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5-03 15:59:22願堂

入菩薩行論系列報導之三(心得分享篇)

95/3/14入菩薩行論開示記實~系列報導之三(心得分享篇) 文/王鄭翰

在3/14的開示中,許多法語都令我感到收穫良多,但最有感受的一句話,是 上師所言「忍辱,非壓抑或者漠視,而是融入事件中,了解苦不可得,苦與事的本質合一,苦將消失。」

  經常,我們都是被煩惱纏繞,卻又捨不得離開煩惱,以致心不得安寧,可是一旦我們勇敢的面對煩惱,置身其中,將發現,事實並非我們所想。

  以下是一親身經歷。有一次,我與太太到台大醫院進行例行性的健康檢查,其中有一個項目,叫做「大腸鏡」檢查。由於之前從沒有做過這類的檢查,只知道是將鏡子之類的東西插入肛門,通過大腸,觀察裡面有沒有問題,因此,也沒有什麼心理準備,想應該就是如此而已。

  上了手術檯,醫生叫我換褲子後,便將一個尖端不斷補充水的異物插入肛門中,隨後展開了一場漫長的檢查之旅。檢查之中,每當經過大腸彎曲處,總是不斷上演病人呻吟、醫生揮汗的場景,腸絞痛之極,病人常常是身體痛得彎曲如蝦子。而醫生也是忙著操作儀器,改變姿勢,如是反覆。

  為了對付這樣的痛苦,我決定予以反擊,使用方法來降低痛苦。第一種使用的方法是轉移注意力法,也就是,手執欄杆或衣服,將注意力放在接觸的感覺上面。這個方法,初時雖有效,但很快就被痛苦淹沒,因為,痛苦雖然會因為你的不在乎,而減弱威力,但隱然之中,它依舊主宰你的情緒。於是乎,我改變方法,觀照明點,其結果,由於平日訓練不足,以及體力不夠,雖收一時成效,但終究難以專注。最後,決定放棄一切的想與不想,只是盯著廣大天花板,僅僅在痛苦產生時,看著它,看著它忽有忽無,忽強忽弱,自然而然,心也就安定下來。

  醫生說,由於我的大腸尺寸超大,是外國人的尺寸,所以做大腸鏡的時間也就比一般人長,但也慶幸我的超大大腸,使我有這樣的經驗,讓我對於面對痛苦的心理建設,有了些許的體驗。

  以上,是聽聞 上師開示之語,所引發的一點感想。
95/3/15 入菩薩行論開示記實~系列報導之三(心得分享篇) 文/王鄭翰

  「苦與樂的本質既然相同,為何快樂總是稍縱即逝,而痛苦卻是綿延不絕?」這真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人總是希望離苦得樂,但偏偏人們苦苦追求的結果,卻往往是帶來快樂的少,痛苦的多。世俗的快樂,很快就麻痺了,厭倦了,必須不斷的更新,強度要不斷的增加,如無底洞般,永遠填不滿。就像吸毒一樣,一旦上癮,就註定痛苦多於快樂。痛苦呢?看看年年上升自殺率,就可以知道痛苦的增加與人們抵抗痛苦的力量減弱到什麼程度。

  觀察現在人的物質生活,比起上一代的人們好多了,但快樂是否多一些?可見快樂是相對的,甚至是比較而來的:當週遭的人都一樣窮時,所謂的窮,就沒有那麼痛苦;當大家都享受一樣的物質水準時,即使收入低於本國國家的中下,卻是他國的中上,也會覺得自己很窮。所以,這樣的快樂是擺在時間與空間中衡量的,是有條件的。相信如果凡人投生天道,也會對於凡間的比爾蓋茲不屑一顧。

  那麼,究竟何處是真正的快樂?所謂「有求皆苦,無求乃樂」,無求之樂,應該離真正的快樂不遠吧!



95/3/16 入菩薩行論開示記實~系列報導之三(心得分享篇) 文/王鄭翰

  今天 上師所開示的內容,許多是與平常人直接反應的想法相反,因此更需要費更大的力氣來說服自己,乃至於接受這樣的思維。

  例如,傷害我們的眾生,我們不但不能對其嗔恨,甚至要感謝他給我們修持忍辱波羅蜜的機會,還要悲憫其因所造惡因將遭受的果報。這樣的想法,又超越了之前,我們認為傷害者、乃至於嗔恨本身不實有的想法。因為前者最多令我們不嗔,而後者卻真正啟發慈悲心。然而,若無前者為基礎,豈有後者的成立?若無忍辱波羅蜜的修持,又何有感激傷害者可言?

