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04-23 18:07:31吳騰飛kenwu

【電影】 《瑪德蓮墮落少女》那憂傷的眼睛

《瑪德蓮墮落少女》(Magdalene)。

光看這部電影的片名你會聯想到什么?名片?反父權建制?肯定和反應民主和自由和珍貴?不,這部榮獲第59屆威尼斯電影節最高獎金獅獎的電影,要敘述的故事和想向觀眾傳遞的迅息遠遠不僅止于這么簡單。

揭開天主教的黑暗面,惹來梵帝崗的禁制,堅盧治愛將彼德梅倫這部以女子教導為背景的爭議性作品,表面上是奇情通俗路線,仿若歐洲版《沒有家的女孩》:在愛爾蘭的傳統里,有辱家庭聲名的女孩子,都得被送進由苛刻修女監管的瑪德蓮工場,電影中的四位女主角,或是因為婚前產子,或是因為在學校與男生調情,或是因為被強奸,而不幸被送在這間煉獄里,每天在做苦工和捱餓中重復著無望而壓抑的生活,而且還要遭受性虐待。

但是如同前文所言,電影要表達的迅息遠遠不僅止于此,什么是民主,什么是自由,彼德梅倫通過四名女主角的個人境遇,以冷靜尖銳的筆觸去引發觀眾探討,所謂凌駕于人權之上的道德審判將會為社會帶來怎樣的后果,當女孩子個人在沒有犯下任何罪行時,她仍然可以因為她的行為傷害到這被神聖和合理化的道德而受到光明正大的懲罰,于是婚前產子和和男孩調情也可以被送進修道院,甚至于連受到強奸這種理應受到法律保護的不幸,強大的封建體制仍然可以冠冕堂皇地將她送進修道院以維護社會秩序的運轉。

但是什么才是“正常”的社會秩序呢?梵帝崗向素以來也在析極力反對的同志、婚前性行為或墮胎,這種以犧牲社會小眾去維護傳統迂腐秩序的行為,將會給身受其害者帶來如何的痛苦與絕望?

這正是彼德梅倫的匠心獨具之處,在敏感而大膽的主題下,導演指出宗教的濫權對人的壓制,激發觀眾追求更公正和民主的社會,更令觀眾反思,有些時候,某些可能令人不安的案例,自己看了卻無動于衷,可能只是這些苦痛和不安沒有發生在自己身上,因為覺得它離自己的生活很遠,所以才會保持這樣淡然處之的姿態。

可是如果一旦它發生在自己的身上呢?今天發生在某些個案身上的歧視、迫害和暴力行為,倘若明天卻發生在你的身上呢?《瑪德蓮墮落少女》喚醒麻木的觀眾,去正視和思考這個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