其之孝有異於一般之孝者,如家貧能孝,父母病能孝,此於較艱難之狀況下能盡人子之孝者,歿後可證中界神祇之果位。三、上界〈仙佛〉果位〈如天界之仙.賢.佛.聖等〉:凡父母暴戾凶惡者,且欲殺害親生子女者,在此惡劣之環境下,能依然體親生、養之恩,孝順如常者,並能以仁孝之心感動父母心轉惡為善者,可證上界〈仙佛〉之果位也。
◎真正的孝是什麼呢?
以佛教的精神來看,作為子女應當「孝」,但是不一定要「順」,「孝」是回饋父母的養育之恩,此外則要「敬」,意即當尊敬父母。為什麼不一定要「順」呢?因為父母的話不一定是對的,父母的要求也不一定是好的,因此,順或不順,這需要智慧來判斷。
孝敬父母祖先的等級有四:下品的孝:孝養父母,令父母吃穿住用無缺。中品的孝:光宗耀祖,令家族感到榮耀,父母心靈安祥。上品的孝:解脫輪迴,令父母增長智慧,解脫輪迴之苦。極品的至孝:乃廣做功德大善迴向在生父母使其解脫生死輪迴或超拔過往父母及歷代祖先之靈成道,或做功德迴向超拔過往父母及歷代祖先之靈入『寺廟之靈修院.證道院』修行證道,平時並常做功德迴向他助其靈清慧明福報增早證道成道,使其皆解脫六道生死輪迴之苦。
●孟子說不孝者有五種,第一:惰其四肢,不顧父母之養。也就是目前的啃老族,不給錢還會打父母親。第二:博奕好飲酒,不顧父母之養。嗜好賭博、飲酒、毒品,都是不孝的行為。第三:好貨財,利妻子,不顧父母之養。第四:從耳目之欲,以為父母戮〈發音路,表擔憂,亦表羞辱,侮辱也〉。我們呼籲不要沉溺於聲色或沈迷於電玩遊戲,偶爾消遣一下時間倒是可以,因為縱情聲色使父母擔憂都算是不孝。第五種:好勇鬥狠,以危父母。
※古徳曰:『孝經』云:『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是以,古人常說:『百善孝為先』,孝子得以轉危為安的真實故事不勝枚舉,『太上感應篇』云:『禍福無門,惟人自招』,想要趨吉避凶、轉禍為福之方無他,唯有『斷惡修善』一法。有德之人,愛物憐物為本心;無德之人,毀物殺物為本意。天本俱有好生之德,若有違背天地之本德,則多災多難、多病夭壽。
●如何為父母『延壽』呢?《若父母年壽已高或其身體已損傷不堪則勿為其延壽為佳以免其在世拖磨,此時宜為其做大功徳迴向解業助其早消業除障增福將來得以往生淨土善道世界才可》
仙翁曰:世人行事當明真理,尤其是誓願不可隨意而發,否則上天視爾心誠之來,兌現汝願,可能造成世人誤解。如果以減己壽而延父母壽,造成自己比父母壽短,豈不傷父母之心?除非萬不得已,否則盡孝之道林林總總,當以父母之考慮為考慮,不要一廂行事,這樣方可兩全其美。其實欲為父母延壽方法甚多,可以印贈經典善書做大功徳迴向【如去任一正統寺廟〈正神廟〉或己所皈依修行的寺廟〈道場.教堂.鸞堂.一貫道佛堂等〉一次捐印五萬元或至十萬元以上〈依己能力誠心捐印愈多愈好,越能替父母速消業除障增福而如願之〉去迴向祈求延壽之,並請該寺廟之人員為你寫疏文上呈才佳】,亦可濟貧救困或行志工之勞抑或是放生迴向,或造廟供養等等,其法多矣!但以『放生』迴向延壽效果最顯著,因為多病壽短者,以殺業重居多,故如能對症下藥,廣放生命〈勤放生或一次大量放生〉迴向祈求,自可蔭壽算之延,所以方式雖異,效果雷同。《如上之法多做常行迴向亦可為己為人延壽,但人若造了五逆天律重罪者則此延壽法對其恐較無效果而只能為其消業障而已》
◆父母仙逝已久,問神若已轉生,如此我們為其所做的功德能否讓已轉生的父母受益呢?
達摩祖師曰:父母、祖先若已投胎轉世,後代子孫為其立功德迴向給他,轉世之先人經間接回轉,仍然能夠得到幫助,可助其消前世之業障。因先人雖已轉世,其功過仍卷存地府,子孫為其立功德,可助其消罪業,使已轉世之先人減輕罪業,得到更好人生。更深進一步論,雖然隔世、轉世,不論天堂、地獄、人間,一點誠意,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此念力可以超越空間、時間,互為感應收受的。
※根據亡靈自訴若能誠心為其捐印『經典(善書)十萬元以上(依己能力愈多愈好)』並將此印經書之『功德』全迴向給他(若能指名道姓迴向他則最佳),則對其最有利益也最能助其速離苦得樂而速超天界國土(天堂)淨土善道世界解脫生死。《印經典善書的功徳最實在,因為你發心誠心印多少錢就有多少功徳,但誦經念佛持咒不同,如果你念時不誠心無專注或有遺漏則所念之佛號經咒其功徳是不大的》
◆現在教門諸多如何分別真偽呢?
濟佛曰:各教當以『修心佈善,救世濟人』為宗旨,若有違背,無論何人皆與『教』背離,與『道』斷緣。名相皆假,真偽在此,不必起分別之心,更不必互相抵毀紛爭,須知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公正行道』,道是正,『欺詐行道』,道是邪。
●何謂障道之罪呢?
濟佛曰:世人皆渴望過幸福之生活,修道者亦希望步上幸福光明之大道,真正之幸福,不在於有形物質之佔有,乃依於無形心靈之感受(覺悟),即是剎那亦屬永恒。近來人間法盛,學佛修道者眾,成為時尚,蔚為風氣,然法興弊生,人眾則濫,故宗派每見鬩牆,真理且多訛傳,致合修者如入五里霧中。有盲修瞎煉誤入歧途者;有背離正道釀成不幸者;有家庭失和人道有虧者;有愩高自大傲慢凌人者;有門戶深築大道不通者;有真理不悟妄求形相者;有妄自尊大自稱人師者。凡此偏私之情不勝枚舉,令大乘心法懸絲欲斷,先天妙道落人非議,此皆障道之罪也。
◎各教修行者何以平時即要『修心煉性』呢?
祖師:修行者在世雖能行功立德,代天理物,但若後天脾氣剛強暴躁,任性自是,才高氣旺,欺藐先賢,目無尊長者;或過於強橫,未能隨緣而變,成攪擾同修之果者;或優柔寡斷,不能當機扼制歪偏,以致姑息養奸,敗壞正規者;皆需送入天界之『化氣關』接受矯正,務必使其懺悔歸正而後已,令其氣質臻全真全聖之境,來合其果位也。
●何謂『修心養性』呢?
濟佛曰:修行者以修心養性為要,這「修心養性」四字看似簡單,其實行之不易啊!修心除自我本心之修涵外,平時應持以菩薩心、慈悲心、憫憐心,而將不好的心念全丟棄於旁,常用此三聖心是也!而養性除了去除本有之劣性,並以好個性,不欺性、不妄性、不淫性等隨時防護,以去種種不良之個性,留取好心性是也!修心之道,儒曰『正心』,佛云『明心』,道名『煉心』,心皆一心,法皆一法,無有別也;修持或各有小異,證果則無不同歸,而聖仙神佛即是此心『圓滿至善』之別稱也,從心起修,則一真一切真,一證一切證矣!天命從天性之光輝而來,大道亦是率性〈乃順着本性,指平素的性情,即乾脆、自然〉而行,修子各俱良知良能,雖然累世習性隨身而在,但人人良知猶然絲毫不減。動一毫妄念,心內就短少一分真氣,一事入心,便添一種魔障。修心養性,就是在訓練『良心』能不被習性所蔽,而由迷返覺,由覺而行,由行而證,證者無他,一切皆合於『天良(即天地良心)』而已矣!
