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07-03 23:31:25corner

從金瓶梅到台灣龍捲風

ÿÿ明代四大奇書之一的金瓶梅在古典文學史上一直是備受矚目的一部長篇小說;而這部作品在文學價值和時代意義在文學史上亦早已被認定。評價一部文學作品其實可以從很多層面來關照,作品本身的藝術表現,在漫漫文學發展長流上的階段性意義,作品所引起當時社會的風潮或是對於特定時代面貌的反映等。文學史上固然不乏能兼具各種面向的時代鉅作,但客觀而言,諸多文學創作往往是因為某一層面的價值而獲得認同;這是對於文學作品一種開放包容的欣賞態度,而文學不同於科學的有趣之處也正在於接受者擁有從各種視角切入作品進行討論的空間,往往我們能獲得的答案不但不是優劣失非簡單的二分法或等級評價,更可能因為欣賞的標準不同而得到迥異的結果。

ÿÿ金瓶梅在其成書的時代裡即以受到當時社會熱烈的關注與喜好,從市井小民一直到知識階層或貴族顯要,大量的閱讀者與相關討論反映出該書在當時受歡迎的狀況。然而另一種批評伴隨著小說受青睞的熱烈程度應運而生,當時諸多道學家(以今日流行話語或可稱之為衛道人士)則是以「淫書」一詞嚴厲地批判這本書的內容及其對於社會風氣可能造成的負面影響;傳播者一方面因為該書的暢銷收得極大的商業利益,坊間卻也盛傳著這些獲利者因此遭受到長年病痛之苦,是否真有此事還有再細查的必要,但這樣的說法盛行於當時甚至流傳到後代,多少也反映出人們對於這部極盡可能地描寫人性最原始的性慾望與種種煽情的性愛場面的小說是有所反省和批判的。

ÿÿ金瓶梅究竟算不算是一部淫書跟金瓶梅是否是一部文學佳作,這是兩個層面的問題。書中反映出明代萬曆年間前後民間社會從富裕豪貴到卑微窘迫不同階層百姓們各式各樣的生活型態、風俗習慣、世態人情、官場文化,而明代人的飲食、穿著、娛樂、節慶、風尚等等,亦穿插在情節行進的過程當中一併呈現,後代人幾乎可以透過書中多樣而豐富的描寫勾勒出栩栩如生的明代社會生活場景,這是這本書最令人驚豔之處。由文學語言來看,作家技巧性地揉合了市井腔調與典雅詞曲來表述呈現小說中不同的場景與人物形象,形成某種型態上的雅俗中和;再從作為一部小說的藝術手法,金瓶梅從人物形象設計到情節安排上縱橫交錯的網狀結構設計,在古典小說史上都有其超越前者的突破與階段性意義;這些都是金瓶梅之所以在通俗娛樂的作用之外,可以登入學術殿堂一再被爬梳討論的理由。

ÿÿ回到明代當時的社會環境來看金瓶梅這部小說,其用途並不在於研究討論的意義上,最主要的就是提供了百姓們的日常娛樂。一部娛樂性的通俗作品自然必須掌握幾種原則才足以獲得廣大閱讀市場的青睞,以小說而言,曲折起伏的情節自是第一個誘人的利因;就金瓶梅而言,其深入地挖掘大膽地展現原本隱藏在各戶人家緊閉的窗子底邊的情愛事件,某種層度亦滿足了人們與生俱來的偷窺慾望;閱讀的過程中種種性愛歡愉場面的描寫藉由文字詞義的傳達,透過讀者個人的理解詮釋與進一步的揣測想像,因而造成心理上的刺激甚至是生理上的震動。我們不能貶低這樣的刺激與感動是沒有價值的,這也是一種人類與生俱來的能力與特質。金瓶梅能夠透過這樣的方式帶給人們生活娛樂與調劑,即使不從藝術層面要求,它都已經擁有它的時代意義。

ÿÿ我們肯定通俗娛樂的存在意義,再來檢視金瓶梅這部小說是不是一本淫書。警世教化的作用是後代研究者在重新評價金瓶梅時最常給予的正面定位。說淫書或者太嚴重,然而不可否認的,書中充斥著男女之間的情愛糾葛、貪癡慾念、酒色財氣,以及伴隨而來的性愛歡愉,帶給讀者的自然以感官刺激的快感為多。萬曆版的金瓶梅中有一段東海弄珠客所寫的序言:「金瓶梅穢書也…然作者亦自有意,蓋為世戒,非為世勸也。…余嘗曰:讀金瓶梅而心生憐憫心者,菩薩也。生畏懼心者,君子也。歡喜心者,小人也。生效法心者,禽獸也。」若參酌這樣的標準來看,也許多數人有把握自己不會陷落到「禽獸」的層次,但古今以來又有多少讀者能夠自信地說,自己從不是小人而絕對是君子或菩薩呢?

