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05-17 05:55:08寧淵

老舍與《茶館》

去年夏天,有幸一訪北京,得償多年宿願,終於能夠親炙大中華文化。身為初來乍到的觀光客,自然也不能免俗地去參訪了故宮、恭王府、頤和園、圓明園、北海公園等古蹟名勝景點,也登上了觀光人潮絡繹不絕的八達嶺長城。

北京的胡同是出了名的多,而隱匿其間的名人宅第又豈會少了呢?這些名人所居之地幾經物換星移、滄海桑田,而今已成了供人追念的博物館。

靠近熱鬧的王府井大街北口處,在僻靜的豐富胡同中有一座典型的四合院,這便是一代文學大師老舍用100匹白布換來的宅第,後來成為老舍的紀念館。院內陳設簡單,兩株老舍親自栽種的柿樹分外醒目,三間廂房佈置成展示廳,展示老舍生平、創作成就、手稿、劇照、檔案資料等等,室內陳設皆按老舍生前的樣子佈置。紀念館內有販售一些老舍的著作,不過是簡體字版。

由於北京的名人故居多處於深街窄巷之中,加上交通不便、宣傳不夠,多數名人故居目前面臨著遊客稀少、經費緊缺的窘境。因而宋慶齡故居、魯迅博物館、郭沫若紀念館、茅盾故居、老舍紀念館、梅蘭芳紀念館等六個單位共同發起主辦「追尋世紀名人,宏揚先進文化」的活動,聯合發售一張紀念聯票,限量發行200001張,每張定價2~10元,學生還可享半價優惠。

根據我的經驗,生活在北京的人知道這些地方的反而不多,如果有興趣前去參訪的話,建議還是拿詳細一點的地圖按圖索驥,找不到再問問附近的商家,應該可以順利找到。

也是因為這次的參訪,我才對《茶館》有了初步的認識。之後知道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簡稱「北京人藝」)要來台灣演出《茶館》,心中興奮之情真是筆墨難以形容。

主辦單位新象文教基金會經過十多年的邀請,今年好不容易才邀請到成立有半世紀之久的北京人民藝術劇院來台詮釋老舍這部經典話劇作品,以饗台灣觀眾,且此次來台適逢《茶館》第五百場演出呢!

無奈因為SARS之故,導致北京等SARS疫情集中地區的人士無法來台,原訂於5月14日至20日於台北國父紀念館演出的《茶館》,也被迫延至8月18至28日之間演出,且因疫情不知何時才能控制,仍有變數。

中國著名現代文學巨擘老舍於1956年完成《茶館》,1958年交由北京人民藝術劇院首次排演。《茶館》透過半個世紀的世事變化,勾勒出戊戌政變後整個中國的樣貌,以茶館「裕泰」作為社會的縮影,由60多個角色扮演時代中各個階層人民的生活層面,道出時代巨輪轉變的痕跡,譜出人生無常的輓歌。劇情結構看似鬆散,實則緊緊相扣,藉由幾個主要角色的轉變,簡潔有力地點出活在大時代中小人物的悲哀與無奈。

《茶館》分三幕:
第一幕 一八九八年(戊戌),初秋,康梁等的維新運動失敗了。早半天。
地點:北京,裕泰大茶館。

第二幕 與前幕相隔十餘年,現在是袁世凱死後,帝國主義指使中國軍閥進行割據,時時發動內戰的時候。初夏,上午。
地點同前幕。

第三幕 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黨特務和美國兵在北京橫行的時候。秋,清晨。
地點同前幕。

【老舍小檔案】

老舍(1899-1966),原名舒慶春,字舍予。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筆名,另有絜青、鴻來、絜予、舍、非我等筆名。滿族正紅旗人。老舍是現代中國作家中作品形式體裁最為豐富多樣的一個,而且在不少領域中都取得出色的成績。

1899年2月3日出生於北京一個貧民家庭,父親早亡,艱困的童年和少年時代,使他從小就熟識掙扎在社會底層的貧民。1913年考上公費,入北京師範學校就讀。1918年,任北京公立第十七高等小學校兼國民學校校長。就任小學校長的第二年,爆發了五四運動,促使他去尋求一種更有意義的生活。

1924年,老舍去英國,任倫敦大學東方學院的漢語講師。1926年寫成的長篇小說《老張的哲學》,取材於當年在教育界任職時的見聞。接著又寫下了長篇《趙子曰》(1926)和《二馬》(1929)。三部作品陸續在文學研究會的刊物《小說月報》上連載,文筆輕鬆酣暢,富有北京的地方色彩,且善於刻畫市民生活和心理。