◎何謂外功、內徳〈內果〉:外功即『眾善奉行』廣利群生萬物,也是善盡職責.難行能行.恆行不退之意;內徳即是修身【即不看色情影片、不毀謗不惡口罵人、不殺生、不履邪地〈如不去酒家.舞廳等〉、不賭毒不做壞事等】修心養性【即去除己心之貪、嗔、痴、慢〈即我慢之傲慢心〉、疑、嫉妒、淫欲、執著等一切無明煩惱諸毒諸陋習】煉就己之『如如不動心.清淨心.忍辱心.金剛心.慈悲心.大愛心.無量心』等,也就是要心量『廣大慈悲』如虛空般對一切無有分別,亦是無私.無我.無爭.無求.無執.不著相.無妄想.無分別,利眾度眾恆志不退堅定不移之『菩提心.真如心.大願心』。
※濟佛論『虛空』說法闡真理
濟佛曰:愚人以為,以蠻橫打敗他人為嬴,以暴力占取他人為強,以機詐騙取他人為巧,殊不知,以蠻橫占取他人,其人最為醜陋,以暴力打倒他人,其人最為愚蠢,以機詐騙取他人,其人最為無恥。今吾以『虛空』比喻之,虛空之大,不自大,但有誰能比它大?虛空之高,不自高,但有誰能比它高?虛空之厚,不自厚,但有誰能比它厚?虛空之壯,不自壯,但有誰能比它壯?能載萬物,能涵蓋萬物,能包融萬物。大道之行天下為公,大道之法心法要『無私無我』才能以『平等心』觀眾生,『虛心』以容天下,與天地萬物和為一體,此即是大道之本質。至德的人,就像『虛空』一樣,瞻之在前,忽焉在後,仰之彌高,鑽之彌堅。所以,道家要人學『虛』,佛家要人學『空』,其理至簡,就是要以『虛空』為榜樣,學道之人,若能像『虛空』的涵養,就能與虛空融合為一體,無極大道,就如探囊取物,悠遊自得,你就是至高無上的聖人,至高無上的強人,至高無上的偉人了,誰還有能力來勝你?誰還有力量來嬴你?誰還有本領來爭你?那時候,你就真正了悟解脫之道。
★濟公活佛開示甚麼是『真修道、真修行』
今時大道的修持在優越的環境中,生活處事,此是普通人都能做到的事情,怎能稱為『修道』。但假如在一個惡劣的環境中,諸多困擾,諸多欺謗,仍然能修處之泰然,該忍則忍,該讓則讓,不為所動,不為改節,不為異志,作為他人的良範,作為他人學習的榜樣,以身作則,身教勝於言教,此種道子,雖言未有修道,但吾言『你成道了』。故有修與無修,真修與假修,在此分野;成道與未成道,在此分別;道本隨時在你左右,『道』非是老人的專利,『道』非是消極作為,『道』非是頑空或固執,『道』非是自縛自纏;因此,若有以上之念,皆落於偏見之端。今日修道亦是一樣,平常是道,日常生活是道,『道』非是如草木一團死寂,它是富有生機,非常圓融,它要你致『中和之道』。因此,有人因『道』而生,有人因『道』而迷。有云:『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自遠』,此是最好的明證。所以批評『道』之人尚在門外,未入門內;行『道』而甚覺痛若的人,尚在門外未入門內;入『道』而感到恐慌的人,尚在門外未到門內;為『道』而求仙佛感應者,尚在門外未到門內;為『道』而寸步難行者,尚在門外未到門內;為『道』有門戶之見,尚在門外未到門內。因此,『道』是充滿生機,它不是消極,它不是散漫,如行道之人犯有以上通病者,皆非究竟之道,非解脫之道,尚未悟到真道,此是易倒的『道』,非是不倒的『道』,是頑執之道,非圓通之道,是頑固的道,非是圓滿的道。人若不能悟出此道,知曉此道,是妄見迷心,千萬不可就此大加欺謗,論說是非,此是自生的無明,猶如將自己本性遷出真道,將自己遷出天堂,闖入地獄一樣的愚蠢,凡是有以上思想的人,不可一沉再沉,當不可謗佛謗道,否則是自沉孽海。『學道』是人人的事,平常的事,不要自為吾道吾教是高高在上,若有如此的優越感,這正是修持的大病,離乎各教教主在生之時的『胸襟與坦闊』精神。
※何謂『無上菩提』呢?
菩薩曰:所謂『無上菩提』,『無』是『佛心』,圓融無角,無前無後,不偏不執,常清常明,『佛性』是,心量廣大,猶若虛空,無邊無際,無大無小,無嗔無怨,無惡無善,無私無偏,照破虛空,包融一切。自心清明者,猶如烈日當空,常清常明,若自心昏昧者,就如黑雲密佈,不得清靜;但返觀內照,一切陰影,皆是自生的無明,若了此心,陰影黑雲自除,若能明悉此理,則能如如不動,正是『無上菩提』本性。但若有分別之心,『我私.我執』未除,便落於『有』,不能大公無私,則非真常之大道也。
★修道修行應如何行之才不會入偏斜而自毀呢?
濟佛曰:修道原在真功實善,不在外表虛名;在腳踏實地,不在浮誇清談,故形相外在非真修者所應執著。上乘無為妙道不假外求,而在能迴光返照,多多觀省自心顯隱之變化是否『合理』也。有云:『行遠自遐邇〈發音爾,乃近處、眼前也〉,登高必自卑〈乃低下也〉』,實乃修道至貴之箴言也。昔今修子之成敗,其理並無二致,果能誠恒不變道志,任勞任怨,真參實證,則不難道成天上名芳萬世。若是假道求名,徒混度日,遇事生心,功課不專,稍歷天考人驗,便生退悔之心,結果遺恨千古,輪迴難脫也。
故修道若無實在之「成績」,豈有果位之「文憑」?修子當在平時「功課」認真,力求進步,務必使各科平均發展,樣樣及格,否則易入偏斜,乃至自誤毀人矣!『品格』乃修士之首要功程,修道者若『人格高尚』,必獲大眾之尊敬與認同。若每個人皆能確實改毛病、去脾氣,謙恭和藹,低心下氣,孝順父母,忠愛國家,友悌兄弟,信義交友,貧無諂媚,富不驕凌,培養出高尚之人格情操,必使人人敬佩而引為模範,則度人勸世定獲如意。
『功德』為成聖成賢之要件,有云:『天上無弗功德之神,人間無不忠孝之聖』。古今聖賢皆以利人立德為事,德立則冤孽可消,業債不清,必召魔考。故曰:『苟無至德,至道不凝焉』。修道之人豈可只求獨善其身,而不兼善天下呢?故三施〈財施、法施、無畏施〉勤行,積沙成塔,何患功德之不圓滿?
『火候』是養性之主要工夫,倘若品格佳、功德多,然而缺欠火候,則遇事易於半途而廢。蓋火候不足則定力必亦不足,往往經不起考驗,例如:受人毀謗即生嗔心;受名利引誘即生貪心;受凡業纏煩即生怠心,等等...。歷種種境即生種種心,漸漸為境所牽引而離正道,竟至前功盡棄,實為可嘆!《修道修行應日日時時常保永保『正心善念』為佳,也才不會入偏斜而入魔道阿修羅道》
◎世人如何修至『全真』證道呢?
濟佛曰:修道、證道貴在乎天真流露,平常行事一切遵理,合於中和,只要不犯執理強橫,時能克己復禮,即是一個活佛全真之人,再說,上蒼不許尚存後天習性【如:剛愎自用〈指性情倔強,自以為是,乃任性、固執也。愎發音必〉、優柔寡斷、矜躁褊急〈乃驕傲自大,度量狹小,氣量狹隘,性情急躁。矜發音金,褊發音貶〉,等等...】者登上一塵不染之蓮台,有云:『心淨即佛土淨』,故欲登各「洞天淨土」或「天佛院」者,必先去其後天習氣。如果修子能上不愧天,下不怍〈發音做,乃慚愧也〉民,內不虧心,外無背理,自然海闊天空,逍遙自在,此種『心覺』方是極樂。若是需靠外來刺激,聲色犬馬之麻醉方覺快樂,是為物所役;此種認賊作父之誤解,終究只是暫時性之虛幻,隨後而來之空虛與罪惡感,更加深良心不安愧疚,如此惡性循環,以追求快樂始,終究黑暗痛苦終。
★何謂上乘之智慧與上乘之功德呢?
