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5-02 18:22:49四元仔

大陳撤退50年

中國時報 A5/大陳撤退50年 2005/02/06
烽火撤退50年 遙想當年大陳 一萬七千多義胞同條心跟隨國軍到台灣如今根落寶島......

【林美忠、林崑成、周敏煌、葉淑娥、周可盛、蔡森田、陳惠芳、顏玉龍、黃樹德 採訪/孫廷龍 整理】
  民國四十四年一月十八日,中共解放軍發起對大陳島北面據點── 一江山島的攻擊,這是解放軍戰史上首次海、陸、空三軍協同作戰。戰鬥結束後,包括司令王生明等國軍悉數犧牲。這是史上著名的一江山戰役。
  一江山島被佔領後,共軍的火炮射程可以覆蓋整個大陳島,國軍十分清楚大陳島已守不住。美國政府等也不願再輕啟戰端,於是宣布協助國民黨將大陳島的軍民撤回臺灣。
  二月七日,政府發布「大陳島撤退」聲明,當時世居上、下大陳島的一萬七千多名大陳人,不分男女老幼,都自動要求追隨國軍撤退來台。
  明天是大陳島撤退五十周年,除了少數飄零的大陳眷屬,誰還記得這一段血淚遷徙的故事?

中國時報 A5/大陳撤退50年 2005/02/06
《歷史篇》首次台海危機 金馬差點保不住 俞大維戰略分析「不可守、不能守、不必守大陳」 蔣中正接受建議集中兵力護住金馬

【林美忠、林崑成、周敏煌、葉淑娥、周可盛、蔡森田、陳惠芳、顏玉龍、黃樹德 採訪/孫廷龍 整理】
  大陳撤退只是第一次台海危機的一個過程,前面還有一江山戰役、太平艦遭擊沈及金門九三炮戰等一連串事件。專欄作家林博文曾引述美國、大陸的解密檔案及資料,對第一次台海危機進行深入分析。
  一九五○年六月韓戰爆發後,中共停止對東南沿海用兵,全力應付朝鮮,國軍趁虛而入,干擾魯、浙、閩、粵四省。一九五三年七月韓戰停火,中共始有餘力解決東南沿海問題。
  當時的中共華東軍區司令員陳毅,建議打金門,毛澤東先同意,後來又反悔。他認為國際形勢不允許大規模軍事行動,且中共缺乏渡海作戰後能力,指示緩攻金門,「以解放浙江沿海島嶼為優先」。毛澤東並擬定「從小到大,逐島進攻,由北向南」的作戰方針,一九五四年一月中共華東軍區參謀長張愛萍提出陸海空三軍進攻大陳計畫,並立即展開準備工作。
  中共目標是拿下大陳,為什麼突然在一九五四年九月三日砲轟金門?
  根據當時福建軍區司令員葉飛回憶,毛澤東是為報復國軍騷擾及中美談判定約。至於為何選九三?因為當天剛好有船團運補,並無特殊意義。但毛始料未及的是,九三砲戰造成兩名美國顧問陣亡,促成美國當年底與國府簽署中美共同防禦條約。
  華東軍區最早計畫一九五四年九月一日到五日之間進攻一江山,可是毛澤東接獲情報,指美軍在附近海域出沒,他擔心與美爆發衝突而踟躕不前。一直拖到同年十一月十一日才發動攻擊,目標直指一江山。十一月十四日中共魚雷艇擊沈國府主力戰艦太平艦,台灣為之震動,島內發起獻艦復仇運動,號召青年從軍報國。
  共軍後來決定十二月廿日進攻一江山,再度因美國因素而延後。毛澤東擔心戰事僵持不下,將給美國介入的機會,但張愛萍堅持「箭在弦上」一定要打,中共國防部長彭德懷才同意一九五五年一月十八日對一江山發動攻擊。拿下一江山後,毛的態度卻變得很謹慎,下令緩攻大陳,顯然第七艦隊的大規模集結,已收到一定的嚇阻效果。
  美國國會隨後通過福爾摩沙決議案,授權行政當局協防「台澎及有關地區」。美國總統艾森豪當時甚至考慮動用戰術核子武器對付中共。
  多數報導認為隨後的大陳撤退,是美國人壓迫下的產物,但前國防部長俞大維卻親口告訴林博文:「我是第一個建議蔣總統大陳撤退的人。」俞以戰略觀點分析大陳不可守、不能守、不必守的道理,國府應集中兵力確保金門、馬祖。蔣思考後接受他的看法。俞大維也不是省油的燈,派空軍到處轟炸,升高兩岸對立,逼美國正視,美國後來終於同意派第七艦隊護航。二萬五千名國軍及一萬八千名平民,從二月八日到十一日搭船撤往台灣。
  大陳撤退,故事還沒結束。同年四月,美總統派特使來台執行秘密任務,希望說服國府從金馬撤軍。美開出的條件很誘人,承諾封鎖大陸沿海五百里,同時在台部署核子武器,但蔣「臉色極為難看」嚴峻拒絕。讀者如對這段歷史有興趣,可參閱林博文寫的《歷史的暗流》、《時代的投影》兩本書。