1930年 3月,老舍回到祖國。同年 7月,到濟南齊魯大學任教。翌年夏,與後來成為國畫家的胡絜青結婚。1934年,改任青島山東大學教授,課餘繼續長篇小說的創作,如《貓城記》(1932)、《離婚》(1933)等。30年代中期,老舍寫了大量多種體裁的作品,風格也日趨成熟。這個時期的代表作是長篇小說《駱駝祥子》。小說突出地表現了作家對於城市貧民的真摯同情和深刻理解,它奠定了老舍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

抗日戰爭一爆發,他立刻放棄已經寫了幾萬字的兩部長篇小說,而成為通俗文藝最熱心的鼓吹者和實踐者,寫了不少宣傳抗戰的通俗作品。1944年初﹐老舍開始創作長篇小說《四世同堂》。全書分《惶惑》﹑《媮生》﹑《饑荒》三部,共百萬言,描寫北平淪陷後各階層人民的苦難和抗爭。

抗日戰爭勝利後,1946年 3月,應美國國務院邀請,老舍赴美講學。一年期滿後,繼續旅居美國,寫完《四世同堂》,又創作了另一部長篇《鼓書藝人》,還協助別人將這兩部小說譯成英文。1949年10月 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老舍不久後便返鄉定居。1951年,話劇《龍鬚溝》上演,引起文藝界和社會的強烈反響。劇本取材於解放初期,百廢待興,人民政府首先大力改善貧民窟生活條件的真實事蹟。老舍也因為它的成功而被稱為“人民藝術家”。

在後期創作中,最為成功的是話劇《茶館》(1957)和小說《正紅旗下》(1961~1962﹐未完)。兩部作品都充分發揮了老舍作為北京風俗世態畫家的特長。《茶館》是當代中國話劇舞台上最優秀的劇目之一,在西歐一些國家演出時,被譽為“東方舞台上的奇蹟”。

老舍的作品大多取材於市民生活。他善於描繪城市貧民的生活和命運,通過日常平凡的場景反映普遍的社會衝突,筆觸往往延伸到民族精神的挖掘或者民族命運的思考,讓人從輕快詼諧之中品味出生活的嚴峻和沉重。

“文化大革命”初期,《茶館》被打成黑樣板、大毒草。老舍被誣陷為反動人士,被痛毆、被毒打,仍舊威武不屈,1966年8月24日凌晨,投身太平湖自盡。

【北京人民藝術劇院】
成立於1952年6月12日,劇作家曹禺任院長,導演藝術家焦菊隱任第一副院長﹑總導演及藝術委員會主任。曹禺﹑焦菊隱和前副院長﹑副總導演歐陽山尊﹑前副院長趙起揚,是劇院建設的奠基人。

北京人藝堅持現實主義創作道路,重視從中外各種戲劇流派,特別是從中國戲曲傳統中吸收有益的營養。經過30多年的實踐,逐步形成了真實﹑深刻﹑質樸﹑含蓄以及形象生動鮮明﹑生活氣息濃鬱﹑舞台形象和諧統一﹑具有民族特色的北京人藝的藝術風格。

郭沫若﹑老舍﹑曹禺的作品和他們在文學戲劇上的淵博學識,培育了人藝的幾代人,對劇院藝術風格的形成有著重要影響。院長曹禺不僅以其作品的現實主義成就推動了劇院藝術風格的形成和發展,而且在劇院的藝術建設﹑人才培養等各方面都給予了有力的指導。總導演焦菊隱對中國戲曲和西方話劇藝術有精深造詣和獨到見地;他幾十年來的導演實踐及其理論建樹﹐對劇院的藝術道路和藝術風格的形成起到決定性的作用。

1955年蘇聯戲劇專家庫里涅夫來院擔任《布雷喬夫》一劇的藝術指導,1981年英國著名導演托比‧羅伯森來導演《請君入甕》,1983年美國作家米勒‧A.親自執導他的名作《推銷員之死》,對劇院的藝術建設產生了重要影響,並引起了國際上的矚目。從1980年起劇院開始以自己的優秀劇目到國外巡迴演出,其中《茶館》曾至西德﹑法國﹑瑞士﹑日本﹑加拿大﹑新加坡等地演出。

【相關網站】
◎北京人民藝術劇院
http://www.hotbeijing.com:81/renyi/page/
◎十堰書社-《茶館》全文(散文戲曲類)
http://sd-online.com/big5/book2/202.103.10.50/book/index.html
◎百科知識網
https://www.wordpedia.com/
◎「追尋世紀名人,宏揚先進文化」
http://www.beijing2003.com/

【老舍紀念館】
地址:北京市東城區燈市口西街豐富胡同19號。

沿革:1950年初老舍購置了這所北京普通小院,他在這裏生活了16年,寫下許多膾炙人口的作品。1984年5月「老舍故居 」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公佈爲市文物保護單位。1997年7月「老舍故居 」及藏品由老舍家屬捐獻給國家,隨後,市文物局對故居進行了全面修繕。1999年2月1日老舍紀念館正式對外開放。

【照片說明】
西元2002年8月,寧淵攝於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