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劇】暮光之城與貝多芬病毒
好像很久沒上來更新和新增台長的胡說八道之文了.
只是不知道是不是錯覺,之前好像沒這麼多觀文率的...
還是台長實在太久沒來了,而產生了幻覺.(扭頭回想)
---------------------------------------
近來因不務正業之故,台長就一直藉著看書和戲劇來消除自我厭惡和罪惡感。
剛把twilight系列的最後一本破曉啃完,現在狂追"貝多芬病毒"這部韓劇。
對於吸血鬼的形象轉變方面,可以先從目前市面上所看得到的書籍和影片中內容包涵吸血鬼,並且賣得比較火熱且廣為人知的作品,就個人所看過的,粗略地把它分作三個主要類別:一,最有代表性的"Dracular"(德古拉)-有拍成影片,而且同一個劇本又再翻拍過;二,"夜訪吸血鬼"系列;三,暮光之城中;而"南方系列"是我最近才接觸的,並且是遠在"暮光之城"後,所以抱歉它在此成為遺珠。
就這人淺見,"德古拉"是首開先河者,為吸血鬼此生物鑑定了一個典範,使得吸血鬼不再僅僅是某個地區中古籍文獻或是藉以口耳相傳中模糊和避而不宣的怪(魔)物。隨著影片和書籍的宣傳和高度消費性行為而使得吸血鬼的形象廣為人知,同時也引發起大眾對於此生物的興趣和認識--這也是在它之後有關吸血鬼的著作開始泛濫。
而'夜訪的吸血鬼"卻在"德古拉"的基礎上,再加入作者對於吸血鬼永生不老的生存情況做了最美和最糟的想像:除了俊美的外表之外,對於一定會死亡的人類而言,永生不老是個恩賜也是個詛咒之物。對於永生的可能,"夜訪"系列作品中也讓其筆下的吸血鬼對於自己曾經擁有的"人性"做了最大的掙扎和嘗試性思索—其實這也開始了以不吸食人血來生存的吸血鬼之形象的出現。這系列的內容當中大量地針對吸血鬼所具有的"永生"和"人性"這兩個特點來當作主題來延伸,同時也大大地影響和刺激了如"暮光"和南方系列等後續作品的出現。
而吸血鬼的出現一定會有狼人的陪伴此一情節和情況似乎是從"黑夜傳說"及"范海辛"等等這幾部電影中開始。
至於暮光之城,個人對於當中吸血鬼所呈現出來的新形象大為佩服,如:一,吃"素"的吸血鬼會出現金色的眼瞳,而有別於吸食人血和饑渴的吸血鬼出現的黑色眼珠;二,吸血鬼除了永生之外尚有讀心和預視等能力,而這種超乎尋常的能力卻是在那些人轉變成吸血鬼之後才獲得的"天賦".這一點在回想之後也似乎可以得到一種暗示著:成為吸血鬼,不是生命的終結,卻可能是另一種生命的新型態,或是可能為另一種新的生命階段,大大地顛覆了一般人對於生命的認知,成為另一番超越了"夜訪吸血鬼"的奇想;三,其中它最大的突破莫過於把吸血鬼定位為無懼於日光的生物這一點。當然對於吸血鬼的人性來輔承下,"暮"還有一個最主要的賣點就是人鬼之戀,這可視為一種對於吸血鬼更具備有”人性化”的挑戰和跨越性的嘗試,同時也強調了吸血鬼不是非人,而只是另一種人類目前所難以認知的生命型態.
從以上幾點來看,也許"暮"最大的努力和貢獻就是為吸血鬼做了一番”漂白”,作者讓這群"魔物"有機會去正視和接受陽光洗禮,此外就是製造新的吸血鬼之方式和蛇的毒液之原理相似--可以選擇毒液的施放與否,而不是經過血液或是被吸血所直接製造出來的.這幾點使得吸血鬼更加像一個"夜行的生物",而非該受到天遣且不祥,只能生存在黑暗之中披著羊皮的狼"活著的死者",而是上面所說的,人們對於自己所難以理解的"物種/生物"所抱持著的猜忌和產生敵意,而吸血鬼也就很容易被人類以宗教或是信仰上的名義"污名化"了.而這一點似乎也就強烈地暗示著吸血鬼可能在有節制和理想性的堅持下不一定是沒有靈魂和有道德操守的一群。
--------------------------------------------
以上是有關twilight的正經話,喜愛或是熱愛twilight的朋友可以跳過下一整個段落,或是直接離開不見--這真的是良心建議,雖然知道以下這樣說不太恰當,好像把自己也罵進去了...(指:貝戈戈骨頭!!):
就個人對於"暮光之城"這一系列以其結局來看,它可以被定位為一套流行的愛情小說,又或是將之歸類為”成年女性的美麗(愛情式)童話故事"也不會言過其實。想當初個人還真的沒什麼想要去追--原因是廣告打得實在太大了而引起個人某個程度上的反感;這也是為何會選擇先看書後看電影的主因(....這有差嗎?)。
雖然個人所偏好已久的都是一些怪力亂神的東西;不過厲害的是看過第一本女主角和吸血鬼的相遇經過之後,就引起那該死的好奇心。接下來的第二集就插入狼人的戲份和三角戀的情節;第三集就是人鬼相戀的困難度..而最後一集就功德圓滿(保留!!)。而書中的女主角之年齡設定在高中的十八歲或許也可以說這是"熟女的殘念(或是妄想)"--永遠的十八歲,聽起來真的萬分的美好--想想女主角bella的堅持:別在外表年齡上過於年長永遠十七歲的愛人award。