達摩祖師曰:所謂上乘之智能即理通道明(乃了解善惡因果報應之道的宇宙真理與人生為人處世之好道理好道德之重要行持等),不為形相所惑,或生分別心,或起人我相。上乘之功德者,任勞任怨,無為佈施,但求奉獻,不求報酬,對人對天如一,以吾本當如此做而做,即是合道,此為無漏功德、上乘功德,人能如此,即入「真道」,可登「極樂」——行道者之心境;可返「無極」——行道者之境界。此即證極樂界,回無極天了。《修道者不可自視太高要謙卑,果位的高低是從修行者對『真理領悟層次高低、心性修養功夫深淺、功德積累之多寡』而定。》
●何謂漏了氣.漏了德.漏了功.漏了福呢?
濟佛曰:譬如『淫念』不戒濫發脾氣結果就把精氣靈氣給漏掉了,這不是『漏了氣』嗎?至於漏了德?就是有些修道之人不去珍惜德性不知『德性』乃是修道的根本,經常驕傲自滿自鳴得意如此不是將『德性漏掉』嗎?還有漏功的人就是『殺業』不斷,『口業』不斷,『淫業』不斷,造了這些過失不就是『漏功』的現象嗎?漏了福就是『奢侈放蕩』不知珍惜財物如喝酒,賭博,貪圖榮華富貴,這不就是將『福氣』給漏掉嗎?
※何謂『真理』呢?
濟佛曰:修道在乎真修,真修在乎遵循真理,而真理乃是建立在圓滿、平等、至善、至真、至美之上;修子依此而平心境,自然在麈而不染塵也。
◆甚麼是真『天命』呢?
濟佛曰:『道德』上之天命勝過沙盤上之天命,『真修』之天命勝過形式上之天命,『無形』之天命勝過有相之天命。天命有真有假,但『道真理〈道理.道徳〉真』天命方真,亦即天命永遠是建立在『真理.道徳』之上!修子細思。
●甚麼是道場呢?
祖師曰:道場處處皆是,『家庭』即是道場,『真心』即是道場,『誠心』即是道場,『良心』即是道場,『信心』即是道場,『慈悲』即是道場,『忍辱』即是道場,故真道場是在『自心』之中,不是在形色之上,今日修道之士,如果能在『家庭』之中豎立標杆,作為模範,處處忍辱,犧牲奉獻不貪不爭,不取不捨,即是家庭道場。
◎如何達到『修而不迷』之境界呢?
濟佛曰:以『慈悲』為懷,愛人如己就不迷;以『爭名貪功』,虛求顯化就是迷。
●何謂『迷』與『覺』呢?
濟佛曰:書云:『天難諶(發音沉),命靡(發音迷)常』,也就是說人的命運是沒有一定的,而且首先必須知道因果是小我的責任,天下是大我的責任,當然,人的因果牽纏不少,但是可以『德化〈即行諸善斷諸惡勤修行〉』來改造因果,而不是以因果來控制我的人生,如此屈於因果之命,豈不是生生世世輪為眾生了,那能成為一位『覺』者呢?因此,『迷』與『覺』在此分別,覺者能夠改造因果的造化『多行善修身修心』養道以明自性(涅槃),迷者永遠承受因果的安排而輪迴。
★世人如何修行修道而證道果品呢?
太乙救苦天尊曰:天法道,地法天、人法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故稱謂本體。道可分類又為:立天之道、立地之道、立人之道。人道可分類為:一修身之道、二齊家之道、三治國平天下之道、四求學或教人之道、五處事之道。然世人應須依『人道』修起,修人道必需先修持儒家之『三綱五常』及『四維八德』,人道修成方可由地道之康莊大道而登天道,那才是正道歸一而得也,亦如此方可證道果品之。
●修行要如何證得無上菩提聖因呢?
濟佛曰:要證得無上菩提聖因並非一定要研閱高深之佛學,只要汝懂得敬重『忠孝』得體,次重為『誠正』即能尊師重道、視畀倫理禮規,縱然學識不精亦有可能升等無上菩提佛果,然而切實不予計較功德之大小,多行善佈道渡化即有證得蓮品果位之時。
◎甚麼是信仰正道〈正教〉之『正確態度』呢?
祖師:信仰必需以『真理』為「皈依」,不可以『人』為「歸依」,蓋『真理』萬古不變,歷代仙佛聖賢所傳者皆秉此為則,故為修道之指針。道乃是『圓滿至善』之代表,絕無自譽毀人,或自命不凡,輕視他人之污點,故而佛云:『萬法平等,眾生平等』,只要是實含真理之用心,行為確實符合『道德慈悲』者,皆是信仰之準則。道在日常生活當中,修道是件極平常,極平實之事,只要將『五倫八德』於二六時中,自自然然行之於日用之間,不但獨善其身,而且兼善天下,這便是修道。若是為了修道,而破壞了正常生活,甚至荒廢正業,而狂熱、衝動等,皆非正確信仰所應有之表現。行道發自本心,不可著相、不可頑空,無論是法施、財施、無畏施,都要出於自願自心,量力而為,不可勉強;而且行功立德,莫要稍存功德無量或將來必成仙作佛之想,當效法菩薩之力行『四弘誓願』,廣度大地有情,且內無度人之『執心』,外無所度之『執相』,如此自自然然隨天真所流露可也!對那些只會成群結黨,湊熱鬧,裝門面,而對世道人心從無真正之關懷、對社會公益亦從無貢獻者,或專以妖言惑眾,不重品德之人,切莫迷隨盲從也!
●如何掃除『心地』的污垢呢?
濟佛曰:掃除心地污垢的方法,除了看『善書.經典』的方法外,參禪聽道、唸佛、靜坐,也是一種方法,或是『反省自己』,把心地上的瞋恨心、嫉妒心、妄想心、貪圖心、痴迷心、分別心,以上這些污穢心掃除,以免污垢越積越多而把心地搞得烏湮瘴氣了。
★修道修行如何方能通過上天之考核呢?
祖師:在世無論皈依任何教門之修士,均有其必需遵循之規戒,雖然各教門戒條不盡相同,但歸納之不外三點:心清、身清、行清;三者皆清,方可通過上天之考核。(一)所謂「心不清」者,口齋心不齋者是也。心中匿藏貪、嗔、痴之邪妄,不符中道思想,或偏激消極,狂熱衝動,迷痴執著,對待分別者,皆屬之也。附帶說明:口齋非專指茹素而言,如花言巧語、搬是弄非,以訛傳訛,天機惑眾、惡言傷人、綺言騙人,或抽煙、飲酒、嚼食檳榔,皆屬口不齋之行為,若是心齋口不齋,會陷『身』入於不清之境。是故心清者,乃指口齋心亦齋也。(二)所謂「身不清」者,乃指舉止非禮,足涉不正當場所,身行離道之事。如不淨身焚香禮佛;或衣冠不整、赤身擅入寺觀廟堂、佛壇;或神聖臨壇時,嘻笑喧嘩、走動亂禮者;或乾坤混淆,破壞聖地之莊嚴;或焚香叩首,拍墊邪眼,流於形式者,皆屬之也。(三)所謂「行不清」者,乃指呵風罵雨,怨天尤人、慢待尊長、污染江河,露恥日月【露恥即羞辱,乃不敬之意;露恥日月即咒罵毀謗不敬天地神佛日月星辰等或污染日月,如在日〈白天〉月〈露天之月光〉下行淫或手指日月星辰神佛像等而對其冒瀆不敬也】,藉善騙財騙色、設計陷人、驕侈荒淫、偷盜搶奪、妄用功德金等一切違背道德之行為皆屬之也。
◎要如何『除魔』返本還源,還我如如清淨呢?