ÿÿ小說發展到後來安排了幾位主角人物悲涼不堪的下場,故事的主題意識看似回歸到一個正確道德之路;但究竟一般人在閱讀時感受到的是臉紅心跳的興奮之情為多,還是領悟到情愛畫面底下更深刻的勸誡教化意義為重?人類的良知與自我約束的能力固然存在,多數人也可以順延著社會價值對於作為一個人的要求與期待,盡量地向理想的為人之道靠攏;但同時存在於一個人身上的當然還包括許多原有的慾念想望,無論發揮在哪一種層面都是存在的。人們固有自我節制約束的能力,但也不盡然都會積極尋求各種能夠鞭策成長的事例一再提醒自己;而如果說從金瓶梅角色人物最後的下場遭遇中,讀者確能獲得一種引以為戒的正面作用,那麼來自這種威脅恐嚇的「教化」方式,又怎麼不也算是一種暴力?

ÿÿ今日的讀者固然可以從其文學表現與歷史意義等不同面向重新評價,但若要說金瓶梅的出現以及其本身所定位的影響作用其實是為了教化警醒世人,這可能也只是後人的詮釋,並不完全符合它的真實表現。教化勸誡說其實某種層面也顯示出詮釋者對於諸如此類通俗的、赤裸的文學寫作不能完全的認同與肯定,於是要賦予一個政治正確的價值評斷,這樣的心情讓人多少看到了一點矛盾。

ÿÿ回到今天的台灣社會,席捲台灣年餘的連續劇台灣龍捲風於日前終於下檔了。類似台灣龍捲風這樣的電視劇它不是第一部,也不是唯一一齣;從之前的台灣霹靂火獲得的收視巨浪,激起了相似風格的電視劇在各台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且從未平息,夾雜煽情、暴力、嘲諷辱罵、善惡勢力絕對對立、極度愛恨矛盾的重口味電視劇,幾乎成為多家電視台深信不已的必勝武器。

ÿÿ台灣龍捲風當然也反映了我們這個時代的社會興趣與娛樂趨向,它帶給廣大觀眾群在每一個晚餐之後漫漫長夜裡有所期待與寄託,人們藉由這樣的劇情來宣洩生活當中必須壓抑的情緒感受,這是觀賞台灣龍捲風一類電視劇的諸多觀眾用來說服自己與外人他們之所以無法自拔的理由。

ÿÿ台灣龍捲風當然不是淫書,雖然劇中亦多次出現強暴、猥褻、迷姦的劇情,但它想要描寫的「當代人生面貌」的「企圖心」也可以說不少於金瓶梅;另一種角度來說也顯示出龍捲風呈現了更多面的人性弱點與炎涼世態。就如同明代人愛看金瓶梅,伴隨形成的是對於金瓶梅的檢討與批判一樣,我們對於這樣的社會現象也是可以有所思考的。編劇家可以說,這些劇情的寫作雖是虛構,但當下我們這個社會裡,不正是充斥著各種情色、暴力、傷害、誣陷的事件?龍捲風其實也只是反映出當下社會的「真實面」而已。傳播資訊如此發達的時代裡,沒有一個人不活在傳媒文化網籠罩的虛幻世界裡。究竟是媒體反映真實社會,還是社會不由自主地跟著媒體描繪出來的生活脈絡前進?兩者交相影響的可能性是不可否認的。

ÿÿ而在龍捲風劇中經常令人有一種感慨及「體悟」:邪惡無可抑止,國家法律無法關照所有人民,連基本精神是為了捍衛真理尋找真相的律師也多是屈服在利益之下的懦弱之士;今天一旦我們遭蒙傷害,可以為我們尋回正義懲處奸邪的利器可能是毒藥,可能是子彈刀槍,最得力之處當然就是趁人不備之時來個落井下石或暗渡陳倉。唯有透過這樣的以暴制暴,相互鬥法的方式,真理才得以撥開烏雲,重見天日。

ÿÿ有趣的是,在好萊塢電影中我們偶爾見到行惡之人逍遙法外的結局設計,當下所有觀眾莫不因此義憤填膺;台灣的電視劇無論是龍捲風或是另一部長青帶狀連續劇玫瑰瞳鈴眼,編劇似乎無意挑戰觀眾群可以包容的最大極限,劇中的壞人在最後幾乎都以大快人心的悲慘報應收場。如果我們不看這幾百集之間的劇情發展變化,從這個結局來推斷編劇家與製作群的「旨意」,是不是也可以說,龍捲風藉著這些煽腥色的劇情與對話,在娛樂大眾之外其實宣揚了一種善惡有報的基本教義,藉由這樣的過程教導與勸誡社會大眾為人莫可行惡當應行善的道理?

ÿÿ戲劇發展到最後壞人消失在這個社會裡,好人們從此得以過著平靜的生活,整部戲到最後又回到戲劇剛要開始一切尚未風雲變色的純潔之境,當然緊接而來的,又可以是另一場新的席捲全台的「龍捲風」。

ÿÿ然而我們究竟需要幾部的「現代金瓶梅」來勸誡或赫阻我們人當行善這樣的基本道理?如果真是如此,該檢討的除了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自然還有這整個社會環境了。而台灣龍捲風對於這個社會的影響與存在的意義,除了從通俗文化的層面討論,從娛樂的作用肯定,其對於整個社會風氣與群眾心理可能帶來的影響,都有值得仔細檢驗與反省的必要性。