最後想說個也許很過份的話(哈哈)--不一定是針對暮光而或許可適用於其他吸血鬼或是怪力亂神的作品,只是暮光讓個人此一印象特別的強烈:暮光這一系列作品讓個人覺得其實都是其作者在自high(哈,馬後炮)--雖然說我們這堆笨笨的讀者也不是跟在她的屁股後面看她的書看得很開心?它也不過就是作者在拿吸血鬼來幻想,然後寫下它,再出版來和大家分享...所以就一堆人捧著書一集接著一集地看得如癡如醉,而吸血鬼則成了我們的消費和"意淫"(!!)的對象;抱歉的是可憐的狼人就是配菜一碟了--當然這是作者的偏好所設定而非讀者的。
而跟著作者的腳步且閱讀過之後,眾(女)讀者擦擦嘴角邊的口水或是眼角的淚水,繼續在沉悶且有限的生活中尋找下一段新的刺激和快感。就偷偷撂一句很私心的真話:其實戲中的男主角不太合個人的口味,狼人兄就更不用說了,而書中的描述讓在下自行所想像的"award"是更加"幼齒"--不過西方人的十七歲真的和東方的十七歲在外貌上的距離是真的蠻大。不過再回過頭來想像東方的吸血鬼…個人腦中浮現的是只會跳來跳去,前額貼符而導致面目不清的殭屍。(摸頭)
數落過(:p)暮光之後,本來應該說一說"南方系列"的吸血鬼,不過最近才剛看,所以還沒看出什麼心得和結論,故先在此略過。
--------------------------------------------------------
有關吸血鬼的話題都在樓上,樓下是跟"老貝多芬"有關的內容...
如果沒錯,"貝多芬病毒"是2008年9月播出的韓劇,而我卻是在上個月的中旬才知道此劇的存在--它真的那麼不紅嗎?不過當上google搜尋了一下,有關它的網站相當多。也許得先說明一下為何對此劇那麼孤陋寡聞且相逢恨晚,只是因為個人一向偏好看日劇,韓劇在個人的偏見中是口水多,淚水多,又愛歹戲拖棚的最佳代名詞。換言之個人是在抱著不太看好貝多芬病毒的情況下觀賞此劇的,而它也真的大大出乎意料的精彩而讓我刮目相看,而且欲罷不能。相信常看日劇的朋友一定知道"交響情人夢",該戲不但帶紅了該劇中的"千秋王子"--玉木宏,也延燒到劇中的數首古典樂。而貝多芬病毒,在個人的觀點來看,可視為交響之業餘邁向專業的發燒友之續作。
"貝"劇中的主要內容是講述一群不是本來都不是很專業又或許沒受過正規的音樂訓練的樂手,基於對於音樂的熱愛把他們在很偶爾的機會和情況下"愉悅地"聚集在一起演出古典交響樂。在種種現實的壓力下,沒名氣又缺乏實力背景的他們真的能只靠"熱愛"音樂的心順利地面對各種質疑和挑戰嗎?在正常生活中工作以賺取收入和積極準備及練習演出的曲目之間互斥時他們又得如何是好?唯是以他們比上不足的實力去放棄一般的工作機會,全心全意地成為一個全職的樂手真的可能賣得出他們演奏會的門票嗎?而很現實的問題就在於沒有門票就意味著沒有收入,在沒有面包的情況下再熱愛音樂的心真的有辦法讓他們(不論是專業或是半途出家的樂手)堅持下去嗎?若是沒有收入就算了,畢竟不少東方國家對於交響樂認識不深和少接觸的情況而使得樂手的收入不豐裕也是很正常的現象。但若是再配合上音樂和政治之間的糾紛,及遇上一個惡名(性格和毒舌)廣為人知且享譽國際(!)的指揮家等等等...所有一切喜愛古典樂的樂手會能夠想像得到最慘的情況都出現在此劇裡面--最美的童話故事背景中存在著最殘忍的天災和人禍。盡管"貝多芬病毒"不是一部主打搞笑的片子,不過在大笑之餘會讓人有一點想哭的衝動。
就因為著個人不是個樂手,所以在看過此劇後很羨慕這些樂手有能力透過手中的樂器來表達自己的情感。當然當樂手為著生理或是年齡等因素意外地失去了自己的經過多年訓練而達至隨心所欲的演奏能力之後,很可能也就意味著他失去了其中一個表達自己情感的工具,有些甚至可能是唯一的表達工具。尤其一個樂手的演奏技巧和能力也是必須經過無數次和長時間的訓練及練習才有可以臻於完美無瑕--台上一天戲為台下十年功。反過來看,而折損或是摧毀掉一個有潛能的樂手對於握有大權和無情的命運而言卻又那麼的輕而易舉。
"貝多芬病毒"讓喜愛古典樂和少接觸古典樂的人來說是個值得一看的作品--它可以說是"交響情人夢"的現實版又或是是夢魘版(xp),至於熱愛古典樂的樂手那就不用多說了。
圖片出處:
1.http://big5.cri.cn/gate/big5/gb.cri.cn/19564/2008/09/10/113s2236444.htm
神憎鬼厭毒舌自負..#$*%$...(以上略)的指揮家
2.出處同上 這張找好久(謝天謝地)--可愛的女主角,劇中具有柔美和傻氣的特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