仙翁曰:魔概分如下:一曰心魔,二曰身魔,三曰天魔,四曰業魔,心魔是一切魔生之源,若能破心魔,將可去除其餘魔擾。所謂心魔者,凡屬喜、怒、哀、懼、愛、惡、欲等七情,與色、聲、香、味、觸、法等六欲,貪、嗔、痴等三毒皆屬之,一個人情、欲、毒充塞,就易執著其中而無法自拔,如一個「愛」字,就讓世人輪轉不休,一個「貪」字,就折損不少英豪。不但如此,修行者亦有『法執』之來,如執著己修方是無上等等法,其餘乃旁門小派,或己有得卻吝於指導晚輩,或造口業誹謗其它道場教派,這都是修行者易犯之毛病,故除『心魔』之法需要破『我執』之念,方能達其功。所謂身魔者,乃因心魔一生,造成磁場破壞,肉身就狀況百出,導致身軀不聽使喚,或因行邪事造惡業,感邪入身,而疾病叢生。所謂業魔者,乃因累世或今世心魔作祟,犯下身、口、意惡業而輪迴受報,故今世若能不造業,更造善功以消累劫之業,如此自可安樂無比。最後即為「天魔」,天魔者乃是修行者的貴人,亦是修行者跌入淵藪的要因,天魔常窺伺凡人習性,依其適合魔眷之習氣而導其著魔,此乃最難抵擋者也。以上所述,世人應有一基本概念,所有魔皆是『心魔』衍生,故心魔除,就不怕他魔來襲,世人只要把持『淡是真滋味』的道理,就不會偏離中道而自陷險境了,因此只要執著、極端於某一事物,皆可言『著魔、入魔』了。《修行者若能日日時時常保永保『正心善念』就不會走偏而入魔道了》
◆何謂『無相布施』及『財施、法施、無畏施』呢?
菩薩曰:凡所有相,皆是虛幻,皆是妄境,本無所存,是名『無相』。但眾生執相已深,眾生布施,皆是住相布施,眾生觀佛,皆是住相觀佛,而不知不住相布施,其功德更大;不住相觀佛,其智慧更深。因此,修人應學『無相三施』,方是究竟。三施是三布施,即『財施、法施、無畏施』,無相是『不執相』之謂,行道,修道,不著『貪妄之念』,不求『回報之心』,心量廣大,是為『無相三施』,亦是行功立德,而不執於『功德』之謂也。
※財施:一般乃指布施財物助他人脫離貧苦痛苦等,但其亦可分為外財施〈如布施錢物、房產、汽車類等〉及內財施〈如貢獻己之能力、智慧、時間、身體器官等〉。
◎法施:可分為〈A〉世間法:即用一切方法正法使人使『人心』向上向光明向中道向正常向安穩,令人養成健全的人格及提高德性知能等等,如愚昧的授以知識,憂苦的給以安慰,怯弱的給以勉勵等。〈B〉出世間法:乃為他人宣揚講述傳播種種正道義理『佛法真理』使眾生離諸苦解脫生死,進而令其發菩提心弘法度眾與眾生共證菩提共成佛道。
●無畏施:乃以大無畏之心救度眾生,用種種方法祛除眾生的危難恐怖懼怕,令其能消除種種恐怖懼畏而無所畏懼,令眾生的『心靈』能得到安定,此即無畏施,譬如有人遭受挫折打擊意志消沉即以言語鼓勵使其建立信心等等,此外多做『義工』多勞力助人亦是一種無畏施。
濟佛曰:欲得發財之果報,須先種布施之善因,所謂『財布施』得財富;『法布施』得聰明智慧;『無畏施』得健康長壽。世人欲得健康長壽、聰明智慧及財富,不從布施下手,又從何而為之呢?望世人深明此理,常三施並行,必『得福、得財、得聰明智慧、得健康長壽』也。
★濟佛開示何謂無畏施與法施:無畏施:如對親長之孝行,對國家之忠誠,對工作之用心,及對親朋好友之信義,這些倫常之道,若能篤行,不但能解業,還能增福。此外,並仿效佛菩薩慈悲為懷,救苦救難之精神,亦即德性能圓滿,福報更是無盡!另一法門為法施,法施之義在於勤懺悔,勤持咒;懺悔以真心,能達於淨化心田;持咒為怨業,以避免外力干擾,並要深解經典之義,了知一切法,以為宏法渡眾。
※佛說七種不用花錢就可布施的方法:一、眼布施〈即用柔和、善意、慈祥的眼光待人〉。二、和顏悅色布施。三、言語布施〈佳言施〉。四、身布施。五、心布施。六、牀.座具布施。七、房屋布施。
●何謂『識』之含意呢?
菩薩曰:『識』大底可以九種來分別,前五識是:眼(色)、耳(聲)、鼻(香)、舌(味)、身(觸)。第六是『意識』,也就是妄想心。第七識叫『末那識』,就是『傳達識』。第八識就是潛在意識,叫『藏識(阿賴耶識)』,也就是業識,是眾生歷劫熏習所染的種子。學道頓悟的下手工夫,就是要釜底抽薪徹底之法,須達到第九識的所謂『元神』,清淨識、阿摩羅識〈為法界體性智,即真如識、無垢識〉、白淨識、自性清淨佛識,皆清淨無染之真心真如本性以『真如』為體的本覺境界無意識境界〈即涅槃寂靜〉,就是本來的『自性』、『佛性』亦即『自性佛』了。
◎『涅槃寂靜』乃指擺脱一切煩惱憂患的純靜心境。離煩惱曰『寂』,絕苦患云『靜』,即涅槃之理也;涅槃寂靜,也就是我人在面對『內心』之一切無明煩惱諸事及『外在』之一切好壞順逆美醜等諸境時,心皆能恆住在『如如不動』的清淨自如中,不被一切諸事諸境等所迷所惑所惱所動而不起心動念,能『常住清淨』而我淨常樂、常樂我淨也。
五蘊:色蘊:原意是物質,泛指一切事物與現象,但這裏是指人的身體和感覺器官;受蘊:是感受或感情,可分為三類: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無感覺);想蘊:是知覺,指對外境的取象、記憶等思維活動;行蘊:是意志,引起身、口、意的一切行為;識蘊:是了別認識,為六根與六塵接觸所產生的六識(眼、耳、鼻、舌、身、意六種識)之認知能力。
六根:或稱六入,是指會受外在信息進入腦部產生感受的六種感覺器官,包括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身體(觸覺)和意(即了解概念,是分別識、妄想心)。
六塵(或六境):就是我們眼睛所看到的景像(稱為色塵)、耳朵所聽到的聲音(稱為聲塵)、鼻子聞到的香味和臭味等等(稱為香塵)、舌頭嚐到的酸甜苦辣味等(稱為味塵)、身體所摸到的軟硬冷熱觸感等(稱為觸塵),及意根(末那識)所接觸到的覺受譬如漂亮或醜惡等(稱為法塵)。「塵」就是塵垢,具有染污的意思。
六識:是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對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產生見、聞、嗅、味、觸、知等分別作用的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等六識,也就是因六根與六塵接觸而產生六種認知功能的六識。
十二處:十二處又稱十二入處,分為內六處與外六處。內六處是:眼處、耳處、鼻處、舌處、身處、意處;外六處是:色處、聲處、香處、味處、觸處、法處;內六處和外六處的前五項都是色法,也就是色蘊,意處則是識蘊,也就是心法。
十八界:是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色界、聲界、香界、味界、觸界、法界;眼識界、耳識界、鼻識界、舌識界、身識界、意識界;此六根+六塵+六識,就是十八界。
『涅槃寂靜』就是心在面對此『五蘊十八界』等等境幻時,皆能看空放下而一切『不住.不執』心常住『如如不動』不受其擾所動所惑常住清淨,就可解脫一切煩惱而常清常淨消遙自在了。
◎聖人之心:見性之人觀一切,不管其如法不如法皆是法,不計較得失有無、不判別好壞虛實,不於境上生心,不於心上著境,不著一相、不執一法,沒有聖凡根塵正邪之分,念念無分別來去自在任運自如。
●聖人之道:處事行道〈辦道〉要『柔和圓滿、剛正無私、動靜合宜、剛柔互用』,一切得失榮辱成敗失贏不動其心亦不留痕跡且不變其之善志恆心;因此要圓通智慧須放下『我執、法執、私心、名相、善惡、分別』等等一切而不執不惑。
◆修行人是否能養寵物呢?