中國時報 A5/大陳撤退50年 2005/02/06
《人物篇》雙槍黃八妹 中共恨得牙癢癢 抗日剿匪武藝高強民國40年到大陳組婦女會 撤退時繼續沿海打游擊 輾轉來台協助義胞 作育英才

【林美忠、林崑成、周敏煌、葉淑娥、周可盛、蔡森田、陳惠芳、顏玉龍、黃樹德 採訪/孫廷龍 整理】
  「雙槍黃八妹」的故事,不少中年人小時候都聽過。黃八妹(見圖,陳俊雄翻攝),她在台灣曾被形容為「巾幗英雄」,但在大陸她卻是個惡名昭彰的「女強盜」。
  黃八妹,浙江平湖人,本名黃百器,抗日戰爭時她是女游擊隊員,曾手持雙槍斃敵數十人,日人多次圍捕她未成。國共內戰爆發,她站在國民黨這方,在浙江沿海與共產黨鬥爭。
  民國四十年,黃八妹登上大陳島組織婦女,並從事幼教。她曾任婦聯會浙江分會主任,且在大陳島設立婦聯會辦公室。大陳撤退後,黃八妹最初並沒有跟著到台灣來,仍然率領一批游擊隊在沿海各島嶼,與中共進行游擊戰。
  最近中共出版的《強攻一江山島之戰》中,曾述及黃八妹,稱她是「杭州灣、浙江沿海盡人皆知的女強盜,還在台州灣佔島為王,自稱反共復國海上游擊司令,又被蔣介石授予克難英雄。」
  大陳撤退後,黃八妹帶著殘部,仍在沿海島嶼騷擾中共。中共說她「先上了漁山列島,又逃到披山島,後來又到南麂島,我軍解放南麂時又被她逃跑了,活顯出強盜的看家本領。」可見中共對黃八妹恨之入骨,將她形容成「殺人越貨、無惡不作的女強盜」。
  不過黃八妹最後還是到了台灣,繼續協助大陳人就學就業,至今許多大陳人對黃八妹感恩良深。民國七十一年黃八妹病死台灣,享年七十七歲。

