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0-10 16:53:19獨行兔
暴虐與溫柔 - 模仿犯讀後感
我知道這種題材的文章是票房毒藥, 是把我這個已在深秋的台打入嚴冬, 不過嘛.....我就是喜歡寫呀.
花了剛好十天看完宮部美幸的鉅著"模仿犯", 邊看邊想了許多, 可是不寫又忘了, 寫嘛又好像很瑣碎.
書是好看的, 作為社會派的推理小說, 在犯人心理上的描寫已經足夠, 雖然不及本格推理的邏輯縝密, 條理井然, 但對社會風氣變化的精確描述, 不同人物情節絲絲入扣, 叫人不忍放手. 而題目所謂模仿犯的呼應, 能夠在同一年內拿到六個獎, 實至名歸.
日本電影和書籍常常有一個與西方或其他亞洲電影很不一樣的地方, 就是說故事的調子. 特別細緻, 特別.... 怎麼說呢, 不是慢, 是一種延伸的張力. 這種處理讓不愛看或不習慣的讀者觀眾有好受的, 習慣了的如我雖然喜歡, 但有時也不免為那節奏感到不耐煩, 有時也對為了遷就那節奏而草草收場的結局而茫然不知所措.
聽說模仿犯的電影拍得很糟糕, 我想也是必然的. 這本1,400頁的小說拍成日本片, 還是正正經經的, 沒有鹽花暴力的話相信很難把故事說得清楚. 故事裡最重要的主角: 和平, 浩美及和明的糾纏和內心想法, 沒有現在的篇幅很難讓人相信和明瞭. 加上另外一些角色如老人家義男, 少年真一, 惠, 記者滋子, 和明的妹妹和由美, 滋子的丈夫昭男. 雖然看的是翻譯本, 但人物形象仍然鮮明, 宮部美幸的寫作功力, 人物和場景調度可見一班.
故事是關於連環殺人案, 兇手, 兇手的朋友, 受害人, 受害人家屬, 媒體, 媒體的家人, 警方, 幾重人士陸續登場, 互相影響, 讓關係發酵, 讓事情開展. 開始看了沒多久, 就好像有手揪住前胸, 一直拉著我往前走. 偶爾是一些回憶的片段, 像由暴風雨回到晴朗天空, 但那種被揪住的感覺卻沒有減退.
兇手手段殘忍, 喜怒無常, 然而更可怕的是字裡行間, 還有說話裡帶來的戰慄, 威脅, 無助. 明明是荒誕到不行的想法, 卻又不敢否認周遭可能真的有這種人存在. 如果有些時候我看著看著, 又想像那情景時吐了一口涼氣的話, 那涼氣是從日本一直飄過來的.
但是另一方面, 父母對子女, 祖父母對孫兒, 病人, 好友, 師長, 甚至是陌生人和被認為只會嗜血的媒體, 在不經不覺間卻又透出一絲絲暖意, 匯聚成為一股暖流, 與冷血兇手抗衡. 雖然不能起死回生, 但希望總是有的. 這種又驚又喜, 時而震懾時而舒泰的感受, 我想就是本書處處透著生活化氣息的緣故. 或弛或張, 其實跟生活步伐何其相似.
日本是個很奇怪的國家, 有著很兩極的文化. 可以有最露骨最變態的性愛片子, 卻形式化的守住最後一點不許全見. 有看了很難不催淚的動物電影, 然而催淚的原因通常總是不免有死亡有別離. 右手拿刀, 左手賞菊. 是這樣的民族, 才有這樣的著作.
看完模仿犯, 既有感動, 又有一種難受的感受在胸前.
花了剛好十天看完宮部美幸的鉅著"模仿犯", 邊看邊想了許多, 可是不寫又忘了, 寫嘛又好像很瑣碎.
書是好看的, 作為社會派的推理小說, 在犯人心理上的描寫已經足夠, 雖然不及本格推理的邏輯縝密, 條理井然, 但對社會風氣變化的精確描述, 不同人物情節絲絲入扣, 叫人不忍放手. 而題目所謂模仿犯的呼應, 能夠在同一年內拿到六個獎, 實至名歸.
日本電影和書籍常常有一個與西方或其他亞洲電影很不一樣的地方, 就是說故事的調子. 特別細緻, 特別.... 怎麼說呢, 不是慢, 是一種延伸的張力. 這種處理讓不愛看或不習慣的讀者觀眾有好受的, 習慣了的如我雖然喜歡, 但有時也不免為那節奏感到不耐煩, 有時也對為了遷就那節奏而草草收場的結局而茫然不知所措.
聽說模仿犯的電影拍得很糟糕, 我想也是必然的. 這本1,400頁的小說拍成日本片, 還是正正經經的, 沒有鹽花暴力的話相信很難把故事說得清楚. 故事裡最重要的主角: 和平, 浩美及和明的糾纏和內心想法, 沒有現在的篇幅很難讓人相信和明瞭. 加上另外一些角色如老人家義男, 少年真一, 惠, 記者滋子, 和明的妹妹和由美, 滋子的丈夫昭男. 雖然看的是翻譯本, 但人物形象仍然鮮明, 宮部美幸的寫作功力, 人物和場景調度可見一班.
故事是關於連環殺人案, 兇手, 兇手的朋友, 受害人, 受害人家屬, 媒體, 媒體的家人, 警方, 幾重人士陸續登場, 互相影響, 讓關係發酵, 讓事情開展. 開始看了沒多久, 就好像有手揪住前胸, 一直拉著我往前走. 偶爾是一些回憶的片段, 像由暴風雨回到晴朗天空, 但那種被揪住的感覺卻沒有減退.
兇手手段殘忍, 喜怒無常, 然而更可怕的是字裡行間, 還有說話裡帶來的戰慄, 威脅, 無助. 明明是荒誕到不行的想法, 卻又不敢否認周遭可能真的有這種人存在. 如果有些時候我看著看著, 又想像那情景時吐了一口涼氣的話, 那涼氣是從日本一直飄過來的.
但是另一方面, 父母對子女, 祖父母對孫兒, 病人, 好友, 師長, 甚至是陌生人和被認為只會嗜血的媒體, 在不經不覺間卻又透出一絲絲暖意, 匯聚成為一股暖流, 與冷血兇手抗衡. 雖然不能起死回生, 但希望總是有的. 這種又驚又喜, 時而震懾時而舒泰的感受, 我想就是本書處處透著生活化氣息的緣故. 或弛或張, 其實跟生活步伐何其相似.
日本是個很奇怪的國家, 有著很兩極的文化. 可以有最露骨最變態的性愛片子, 卻形式化的守住最後一點不許全見. 有看了很難不催淚的動物電影, 然而催淚的原因通常總是不免有死亡有別離. 右手拿刀, 左手賞菊. 是這樣的民族, 才有這樣的著作.
看完模仿犯, 既有感動, 又有一種難受的感受在胸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