濟佛曰:修行人最好不要養寵物,原因為何呢?吾先舉案說明:昔時佛陀前身曾為一修行人,見一失怙的小鹿甚為可愛,於是就收養小鹿,並外出化緣餵養,將小鹿養育長大,一日佛陀的前身去世了,當他自己眼睛睜開時,卻發現自己投胎至鹿腹而轉生成鹿,此時他才覺悟到因為前世收養小鹿,對小鹿產生了很大的執著,心中時時牽掛著,就連打坐時也都是牠的影子,結果命終之後就投胎成鹿身。故修行人不養寵物乃是一、防患對寵物產生情執。二、修行人要將精力放在修行上,不要因養寵物而費心,以致道業不成就。三、多數寵物適合在自然界生活,故若在籠中豢養則有失慈悲心。梵網經云:「長養貓狸豬狗,若故養者,犯輕垢罪。」因此,受菩薩戒之佛子,基於慈悲、精進,不畜養寵物。而且若飼養寵物,故意或因故忘了餵養,乃是造「使眾生饑餓」之業;若是咬人致傷、致死,除寵物會有傷生、殺生之罪業外,養寵物的主人,也難逃共業,因此修行人最好不要養寵物。
◎若是已經有飼養了,那該怎麼辦呢?
濟佛曰:對於家中已經養有寵物者,可以為寵物授三皈依,培訓牠們逐漸習慣素食,如此可引導寵物與佛法結緣,來生有機會接觸菩提正道也。
※仙佛開示
聖曰:行善利己利子嗣,乏善為殃惡果賜,富貴唯有勤三施,命轉乾坤富奕世。
聖示:世人行善常感嘆,己行諸善卻少有感應,命程多波折,貴人不顯,身心難安或子孫難馴;反觀無行善之人,卻是在仕途順遂平步青雲,身強體健或一門榮貴;實乃非如此,因其等前生多善為,故福報今生享,今生多磨苦乃為前世乏善也,因果循環天道不負,世人行善,不宜有抱怨或疑惑之心,而應懷有至誠之念想,己身尚有微福之心力或財力,則助利他人或弱勢團體,若能有此之心念,日夜遊神見之喜之必將擁護之,何懼福無雙至、禍不遠離,何憂人生難順遂,家風不興盛,故世人宜知行善培福,不同之心境,其功德力便迥然不同也。
濟佛曰:『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辰未到』。壞人之所以尚未受報,乃因其前世之福報尚未享盡,享盡必報。好人之所以沉冤未得以昭雪,乃因其前世之惡業未清,業清則福自臨也。
●行善未得善報有何原因呢?
濟佛曰:行善未得善報有許多原因。一、時間未到。二、一面行善,一面作惡。三、心不甘情不願的行善。四、一心只想回報的行善。五、只知布施,不修口德,不修心性,濫發脾氣。六、行善之後,後侮抱怨。以上這都是行善之後,善緣不能聚合的原因。《心中若存有太多的邪思惡念,善緣就不能聚合。》
◆仙佛曰:人千萬不可自殺以免死後其靈被關在地府之『枉死城』受苦,而每日早、晚被鬼差腳鐐手銬扣上,帶至自殺之地,再重新上吊自殺乙次以受其苦。因此不要以為自殺只死一次就可了脫痛苦解決煩惱,其會讓你想不到的就是一天還要再死兩次,那才是真痛苦啊!所以人千萬不可自殺,若遇事煩惱痛苦想不開時,宜速去香火旺盛的正統寺廟〈正神廟〉誠心請該寺廟之神佛助你解開此事為佳,但最好能捐一些錢〈盡己能力愈多愈好,捐愈多愈能速扭轉好之,因神佛會用此功徳為你速解業改好之〉做功德〈如印經典.善書或建廟.放生.濟貧等〉迴向去解之最佳最速,或為其多做義工回報之亦可。此外人若想平時能常保平安順利吉祥亦可常去同一家香火旺盛的正統寺廟〈正神廟〉誠心拜拜祈求該寺廟神佛助祐之來常保安保好之,但別忘了有錢有能力時一定要多多奉獻回報該寺廟才佳,也才好讓其助你平時即不斷常保安保好而永續之。《人在煩惱痛苦心情不好憂鬱想不開時千萬勿去山林溪河海邊以免被捉『猴替』而枉死,應速去香火旺盛的正統寺廟〈正神廟〉誠心拜拜求其助祐解之才佳,此需注意之》
※仙佛說:任何惡業力〈不管定業或不定業〉在未發生未起作用前皆可用『功德力』去迴向化解來消除之(消除那些不好災禍事)使其不起作用發生,倘惡業力已現前發生而再用功德去化解則其功效恐將減半,因此我們宜平時無事時就要多行善多念佛(持咒)多做功德去迴向己之前世累世不好惡業力先消除之來常保己之平安己之常好之才佳。
●若人無傾險好殺心,則己之刀山滅矣;若人無慘毒心,則己之湯火消矣;若人無不忠不孝及淫貪不廉貞心,則己之地獄枯竭矣;若人無慳吝嫉妒心,則餓鬼之火息矣;若人無傲狠驕慢心,則修羅之惡調伏也;若人無頑悍不靈心,則畜生之途遠矣。
◎濟公活佛慈悲開示:功德與福德的不同
一般修道人認為,對眾生奉獻就是功德,其實那只是一種『福德與福報』而已,也是一個修道人應盡的職責與任務,因為責任是菩薩的本份,是能者的義務,是利他的行為,是真正的犧牲。
功德是什麼?真正你去幫助別人,而別人得到你的好處,同時你也不記住你是在幫人,那才是功德。大家都想多做佛事好好行功立德,但所謂的功德,不是你為了功德而做佛的事才是功德,而是你真心全意在做佛的事時,功德就在其中。要做功德很簡單,日常生活中隨時可得。譬如說:一句鼓勵的話也是,而施出去的恩惠,可不要每天惦記著它啊!這才叫做真功德。有時候默默無聞的功德反而大,像我們出來耍寶的不一定功德大,但是,我的徒兒,往往只重視表面功夫,別人今天不掃地,我就說他不盡心,而今天他說要行功立德,好像沒做,我就盯著他要做,這種自己不管好自己,儘是管別人的人,叫做「閒人」,叫做重表面功夫的人。
自身之德即功德,有德者,必可接受外來的一切爭執、一切批評。萬物皆有得有失,陰陽相濟方能互補。所以有智慧、有天份,還要修其德,而「大智若愚」乃德者的表徵。功德在法身不用求,你們若修道,不要想求功德,求了便是求福報。你若想求功德,你就沒功德;你若要求福報,有!你能有福報,但是福報盡了以後,你同樣會輪迴四生六道。
何謂「行功立德」?徒兒們都能抱持『歡喜做、甘願受』的心態,不起任何的『怨言』、『不滿』,只要你能腳踏實地,無怨無悔,一定能夠『心平氣和』把事情做得很好,如果你心不甘、情不願地做,那就不叫『行功立德』。行功立德是心中充滿著喜悅,不求代價地付出,你的心才能夠愈來愈年輕,愈來愈光明。無相功德,才是真功德。
不要向人家顯揚,更不要太驕傲,驕則必敗。世上的名利錢財都會消失,唯有無形的功德才是永久的,不怕別人偷,因為是偷不走的。把做功德當吃飯,把它當作自己該做的,就不會做的心不甘、情不願,就像吃飯吃得那麼高興,把修道當吃飯,當作在享受一頓美食,那便巴不得天天享受到,所以一念之差,天淵之別啊!真誠行功化永恆,依個人的能力而行,有多少能力就做多少,只要有真誠的心,上天都會幫助你的,做什麼事情都一樣,不要一直等明天,要把握今天、把握現在、把握當下、這才是真的,才是永恆。
※一個人要有端正美好的外貌、健康的身體、好的婚姻家庭、好的事業、好的智慧乃至有好的修行精進不退轉〈不退道〉的恆持修行修道成就,其皆需要有很好的善德福報才能一樣一樣俱足的,因此唯有(平時)眾善奉行諸惡勿做的去常行善布施積德利人來累積各種善行善德及多孝順,使自己俱足種種福德福報資糧如此才易成就一切的好,須知宇宙天界〈法界〉乃至六道一切眾生及人生一切皆是要以善德好的道德〈福報福德功德〉去衡量去成就一切的,不管是動物或人(亡靈鬼魂)或神聖仙賢菩薩佛等亦如是,唯有其德行道德越好越大越高則其所成就才能越好越大越高也才能早成(早證)神仙菩薩佛果之位也。而想今生修行成就得較大較高之果位者,除行諸善斷諸惡守諸戒多孝順外亦可有空多靜坐多安養身心靈知足常樂,使心常住淨念(如念佛持咒或助人利人之念)不忘動忘想而常樂我淨、我淨常樂,此也是諸佛所說所教導之『眾善奉行、諸惡莫作、自淨其意《即常保永保己之正心善念》』使眾生離苦得樂解脫生死之重要法門,而這也是各教派修行者今生要修行成就的主要必備條件,也是常人今生(一生)要返回天界享福逍遙之要件。
●若出入醫院.殯儀舘.墓地或助念處等在外沾染到穢氣、煞氣而身體不適時,應如何處理才能完全化解消除呢?