中國時報 E6/浮世繪 2005/02/17
《寶島寫真》大陳故事

【張茂桂(中研院社會所研究員)】
  一群五十年前,從浙江沿岸來台定居半世紀的大陳居民,
  相約在大後天辦紀念大會,懷念那史上罕見的超級大撤退。
  今年,是大陳軍民集體撤退來台五十週年。「台北縣浙江溫嶺同鄉會」決議在二月二十日這天,在永和市國父紀念館舉辦「大陳遷台五十週年紀念大會」。在過去兩年間因為研究的關係,我曾走訪了全台尚在的三十四個大陳新村。
  廣義的「大陳」,包括浙江沿岸的上、下大陳二島,與鄰近的一江山、竹嶼、漁山、披山、南麂等小島。上、下大陳的人口較多,主要語言是台州話,少部分說福州語,漁山與南麂則說閩南語。「大陳義胞」是不包括軍隊與官員在內的,人數大約一萬八千人。至於現在有多少人則很難估計,應該在六、七萬人左右。為什麼稱為「大陳義胞」呢?這要說到當年的台海戰爭。中共在取得大陸政權之後,閩浙沿海一些稍大的島嶼,轉眼間成為國共戰爭最慘烈的地方。
  在優勢共軍的砲擊與轟炸之下,不論如何英勇,大陳軍民不可能繼續抵抗,這是非撤不可的主要原因。而這個近代史上罕見的數萬軍民的集體撤退,之所以能井然有序、安全的進行,主要還是依賴美國第七艦隊的強大武力威嚇,加上美國陸戰隊的積極介入。
  另一種歷史敘事方式-
  「遷徙」與「現代化」
  當時大陳居民,每人只能背二、三十斤的行李,扶老攜幼,除幾位真正無法移動的,可以說是真正舉鄉遷台。
  這一段因為戰火逼近而舉鄉遷移、投奔自由、終於獲得安置的事情,那種幾乎是死而後生的感受,深深烙印在他們的記憶中。
  曾在埔里酒場工作,住過埔里「紹興新村」近四十年,現年七十四歲的毛伯伯有一次激動的說:「我們的命都是撿回來的,這五十年等於是多活的!」
  在過去的報導中,討論大陳撤退歷史,大多將焦點放在正統政治和軍事史的觀點,但是大陳居民置死地而後生的過程,以及遷台之後,生命展演的無限可能性,卻常常被疏忽了。
  大陳島居民世代以捕魚為生,近代中國的巨變,對於大陳島民幾乎沒有太大的影響,吃大煙、裹小腳都還盛行。一九四九年到一九五五年間,國民政府與軍隊進駐之後,軍事化與現代化同時開始,王相義、沈之岳等人帶動的新式學校與愛國教育,日後培育出新的大陳「菁英」,二、三十年後他們也成功地打入台灣主流社會,這是很多大陳人至今還感念王、沈二人再造之恩的重要原因。
  豐富了台灣的多元文化
  當時一萬八千名大陳義胞在基隆登岸後,首先暫住在基隆附近的學校、倉庫等臨時成立的招待所,再陸續半自願、半接受分發至宜蘭、高雄、屏東、花蓮、台東、台南、新竹、南投等縣市的三十五個大陳新村中安置;他們雖然安全抵達了異地,卻又被強迫分散。在新村完工前,有一到兩年的時間,他們借住在各地方的學校教室,由政府提供微薄的零用金與膳食。新村落成後,每戶人家分配到四到八坪不等的小屋,從此開始在他鄉異地、自力更生的艱困挑戰。
  一九六○年代,因為政府輔導海員就業,許多大陳男性乾脆「跳船」到海外打拚(主要是美國紐約),從跑堂開始幹起。至於女性,年紀輕的則多在農場打零工,不然就是做家庭代工。
  但是大陳人在新家園的苦幹實幹,的確讓人刮目相看。大陳菁英因為受到政府一定的栽培,得以繼續學習,日後都有一定成就。後來有當教授、醫生、科學家、公務員、金融家、實業家、將軍、縣長、民意代表等等不勝枚舉。
  台東市的「漁山新村」住的是原籍漁山島來的大陳義胞。那裡的「海神廟」前豎有一塊牌子,除了陳述雷同的渡海故事之外,還敘述了當地的一個年輕漁民,也是英雄人物,那就是曾經駕摩托車跳過長城、黃河的已故演員柯受良(小黑)。故事標題傳神的題為「台東奇蹟」。事實上,整個大陳人在台灣五十年,都是這樣的「奇蹟」。
  對於老輩大陳鄉民而言,故土雖在,也曾回去探訪,但實際上整個家鄉已經完全搬來台灣了。每到廟會,大陳鄉親開始南北串連的「尋親」之旅,在三十四個村子中,共啟建了三十間廟。其中不乏蓋得富麗堂皇的,好比高雄白沙崙的威武廟,實實在在的改變了台灣的地景地貌,也豐富了台灣的鄉土文化。
  隨著台灣大環境的改變,老一輩對家鄉土地的思念,轉移到宗教活動、廟會、大陳年糕、麥油煎(春捲)、鰻魚乾、薑茶麵(米粉)、自釀酒製作中得到精神慰藉,在味覺與視覺中延續逐漸淡去的記憶。而特有的「燒庫屋」、「蓮花倉庫」等特殊生命儀式,跨越了今生來世,也在海外接引原鄉習俗。
  來台五十年與自我認同
  「轉眼間五十年,真好像做了一場夢!」六十七歲的周志勇在「大陳文化講座」中這樣地自我回顧。隨著台灣大環境的改變,大陳菁英也開始重新思索大陳的認同基礎和文化內涵,他們慢慢脫離了過去「大陳義胞」的定位想像,而逐漸回復到原來素樸的「大陳人」傳統與信仰。二○○二年花蓮「大陳一村」、「二村」舉辦了一場「鰻魚祭」的文化活動,二○○三年永和「五和新村」舉辦了「大陳文化饗宴」活動;二○○四年蘇澳「岳明新村」的「大陳文化紀念館」落成。而即將舉辦的「五十周年紀念大會」,更以「緬懷、感恩、傳承、惜福」回應了過去、現在的自我觀看以及對未來的期盼,標舉了大陳人對於身分意識,以及歷史定位的努力追尋。
  從大陳人身上,我們看到台灣近代歷史與文化的一種驚人的厚度與多元性。
  (本文由陳丁輝協助完成,稿費捐贈大陳同鄉會。)

