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5-03 15:38:05願堂

入菩薩行論開示紀實—系列報導之一(忍辱篇) by 王鄭翰

此次入菩薩行論的開示,乃 仁波切應台北祖普道場邀請,就入行論第六、七品「忍辱」與「精進」兩主題,於三月十四日起,一連六天晚上,每天七點半,開演精闢的論述。目的是希望藉由聽聞寂天菩薩所著的「入菩薩行誼論」,讓發心學佛的弟子們,能在觀念上有所導正,瞭解行菩薩道該如何做,並落實於生活之中。現場除了架設視訊系統提供各道場同步研修外,還特別開放網路視聽的供能,讓遠地的,甚至異鄉的師兄,也能方便的在噶居寺網頁上聆聽開示。

為了迎接 上師遠道而來的開示,祖普道場的師兄們,早在月初就積極籌備,除了擬企劃書、開籌備會、登報廣告外,文宣組製作精美的海報、幾位熱心的師兄每天在開示前熱心到場打掃環境,還有許多協助點燈、印講義、招呼師兄的總務組工作人員,由於有他們無所求的默默付出,終於成就這場法會,實在令人感恩。

對於久違的 上師開示,此次台北的師兄們都懷著既感恩且欣喜的態度參與。七點不到,善男信女魚貫入場,招待桌前,師兄們親切招呼,法友道親,洋溢在溫馨的氛圍中,令冬天也不再寒冷。

  七點半,信眾合十恭迎 上師駕臨,隨後頂禮,寧靜的舉止中,弟子們狂心頓歇,已然準備契入法海智慧中。
因為 仁波切的慈悲應允,這次一連六天,每天的開示法會之前,弟子們都可以請供燭燈,面請 上師點燈,在上師的加持下,祈求善願速成。這份上師送給台北弟子的大禮,是否令南區們用視訊聆聽 上師開示的信眾們羨慕呢?沒關係, 上師曾說,隨喜功德等同,只要一念發自內心隨喜讚嘆,點燈者與隨喜者功德相同。
開示前,信眾們獻曼達,供養三寶三根本,積聚聞法的資糧。接著,修文殊儀軌。根據阿底峽尊者的認許,入行論的作者,寂天菩薩,乃文殊菩薩的化身;因此,聽聞入行論前修文殊儀軌,將可速與文殊智慧相應,增益聞法思惟之力,功德不可思議。

  課堂正行開始, 上師自入行論「忍辱」主題,包括理由動機、種類、忍辱的精神、忍辱的方法、忍辱的本質,條理剖析、深入淺出,夾雜著生活中的經驗智慧,有時令人深思反省,有時令人捧腹大笑,課堂既嚴肅又活潑,大家都感到收穫良多。


以下簡錄 仁波切精闢智慧語如下:

忍辱的理由

*千劫所積聚的佈施持戒功徳,將因為一念嗔恨於剎那毀滅。
*對內,由於執著嗔恨,將使心無法寂靜,煩躁不安,不生喜樂。
*對外,嗔恨將破壞親情、友情,不受歡迎。
*嗔恨將先燃燒自己,然後燃燒別人。
*嗔恨除了擾心、損害善行,無濟於事。
*況且,痛苦可以產生出離心,故更應該堅忍痛苦,視其為良藥。
*若遇苦而更怯弱,將無法從痛苦中獲利。
*「人生不如意者,十常八九」,必須體認到,若所願可自成,不需因緣,則理論上,所有眾生皆不苦,但事實不然。

忍辱的種類

*安受苦忍:以平安之心接受忍辱之苦。
*耐怨害忍:對於我所曾幫助過的人,其人竟以怨報德,我也不懷恨,甚至可憐他。
*諦察法忍:對於甚深難懂的無我、空性之理,無任何畏懼,歡喜奉行。

忍辱的方法

*忍辱,非壓抑或者漠視,而是融入事件中,了解苦不可得,苦與事的本質合一,苦將消失。
*忍辱,須包含「忍」加上「消除嗔恨」,而不是一味忍耐,要分析觀照原因,接受並且釋懷。
*需由小苦開始忍,慢慢漸入大苦之忍,擴展心量。如同習藝,逐漸純熟。
*觀察忍辱的對象,甚至嗔恨本身,究竟不可得。

如以下譬喻
1、體內風、膽、涎三要素不能平衡時,便會生病。因此當我們生病受苦時,應該嗔恨風、膽、涎不調和而非嗔恨病痛,若思及此,我們會取其為因緣而不加嗔恨。同理,令我痛苦的眾生也是因緣和合而成,應該要痛恨因緣,為何要嗔恨他?而因緣又是誰造成的?
2、他人的嗔恨如火燃,一時有,過去了則不可得,而其體性空寂;他人的過失,譬如空中的煙霧,煙霧將隨風而去,因此不需苛責天空(人),而是苛責煙霧(過失)。
3、被木棒打時,我們不會嗔恨木棒,而是嗔恨打的人;同理,打的人是因為嗔恨的理由產生而揮棒打我們,我們不是也應該嗔恨那個令彼人嗔恨的理由,而非嗔恨彼人?若找不到理由,應該思惟我前世曾經加害彼人,故今生受此業報,而非報復,因為報復除了造新的惡業,於事無補。
4、當受兵器所傷時,必須自身與兵器兩種和合才產生傷害,為何不苛責自己的身體靠近兵器,而苛責兵器來殺我?因此當危險來臨時,要趕緊躲開,而不是受傷後,才去怨恨別人。
5、觀察嗔恨究竟不可得。我們必須有原因才能嗔恨,而不是嗔恨自己發生或我指使它生出,故知嗔恨本無主,亦是因緣所生。

* 當受苦時,應該懺悔自己往昔造了迷亂的因,而今才有迷亂的果,一切惡業的顯現,都是自己造成的,不應該怪別人。
*諸苦的根源是我執,由於執著身體是我,是實有,因此受到傷害時,會保護、會痛苦。雖然快樂與痛苦的本質無異,為何快樂總是稍縱即逝,而痛苦卻綿延不絕?這都是由於執取分別所致。
法會的結尾,在 上師帶領信眾合十唱誦迴向文,並將今日聞法功德迴向十方眾生,願共成佛果後,上師特別慈悲一一給予信眾加持,同時希望大家能持守入菩薩行論中所學,於生活中力行,過著內心與物質皆富裕的生活。
(95年3月)

轉載自:http://www.lopon.org.tw/message/index.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