俗云:可至香火旺盛的寺廟拜拜祈求該寺廟之神佛化解以袪除煞氣,或回家對杯水虔誦佛號一0八遍以上後再倒入沐浴之水內淨身,或拿一些米及鹽與少許榕樹葉同入洗澡水中從頭至腳連淨全身三天以除之。〈米鹽可放水流而榕樹葉可拿去垃圾桶丟掉即可〉
★濟佛曰:人之呼吸停止,還不算死亡,以「電池」為例,燈泡如點不亮,並非「電能」全部消失!內部尚存微電,只因太弱關係,故不能發光;所以人停止呼吸,應認作「休克」狀態,此時,人之魂魄(神識),尚未完全脫離肉體,氣如游絲,因多年來的執著「我相」所累,故人死其心不死,如幻如夢,知覺皆知,只是有口難言。此刻,子孫宜於亡者耳邊勸慰,輕聲道:『請放心去吧!這裏一切事情,我們會妥善辦理,請不要掛念』。以助其安行黃泉路,以免留戀痛苦。信佛者,可在旁唸佛號『阿彌陀佛』,信道者,可唸聖號『太乙救苦天尊』,各就其信仰誦唸,因仙佛聖真皆在天上,如此唸誦,可助亡者安心,不畏黃泉路。因亡人此刻心情恍惚,如行夜路,若以仙佛聖號呼之,可助其膽量,則原靈穩定,不致痛苦畏縮。喪期中,陽世子女宜持齋樸素,酒肉淫樂禁忌之,自可感格當地 城隍,上奏 冥王,可減輕亡者生前罪過,此點為人子女不可忽視之,此亦為報答親恩之方法。《超拔亡者先人等最好將其超薦入凡間寺廟上天所設之『修道院.證道院』去修行,以助其早修成正果『得證果位』解脫生死輪迴為最佳最保險也最有保障其離苦得樂而永生》
●各人〈所有之人類,不管何教何人何種族〉日常中所思所做之ㄧ切好壞善惡,其各人體內之『三司神(阿賴耶識)』及住守其家之『灶神與地基主』及當地管區之『土地公福徳正神』與當地統管陰陽兩界之『城隍爺』及各方各處之『日夜監察遊神』等,皆會有監錄記錄之而上呈天界及地府備案留存你的檔案,以做為你將來(晚年)或來世命運福報之好壞的審判及來世往生〈投生〉何處【即往生六道〈即天道.阿修羅道.人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中之何道】的依據,因此你今生所做所行之ㄧ切好壞善惡將會影響你晚年及來世命運之好壞與投生何處,此必需注意。所以吾人平時宜多孝順多行善廣積徳勿造惡做惡才是,以免將來(晚年)或來世己之命運坎坷。倘若已犯了種種之不好業過那麼就要多『誠心懺悔』改過並勿再犯,且要多行善多念〈勤〉佛(持咒)多造功徳去迴向解業之才佳,畢竟人之『靈魂』是會生生世世輪迴投胎轉世的是會永生不死的,因此若要將來(晚年)或來世過的好唯有今生今世多孝順多行善廣積德利益眾生,並勿造惡做惡且善待一切群生萬物,唯有如此多多行好之才會有好將來好來世。切記!切記!
★人生是一個考驗場修煉所,考的是各人一生之『善惡』行為【即是否修身(如不履邪地不去酒家妓院等色情場所或賭場.不看色情影片.不毀謗不惡口罵人.不殺生不做壞事等)是否行善積徳孝順無造惡做惡等】及『心地』之好壞善良否【即是否修心養性《如去除己心之貪、嗔、痴、慢(即我慢之傲慢心)、疑、嫉妒、淫欲、執著等一切無明煩惱諸毒諸陋習,並涵養己之大心量煉就己之『如如不動心.清淨心.忍辱心.金剛心.慈悲心.大愛心.無量心.大願心』等,也就是要心量『廣大慈悲』如虛空般對一切無有分別》、慈悲善待利樂一切眾生萬物《如行一生之『慈悲.博愛.徳行.心性.善良.純潔.謙卑.柔和.公正.無私.正義.正理.孝敬.誠信.忠義.忍辱.濟世(利益眾生).無量大願心大愛心』等等》】,與其是否有緣入教門修行成就;就看你一生所做所行之好壞善惡多寡死後之成績能得幾分,是上天界(天堂.淨土.佛土)享福逍遙得樂還是再當人或來世轉當畜牲(胎.卵.濕.化四生動物等)或下地府(地獄)輪迴六道受苦呢?此完全在於各人平時日常中之一切所做所行之好壞善惡行為而決定之,且各人其之一切行為亦是時時為上天所監視所監管著,因此日常中要『多孝順父母【勿忤逆〈勿打罵傷害〉父母以免被上天削福而生病或產生災禍事】.多和睦家人〈家族〉.多恭敬師長』,有能力時更要多幫助他人多利益眾生多善待一切,去廣結善緣利樂有情增己福緣福徳圓和己心性之廣大慈柔,並守諸戒不去不良場所不造惡做惡不邪淫不賭毒不騙財騙色,且多念佛持經咒多看經典善書良籍〈勿看色情影片以免被上天削福〉增己之福慧多修身修心養性以早成己之清淨身金光體,將來命終己之靈魂得以契入天界而超升天界國土淨土佛土斷生死常住永恆得諸樂離諸惱苦,一切的災禍橫事自然不臨而過的平安順遂了;總之人的一生要過得平安順遂如意要無災無難,唯有多孝順多行善勤積徳勿造惡做惡並勤念佛〈持咒〉守諸戒修行,多修身修心性精進修行增己之無量福慧如此才能保好之保平安之,且將來己之靈魂亦才有緣往生天界國土淨土佛土去離苦得樂享福消遙自在了。
●『萬法皆空、因果不空』,凡做過走過無形中〈時空法界中〉必留下痕跡,行善做惡不是不報只是時辰未到,當累世今生所造之善惡其『福盈〈乃行諸善無造惡損徳所累積而來〉.惡滿〈乃造諸惡無行善積功所導致〉』因緣時辰到時,必有好壞之『善惡報應』速臨其身而報之,倘今生若有造大善〈如日日勤為善或有機救人命等〉或大惡〈如日日為惡或搶奪財物殺人等〉者則其所受好壞善惡報應的速度會較快,可能於『今生〈短期內〉』即會速受到好壞之善惡報應,而常為惡做惡者恐很難平安活到老死,因為常造惡做惡者其祿其福〈其累世或今生所積之福.祿〉被上天〈即天界.地府.人間之眾神聖佛菩薩等〉削盡削完後,便會再削其之壽元壽命而使其壽命變短乃至收其魂回地府報到〈這也是為甚麼有人會突遭橫禍而死或人無故即死亡之原因〉,所以多造惡做惡者其是很難平安活到老死的,除非其有邊造惡邊行善並懺悔己過不再犯而能功過相抵否則任何人皆無例外也……【因為人類之一切皆在『上天』所派在各地各處的眾神聖仙佛菩薩等《如上天安放在各人體內之元神『三司神』、上天所派駐在世間各家庭中之『灶神.地基主』、各地各處當地管區之土地公『福徳正神』、凡間各地各處統管當地陰陽兩界之『城隍爺』、十方各處監察凡塵人類善惡及監察各處眾神聖等所做好壞善惡而回報上呈天界之日夜『監察遊神』等等》所監視掌控運管中,其會依各人平時所造所做之好壞『善惡大小』,依其因緣〈即依其累世今生所做之好壞善惡在其功過相抵相互平衡綜合後,以其所剩所存之好壞善惡大小功過多寡去業報之〉而在何時給予其業報之好壞報償使其承受之;或做成其之因果業命報於來世轉投生何處或出生於何人家中之業報,這也是為什麼有人會出生為男為女或出生為較聰明較好較富貴較健壯,而有人會出生為較笨較差較貧窮較體弱多病之原因,而有的甚至會出生為身軀手腳不健全或愚痴者等等,凡此種種皆是其人累世〈今生〉所做所積之好壞善惡功徳福報大小多寡所造成所形成的因果,所以古有云:人之命運好壞皆操之在自己手中即是此意也。總之人之『一切行為』皆在上天所掌控中,因此日常中一切所思所想所做所行必需『慎言慎行』以免造惡業而壞了將來〈晚年或來世等〉己之命運。】《若人自覺今生多不順(常有遇外之災或運不開無人缘遭排斥等等)或多病或多感情親情不順不和等等時,那麼唯有今生今世(日日)多孝順【勿忤逆〈勿打罵傷害〉父母以免被上天削福而生病或產生災禍事】多行善廣積徳並善待一切或今世守諸戒勤修行多(勤)念佛持經咒多利益眾生或多多(常)捐(助)印『經典.善書』做大功徳去迴向祈求(此法改善最速效最能快速助人改好之,若能一次即做很大之印經功徳去迴向祈求則必見速效)助之改好之才佳才能速轉好命運之》