  
所以,若直接從今日內容聽聞,聽聞者或許不太能接受,敵人打我罵我,我還要感激他,尊敬他,無異於瘋子。但若能接續前面開示所言,便可豁然開朗。

  今天收穫最大的一句話,即「以修行需要財富為理由造惡因,即使修行享福報,福報享盡,惡還是會產生。」

  許多人以為,只要捐錢做善事,虧心事的惡報就不會產生。 上師於此很明白的指出,功過是不能相抵的,做善事雖然有福報,卻無法令惡因消失,唯有惡因產生了結果,惡因才會消失。所以捐錢是不能消災解厄的,但因捐錢離貪執,使心更清淨,更有心量接受惡報,對於苦果更能承擔,也更有智慧看待。故可「大事化小」、「減災減厄」。因此,若捐錢有所求,雖然未來可享福報,但擴展心量的佈施妙用大功徳便不可得,殊為可惜。



95/3/17 入菩薩行論開示記實~系列報導之三(心得分享篇) 文/張盛堂

今晚已講完第六品「說安忍」,圓滿之際 仁波切特別再叮嚀:入行論是修菩薩道的祕訣,是修行的指南針,寂天菩薩化身為入行論中的每一偈,大家在上過課後,每天要利用一點時間來複習、反芻。

  聽聞 仁波切上入行論,好像是去吃一場米其林三星級的盛宴,上課當時覺得獲益良多,下課後再去反芻,更是回味無窮。更珍貴的是由此啟發了無窮的寶藏,往後只要複習入行論的偈文以及憶念 仁波切的授課內容,似乎是又再次品嚐那無上的甘露美味那般,心裏熱切地希望這是一場永不止息的盛宴。

  有時在上課中一個分神,或是因為自己愚鈍之心智慧低劣,無法全部承接 仁波切所有的法教,心裏真的會怪自己,怎麼那麼不專心!不過也只好自我嘲解和鼓勵一下,初學乍練,總是未達完美的境界,況且上師智慧如海,也需要充份的準備才能深解信行。所以想來想去還是回到學生時代的標準步驟:預習、學習與複習,這樣才能有效學習。然後再勉勵自己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如果不善加複習,就將會忘記啊。記憶力是這麼一個需要仔細對付的傢伙,它可以輕易地記住這些重要的教導,但是在不知不覺間也會輕易地把它們忘記。況且學習入行論還不是止於只要記得住而已呢!不過也很高興地得知未來 仁波切的入行論授課內容都會整理成冊出版。期望在它出版之際,就已順利地留駐在大家的心田裏了。
  
今晚授課時, 仁波切還特別提到了如何分辨修行人是否為真正的菩薩:其一是觀一切眾生皆是菩薩,其二是觀察其行誼--菩薩所行唯一是利益眾生。故所謂神通,如果不是用來利益眾生,那只是魔術表演而已。在未開悟前,不要迷戀神通,我想還是回歸到謹守寂天菩薩的惇惇教誨:修安忍,這樣比較實在。

又最讓我感動的是, 仁波切說:父母是我們的菩薩,師長也是我們的菩薩。特別是今晚上課的主題是忍辱,想想活了這麼多年,過去還是父母師長(尤其是父母)責備我最多,過去也曾有把父母當成敵人的時候,如今從 上師處聽聞入行論學菩薩道,才深深體悟到自己這一路走下來,錯得有多離譜。父母所責備的話都最直接,所以也最能引發內心的不悅。如今了解今日自己能有多少成就的樣子,也就是當初面對責備時自己能把握多少的結果。忍辱真的不是嬉皮笑臉、毫不在乎地去面對責備和辱罵威脅傷害,而是把握修行對境的顯現,如法如理地修行。

  過去在自己心中也承載著許多的愛恨情仇,至今也仍或多或少的存在著,這些原來都是需要去修通的對境。煩惱瞋恨原來都從貪愛我執而來,經由修忍辱,把自己貪愛的部份,一點一點地捨棄,而原來讓自己不悅的一切,竟然可以轉化為成佛的珍貴資糧。這和過去自己習慣的認知是完全不同的,既導正了世俗的迷思,也開啟了全新又無限自在的境界。

