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出什麼準備與承諾
來自印尼峇里島、15歲美樂蒂.維森(Melati Wijsen)和13歲的妹妹伊莎貝爾.維森(Isable Wijsen),一同發起停用塑膠袋運動,成功說服峇里島當局,承諾於2018年前實現「峇里島無垃圾袋」政策微創植牙。
14歲的英國女孩露西.嘉瓦瀚(Lucy Gavaghan),以發起拒買不人道飼養雞蛋獲獎。17歲敘利亞女孩哈蒂雅,則是花了3年時間拍攝難民營的紀錄片《另一種女孩》,以鏡頭記錄她們在約旦難民營生活的點滴,獲得全球超過30個影展鼓勵腋下脫毛。
另一份資料,則是長年關注公益行動力的「臺灣多益獎學金計畫」,我曾指導一組學生在偏鄉地區推廣民俗體育活動而獲獎。但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五位不同學校的高中生發現柬埔寨當地貧困家庭的需求,從2014年暑假開始,發起「Light love小太陽」計畫,透過粉絲團及向各大
企業提交企畫書募資,一年下來,送出100盞太陽能LED燈到當地,用一盞盞的燈點亮柬埔寨貧困家庭,和想讀書的孩童。
以上僅能舉出有限的實例,但只要上網輸入「teenagers changed the world」,就可搜尋到更多精采的資訊,發覺我們這個時代的兒童、青少年多麼具有思辨與批判的能力、研究的創意、人道關懷,以及改變世界的熱忱與行動力。
近年來臺灣大力提倡「服務學習」(service-learning),著重學生事先的規劃與設計,從感受、想像、理解的過程中,運用課堂所學轉化及延伸,展開實踐行動,貢獻社區、家鄉,乃至國內外偏鄉地區。同時,透過服務過程所得到的啟發及省思,擴充學習的視野與知能,並體會同理
心、人道關懷和合作互惠的意義。
透過這樣的歷練,已經可以扎扎實實地將高層次思考、探究與實作能力都發揮出來了。簡媜當年對比美國而強調的「研究能力」和「思考能力」,乃至其他的「超越學科能力」,一旦結合服務主題所涉及的「學科能力」,在「做中學」過程中統統有了實踐和提升的機會。這正是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或108課綱所著力改進與實現的目標光子嫩膚。
課堂中的學生,大約自10歲起,其形式運思、抽象認知的能力已逐漸發展起來。體認這個事實,身為「教師」的成人,在21世紀未來時代發展中,面對學生,應當做出什麼準備與承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