中國時報 A5/大陳撤退50年 2005/02/06
《信仰篇》觀音壇籤詩 指示「移往台灣」 順利撤離「有神助」 全島只有1位居民孔江坡及59名人犯留下

【林美忠、林崑成、周敏煌、葉淑娥、周可盛、蔡森田、陳惠芳、顏玉龍、黃樹德 採訪/孫廷龍 整理】
  大陳雖是蕞爾小島,居民也不多,但卻有四十多座廟宇。當年居民所以心甘情願跟著政府撤退來台,和一則傳奇故事有關。
  民國四十三年,大陳情勢已經開始緊張,信徒不解,就請廟公開示。廟公只說「不好」,並要信徒到他方走避。到了十一月局勢更緊張,大陳人幾乎天天都在躲警報,這時有位江姓耆老突然想到觀音壇的那首籤詩,每句中的第五字合起來不正是「移往台灣」嗎?大陳人爭相走告,因此第二年政府決定撤離大陳時,民眾踴躍辦理登記,使撤退工作進行得相當順利。
  大陳人撤退時,仍不忘庇護他們的神明,因此只要能移動的神像,都請來了台灣,共有近廿尊。目前全台大陳新村幾乎都供奉了神明,其中又以宜蘭岳明新村的「招寶宮」更是大陳人的信仰中心。
  大陳撤退後,全島只留下一位居民孔江坡,另在洋歧小島丟下五十九名被囚禁的「人犯」。
  據現年七十七歲,住在宜蘭岳明新村的大陳義胞陳善超的說法,十年前他回鄉時,孔江坡還曾當地陪,賺了不少小費。不過《強攻一江山島之戰》卻記載說,孔江坡當年已經八十歲了不想離鄉,所以裝病,家人買了口棺材給他,要他真的不行時,就自己躺進棺材。解放軍佔領大陳後,將孔某送往浙江大荊的親戚家,活到九十五歲才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