※諸功德中布施最易行,欲消災解孽以布施為捷徑。
◎諸福報中布施最厚大,欲祈求如願以布施易靈驗。
●諸感應中布施最迅速,欲延年益壽以布施得感應。
★正道〈正師〉-→順天理、合人群、不自欺、不自慢、正直坦率、剛貞堅毅、常正心善念正義正理、能遵行倫理慈柔善待一切、有良善道徳心勤行正法、能無私利眾大公無我謙卑博愛。
◆邪道〈邪師〉-→逆天理、拂人情、悖倫理、乖道義、常傲慢脾氣暴躁、多邪心妄想、多貪愛執著嫉妒、為利益常行邪法、無道徳心不正義正理、常私心利己不行善徳自私自利剛愎自用。
◎佛魔一線間、『心善』是佛、『心邪』是魔………
※準提佛母開示:密宗之男女雙修法必需是『夫妻』才能修,縱使是師徒或情侶亦不能修,否則即是邪即是魔也.....《這也是密宗之『法王』會結婚的原因》
★佛說:『行善棄惡』是佛佛相通的教導,過去現在未來諸佛都是教導『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的美德,使人遠離煩惱痛苦到達清淨涅槃。
●天官曰:一個人『悟道』之時間會因種福田、結善緣、行功德而加快。反之,亦會因造惡業、棄道心而延長。
◎仙佛曰:各人修行所做所累積之福慧資糧功德,除非『自己發心迴向』,才能將此功德轉移到他處,否則縱然是古佛、菩薩、大羅金仙、神聖仙賢等亦無權動用他人之福慧功德,除非其〈你〉有為人發願祈求則例外,因為無形中你的福報功德會被神佛拿去轉移給那人成願成就之。此必需注意之。尤其寺廟〈佛寺.廟堂.道場.教堂等〉、鸞堂之正鸞、執事者或辦事人員等若常代替信眾本身向上天諸神佛菩薩求稟成就〈祈求成就〉其〈信眾〉之某事時,此時信眾若不馬上用錢去布施做功德〈如印經書或建廟放生等〉迴向其之所求事,則正鸞、執事者或辦事人員等切莫〈直接〉代替此〈任何〉信眾去求稟成就其〈信眾〉之事,宜請信眾自己向神佛祈求之才可,以免你的功德福報被眾神聖菩薩拿去替那信眾解決其之所求事而大損你的福報功德而不知,此必需注意。總之就是除了親人〈父母、夫妻、子女〉及恩人外,不要〈輕易〉去為〈替〉任何人〈他人〉向上天諸神佛菩薩祈求某人〈他人〉某事之願的〈能〉成功成就,以免介入別人之因果而為其〈他人〉擔業使己之功德福報被轉移而漏失。《轉載自金闕遊記》
●若欠人錢財依地府之冥律記載將來〈來世〉需三十倍奉還才能抵消,而傷害他人身體心裡者就需數佰倍抵還之,因此平時就要勿欠他人勿傷害他人〈若有要在生前趕快還之和解之為佳〉以免將來付出產痛的代價。
◆人之『起心動念』若無恆住在佛號咒語之淨念或利眾〈如為他人想等〉之善念上,則你皆有可能是在造業了,必需注意之,宜日日時時常住『正心善念善行』才佳將來也才能得好果位。
★心中無求、一切放下,才能解放『心靈』,才能心通法通漸而了然『道』通。若能『萬緣放下、諸法皆空』,則諸幻能離、諸苦皆無,『處處皆淨土』。
◎濟佛說:只須放開『心懷』,即是故家佛國;只要收取『妄念』即刻就是如來,這是最佳的『心性理天』。
※仙佛曰:大道非至德不凝。故修之者,勿以一味禪坐而獨善其身,除身受師點化指導功程外,尚要內外兼顧,行善積德,二六參禪,率性不亂,方能臻九品蓮台之果也。人之善惡功過,自顯清氣或濁氣於頭上,功德厚重者,氣清潔淨而光輝;善小德薄者,自然氣散而濁,故『善有善氣,惡有惡氣』,而善念愈深,功德愈多,則善氣愈清,善光越強。故佛云:『心可做天堂,心可做地獄』,三界唯心,全憑一念善惡之分別也。
★濟佛曰:人有時處在不如意之環境中,心情難免煩躁、消極、悲傷,但切不可亂發脾氣、怨天尤人;而應任勞任怨,不變道志,保持心情之平穩,對於自作自受之逆考,更應發揮毅力勇氣加以克服,如是方能達到琢玉鍊鋼之效果。
※行事成功守則:肚量大一點、嘴巴甜一點、行動快一點、效率高一點、腦筋活一點、理由少一點、做事多一點、脾氣少一點、說話輕一點、微笑露一點。
●人的『福分』不是源自於他能獲得多少,而是來自他能『承受』多少,『珍惜』多少,『奉獻』多少。
◎生命的意義在發揮生活的價值,生活的價值在『饒益眾生』的生命。
★以戒為師依法【正法〈修身修心性證涅槃空性之佛法宇宙真理〉.善法〈利益群生萬物〉】不依人,『各人造業各人擔、各人造功各人得、各人生死各人了』,『萬法皆空、因果不空』,凡做過走過無形中〈時空法界中〉必留下痕跡,行善做惡不是不報只是時辰未到,當累世今生所造之善惡其『福盈〈乃行諸善無造惡損徳所累積而來〉.惡滿〈乃造諸惡無行善積功所導致〉』因緣時辰到時,必有好壞之『善惡報應』速臨其身而報之……
●修行者不管你是何教何人若只行善修法而無修己內心之『貪、嗔、痴、慢〈高傲心、我慢心〉、疑、嫉妒、淫欲、執著』等無明諸毒諸陋習之去除使心念常保『純正清淨〈即常保「正心善念」〉』,則你將來命終皆有可能轉生至阿修羅道此必需注意之。修行者〈不分何教何人〉若能日日時時常〈永〉保『正心.善念.善行』【此可由行諸善斷諸惡守諸戒加如上所說之修己內心之貪嗔痴慢等諸毒諸陋習之去除,來多修身修心養性並多念佛持經咒將心多安住在佛號咒語上或將心多安住在利益眾生上來常〈永〉保之】則就較無魔障也較不會退轉也較能成就上品之果位而較不會往生至阿修羅道去了。
◎修子宜知:入道,在於知悉道理、明白法義;學道,在於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修道,在於修身養性、實踐力行。是以故,三施〈即財施.法施.無畏施〉並行,業障日減,勤耕福田,則能『增福』;福慧雙修,善德日增,神明庇佑,則能『開運』。
