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8-17 18:30:00大狗

【七劍】要怎麼看?


壹週刊給的評分是八十分,是同檔期最高分的。不過我相信很多人早就不看影評;就如同看書已經是件了不起的大事,誰還要去看書評一般,影評早就在市場的運作機智之下,變成一種可有可無的文字遊戲。如果再加上大家最近耳熟能詳的「置入行銷」(其實政客是從美國電影發行商找到靈感的),現在影評能夠維持真正批評,而沒有劇情介紹,或是不說這部電影有多好看又多好看,特效有多少又有多少的,那就真的是罕見了。可是也有人說【七劍】不好看,那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有趣的是,說好看的人,都能夠把這部片子如何好看的地方說得頭頭是道;但是說這部電影不好看的人,卻好像沒有經過怎樣的思考,直接地用情緒就反應了出來。

與其討論【七劍】好不好看,我倒是覺得看這部影片觀眾們兩極的反應,是有趣的。

基本上會覺得【七劍】好看的人,總會對於徐克過去的作品如數家珍。所以當年黃飛鴻上片,西片片商都要讓出戲院的風光,我想是這批觀眾在不久的十年前也曾經經歷過的。所以他們很能習慣徐克借古諷今,也很習慣徐克吊鋼絲的美妙,武打招式是一定匯出現在它的影片中,但遠遠沒有他創造出來的神兵利器重要。那你可不可以說徐克沒有進步?當然可以!但是如果跟之前的【新蜀山劍俠】的電腦動畫金光戲來比較的話,那現在【七劍】忠實地走回真人、實景拍攝,實在令這批支持他的觀眾,可以感動到落淚呀。所以「講故事」當然是重要的,可是這個故事動不動人,或是這個故事是不是有壹些隱含的意義在其中,如果故事說得不好的話,誰會在去在意?徐克過去在香港電影以「新浪潮」冒出頭,後來竟然還可以繼續在充滿商業氣息的香港電影圈中存活,其實重要的,是他有著其他香港電影工作者少有的心思及企圖。雖然不一定文藝腔很重,有時候看到了還覺得很教條,很八股,但是重要的是他在商業與藝術之間的平衡之下,總會出現有趣的成果。所以【七劍】對於有電影史觀念,對亞洲電影有依戀,甚至覺得國片還有些想像空間的觀眾,當然是有趣的、好看的。

但是另一批觀眾呢?他們應該是長期接受好萊塢洗禮,簡單地說起來,也是現在影像消費市場中的主流。他們根本不曉得國片以前有多強勢,因為他們開始看電影的時候,美國電影帝國已經挾著三0一之勢叩關成功,拷貝限制早已經解除;再加上電腦動畫的大量加入美國電影中,所以他們應該最喜歡的是【魔戒】,或是【哈利波特】之類的續集電影。當然改編自漫畫的電影,他們一部也不會錯過。可是可能平常太忙,或是根本沒有興趣,一年看電影的次數會因為自己的朋友有沒有討論,以及有沒有那個預算而定。還有,有個有趣的測驗是,他們可能有些人連「真善美戲院」都不曉得在哪裡。年紀跟教育水準倒是不一定偏低,可是習慣於美國式的思考模式及邏輯。但卻不一定曾經居住過美國。很怪吧?
在某個角度上,我們可以見到這是一種差距,一種斷裂。喜歡【七劍】的人我們可以描述成為:平常就有習慣閱讀影像作品的,關心台灣文化現況的,了解台灣電影與世界各國電影之間的狀態的,可以接受不同、新鮮事物的;反觀對於【七劍】有負面意見的人的描述,可能是偶而看電影,而且看電影屬於娛樂性質,認為全球化就是商品化、英文化,認為只有賺錢的事業,才有繼續發展的可能,電影工業在台灣不是這種行業,在觀念上面是保守的。

如果要做市調,【七劍】可以聚集了這樣不同的人口,正顯現了所謂商業電影的魅力。在台灣長期以來就有一個錯誤的印象:商業電影等同於低級、下流,藝術電影又高不可攀。但是有沒有可能把這兩端的東西,拉到比較中間的位置?其實美國的商業電影常常要試圖達到這樣的目的。其實真正的原因,也是因為唯有抓住所有的觀眾,才是真正具有商業利益的商業電影的原則之下,當然販夫走卒到高級知識分子,都可以看到熱鬧也可以看到門道,那就絕對是個好電影,也就等同於票房好的商業電影。

所以如果一部所謂的商業電影,而【七劍】觀眾中前者的觀眾群拒絕進戲院,因為有礙自己的階級地位,那作品本身就已經排斥掉某些觀眾,而變成鎖定某種教育水準、階級地位的觀眾時,直接變成了小眾電影的話,那當然商業利益會大打折扣。這樣,它還叫商業電影嗎?

徐克的【七劍】其實是個試紙,讓我們可以看到現在台灣電影市場的真相。徐克試圖在惡劣的商業環境中,還是想要達到某些目的的企圖,也是值得參考的。這可能比討論禁武令是在影射什麼,或是電影用了多少特效,要有趣許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