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6-07 12:49:14四元仔
從伊戰談隨軍記者的犧牲與貢獻
2006.06.07 中國時報
從伊戰談隨軍記者的犧牲與貢獻
林博文專欄
美國哥倫比亞電視新聞(CBS)伊拉克戰爭採訪小組日前隨美軍第四步兵師巡邏隊採訪時,在巴格達中伏,攝影師、音響師和譯員當場被炸死,女記者金柏莉.杜澤兒(KimberlyDozier)受重傷,頭部和雙腿受創最重,經美軍戰地醫療所緊急搶救後送往德國美軍醫院治療,現已脫離險境,將轉往美國本土長期醫治,醫生希望能保全其雙腿。
值得向國人一提的是,杜澤兒於一九九九年擔任CBS廣播公司(無線電)歐洲部主任時,曾專程自倫敦飛到台灣採訪九二一大地震。筆者過去都是聽到她在歐洲和中東各地的採訪報導,九二一大地震後連續幾天深夜聽到她發自台中、南投等地的報導,非常感動。心想這才是真正的海外機動記者,也佩服CBS電視不僅指派駐東京和北京特派員緊急赴台採訪,甚至派無線電廣播記者助陣,這就是一流媒體處理世界性大新聞的做法。
今年三十九歲的杜澤兒,生於檀香山,父母現住馬利蘭州。過去十五年,杜澤兒一直在歐洲、中東採訪,能說流利的阿拉伯語和希伯萊語,擁有美、英雙重國籍。她以優等成績畢業於麻州魏思禮學院(即宋美齡、希拉蕊的母校)時,即下定決心要做海外特派員。九十年代初從維吉尼亞大學得到碩士學位後,即先到開羅當文字記者,為華盛頓郵報、基督教科學箴言報、舊金山記事報寫通訊。一九九六年投效CBS廣播電台並為CBS電視發報導,其間做過歐洲部主任、首席駐歐特派員、耶路撒冷特派員,三年前開始採訪伊拉克戰事,曾多次獲獎。
對所有隨軍記者和戰地記者而言,伊拉克戰爭已成為世界近代最慘烈、死亡率最高的一場戰爭。從二○○三年三月美軍侵伊以來,已有七十一名記者陣亡;越戰打了十年,死了六十三名記者;韓戰三年,十七名記者罹難;二次世界大戰六十九名記者陣亡。
再過半年,美軍侵伊的時間就等於美軍參與二戰的時間,但伊拉克已變成「人間煉獄」,戰鬥疲勞和戰場壓力已使部分美軍發生精神崩潰,開始屠殺伊拉克平民,就像當年美軍在越南美萊村屠戮數百名婦孺老弱一樣。
近代戰史上出現不少光彩照人的隨軍記者,他們在採訪時已將死生置之度外,在槍林彈雨的舊戰場和看不到敵人的新戰場,他們所關切的只是如何盡快向世人報導戰況,透過他們的報導,我們才能知道戰爭的面貌。
如果沒有美國「隨軍記者之父」厄尼.派爾(Ernie Pyle)於一九四二至四四年生動報導盟軍在北非、西西里、義大利和法國的戰鬥,則歐洲戰場將何等平淡!如果沒有媒體深入報導巴頓將軍於一九四二年八月三日和八月十日的行動,則世人何從知道這位火爆將領在這兩天「連打士兵的耳光」?如果沒有美聯社攝影記者喬.羅森索於一九四五年二月二十三日拍下六名美軍在硫磺島錢山插上美國星條旗的歷史鏡頭,則世人何能體會四萬五千美軍與兩萬日軍浴血硫磺島的意義。
過去隨軍記者幾乎皆是男性的天下,西方一些名作家也都想過一下「隨軍記者」(war correspondent)的癮,如海明威曾到中國採訪抗日,亦曾採訪盟軍登陸諾曼地。他的第三任妻子瑪莎.葛爾紅(Martha Gellhorn)亦曾做過隨軍記者,但在近代戰史上最有名亦最具爭議的女隨軍記者則是採訪過韓戰、越戰,亦曾在金門砲戰期間來過台灣的〈紐約前鋒論報〉記者瑪格萊特.希瑾絲(Marguerite Higgins)她也是第一個以戰地新聞獲得普立茲獎的女記者。
這位有「美麗的女動物」之稱的火辣記者,會採會寫,會撒嬌也會發脾氣,韓戰時美軍一名指揮官禁止她隨行採訪一項突擊作戰,希瑾絲馬上跑去找最高統帥麥克阿瑟抗議,她說:「採訪新聞的時候,我是一個記者,不是一個女人。」麥帥立刻下令放行。希瑾絲遭人物議的是她採訪越戰(去越南十次)時,反共愛國意識太濃,在報導中力主美國應打越戰,而且要打垮越共。
四十年代宋美齡訪問紐約住醫院,希瑾絲曾冒充護士闖進病房對蔣夫人做了一次專訪,她就是這樣一個非常冒進(aggressive)的女記者,可惜在越南採訪時得了致命的熱帶病,一九六六年死時才四十五歲。