  
95/3/18 入菩薩行論開示記實~系列報導之三(心得分享篇) 文/張盛堂

  聽聞時,對 上師在解說偈文之外的開示,也有著如同醍醐灌頂般的欣喜:

  授課時談及佈施時, 上師說有人曾有疑問,是否學習密法都要花很多錢,甚至有人傳聞「有錢人才能到噶居寺」,這是錯誤的想法,因為 上師看到的是「大家都是來到噶居寺才變得有錢」,這時台下的眾師兄都微笑點頭同意,因為進噶居寺後皆成就增長福德資糧故。

  仁波切說能佈施時,要儘量地佈施,不要有所保留。不然未清淨的心,在所舉的例子中,有位師兄初發心時,想佈施一萬,但不久之後就只想捐5仟,之後又減為一仟,最後只捐了五百。此即無常之真義。總之,行善、精進當及時!

  佈施有財施、法施及無畏施,應依次第而行,圓滿財施後心成熟了才可行法施之德,因為彼時所言他人極敬重故。若自己有財物而不願意佈施,卻拿著佛經想以其中之偈文為他人講解作「法施」,仁波切說這是「倒行逆施」

  仁波切說:善觀己心,修行不可懈怠,要把修行視為生活中必需的,就像每天要飯一樣。修行難的部份是無法放下世俗,又容易與他人作比較,無法安心在菩薩道上。但修行不是要放棄財富,而是要善用財富作佈施;修行也不是要放棄美食、不能穿漂亮的衣服等,而是要捨離無意義的事。要去關心他人,但要有智慧,不要以自己的想法強加在別人身上而自以為是在利他、幫助他人。

  上師最後的這段開示,讓我更能了解精進的意義,因為飲食睡眠與日常生活所需與所為等,並不是現在的自己所能捨棄的,但接受 上師教導之後,希望漸能增長智慧和心量,能如理如法地修行,行於菩薩道上、漸離貪瞋痴。

95/3/19 入菩薩行論開示記實~系列報導之三(心得分享篇) 文/杜明賢

  在下筆之前,對自己沉心觀察,從聽聞 上師入行論開示「精進」延伸幾個心裡的感想。

其一、若想精進佛道、菩薩道,思及如何精進修行的入手之處,那就承師慈諭的方向要領毫不保留的執行。

  其二、基於興趣進入善業對任何付出不嫌多;基於堅定力為利生不畏困難;基於常行歡喜力對佛行事業利生之事,視為己任歡喜承擔;基於捨力的善巧方便,圓滿所行的各種利生事業。

以上對精進四力的開示中,突然聯想到依止 上師以來,這每一項都是 上師身教的典範,也因為佛菩薩道上全然付出而自然流露的威儀,在親近 上師的每一刻,讓所有熾盛的貪染彷彿在陽光下攤曬除菌一般。因此,是精進故,勤讀 上師在文字、影音的開示,加強日行功課並追隨每一個身教行誼,依四力增長善業逐漸熄滅染執的烈焰。
 
其三、聽聞 上師講授入行論,一時勇猛樂行善法,精進行佈施、持戒、忍辱,雖然初始有點彆扭造作,聯想到日語「勉強」一詞很有意思,「勉強」的努力不懈怠就會自然順手了。

  其四、個人覺得,發願落實精進菩提願,也要眾人的感染力來幫襯,所謂人多氣旺,投入志同道合的行善志業,膽量自然放大,心也邁開出來。自己成不了大事,就做群體裡的行動零件,放下身段依組織運作,協力承師志逐一圓成六度行。

  最後分享一段新聞的啟示,在印度剛滿十歲的基山,是史上最年輕的導演,有人問他會不會和一般同齡的小孩一樣玩耍遊戲,他的回答是「我愛玩但不貪玩」,很耐人尋味的一段話出自十歲小孩,可見心境的成熟似乎與年紀無關,卻和「貪」與「不貪」或說「貪嗔痴」的特質呼應。願與金剛昆仲在 上師孜孜不倦的教誨啟迪中趣入佛菩薩道,精進不怠成熟心智並圓成所有善願。
(95年3月)

轉載自:http://www.lopon.org.tw/message/index.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