★仙佛曰:欲求運程開通者,首先必須斷心執、去妄念,存善念、行諸善;欲求福運無邊,先學不計較,能包容、可體恤、知滿足、肯利眾,則運不求而自亨,福不尋而自得。
◎仙佛開示改好命運之法:人的福報非只與過去生福德栽種關連,也有今生心善行善累積福德相關連,再則過去生因果業力深重與否關連,諸等等都會影響一個人今生的福報福運。因此世人今生宜多懺悔宿業多立德造功添福以消業,多修心行善累積福慧廣種福田以消弭因果業力之牽掣,除業障解冤釋結以增添福報福田使一年四季順泰平安。
●行盡天下路唯有修行不誤人……
※對己之父母.長輩或高僧〈出家人或神聖仙賢佛菩薩聖人偉人等聖像〉大徳〈修行有成或德高望重者〉.師長.恩人乃至好上司,若對其傲慢無禮不謙卑則無形中即會被上天〈監察人類之眾神聖仙賢等〉削福減壽,此必需注意之。
●佛陀說:人若妥善照顧父母,可以得到功德……
★『留錢給子孫、不如留徳給子孫』,因留錢給子孫其若不善則錢多反害其造諸惡業而墮落,甚至禍殃父母祖先及子孫;而留『徳』給子孫卻可蒙眾神聖之護持庇祐,使其常行正路正道而平安順利吉祥乃至利益群生,甚至有緣修行成就而上蔭祖先下佑其之子孫;因此在有生之年我們宜『多修養心性多行善廣行功徳廣益群生』的勤修行並勿造惡要多孝順,如此『行孝廣積功徳無諸惡的利益群生萬物並善待一切』即是留『徳』予子孫亦是修成正果之要也。
●濟佛曰:只知布施、建廟、助印善書只有『天福』,如能忍辱、消除好勝、傲慢、瞋恨才是『天德』,所以要成就大道天道需有『天福』還有『天德』。
◆生命〈靈性.靈魂之命〉是『永恆的』永無止盡的,因此要多『行善利衆』時時勤奮認真且勿造惡勿忤逆不孝,要遵行忠.孝.仁.義.禮.悌等古倫理道徳之實踐;要『誠.信.慈.愛』善待一切,要『純善無惡』恆住善心廣益群生萬物,要精進恆持『永遠不倒』以助己早成聖賢佛果……
※如果你想知道你的未來,請看看你今日所做的一切,『今天』你所做的一切,將會是日後的際遇……
●一個人名利權勢成就越大越有名氣越富貴發達時,越要顧好己之徳行道徳並『多行善』,切勿邪淫、不孝、做惡,否則你的那些福報很快便會被上天收回而毀了,此必需注意之。
◎古佛說:對任何一切人事物(萬物眾生)不起『嗔恨』之心,是『成佛』最快速的方法----
◆『各人造業各人擔、各人造功各人得』,請勿隨便批判〈毀謗〉他人以免與其產生共業,而為其承擔業力或與其結惡緣。
●佛陀說:作惡的人一定會在今生與來生自食惡果,『惡業無法逃避』……
◎茹素〈吃素食〉並戒殺多放生且多行善多孝順勿造惡做惡,可結善緣消夙業除災劫去橫禍祛病健身增壽延年,能祥和家庭助旺好運改好命運得好子女好子孫。
★仙佛曰:若『發願茹素』,則吃一餐素食上天則錄記『三大功』,此功德屬於「持茹素戒」的功德。上天於每一素食館皆會派有一位『護法神』駐守,以記錄所有來吃素食者之食素次數以便為其消災業及記錄開素食館者其之服務態度與衛生情況好壞等,然後於年終大結算其之好壞功過再呈上天於來年為其消災或賜福祿等,所以常人要多吃素食不但可養身又可消災業,而開素食館者宜態度佳衛生好如此才能消業得福也才有真功德。
●海愈深,其折射散射愈多,故海愈藍。修道涵養智慧愈高,其反省迴向愈多,故愈完美。是以,修道之人先要有迴向心,然後才有定心,有定心才會產生慧心與信心,以及更上一步的精進心。修子謹記!殺生食肉乃是犯了「五罪心」,即是:殘忍心、自私心、殺害心、貪昧心、欺弱心。放生素食乃是增長「五善心」,即是:同情心、憐憫心、愛護心、慈悲心、平等心。《轉載宗教雜誌》
★仙佛曰:世人慈心茹素有五好處:一則不欠眾生債。二則不會血管梗塞、中風。三則較不會有口臭且能齒頰留香。四則可改變急躁的個性。五則可趁機以修心養性也。
◎地藏王菩薩說:修行者若能常(永)保『正心善念』就不會走火入魔了。
◆吸食毒品者之功過簿如何錄記呢?
福神曰:每吸食迷幻藥、安非他命者扣減伍佰大功、削減人生福祿總量千分之一,註籍衰耗籍(身體日漸衰弱、錢財日漸耗散),再犯則加倍扣除;若吸食大麻者,則扣減一仟大功、削減人生福祿總量之千分之五,註籍衰耗籍及地獄黑籍!
◎要『善待』你的敵人,你的敵人就會消失而變成朋友,恨只會增加更多的恨,唯有友誼,相互體諒及善意才可能化解仇恨。
●自己有能力時一定要去多多幫助他人《不一定要很有錢,有心最重要,且勿造惡要多孝順》,要有『大公無私』之心、心量要廣大,這樣你的一切行事才會比較平安順利如意乃至和樂興旺。
◆人為善,福雖未至,而禍已遠離;人為惡,禍雖未至,但福已遠離……
★為善必昌,為善不昌,祖先必有餘殃,殃盡必昌;為惡必滅,為惡不滅,祖先必有餘德,德盡必滅;不是不報只是時間未到而已……
◎包容異己、接受無奈……可無惱矣……
●多孝順〈勿忤逆,以免被上天削福〉、多行善利眾、勿造惡做惡〈勿殺生勿賭毒邪淫等,以免被上天削福減壽〉,常保己心己念之清淨〈如念佛持咒或利益眾生之念〉常〈永〉住『正心善念善行』,此乃改好己命運最快速之法而修行亦可不入魔矣 。
◎修身修行者若能將一切『忍辱』視作『平常』而無忍於心,則就不會有『忍氣』積壓過久而爆發。
◆對任何境遇好壞事都要看開放下『一切不執』,此即無量之覺悟乃『大行者』所必備之要件。
●要遠離『惡友、惡人、脾氣習性粗暴之人、邪師、不正派之寺.廟.宮.堂』等,才不會被其惡業所波及傷害而產生病苦或厄運;尤其修行很好者更需速離,以免其所積之惡業惡靈業靈纏上你而為其擔業拖累,以致損傷自己又毀了你的修行功果,此必需注意之。
《若人要交友最好是交行為端正心地品性善良道德好的人,此種人較無業障且全身亦會有金光佛光護身,若與此種人來往對你較有助益,反之若與非善類之惡人不好的人常往來則其之惡業不好之業恐會波及你而使你受到傷害或損失,此必需注意,這也是為什麼說“自古聖賢多孤寂”即是此理也,因為成聖成賢後即少有人之德行素養可與其匹配而交往之故,所以其就獨來獨往消遙遨遊於世間而被看做孤寂了。而交異性之結婚對象其理亦同,要交比自己更好更有德的人才不會被對方的惡業力拖累乃至墮落,因此交友一定要交比自己德行好的如此對自己才有真正的助益,倘你是一個修行很好的人但爛交很多不好不怎樣的朋友常相往來,則你恐將為別人多多的擔業而大大折損己之福報功德而不自知了,此必需注意;但如你有觀世音菩薩的救苦救難大願悲心想廣結善緣廣利群生者就不必忌諱可多多結交之去利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