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查了一年多:媽媽的病灶是多發性骨髓瘤

媽媽的毛病經過一年的折騰,終於是確認是多發性骨髓瘤.

這樣的疾病是非常不易在早期無症狀時被診斷出來,就算是透過例行性身體檢查也不容易.通常是以肺炎、腎臟病、椎間盤滑脫等症狀進行治療。

媽媽經過國泰、台安、博仁等醫院檢查了不下百次。就是無法發現病灶,就是吃了很多藥,但是就是沒效。

假如家裡有人有高血壓、腎臟病、貧血、肺炎合併症狀,建議去三總的血液腫瘤科檢查。

多發性骨髓瘤好發於6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並不是短時間產生臨床症狀的,其病情通常是漸進式的,且症狀不明顯,大部份病人是因疼痛,尤其是下背痛或骨折就醫而被發現。

以下是我從維基百科轉載下來,希望將來有類似問題的人可以少走冤枉路。

多發性骨髓瘤的發生原因不明,推測和環境的化學物質、家族遺傳和肥胖有關

 症狀及併發症 早期多發性骨髓瘤的病人可能沒有任何特異症狀,通常症狀的出現是因為骨髓癌細胞在骨髓內大量堆積,骨頭侵蝕和產生過量的異常抗體蛋白質(副蛋白, paraprotein),而造成一連串的病徵。

最主要的四個症狀稱為(這四個症狀媽媽都有!)

CRAB:

C=Hypercalcium (高血鈣)

R=Renal failure (腎衰竭)

A=Anemia (貧血)

B=Bone lesions (骨骼病灶)

 34%的多發性骨髓瘤患者,會有類澱粉沈積症。

 高血鈣症(Hypercalcaemia)多發性骨髓瘤引發的骨病變,引發骨中的鈣質釋放到血液中,形成高血鈣的症狀。高血鈣會引起腸胃道、神經系統、肌肉、腎臟、心血管等不同系統的不適,依血鈣濃度又分為輕度(低於9.9~12mg/dL)、中度(12-15mg/dL)和重度(大於15mg/dL)三種等級。血鈣濃度達重度時,將可能會發生肌肉無力、運動失調、少連性腎衰竭、腎功能不足、心跳停止等症狀而導致死亡。

腎功能減退由於患者體內有過多的副蛋白和鈣,容易使腎臟中堆積的副蛋白,降低腎臟處置過多鹽類、液體與體內廢物的能力,而導致腎功能不足與腎衰竭。

高血鈣症可能造成高鈣尿症(Hypercalciuria)與脫水而導致腎衰竭。此血鈣沉積在腎臟也可能引發間質腎炎(Interstitial nephritis)與腎功能減退。

貧血可能是因骨髓造血細胞被骨髓癌細胞取代而使紅血球減少,以及細胞激素的抑制作用引發的。貧血的症狀包括疲勞、虛弱、運動能力降低、呼吸困難與頭昏。骨骼疼痛與骨骼功能障礙當聚集在骨骼上的骨髓癌細胞和蝕骨細胞越來越多時,骨骼會慢慢的被侵蝕破壞,支撐強度不夠。再嚴重時,會引起疼痛漫性骨質疏鬆症(Osteoporosis)、點狀溶解性骨病灶(Focal lytic bone lesions)、病理性骨折、高血鈣症等。

骨骼的疼痛有時甚至會造成病人寸步難行,其中痛點表現以脊椎骨、肋骨、胸椎最為常見。在診斷時有2/3以上的病人會骨骼疼痛情形,也有約80%的病人會出現骨骼功能障礙。神經性症狀:約有15%的多發性骨髓瘤病人有脊椎神經受壓迫的情形,多源於腫瘤或脊椎骨骨折而壓迫脊椎神經所致,症狀包括漸進性疼痛、感覺異常或小腿軟弱、半身麻痺或無法控制尿液、大便之排泄等問題。

 感染:由於漿細胞異常,和治療過程中同時破壞了正常的漿細胞,導致患者的免疫力下降,容易受到細胞和病毒感染。

最常見的感染是肺炎,其次是泌尿道感染。原因是因為無法產生足量且有效的抗體,因此對感染的免疫反應較差。出血問題: 15~30%的多發性骨髓瘤病人會有過度出血或淤青的問題。出血問題可能由血小板功能障礙或後天性凝血病變(Coagulopathy)引發。凝血病變可由正常凝血機制被副蛋白乾擾而引起。

血液高度黏稠症候群 (Hyperviscosity Syndrome):多發性骨髓瘤病人血液中的副蛋白可能會高到造成血液黏性過高的現象,雖比率不到10%但需要立即接受血漿蛋白置換治療,患有IgA型骨髓瘤的病人最可能出現血液黏性過高情況。血液黏稠度過高,會引起出血、眩暈和痙攣塑神經方面症狀、全身疲倦無力、視網膜病變等症狀。類澱粉蛋白沉積症多發性骨髓瘤所引發的類澱粉蛋白沉積症主要會侵犯心臟,造成低血壓、心臟衰竭。高尿酸血症:治療過程中因為骨髓瘤細胞被破壞,釋出尿酸,亦會將細胞核中大量的核酸釋入血液中,產生痛風等症狀[7]

治療 多發性骨髓瘤的治療重點在於疾病的控制和抑制,有些患者可能無明顯症狀,而導致延遲就醫。多發性骨髓瘤的治療著眼於漿細胞增生,經常性使用二磷酸鹽類可防止骨折,使用紅血球生成素來預防貧血。化學治療化學治療為多發性骨髓瘤的主要治療方式,使用的藥物包括傳統化學藥物(Melphalan)、免疫調節藥物([沙利竇邁]]Thalidomide)、標靶藥物(如:[[硼替佐米]Bortezomib],商品名:[[萬科]Velcade])、類固醇藥物,其中萬科在復發或救援治療, 或是第一線的治療使用上, 數個跨國多中心的大規模臨床試驗結果均顯示萬科注射劑有卓著的療效,並且對於一些預後較差的多發性骨髓瘤病患,也能有不錯的療效。[7]每種藥物作用機制不同,可能會造成部分用藥者的免疫力下降,引發其他併發症,或因為服用類固醇藥物,產生水腫等症狀。

藥物可利用注射的方式進入體內,達到癌細胞的位置,標靶藥物可辨識癌細胞表面的特殊記號,抑制癌細胞生長[9]。

藥物的搭配使用須經由專業醫師評量患者的年齡、患病情形和健康狀況後,才可使用[2]。

放射性治療放射性治療是指利用高能射線,由體外針對患部癌細胞照射,破壞癌細胞生長,來達到治療的目的。依不同的療程設計,多發性骨髓瘤的放射性療程可為1-2週[7],或4-5週[8]。

放射性治療可能會引起患者有疲倦感,在照射部位會有皮膚發紅、敏感等皮膚反應。[10] 自體骨髓移植:適合65歲以下的患者支持療法疼痛:服用止痛藥,穿著肢架,支撐疼痛部位高血鈣:補充水份,利用類固醇、雙磷酸鹽類藥物治療[7] 貧血:輸血、注射紅色球生成素。[2] [编辑]預防 1、首先應避免與致病因素接觸,若有接觸史或病狀可疑者,應定期體檢,爭取早期發現及時治療。 2、患者宜參加適當的經常性活動,以減少脫鈣。 3、注意個人衛生,防止感染。 4、注意調理情志,防止七情太過,從而保持氣血和暢,陰陽平衡,預防疾病的發生。 5、保持樂觀情緒,性情勿大怒、勿大悲傷,注意身體鍛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