隨軍記者已不再是男性的專利,許許多多女記者的表現完全不輸男記者,身負重傷的杜澤兒就是其中的一個。
從伊戰談隨軍記者的犧牲與貢獻
林博文專欄
美國哥倫比亞電視新聞(CBS)伊拉克戰爭採訪小組日前隨美軍第四步兵師巡邏隊採訪時,在巴格達中伏,攝影師、音響師和譯員當場被炸死,女記者金柏莉.杜澤兒(KimberlyDozier)受重傷,頭部和雙腿受創最重,經美軍戰地醫療所緊急搶救後送往德國美軍醫院治療,現已脫離險境,將轉往美國本土長期醫治,醫生希望能保全其雙腿。
值得向國人一提的是,杜澤兒於一九九九年擔任CBS廣播公司(無線電)歐洲部主任時,曾專程自倫敦飛到台灣採訪九二一大地震。筆者過去都是聽到她在歐洲和中東各地的採訪報導,九二一大地震後連續幾天深夜聽到她發自台中、南投等地的報導,非常感動。心想這才是真正的海外機動記者,也佩服CBS電視不僅指派駐東京和北京特派員緊急赴台採訪,甚至派無線電廣播記者助陣,這就是一流媒體處理世界性大新聞的做法。
今年三十九歲的杜澤兒,生於檀香山,父母現住馬利蘭州。過去十五年,杜澤兒一直在歐洲、中東採訪,能說流利的阿拉伯語和希伯萊語,擁有美、英雙重國籍。她以優等成績畢業於麻州魏思禮學院(即宋美齡、希拉蕊的母校)時,即下定決心要做海外特派員。九十年代初從維吉尼亞大學得到碩士學位後,即先到開羅當文字記者,為華盛頓郵報、基督教科學箴言報、舊金山記事報寫通訊。一九九六年投效CBS廣播電台並為CBS電視發報導,其間做過歐洲部主任、首席駐歐特派員、耶路撒冷特派員,三年前開始採訪伊拉克戰事,曾多次獲獎。
對所有隨軍記者和戰地記者而言,伊拉克戰爭已成為世界近代最慘烈、死亡率最高的一場戰爭。從二○○三年三月美軍侵伊以來,已有七十一名記者陣亡;越戰打了十年,死了六十三名記者;韓戰三年,十七名記者罹難;二次世界大戰六十九名記者陣亡。
再過半年,美軍侵伊的時間就等於美軍參與二戰的時間,但伊拉克已變成「人間煉獄」,戰鬥疲勞和戰場壓力已使部分美軍發生精神崩潰,開始屠殺伊拉克平民,就像當年美軍在越南美萊村屠戮數百名婦孺老弱一樣。
近代戰史上出現不少光彩照人的隨軍記者,他們在採訪時已將死生置之度外,在槍林彈雨的舊戰場和看不到敵人的新戰場,他們所關切的只是如何盡快向世人報導戰況,透過他們的報導,我們才能知道戰爭的面貌。
如果沒有美國「隨軍記者之父」厄尼.派爾(Ernie Pyle)於一九四二至四四年生動報導盟軍在北非、西西里、義大利和法國的戰鬥,則歐洲戰場將何等平淡!如果沒有媒體深入報導巴頓將軍於一九四二年八月三日和八月十日的行動,則世人何從知道這位火爆將領在這兩天「連打士兵的耳光」?如果沒有美聯社攝影記者喬.羅森索於一九四五年二月二十三日拍下六名美軍在硫磺島錢山插上美國星條旗的歷史鏡頭,則世人何能體會四萬五千美軍與兩萬日軍浴血硫磺島的意義。
過去隨軍記者幾乎皆是男性的天下,西方一些名作家也都想過一下「隨軍記者」(war correspondent)的癮,如海明威曾到中國採訪抗日,亦曾採訪盟軍登陸諾曼地。他的第三任妻子瑪莎.葛爾紅(Martha Gellhorn)亦曾做過隨軍記者,但在近代戰史上最有名亦最具爭議的女隨軍記者則是採訪過韓戰、越戰,亦曾在金門砲戰期間來過台灣的〈紐約前鋒論報〉記者瑪格萊特.希瑾絲(Marguerite Higgins)她也是第一個以戰地新聞獲得普立茲獎的女記者。
這位有「美麗的女動物」之稱的火辣記者,會採會寫,會撒嬌也會發脾氣,韓戰時美軍一名指揮官禁止她隨行採訪一項突擊作戰,希瑾絲馬上跑去找最高統帥麥克阿瑟抗議,她說:「採訪新聞的時候,我是一個記者,不是一個女人。」麥帥立刻下令放行。希瑾絲遭人物議的是她採訪越戰(去越南十次)時,反共愛國意識太濃,在報導中力主美國應打越戰,而且要打垮越共。
四十年代宋美齡訪問紐約住醫院,希瑾絲曾冒充護士闖進病房對蔣夫人做了一次專訪,她就是這樣一個非常冒進(aggressive)的女記者,可惜在越南採訪時得了致命的熱帶病,一九六六年死時才四十五歲。
隨軍記者已不再是男性的專利,許許多多女記者的表現完全不輸男記者,身負重傷的杜澤兒就是其中的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